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 等效平衡

编号 1 2 3 4 5 起始物质的量 起始物质的量 起始物质的量 起始物质的量 起始物质的量
I2 4 1.5 1 0.1 0
HI 0 1 2 1.8 a
练习5: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 2molA和1molB ,发生下述反应:
达到平衡时, C的浓度为1.2mol/L 。维持 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 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 1.2mol/L的是 B A、0.3mol C+0.1mol D
如何理解“等效平衡”? 相同效果的平衡状态。 相同效果指的是什么? 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
含量(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等)相等。
等效平衡成立条件探究一
反应:2A(g)+B(g) = 3C(g)+D(g),
根据下表有关数据分析恒温、恒容下等效平衡建成的条件。
A 起 始 充 入 2mol 0 1mol 4mol
1、恒温、恒容下对于(△n≠0)等效平衡是:
极限转化后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对应相等。 产生结果: 各组分百分量、n、c均相同
亦称为同一平 衡
练习1:在一个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 和1molB ,发生下述反应:
2A(气)+B(气)
3C(气)+D(气)
达到平衡时, C的体积分数为a% 。维持容器 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作为起始物质, 达到平衡后,C的体积分数为a%是
B. 2 mol H2+2 mol I2
极限转化
(2 2 0) 0)
C. 1 mol H2+1 mol I2+2 mol HI
D. 0.5 mol H2+0.5 mol I2+1 mol HI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二章 等效平衡原理

高二化学《等效平衡》专题一、等效平衡的概念1.定义: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无论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从中间状态(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状态)开始,只要到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等就可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这就称为等效平衡。
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下,对于同一可逆应,尽管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如,常温常压下,可逆反应:N2 + 3H22NH3①1mol 3mol 0mol②0mol 0mol 2mol③0.5mol 1.5mol 1.0mol①从正反应开始,②从逆反应开始,③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由于①、②、③三种情况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关系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均相等(如将②、③折算为①),因此三者为等效平衡2.标志: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同一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达为等效平衡的标志是: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是否对应相等。
3.意义:等效平衡的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途径无关。
二、等效平衡规律根据反应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以及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相等),可将等效平衡问题分成三类:1、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经极限转换后,与原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例1]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2和1 mol 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mol)。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知识点

大
实验结论:4 mol/L 的硫酸与锌反应比 1 mol/L 的硫酸与锌反应速率快。
注意事项:
a.锌的颗粒(即表面积)大小要基本相同;
b.40 mL 的硫酸溶液要迅速加入;
c.装置气密性要好,且计时要迅速准确。
要点三、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比较
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三段式法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反应平衡-知识点
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初步了解测定某些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 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符号为 v,单位为 mol/(L·min)、 mol/(L·s)或 mol/(L·h)。 3、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
2、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活化分子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有效碰撞,是由于它们的能量高,发生 碰撞时,能够克服相撞分子之间的排斥力,破坏分子内部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从而导致反应物分子的破坏,重新 组合成生成物分子,发生化学反应。 ②活化能:活化分子所多出的那部分能量(或普通分子转化成活化分子所需的最 低能量)。右图所示的 E1 是反应的活化能,E2 是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 能量差 E2-E1 是反应热。活化能越小,普通分子就越容易变成活化分子。
要点三、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3.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某催化剂对某一反应可能是活性很强的催化剂,但对其他反应就不一定有催化 作用。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新人教版选修4

表格中的各种情况,可以用下面对应选项中
的图像曲线表示的是(双选)( )
选项 A
B
C
D
反应 纵坐标 甲 乙 外形、大小相近的金 K Na 属和水反应 4 mL 0.01 mol· -1 L 0.1 mol· - 0.2 mol· -1 L L 的KMnO4溶液,分 1的H C O 别和不同浓度的 2 2 4 的H2C2O4溶 H2C2O4(草酸)溶液各 溶液 液 反应 2 mL反应 速率 5 mL 0.1 mol· - L 1Na S O 溶液和5 2 2 3 热水 冷水 mL 0.1 mol· - L 1H SO 溶液反应 2 4 5 mL 4%的过氧化氢 无MnO2粉 加MnO2粉 溶液分解放出O2 末 末
C.10 ℃ 10 mL 4 mol/L的X溶液
D.10 ℃ 10 mL 2 mol/L的X溶液
【解析】 分析本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比较速率大小,先比较浓度的大小。 此时,浓度必须是混合后的浓度,由于混合 后各烧杯中盐酸浓度相等,所以 X 的浓度最 大者反应最快,然后比较温度的高低。 20×3 A 项中,c(X)= =1.2 mol/L; 50
30×2 B 项中,c(X)= =1.2 mol/L; 50 10×4 C 项中,c(X)= =0.8 mol/L; 50 10×2 D 项中,c(X)= =0.4 mol/L。 50 由此可见,混合后 A、B 选项中 X 的浓度最 大,但是二者温度不同。A 项中为 10 ℃,B 项中为 20 ℃,故选项 B 中反应速率最大。
【思路点拨】
解题时注意以下三点: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2)表格中各栏信息的意义。
(3)图像中x、y轴的含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课标要求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及其计算2、了解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要点精讲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对于反应体系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值表示。
某一物质A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为:式中——某物质A的浓度变化,常用单位为mol·L-1。
——某段时间间隔,常用单位为s,min,h。
υ——物质A的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是mol·L-1·s-1,mol·L-1·s-1等。
(3)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①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间的关系同一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规律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这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或换算的依据。
(4)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①反应速率不取负值,用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不取负值。
②同一化学反应选用不同物质表示反应速率时,可能有不同的速率数值,但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小贴士:①化学反应速率通常指的是某物质在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而不是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②由于在反应中纯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有纯液体或纯固体参加的反应一般不用纯液体或纯固体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其化学反应速率与其表面积大小有关,而与其物质的量的多少无关。
通常是通过增大该物质的表面积(如粉碎成细小颗粒、充分搅拌、振荡等)来加快反应速率。
③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其反应速率,其数值可能不同,但这些不同的数值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的速率。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反应平衡与化学平衡常量1.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2.热力学因素对平衡的影响3.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因素4.化学反应的矛盾特性5.化学平衡常量的计算6.平衡常量与反应速率的关系7.实际化学系统中的平衡常量二、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氧化还原反应的历史3.原子价与氧化数4.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极反应5.电势差和标准电势6.氧化还原反应的热力学和电化学特性7.氧化还原反应的工业应用三、酸碱理论及其应用1.传统酸碱理论2.布朗斯特德酸碱理论3.酸碱反应的热力学特性4.强酸强碱与弱酸弱碱的电离度5.酸碱滴定的应用6.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四、配位化学1.配位化学的概念2.配合物的形成与稳定性3.配位场理论4.五大分子组成的配合物5.配合物的应用五、有机材料和化学反应原理1.有机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种类2.烃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方法3.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4.醇、酚和醛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5.酮、酸、酯和羧酸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6.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六、基因工程1.基因的概念2.遗传密码的概念3.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4.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5.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和能源等领域的应用七、无机化学中的材料科学1.玻璃2.电子材料3.电池材料4.金属材料5.生物材料八、化学热力学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第一定律2.内能、焓和熵的概念3.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函数的应用4.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平衡的关系5.广义力学的概念及应用。
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促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理解。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首页 重难点一 重难点二
X 新知导学 D答疑解惑
INZHIDAOXUE
AYIJIEHUO
S随堂检测
典例引领
UITANGJIANCE
情景导入
知识点拨
自发过程和自发反应 1.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自发反应是自发过程的一种,在给定的一组条件下,一个反应可 以自发地进行到显著程度。 3.非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需持续借助人为作用才能进行的过 程。
首页 重难点一 重难点二
X 新知导学 D答疑解惑
INZHIDAOXUE
AYIJIEHUO
S随堂检测
典例引领
UITANGJIANCE
情景导入
知识点拨
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 以下过程均为自发反应或自发过程:
①甲烷燃烧:CH4(g)+2O2(g) CO2(g)+2H2O(g) ΔH=-802.31 kJ· mol -1 ②氢气和氧气反应:2H2(g)+O2(g) 2H2O(l) ΔH=-571.6 kJ· mol-1 ③钠与水反应:2Na(s)+2H2O(l) 2NaOH(aq)+H 2(g) ΔH=-368 kJ· mol-1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
首页
X 新知导学 D答疑解惑
INZHIDAOXUE
AYIJIEHUO
S随堂检测
UITANGJIANCE
学 习 目 标 思 维 脉 络 1.了解放热反应的 自发性和某些吸热 反应的自发性。 2.通过“有序” 和 “无 序”的对比,理解熵 的概念。 3.初步了解焓变和 熵变对化学反应方 向的影响,能用焓变 和熵变说明化学反 应的方向。
首页 自主阅读 自主检测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焓变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 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知识点
一、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因包括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
这些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和原理如下:
1.浓度
(1)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浓度改变,可使气体间或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发生改变。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物质的量的变化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但固体颗粒的大小会导致接触面积的变化,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2.压强
改变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是引起浓度的改变。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3.温度
(1)温度升高,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分子间的碰撞频率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2)温度升高,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速率都增大。
实验测得,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大为原来的2~4倍。
4.催化剂
(1)催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通常可用下图表示(加入催化剂,B点降低)。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路径、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反应的ΔH。
(2)催化剂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活性最大,反应速率才达到最大。
(3)对于可逆反应,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生产过程中使用催化剂主要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特别提示在分析多个因素(如浓度、温度、反应物颗粒大小、催化剂、压强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时,逐一改变一个因素而保证其他因素相同,通过实验分析得出该因素影响反应速率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变量控制法。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1.化学平衡状态具有的“五大特征”
(1)逆:指化学平衡状态只适用于可逆反应,同一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无论反应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还是从逆反应方向开始,或同时从正、逆反应方向开始,以一定的配比投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则可以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2)动:指动态平衡,即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并未停止,仍在进行,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3)等:指“v正=v逆≠0”。
即某一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物质的量浓度和生成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也可以用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表示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4)定:指参加反应的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即各组分的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均保持不变。
(5)变:指平衡移动。
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某一条件改变时,原平衡被破坏,化学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理解感悟“一定条件”、“可逆反应”是前提,“相等”是实质,“保持不变”是标志。
2.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四大依据”
(1)对于普通可逆反应,以若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
发生变化,则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若用反应速率关系表示化学平衡状态,式中既要有正反应速率,又要有逆反应速率,且两者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就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对于有有色气体存在的反应体系,如2NO
2(g)N
2
O
4
(g)等,若体系的颜色不再发生
改变,则反应已达平衡状态。
(3)对于有气体存在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的反应,如
下列各项均可说明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①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1 mol N≡N键。
②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3 mol H—H键。
③断裂1 mol N≡N键的同时断裂6 mol N—H键。
④生成1 mol N≡N键的同时生成6 mol N—H键。
特别提示(1)从反应速率的角度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时,速率必须是一正一逆(不能同是v正或v逆),且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在可逆反应过程中,能发生变化的物理量(如各组分的浓度、反应物的转化率、混合气体密度、颜色、平均摩尔质量等),若保持不变,说明可逆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三、化学平衡移动及其移动方向的判断
1.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判断方法
应用上述规律分析问题时应注意:
(1)不要把v正增大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等同,只有v正>v逆时,才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原料转化率的提高等同。
当反应物总量不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才提高;当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会使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
2.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移动方向的判断方法)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对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升高温度时,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压强减小的方向移动。
(2)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新平衡时此物理量更靠近改变的方向。
如增大反应物A的浓度,平衡正移,但达到新平衡时,A的浓度仍比原平衡时大;同理,若改变温度、压强等,其变化也相似。
3.实例分析
四、化学平衡计算模式与公式
1.计算模式:化学平衡计算的最基本的方法模式是“平衡三段式法”。
具体步骤是在化学方程
式下写出有关物质起始时的物质的量、发生转化的物质的量、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也可以是物质的量浓度或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再根据题意列式求解。
m A(g)+n B(g)p C(g)+q D(g)
n(起始)/mol ab0 0
n(转化)/mol mxnxpxqx
n(平衡)/mol a-mxb-nxpxqx
起始、转化、平衡是化学平衡计算的“三步曲”。
2.计算公式
(1)v(A)∶v(B)∶v(C)∶v(D)=m∶n∶p∶q(未达到平衡时,用于确定化学方程式中未知的化学计量数)。
若用任意状态的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称为浓度商,用Q表示。
则其与K比较,当Q>K,v正<v逆;Q<K,v正>v逆。
(6)平衡时与起始时的压强比
(同T、V时),混合气体的密度比(同T、p时),(同质量的气体时)等。
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型与分析方法
1.主要题型
(1)分析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影响;
(2)由反应判断图像的正误;
(3)由图像判断反应特征(确定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判断热效应或气体物质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
(4)由反应和图像判断图像或曲线的物理意义;
(5)由图像判断指定意义的化学反应;
(6)由反应和图像判断符合图像变化的外界条件等。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若按其图像特点、纵坐标与横坐标表示的意义可分为
①全程速率—时间图
②浓度—时间图
③含量—时间—温度图
④含量—时间—压强图
⑤含量—时间—催化剂图
⑥恒压(或恒温)线图
2.分析方法:分析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题目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看图像,想规律,作判断;定一议二,先拐先平。
(1)看图像:
一看“面”(即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
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变化的趋势);
三看“点”(即起点、终点、转折点、拐点、交叉点);
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定量图像中有关量的多少。
(2)想规律:即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3)作判断:依题意仔细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①图像中有三个量时,应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两个量的关系,即“定一议二”。
②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该曲线在所示条件下先出现平衡,该曲线所示的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或使用了催化剂,即“先拐先平”。
③如果曲线反映为达到平衡的时间不同但平衡状态相同,则可能是加入催化剂或对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使其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或是几种等效平衡的曲线。
④化学反应速率在平衡图像中往往隐含出现,曲线斜率大的表示速率快,相应的条件可能是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或使用了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