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最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为:ICD10编码为:M51.202腰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标准【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3版】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常表现下肢痛重于腰痛。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培训ppt课件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33
推拿治疗
n 1、基本手法 n 一指禅推法、滚法、按法、扳法、拿法、摇法、拔伸法、
背法等。 n 2、常用穴位 n 夹脊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居髎、环跳、承扶、委
中、承山、阳陵泉、
n 绝骨、昆仑及阿是穴等。 n 3、操作方法 n 3.1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其患侧,用一指禅推法在患侧
当归、芍药、川芎、甘草、桑寄生、杜仲、牛膝。 n 1.3湿热腰痛 n 治法:清热利湿 n 方剂:加味二妙散为主方。 n 组成:黄柏、苍术、防己、当归、牛膝。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233
n 1.4肾虚腰痛 n 治法:补肾壮腰。 n 方剂:六味地黄丸加减。 n 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构祀子、杜
仲、冤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277
调摄护理
n 1.卧硬板床休息。 n 2.皮腰围护腰。 n 3.注意保暖、避风、寒、湿邪的侵袭。 n 4.康复后适当的腰背肌功能锻炼。 n 5.避免重体力劳动,以及扭闪,以防复发。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288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n 预防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n 1.纠正不良体位、姿势 n (1) 睡眠姿势:人的一生中约 1 / 3 的时间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244
针灸治疗
n 2、毫针疗法:取穴:腰部取穴:肾俞、大 肠俞、八髎、华佗夹脊等。下肢放射痛偏 于正中、膀胱经者,取穴:秩边、殷门、 承山、昆仑、足临泣穴等。下肢放射痛偏 于后外侧胆经者,取环跳、风市、阳陵泉、 足三里、悬钟、昆仑、太冲穴等。采用补 泻兼施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34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确诊,具体如下。
1、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症状是腰部疼痛、放射性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等,严重的患者还可伴有大小便失禁、鞍区感觉异常等症状。
2、体格检查
一般还可通过直腿抬高试验、仰卧挺腹试验等体格检查方式进行确诊。
直腿抬高试验一般让患者平卧,双腿伸直,被动抬高患肢,正常情况下患肢可抬高70度左右,一般如出现患者抬高在70度以内时,坐骨神经支配的区域出现明显的疼痛、麻木时,即代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可初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而仰卧挺腹试验是让患者仰卧,做出抬臀的动作,如出现坐骨神经疼痛,则代表试验阳性,可初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3、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一般可通过腰椎X线检查、CT检查等方式进行诊断。
通过X线检查可发现患者的腰椎出现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现象。
CT检查可出现两个椎体之间有膨出的椎间盘组织。
建议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塞来昔布、氯唑沙宗、甘露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使用牵引治疗、理疗、推拿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建议及时采取手术的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评定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评定标准
一、疼痛程度
疼痛程度是评定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患者通过治疗后,疼痛感明显减轻,说明治疗效果良好。
二、功能恢复
功能恢复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腰椎活动度、肌肉力量等指标得到改善。
功能恢复程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三、神经功能改善
神经功能改善是指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
例如,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
四、影像学评估
影像学评估是指通过腰椎X线、CT或MRI等检查,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的变化情况。
如果治疗后突出物明显缩小或消失,说明治疗效果良好。
五、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疗效评定标准包括疼痛程度、功能恢复、神经功能改善、影像学评估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腰椎间盘突出评定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评定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评定方法是用于确定患者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柔软核突破纤维环并压迫椎间盘之外的神经结构,导致腰痛、下肢放射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和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的性质、程度和发作情况等。
同时还会询问患者是否有下肢放射痛、感觉异常或肌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腰椎间盘突出。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检查腰椎的活动范围和触摸疼痛区域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的可能性。
3.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和MRI等。
X线可以显示椎间盘的退化情况和骨刺的形成,但对于柔软组织的检测有限。
CT扫描可以提供椎间盘突出的更详细的信息,而MRI则是最常用的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的位置、大小和压迫神经结构的情况。
综合以上评估方法,医生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作出初步判断。
在确定诊断后,医生还需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物理疗法或手术治疗等,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有不同的评定方法,但一般而言,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六: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问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腿痛合并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或有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障碍。
3.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放射减弱)。
5.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检查或MRI检查等。
(三)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中医证候分类: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舌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考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从症状来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表现为腰部疼痛、
放射至下肢的疼痛、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以根
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来确定。
其次,体征方面,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
统的检查,如腰椎的压痛点、腿部肌力、腱反射等,以及进行腰部
的活动度检查,这些体征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腰椎间
盘突出症。
最后,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
常用的影像
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MRI)。
这些检查可
以明确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范围和对周围神经组织的压迫情况,从而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来做出最终
的诊断。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内容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评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容包括什么?本文将详细介绍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的内容和要点。
评定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疾病特征-疼痛: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区域、疼痛性质等。
-运动受限:评估患者的运动受限情况,包括活动范围、功能障碍等。
-神经功能损害:评估患者是否有下肢无力、感觉异常等神经功能损害症状。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评估腰椎的变形、骨质损伤等。
-C T扫描:评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脊椎管狭窄情况等。
-M RI检查:评估神经根受压的情况、椎间盘的脱出程度等。
临床表现-疼痛评估:使用疼痛评分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
-功能障碍评估: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体力活动能力等。
-神经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反射等。
诊断标准-根据以上评定内容,综合判断是否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注意事项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患者的主观描述必须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不能仅凭疼痛感受来作出评定。
2.评估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相鉴别,如腰椎管狭窄等。
3.评定结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和确诊,避免误诊或漏诊。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内容包括疾病特征、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准确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科学治疗和恢复患者的功能十分重要,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但通过科学评定和诊断,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03.1诊断依据
103.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103.1.2常发生于青壮年。
103.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103.1.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
103.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103.1.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03.2证候分类
103.2.1中医证候分类:
103.2.1.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103.2.1.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103.2.1.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103.2.1.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103.2.2病理分型:
103.2.2.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患侧椎旁压涌,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cT检查:椎间盘向椎管一侧突出。
103.2.2.2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
阳性。
cT检查:椎间盘肉左右突出,并可见游离块。
103.2.2.3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
CT检查:椎间盘向正中方向突出。
103.2.2.4上下型椎间盘脱出:大部分患者仅有腰痛症状,X光检查病变椎间盘可见Schmori结节。
103.3疗效评定
103.3.1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103,3.2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103.3.3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