2015版《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版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创新题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19江苏高考,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3.[2015全国卷Ⅰ,24,4分]《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4.[2015全国卷Ⅰ,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5.[2016全国卷Ⅰ,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6.[2017海南高考,6,2分]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7.[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一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吕氏春秋·任地》中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畎(沟)。
五移无耨,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下列对上述材料解释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先进的耕作方法B.说明古代农业很早就懂得了精耕细作C.是古代曲辕犁普遍使用的鲜明写照D.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的智慧结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依据材料可知中描述的是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而曲辕犁出现在唐代,故C项表述错误。
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B.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C.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答案】B【解析】A项与材料内容中的魏蜀吴人口数量的数据不相符合,魏的人口最多。
材料内容只是涉及到了人口数量,并没有表明对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内容,所以C项错误。
D项是无关项,故答案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魏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①铁器牛耕的使用②土地逐步私有化③租佃经营方式盛行④农业生产家庭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概念及阶段特征的准确把握。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描述的耕作现象发生的变化可知,生产效率提高直接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15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人教版)

4.土地制度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名义上国有的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延续 2000 多年。
二、古代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历程:商周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官营 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时主要行业都收归官办;明朝中叶以后, 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2)特点:
(6)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 长的根源。
材料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
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
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
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每桥有行头分遣,今织造府禁革,以其左右 为利也。 ——《苏州风俗考》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
位。
(2)官府对农民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 其低下。同时统治者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3)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4)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5)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的影 响,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 再生产。
刀耕火种 。 ②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____________
(2)夏商周时期的农业: ①农具:商周时期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②农作物: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①开始: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朝 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 ②发展:________ 曲辕犁 标志我国耕犁的成熟。 出现的__________ (2)农业灌溉: 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 ①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渠和龙首渠等。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

高二历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试题1.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小满芝麻芒种谷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黄牛过河各顾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在本题中只有“黄牛过河各顾各”才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
而ABC三项都是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具体的生产经验,但都不是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千耦其耘”才是本题的题眼,“千耦其耘”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以本题答案是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另外,B是反映不无农时,C是反映男耕女织,D是反映雇佣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3.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精耕细作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
高考历史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

第18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 业的发展
考点考情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考点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点
农业的主 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 制度
知识点
精耕细 作的小 农经济
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Ⅱ卷,25:阻碍自耕农经济 发展的因素 (2)2018·全国Ⅲ卷,24:铁器分布体现社 会发展程度 (3)2017·海南卷,6:从江南、华南一些 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考查明清时期农 业经济的发展 (4)2016·全国Ⅲ卷,40:明清时期的经济 制度 (5)2016·海南卷,6:从《齐民要术》的 经验总结考查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目的
五年真题:(1)2012·山东卷,11:家庭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 (2)2011·山东卷,10: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山东考 情回顾 备考分析:山东卷考查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特点,且考查了依据各种形 式的原始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也应着重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主干知识整合
兼并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手工业 的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1)2018·全国Ⅰ卷,26:北宋民营手工 业的发展 (2)2016·全国Ⅲ卷,27:从明清时期手 工业者地位上升考查市镇经济及手工 业发展 (3)2016·海南卷,1:从物种交流角度 考查古代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交流 (4)2014·海南卷,6:从中外文化交流 互动考查唐中后期丝绸之路
(2)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汉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 曲辕犁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
统步犁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 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

高考历史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耕作方式【考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汉朝修建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收益的增加;政府为保证财源、扶植小农经济。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③地位: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3)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1)井田制的瓦解: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2)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3)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 必修 专题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2讲

2.古代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 ①土地国有制: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如 均田制。 ②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 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农业结构来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 业为辅,农牧业相结合。 (2)从农耕技术的发展来看:精耕细作是农业技 术的主流。 (3)从生产组织形式看: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 经济,始终在封建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一部分 Ⅰ 必修内容
基础整合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1
主 干 结 构
2
考 点 突 破
3
强 化 作 业
主干结构
考点突破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 (3)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主要方式。
ຫໍສະໝຸດ [针对训练1](2014·海南·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 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岁、女子达到 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主要目 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 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项 中信息没有反映出;B项人口增长也没有提及; 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 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地位和表现?
地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表现:1.种植:从原始采集-----种植水稻、粟
饲养业:从原始狩猎---------家庭饲养业
2.农耕技术(1).生产工具:从原始木、石、骨、蚌—青铜器--铁犁牛耕-----曲辕犁
(2).水利工程:从原始靠天吃饭---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
白渠、治理黄河、坎儿井
(3).精耕细作:从原始刀耕火种---精耕细作
3.生产形式:从大规模千耦其耘---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
4.土地制度:从原始公有制---贵族公有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5.手工业:出现金属冶炼、纺织、陶瓷的高超制作技术和家庭、私营、官营、工场手工业组织形式
6.商业:商人的出现;工商食官;私商的出现;商业都会;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广泛流通纸币;商业市镇,货币经济,白银流通,区域性商人.
7.城市的繁荣: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官设交易场所---布局完善整齐划一坊市制---打破市坊界限\夜市\晓市\草市---沿海港口城市兴盛—工业市镇兴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