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和选修3第1、2单元复习
高中数学复习选修2-3 第一章章末总结 阶段复习课(一)

3. 的定义解释
是从Cmnn个 不Cnn同m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拼成一组,在从n个不同
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同时,n个元素中剩余的n-m个元素就自
然C形mn 成了一组,所以 与 是相对应的,所以两数相等.
Cmn
Cnm n
【辨析】
1.组合与组合数的区别
组合与组合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组合是由不同元素合成的一组数,组合
【辨析】
1.排列的概念 排列问题是针对不同元素的排列,若问题中允许元素重复,则不是排列问题. 2.排列与排列数的区别 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排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排列 数是所有不同排列的个数,是一个数.
三、组合 1.组合与组合数
概念
组合,组合数
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合成一组, 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所有不同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 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
各类方案之间是互斥的、 各步之间是关联的、相
并列的、独立的
互依存的
二、排列 1.排列与排列数
排列,排列数
排列 概念
一般地,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 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 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的所有不
排列数 同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
③④字a与C母knbaa的n,b次k是b数k一之种和“是符n号. ”,它可以是数、式及其他值.
⑤通项公式是对(a+b)n这个标准形式而言的,如(a-b)n的展 开式的通项公式是
Tk1 1 k Cnkankbk .
Ckn (n N*,k 0,1,2,,n)
(2)二项式定理的特征 ①二项展开式有n+1项,比二项式的次数大1. ②二项式系数与二项展开式系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③要注意逆用二项式定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三选修3-4的知识点

高三选修3-4的知识点高三选修3-4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下面将介绍其知识点。
第一部分:数学理论知识1. 函数与导数- 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导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高阶导数和隐函数求导-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2. 三角函数与立体几何-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推导及应用- 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空间几何体的计算与应用3. 概率与统计-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 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第二部分:数学实践技能1. 解题技巧与方法- 代数运算技巧与常见解题方法 - 几何图形的构造与分析技巧 - 概率与统计问题的解决方法 - 数学建模与实际问题的联系2. 计算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与功能- 数学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数学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数学思维与创新1. 数学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思维方法- 反证法与递推思维方法- 数学问题的抽象与推理2.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数学与物理的联系与应用- 数学与化学的联系与应用- 数学在工程与技术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数学与生活1.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金融领域中的数学应用- 交通与物流中的数学应用- 生活中的测量与统计问题2. 数学的历史与文化- 数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成就- 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与发展这些知识点是高三选修3-4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拓宽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同学们一定可以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选修4第二章——化学平衡复习

①b<f ②915 ℃,2.0 MPa 时 E 的转化率为 60% 上述①~④中正确的有
二
解析
化学平衡
由表中数据分析得出该反应正向是吸热反应,然后逐项分 2G(g)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
析。反应 E(g)+F(s)
平衡逆向移动,故 b<54.0; 由 b 到 8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
二
化学平衡
解析
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平均相对分
子质量、压强及密度不能用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答案
B
二
化学平衡
3.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恒容容器中 (固体试 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 NH2COONH4(s) 到化学平衡的是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 c(NH3)∶c(CO2)=2∶1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解析 该反应为有固体参与的非等体反应,且容器体积不变, 2NH3(g)+CO2(g)。 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 ( C )
二
化学平衡
(4)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问题:①若外界条件改变后,无论平衡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或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都无法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 则平衡不移动。如对于 H2(g)+Br2(g) 2HBr(g),由于反应前后气体 的分子总数不变,外界压强增大或减小时,平衡无论正向或逆向移动 都不能减弱压强的改变。所以对于该反应,压强改变,平衡不发生移 动。②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所以催化剂不会影 响化学平衡。③当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与生产要求不一 致时,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如工业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选修4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复 习
人教版选修三第一、二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

•
6、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
7、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华罗庚
•
8、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
9、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
10、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影响。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
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2) 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
2020/9/28
baotianxi
3
战争进程: 1914年 东西两线,计划破产 1915年 重心在东,战事僵持 1916年 重心转西,战事惨烈 1917年 阵营变化, 有入有退 1918年 盟国崩溃, 战争结束
2020/9/28
一战中的重大战役
年代
战役
特点
1914 马恩河战役 首次重大 战役
1915 无涉及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1)欧共体: (2)日本:
(3)中国: (4)不结盟运动: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1)苏联解体:
(2)西方世界三足鼎立(美、日、西欧):
(3)俄罗斯保持大国地位: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基础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简谐运动及其图象【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簧振子以及弹簧振子是理想化模型。
2.知道什么样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3.明确简谐运动图像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4.知道什么是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5.理解周期和频率的关系及固有周期、固有频率的意义。
6.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明确图像的物理意义及图像信息。
7.能用公式描述简谐运动的特征。
【要点梳理】要点一、机械振动1.弹簧振子弹簧振子是小球和弹簧所组成的系统,这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如图所示装置,如果球与杆之间的摩擦可以忽略,且弹簧的质量与小球的质量相比也可以忽略,则该装置为弹簧振子.2.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是指物体所受回复力为零的位置.3.振动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振动的特征是运动具有重复性.要点诠释:振动的轨迹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4.振动图像(1)图像的建立:用横坐标表示振动物体运动的时间t ,纵坐标表示振动物体运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x ,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2)图像意义:反映了振动物体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x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3)振动位移:通常以平衡位置为位移起点,所以振动位移的方向总是背离平衡位置的.如图所示,在x t -图像中,某时刻质点位置在t 轴上方,表示位移为正(如图中12t t 、时刻),某时刻质点位置在t 轴下方,表示位移为负(如图中34t t 、时刻).(4)速度:跟运动学中的含义相同,在所建立的坐标轴(也称为“一维坐标系”)上,速度的正负号表示振子运动方向与坐标轴的正方向相同或相反.如图所示,在x 坐标轴上,设O 点为平衡位置。
A B 、为位移最大处,则在O 点速度最大,在A B 、两点速度为零.在前面的x t -图像中,14t t 、时刻速度为正,23t t 、时刻速度为负.要点二、简谐运动1.简谐运动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规律,即它的振动图像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是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随时间做正弦或余弦规律而变化的运动,它是一种非匀变速运动.物体在跟位移的大小成正比,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2.实际物体看做理想振子的条件(1)弹簧的质量比小球的质量小得多,可以认为质量集中于振子(小球);(2)当与弹簧相接的小球体积足够小时,可以认为小球是一个质点;(3)当水平杆足够光滑时,可以忽略弹簧以及小球与水平杆之间的摩擦力;(4)小球从平衡位置拉开的位移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3.理解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如图所示,物体在A 与B 间运动,O 点为平衡位置,C 和D 两点关于O 点对称,则有:(1)时间的对称:4OB BO OA AO T t t t t ====,OD DO OC CD t t t t ===, DB BD AC CA t t t t ===.(2)速度的对称:①物体连续两次经过同一点(如D 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②物体经过关于O 点对称的两点(如C 与D 两点)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4.从振动图像分析速度的方法(1)从振动位移变化情况分析:如图所示,例如欲确定质点1P 在1t 时刻的速度方向,取大于1t 一小段时间的另一时刻1t ',并使11t t '-极小,考查质点在1t '时刻的位置1P '(11t x ,''),可知11x x <',即1P '位于1P 的下方,也就是经过很短的时间,质点的位移将减小,说明1t 时刻质点速度方向沿x 轴的负方向.同理可判定2t 时刻质点沿x 轴负方向运动,正在离开平衡位置向负最大位移处运动. 若12x x <,由简谐运动的对称特点,还可判断1t 和2t 时刻对应的速度大小关系为12v v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单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一、化学反应速率1. 化学反应速率(v)(1)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2)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3)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 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决定因素)2. 条件因素(外因):浓度(固体和纯液体除外),压强(方程式中必须要有气体),温度(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浓度和压强主要是通过使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温度和压强主要是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来增大反应速率。
3. 浓度和压强是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温度和催化剂是分子总数不变。
三、化学平衡1. 定义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各组成成分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研究前提是可逆反应)等(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动(动态平衡)定(各物质的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3. 判断平衡的依据四、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1.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逆方向移动(2)增加固体或纯液体的量,由于浓度不变,所以平衡不移动2.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 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影响规律: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平衡向着体积增大方向移动。
注意:(1)改变压强不能使无气态物质存在的化学平衡发生移动(2)气体减压或增压与溶液稀释或浓缩的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相似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影响的程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
选修四第一章第二章复习提纲[1]
![选修四第一章第二章复习提纲[1]](https://img.taocdn.com/s3/m/bf9408112cc58bd63086bdd4.png)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第一章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1】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提要(选修3-1,3-2,3-3,3-4,3-5)

第五章:交变电流
5.4变压器(理想) 5.5电能的输送
U1 n1 I2
U2
n2
I1
P入 P出
I1n1 I2n2 I3n3 ...
P损
I
2 线
R线
( P2 U2
)2 R线
U2 R线
P1 P4
P1=P2
P3=P4
P2=P损+P3
U1 n1 U 2 n2
I1 n2
I2
n1
U3 n3 U 4 n4 I3 n4 I4 n3
tan
vy
at
qU偏 md
L v0
vy 2tan 2 y
v0
L
y侧
1 at2 2
1 qE t2 2m
1 qU偏 2 md
t2
qU偏L2 2mdv02
U偏L2 4U加d
第二章:恒定电流
2.1电源和电流 2.2电动势 2.3欧姆定律 2.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重) 2.5焦耳定律 2.6导体的电阻
v
qB
E km
1 2
mv
2 m
q 2B2R 2 2m
⑥回旋加速器
F安 左手定则
F洛
B
I
①速度选择器
②磁流体发电机
③电磁流量计
④霍尔效应(见第六章)
同向电流相吸, 反向电流相斥
组合场 复合场 临界、极值、几何知识
第四章:电磁感应
4.1划时代的发现 4.2探究感应电流的条件 4.3楞次定律 4.4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q
q It Ι
E W非
t
q
I nqSv
I U R
电势差=电压
RU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课标内容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基本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说明:教学本课应与必修I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内容相联系,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运用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注重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观点和方法。
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人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基本要求: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发展要求: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说明:教学时要史论结合,从具体的措施入手分析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少年皇帝”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一、课标内容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基本要求: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知道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发展要求: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说明:教学时应与必修Ⅲ中“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兴起”的有关内容相联系。
第二课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说明:“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基本要求: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
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一、课标内容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2.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3.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二、教学要求说明:“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美国国父华盛顿基本要求: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首任美国总统等。
感受华盛顿的优秀品质:英勇顽强的斗争毅力,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崇高品质,民主与法制精神。
发展要求: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Ⅰ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中的相关内容。
对华盛顿的评价应突出其对美国的建国和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维农山庄的主人”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一代雄狮拿破仑基本要求: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暴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
│发展要求: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说明:教学时可通过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分清拿破仑政治活动的主流与支流。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一、课标内容1.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2.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3.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基本要求:概述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感受孙中山百折不挠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开天辟地的革命勇气和坚持民主共和的坚定立场。
发展要求:评价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三“辛亥革命”和必修Ⅲ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孙中山主要史实的学习,加深对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了解,更好地评价孙中山的伟大历史贡献。
“弃医从政图谋救国”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圣雄甘地基本要求:简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感受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事业而贡献一生的坚定信念和斗争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甘地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本课时可以“非暴力抵抗基地”、“‘文明不服从’运动”、“阿姆利则惨案”、“‘食盐进军”等史实来把握和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凤凰新村与‘坚持真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说明:“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课标内容1.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2.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3.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基本要求: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改组正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等。
知道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体会马克思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发展要求:说明:教学本课时可联系必修I专题八“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的有关内容,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来进行学习。
“流亡中的贫困生活”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说明:本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基本要求: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体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伟大壮举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创新精神发展要求: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说明:教学时可以联系必修I专题八“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课和必修Ⅱ专题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中的有关内容归纳列宁的主要活动:创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巩固新生政权、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等。
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年轻的反叛者”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基本要求: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
体会毛泽东的革命探索精神和求实品质发展要求: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说明:通过了解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认识毛泽东的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五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基本要求: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发展要求: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说明:本课重点是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
教学时可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进行概括梳理。
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六单元杰出的科学家一、课标内容1.了解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
2.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明:“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二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说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一课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基本要求: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创建地质力学、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感受李四光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认识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第四课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基本要求: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建立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发明反射望远镜等。
感受牛顿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勤奋的探索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牛顿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第五课 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基本要求:了解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简述他的主要科学成就: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等。
感受爱因斯坦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勇于科学创新的精神。
发展要求: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其成长的人生启迪。
说明:教学时可联系必修Ⅲ专题七“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一课的有关内容。
【知识结构】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A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是人心所向;B社会基础:经济发展、区域统一①历史条件 C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D广泛吸引人才,礼待人才(1)统一中国E正确战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
②过程:灭六国(过程)、击匈奴、平百越、定西南 A初步奠定祖国的疆域;③意义 B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C社会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文化发展①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组成1、主要活动②军事:击匈奴,修长城;征百越,增四郡(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巩固统一的措施) ④交通:修筑驰道,开凿灵渠秦始皇⑤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①焚书坑儒:严格控制思想文化(3)秦始皇的暴政②兵役、徭役、赋税繁重:③严刑酷法:2、评价:功绩+局限性(1)唐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战功赫赫①治国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存百姓思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古 1、主要活动 A政治仁义为本,慎用刑法代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2)贞观之治②主要表现 B经济:休养生息(具体措施?)国唐太宗(治国方略)C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的 D民族: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及意义政 E对外:对外开放措施及意义治③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对古代盛世局面的认识家 2、评价:功绩+善于用人和纳谏的优秀品质①西南:平定三藩之乱;②东南: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及意义(1)对内巩固统一国家③西北:平定葛尔丹的叛乱;A目的:加强民族团结④尊重各民族 B与汉族关系:举措及意义1、主要活动传统文化 C与蒙、藏民族的关系;举措及意义①背景:沙俄侵扰东北康熙帝(2)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到②屯田、驻军的方针和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③签订《尼布楚条约》:内容、意义2、评价:功绩+局限性(康乾盛世——落日余辉,因循误国)【知识结构】选修4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①幼年学礼,开创儒家学派②创办私学1、生平③从政失败④周游列国⑤晚年献身文教,编订文化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①产生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②目的: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1)开创儒家思想 A礼:含义、评价B仁:含义、评价核心内容③主张 C中庸:含义、评价2、思想 D主张德治,反对苛政一、孔子 E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