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ppt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ppt课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
椎体间结构侧面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
椎体间结构上面
椎体间结构前面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
椎间盘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3及腰4神经根皆自相应的椎体上1/3或中1/3水
平出硬膜囊,紧贴椎弓根入椎间孔,在椎管内走 行过程中不与同序数椎间盘相接触。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 断与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及发病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
椎体间结构整体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解剖及发病特点
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 而外伤则常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中腰椎间盘反 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容易在腰椎间盘受应力 最大处,即纤维环的后部由里向外产生裂隙,这种变化不 断积累而逐步加重,裂隙不断加大,使此处的纤维环逐渐 变为薄弱。在此基础上,由于一次较重的外伤,或反复多 次轻度外伤,甚至一些日常活动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时, 均可促使退变和积累性损伤的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已变性 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软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纤维环损伤本 身可引起腰痛,而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放 射性痛,故有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以及神经功能损害的 症状与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病因病机: * 20-30岁:纤维环开始变性,弹性变小,应力作用下易造成纤 维环破裂,但髓核尚能保持胶质状态和膨大。
*
30-40岁:若髓核内纤维组织增多,但尚未引起椎间盘变窄, 则髓核对变性抗力可增大,髓核突出可能性变小。
40-50岁:若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变性明显,椎间盘萎缩 变化广泛,则受损后破裂、突出多细小,且不引起 典型症状;若髓核变性已至晚期,而纤维环尚保 持完整,则椎间隙可显著变窄,致椎体边缘有骨 刺或唇形变发生。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八、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鉴别诊断:
* 梨状肌综合征: 臀部及下肢疼痛,行走时加 重,休息后减轻,臀肌萎缩, 屈髋位抗阻外 旋或被动外旋 髋关节诱发或加重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
六、鉴别诊断:
* 腰椎结核: 臀慢性发病,进行性加重, 除腰痛外还有午后发热、盗 汗等症状,血沉块,X线可发 现椎体边缘缺损及寒性脓肿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分类:
* (3)据髓核突出程度: ① 幼弱型(隐藏型) :为纤维环不完全破裂,外 层可完整。症状特点时好时坏、时轻时重; ② 成熟型(破裂型):即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 向外膨出与周围组织部分可发生粘连、部分尚 可游离于椎管内,甚至压迫马尾神经; ③ 移行性(突出型):介于幼弱与成熟之间,纤 维环接近完全破裂,髓核膨出也较大,可转变 为成熟完全突出也可缩回完全消失。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检查: * (3)特殊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检查:
(4)腱反射及皮肤感觉改变: ① 腰3-4受压,可使同侧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 骶1神经根受压,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③ 早期患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的痛觉过敏, 稍后为减退; ④ 感觉减退在小腿上外侧及踇指根部,为腰5 神经根受压;外踝部及足背外侧感觉减退, 为骶1神经根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膨)出症的临床表现(1)腰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出现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时出现。

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突出后刺激了纤维环外层和后纵韧带中的窦椎神经纤维所产生。

疼痛部位较深,难以定位,一般为钝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

(2)下肢放射性疼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椎间隙,而坐骨神经正是来自腰4、5和骶1-3神经根,所以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或先有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

中央型的突出常引起双侧坐骨神经痛。

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传电般的下肢放射痛加重。

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

(3)麻木及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后,可造成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部性压迫和牵扯性压迫,使神经根本身的纤维和血管受压而导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出现疼痛、麻木等异常感觉。

腰4、5椎间盘突出可累及腰5神经根并出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及拇趾背侧感觉麻木异常。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可累及4、5趾背侧皮肤感觉异常。

如果椎间盘突出物压迫或刺激椎旁交感神经纤维,可反射性引起下肢血管壁收缩而出现下肢发冷、发凉、足背动脉减弱等现象。

(4)肌肉瘫痪: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时间较长者,可造成神经根缺血缺氧变性而出现神经麻痹、肌肉瘫痪。

腰4、5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腰5神经根麻痹所致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伸拇长肌和伸趾肌瘫痪。

腰5骶1椎间盘突出后,骶1神经根受累麻痹而出现小腿三头肌瘫痪。

(5)间歇性跛行:由于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的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和缺血,当行走时,椎管内受阻的椎静脉丛充血,加重了神经根的充血程度和脊髓血管的扩张,同时也加重了神经根的压迫而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疼痛。

(6)脊柱姿势改变:腰椎间盘突出后约有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脊柱侧凸,多数凸向患侧,少数凸向健侧,主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全版)PTT文档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全版)PTT文档

•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改变 椎间盘退变是椎间盘突
出的病理改变基础。
• 髓核因退变和损伤而破碎,纤维环也可因反复损伤而变软
或产生裂隙,纤维环的坚固性减低。在外伤和压力增加时, 既使外力不大,也可使髓核产生移位,当纤维环有裂隙时, 髓核可经裂隙突出。
• 髓核突出的病理形态,可分为四种类型。
• (1)隆起型 纤维环部分破裂,表层完整。退变的髓核轻
• 腰椎痛的发生机理主要为突出髓核对邻近的神经根和窦—椎神经的机
械性刺激和压迫引起机械性神经根炎以及髓核内糖蛋白和β-蛋白溢出, 大量“H”物质释放,使神经根和窦—椎神经遭受刺激而引起的化学性 神经根炎所致。
• 马尾神经受损症状 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及
双下肢根性痛。
• 间歇性破行 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神经根充血水肿和
边缘骨质增生。
• 突出物纤维化及钙化 在突出物表面有毛细血管侵入,包绕,发生无
菌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突出物纤维化及钙化。钙化可局限于突出物 的周边,也可发生钙化全部呈骨样结节。
• 神经受损 突出物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早期发生充血、水肿、变粗等
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如长期受压,则可引起神经根粘连,变性和萎 缩。其支配区的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如压迫马尾神经,常引起大 小便及性功能异常。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一、发病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痛苦大,伴有马尾神经受累者可引起大小便功能障碍, 严重者可致瘫痪。 但由于腰骶部活动度大,处于活动的脊柱与固定的骨盆 交界处,承受的应力最大,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和损伤, 故腰4、5及腰5骶1椎间盘发生率最高,可占80%以上。 腰3-4占15%,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约占3-5%。

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的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12-30T01:28:59.843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韩秉洋索鹏程张帅范泽宇韩昊甫[导读]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神经根压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椎腿痛,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压迫到神经或者的波反神经根,韩秉洋索鹏程张帅范泽宇韩昊甫华北理工大学?063210摘要: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神经根压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腰椎腿痛,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压迫到神经或者的波反神经根,伴随腰腿疼痛,也可发生在腰臀部肌肉或者筋膜等造成发射性下肢不适,也存在部分假性坐骨神经痛症状,应该加以区分并鉴别诊断。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引言:腰椎间突出是一种退行性改变,病发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且神经功能改变多种多样,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仍需区分不同症状下疼痛改变,以便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

本文基于当前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选择不同的鉴别诊断措施,为此综述如下,以期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椎间盘性疼痛作为疼痛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椎间盘的疼痛并不一定是由疝出导致的,因为很多情况下病人的椎间盘并不会显示出太多的异常[1] 。

值得注意的事,人体的腰间盘组织是由多种神经所控制的。

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若患者直腿抬高的实验结果是阳性,要让患者做脊髓造影来确定发生病变的准确位置。

椎间盘患者因为神经根长时间受到压力会导致周围的肌肉萎缩,患者椎间盘疼痛时一般都是放射状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检验结果会呈阳性。

2.关节突关节病变椎间滑膜关节不稳定或者滑膜关节的神经被压迫都会引起滑膜关节的病变和疼痛。

人体中的各个关节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关节腔内发生病变或者产生炎症时的疼痛感与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很高的相似度有时会难以辨认[2] 。

有些患者患病后症状并不明显,通过X光线可以发现,滑膜关节的异常,但是有时候病症明显的患者利用X光线来检查身体却无法准确判断病情,所以,在对患者做检查时,要加一些辅助手段,例如做CT和MRI,可以提高对病情的判断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后续的治疗。

(完整word版)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

(完整word版)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杜心如写在课前的话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诊断、进行鉴别;与其有相同症状与体征疾病主要有腰椎管狭窄、肿瘤和结核,还有一些内脏疾病。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将掌握上述疾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

一、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压迫神经和刺激为主造成的症状。

而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神经根受压缺血,表现为容积减少,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到挤压;其结果是导致静脉的回流障碍、瘀血,最后出现神经根的动脉供血发生改变,出现神经根缺血;以间歇性跛行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为腰臀部疼痛,包括大腿后、小腿外、足底、足背等的疼痛。

开始走路的时候不疼,以后逐渐加重,休息以后缓解,再走再疼。

可表现为疼痛、麻木和胀痛。

而骑自行车不痛,因为骑车的时候椎管相对宽敞,这时候神经根缺血反而有所改善,也就是骑车能骑40里,走路不到400米。

对于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是正常的,下肢的血运末梢循环也是好的,这点和动脉缺血有明显的不同。

脉管炎也可造成间歇性跛行,它涉及的血管主要是四肢的中小动静脉,它可以继发神经病变,所以产生的症状是缺血性的疼痛;范围往往是以肌肉为主要表现,小腿后部的肌肉,三头肌为最疼。

表现为一走就疼,休息就好,有时候这种间歇性跛行不走也疼。

足背动脉的脉搏搏动会减弱或者消失;皮温较低。

病人下肢静脉曲张和腰椎狭窄并存也会出现间歇性跛行,但是同时还会出现小腿的酸胀、沉重感。

这可能是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是既有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又是有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体征。

二、腰椎肿瘤腰椎肿瘤也产生腰疼,它刺激神经根以后也产生放射痛。

但是腰椎肿瘤疼痛的特点是夜间痛,肿瘤的病人往往是晚上疼的厉害。

白天轻、晚上重,这与腰间盘突出症的白天重、晚上轻正好相反;疼痛是活动轻、休息重。

腰椎肿瘤的病人平片或者CT,会发现有椎体的破坏。

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血液性疾病也会出现腰疼,并产生放射痛;同时有贫血、无力等其他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精品文档
31 31
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 • 手术禁忌症 • 手术方法
精品文档
32 32
手术指征
• A.反复发作,症状严重,经半年以上规范非 手术治疗而病情无好转或继续恶化者,或并 发神经根粘连者,或对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者,或肌肉萎缩明显者。
精品文档
33 33
• B.中央型巨大突出或椎间盘已破裂者,患 者有马尾受压迫症状或脚下垂,排除肿 瘤后,应按急症进行减压手术,因马尾 神经压迫过久(如20天以上),术后也 难于或不能恢复起功能。
精品文档
18 18
脊髓造影:能够检查全部异常的椎间 盘平面和确定椎管内病变的界限,主要用 于怀疑椎管内有病变或临床检查与其他检 查结果相矛盾使诊断有疑问时。有创性检 查,诊断率为70-80%左右。
肌电图检查:主要用于对神经压迫的 诊断,推断神经受压部位。
精品文档
19 19
四 影像学资料
精品文档
20 20
• 病史
1.高发期多为30-40岁之间; 2.多数病人有腰部外伤史(工作、生活
习惯等); 3.疼痛多开始于下腰部,常伴有向下肢
和臀部放射。
精品文档
12 12
• 症状
1. 反复发作的下腰痛和臀部疼痛或下肢放 射痛,短期休息后缓解;
2. 疼痛可由于弯腰而突然加重,表现为比 腰痛更剧烈的腿痛;
3. 疼痛为间歇性,活动时特别是坐位时加 重,休息后缓解,咳嗽打喷嚏时加重,其他症状 包括肌力减弱,感觉异常,肢体麻木;
上图为腰椎正常CT节段表现,可见椎间盘 结构无明显突出, 硬膜囊完整无受压。
精品文档
21 21
上图为腰椎正常节段MRI表现,左为T1相,可见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使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脊髓、马尾神经等,产生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膨出症等。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占腰椎间盘突出症总发病人数的80%,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下腰部椎间盘为本病的好发部位,其发病约占总发病人数的98%。

其中,第4、5腰椎之间的椎间盘约占60%,第5腰椎与骶骨之间的椎间盘次之。

【病因病机】腰部有5个椎间盘,牢固地连结两个相邻的椎体。

每个椎间盘由3部分构成,椎间盘外周有坚韧而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的纤维环,内有乳白色透明胶状体,富有弹性的髓核,其上、下面各有一薄层软骨板,为透明软骨构成,紧密附着于坚强的前纵韧带。

纤维环的后部最薄弱,较疏松地附着于薄弱的后纵韧带,在椎管腔前壁后纵韧带尤为薄弱。

髓核组织在幼年时呈半液体状态或胶胨样,随着年龄增大,其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细胞、软骨细胞和无定型物质逐渐增多,以后髓核变成颗粒状和脆弱易碎的退行性组织,除胎儿时期外,椎间盘无血管供应,其营养主要依靠椎体血管和组织液渗透,故当椎体病变时,椎间盘不易被吸收消失。

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微动关节,是实现椎骨之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弹性很大,具有与气垫相仿的压缩、伸展作用,可吸收由各种原因产生的震荡力,亦可因压缩力不匀而向前、后、左、右倾斜。

腰部前屈时椎间盘前方承重,髓核后移;腰后伸时椎间盘后方负重,髓核前移。

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椎间盘不断地承受脊柱纵轴的挤压力和牵拉力。

(一)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的基本原因。

因年龄增长,椎间盘组织水分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是造成椎间盘容易破裂的内因。

急性或慢性损伤为发生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外因,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当或准备欠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猝倒时臀部着地等,腰部直接外伤引起本病者比较少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者:苏子新一、一般体征1 、步态:症状较明显者行走时姿态不自然,较重者行走时身前倾而臀部以向一侧倾斜的姿态下跛行。

2 、脊柱外形:突出物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脊柱为了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在外观上腰椎生理性前突变浅或侧弯,侧弯可凸向健侧也可凸向患侧,此与突出物与压迫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有关。

3 、压痛点:多位于有病间隙的棘突旁,此压痛点并向同侧,臀部及沿下肢坐骨神经区放射区,压痛点的多少和程度不一。

4 、腰部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在各方面的活动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 、下肢肌肉萎缩: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坐骨神经痛使病人行走或站立时就很自然地多用健肢来负重,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二是神经根受压所致肌肉萎缩。

6 、肌力改变,由于神经支配的肌肉营养障碍出现肌力减低。

7 、感觉减退:可以是主观麻木,也可以是客观麻木,皮肤感觉下降。

如针刺皮肤病人亦不觉疼痛等。

8 、反射改变:患侧有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膝反射的减弱是于腰4 神经根受侵犯,多为腰 3 4 椎间盘突出所致,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是由于骶 1 神经损害所致。

二、各种特殊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的体征检查:压痛:腰部压痛,诱发下肢沿坐骨神经走向的放射痛。

Lasegue 征:患者仰卧,患肢屈髋屈膝各90 度,逐渐伸膝,至任何角度发生疼痛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膝伸直位屈髋关节至任何角度产生沿坐骨神经走向疼痛为阳性。

Bragard 征:即加强试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保持抬高角度,医生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使其足背伸,疼痛加剧为阳性。

坐骨神经张力试验:又称弓弦试验,患者端坐检查台边缘,屈膝90 度,小腿下垂,检查者一手提小腿使膝关节逐渐伸展,有疼痛时稍回屈少许,以另一手指腘窝中央,剧痛为阳性。

仰卧挺腹试验:对于一些关节韧带松驰者,直腿抬高到90 度时,往往仍不受限且无疼痛,此时病人仰卧,作抬臀挺腹的动作,使臀部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放射痛即为阳性。

股神经体征检查:股神经伸张试验(FNS test ),俯卧位,膝伸直,使髋后伸,患侧股前方疼痛为阳性,常提示L3-4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障碍体征:皮肤感觉:腰神经分布区痛觉及触觉检查。

运动障碍:拇指背伸肌力,踝背伸肌力。

肌肉萎缩:测量下肢周径。

腱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

三、影像学检查1 、腰椎平片:腰椎正位片腰椎棘突偏斜,侧弯,当突出位于神经根腋下时侧弯向健侧当突出位于神经根肩上时侧弯凸向患侧。

2 、CT 报告: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硬膜受压、侧或双侧侧隐窝变窄等。

3 、MRI 报告: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

4 、髓核造影:了解纤维环及髓核退变程度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综合临床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诊断应依据如下:1 、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 、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3 、直腿抬高较正常减少50% ,兼或有好腿抬高试验阳性,作弓弦试验即腘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

4 、出现四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5 、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包括椎管造影,CT 或MRI 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的常见多发病,它以腰痛、腿痛或腰腿痛并存为症状。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全国范围内已较普遍地开展各种方式的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大多数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然而,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诊断时应当全面考虑。

作者近年来遇到的对该病的误诊误治病例亦屡见不鲜。

因此,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熟悉、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非常必要。

临床常见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鉴别的病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腰、臀及下肢软组织疾患1 .骨盆出口综合征:骨盆出口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经过盆腔出口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产生的症状群,到8O 年代才被命名,其全称为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

以往常与”梨状肌综合征”相混淆,经研究表明,梨状肌病变只是构成本病的原因之一,而且仅占很少一部分,据统计约只有10 %左右。

坐骨神经的盆腔出口是由骨盆后壁的多层肌肉、韧带及结缔组织所构成的一个骨纤维性管道;上起盆腔口,下至闭孔内肌下缘。

坐骨神经自盆腔后壁穿过其间进人臀部。

梨状肌自骶骨前缘起始,横行穿过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窝,将盆腔出口分为上下两段;臀上神经及动脉从上段穿出;下段即为梨状肌下孔,由梨状肌下缘与子子上肌上缘构成的宽度只有2 .7 +O .6cm 的三角形裂隙,坐骨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及臀下动脉由此穿出。

此处软组织的损伤或病变以及梨状肌的变异,均可使坐骨神经受到刺激或卡压,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盆腔出口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坐骨神经干刺激症状,起始于臀部的沿坐骨神经行走的放射性疼痛,并伴有其支配区的运动、感觉或反射障碍。

起病可缓可急,多有外伤、劳累、着凉或受潮史。

病程长时可呈间隙性起伏发作。

多为单侧发病,初为臀钝痛、酸胀或沉重感,有时也可表现剧烈锐痛。

疼痛向大腿后方,小腿后外侧放射,但很少达跟部及足底部,而且多无明确的根性界限。

走路可使疼痛加剧,或出现间隙性跛行。

检查时,在臀部坐骨神经出口部体表投影区,即坐骨结节与大粗隆连线的中、内1 / 3 上方约 2 .54cm 处,有明显压痛,且向大腿后下方放射。

有时可在局部扪及痛性结节或痉挛的梨状肌。

在伸髋位被动内旋下肢(Feibeng 征)或内收、屈曲及内旋髋关节(Thiele 试验)均可使症状加重;坐位屈曲并拢双膝,对抗医师双手挤压分开膝部可出现力弱或疼痛加重;俯卧位伸髋屈膝,医生扶足跟强力内旋髋可诱发症状重现。

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多不典型。

腰部无阳性体征。

局部封闭可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次局封不愈者,考虑坐骨神经松解或梨状肌切断术。

2. 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来源于L1 -3 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下行越过髂嵴进人臀部时,经过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缘附着处形成的骨纤维管,穿出到皮下,分布于臀部及股后外侧皮肤。

臀上皮神经在经过深筋膜孔处受到刺激或卡压可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表现为腰痛及臀部疼痛,可扩散到大腿及胭窝,但极少涉及小腿;在髂后上棘外上方髂嵴缘下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扪及条索节结或小脂肪瘤;可伴有臀肌痉挛。

局部封闭可立即消除疼痛。

腰部无体征,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阴性,可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

3.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不少见。

第三腰椎位于腰椎中部,其横突最长,向后伸曲度大,多条腰背腹部的肌肉与筋膜附着其上,形成腰椎活动枢纽及应力中心。

因此,容易受到肌肉筋膜的牵拉损伤。

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后方紧贴着第二腰神经根的后支,当腰前屈及向对侧弯时,便易受到牵拉与磨损而致其支配区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并可牵涉到前支引发放射性疼痛,波及髋部及大腿前侧,少数放射至会阴部。

第三腰椎横突前方有腰丛神经的股外侧皮神经干通过,分布到大腿外测及膝部,该处病变也可产生股外侧皮神经痛的症状。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起病可缓可急,可有外伤史。

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检查可发现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痛明显,局部肌肉痉挛或肌紧张。

在瘦长型患者多可扪及第三腰椎横突过长。

局部封闭时,当针尖达到病变区,可诱发原有症状再现;局部封闭可立即解除疼痛。

4. 臀肌劳损:臀大肌是身体上最大的浅层肌肉,其覆盖筋膜菲薄,其起始部易受牵拉伤。

臀大肌的支配神经来自L5 ~S2 ,疼痛可牵涉到下肢而产生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急性臀肌损伤可引起肌肉痉挛,但其压痛点在髂后上棘外侧,局封可立即消除症状。

5. 棘间韧带劳损:是腰痛常见原因之一,一般表现为弯腰时下腰部酸疼无力,弯腰后伸直困难及局部疼痛等。

6. 脊神经后支综合征:脊神经后支由脊神经发出长约O .5 ~1cm ,在下位椎体横突的下缘,上关节突关节的外侧向后下走行,分为内、外侧支,其间夹角约呈60 度。

内侧支经下位椎体的横突根部及上关节突外侧向下经骨纤维管下行3 个椎体,在中线附近穿深筋膜到皮下。

沿途分支到下方相隔一、二节段的小关节突、筋膜和韧带。

外侧支向外下走行,分出肌支支配椎旁肌,皮支下行3 个椎体穿出腰背筋膜达皮下并继续下行:L1 外侧支至髂嵴下方;L2, L3 外侧支经臀部到股后;L4 、L5 跨髂嵴经臀部到骶后。

内侧支的末梢一般分布在后正中线与小关节连线之间;外侧支的末梢分布在小关节连线以外。

内。

外侧支之间有吻合支,同一结构的神经支配是多源性的。

如L4 -5 小关节由L2 、L3 和L4 脊神经后支的内侧支支配。

因此,某脊神经后支主于受刺激时可引起下方远隔部位的牵涉痛,将此神经主干封闭,所有症状均消失。

由于脊神经后支起始部及分叉部较固定,脊柱运动时易受牵拉伤。

脊椎骨折。

椎间盘退变或术后等致椎体间相对位置改变,均可牵拉脊神经后支而产生症状。

临床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腰痛,可伴大腿痛,但不过膝关节,无感觉、运动和反射异常;主诉痛区上方2 ~3 节段同侧横突根部压痛。

7. 腘绳肌及腓肠肌劳损:腘绳肌及腓肠肌劳损,一般也不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

本组 2 例因误将直腿抬高时可使局部症状加重当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而致误诊。

说明临床医生正确理解掌握直腿抬高试验及其他神经根刺激的相关体征很重要。

耐心寻找局部压痛点进行封闭,既可明确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

例28 为右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表现为胫前肌无力及足内侧麻木。

脊髓造影显示L2 - 3 间隙后缘轻微压迹,无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误诊原因是对该病缺乏认识。

二、骶髂关节病变1. 骶髂关节劳损:骶髂关节由骶骨侧面与双侧髂骨构成,虽然是滑膜关节,但关节面高低交错,及强大的韧带固定,只有少量前后与旋转活动。

骶髂关节扭伤是下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女性妊娠后期内分泌影响可使韧带松弛而易扭伤。

临床表现为持续局部疼痛,不敢负重,活动时加重,翻身困难。

检查呈 4 字试验(Gaenslen 征)阳性。

治疗可行关节内封闭或臀围固定。

2 .骶髂关节结核:骶髂关节结核可为单纯滑膜结核或骨关节结核。

起病缓慢,持续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休息减轻,活动、咳嗽加重,晚期可出现寒性脓肿。

X 线检查及CT 可帮助确诊。

3. 肿瘤及瘤样病变:肿瘤及瘤样病变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屡有报导,发病率仅次于盆腔出口综合征。

作者所遇34 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中有7 例。

其中除 2 例确难鉴别诊断外,其余 5 例均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病史特征,应考虑到肿瘤的可能性。

椎管内肿瘤以神经根性痛为首发症状者多达57 .5 %,而根性痛多由神经鞘瘤所引起,胸腰以下的根性病可表现为腰痛或腰腿痛,当单一神经根受累时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极相似,因此临床鉴别相当困难。

本组 5 例经详细询问病史,均呈典型的慢性渐进性起病,表现为长传导束障碍,足部发麻、走长路时下肢无力或间歇性破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