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_以近代南京茶馆为例_吴聪萍[1]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表而展开的。
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绍:一、秦淮河景观带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住环境。
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景观水建设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 。
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
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河。
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1516 km。
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
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的建设。
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
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
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淮门至汉中门段) 植物群落营建。
该地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
但变化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
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茶、栀子花和香樟。
洪水位以上区域草坪植被选择吉祥草和狗牙根,灌木选择黄馨、木槿、腊梅和金钟等,乔木选择垂柳、深山含笑、樱花、黄山栾树、榉树和银杏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陆生带景观。
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

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作者:吴聪萍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 把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作为城市的研究目标,并非是研究城市的各种公共空间,而是选择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为重要的空间。
本文以传统城市文化最有力表现的公共空间之一—茶馆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一微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历史考察,以进一步探究社会转型期间南京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 茶馆;公共空间;城市生活;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3—0001—06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最有力表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史学者开始关注到近代中国城市里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一个重要特性即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公共”一词往往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发生一定联系,指向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但事实上西方的“公共”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
根据.杜理斯(Perry Duis)的城市空间分类,“公共空间”的概念应指面向公众的地方,包括“真正公开”(如街道、路旁、公园等)和“半公开”(如酒馆、剧场、理发店、茶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场所)。
把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作为城市的研究目标,并非是研究城市的各种公共空间,而是应选择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如果我们试图去观察中国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茶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理应是我们的注意力所在。
”本文也将把茶馆作来一个公共空间的微观透视点,通过对它以及其中的公共生活的历史考察,来进一步探究近代社会转型期间南京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变迁。
一、从茶文化到茶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的彰显“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对于传统的南京市民来说,茶馆大概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
抗战之前,据南京市商会同业公会的分类统计,南京大大小小茶馆共约有300家,其数量之多恐怕在全国也算得上前列。
老南京人爱上茶馆有其特殊的历史自然因素,一是当时的燃料主要为柴,自家烧水还不如买开水便宜,至今老城南仍可见旧时卖熱水的老虎灶遗址,而能用木炭风炉随时烧开水更是一种奢侈;其次就是水质的原因。
从公共空间视觉看文人笔下茶馆

从公共空间视觉看文人笔下茶馆【摘要】哈贝马斯所谓公共领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茶馆在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传统中国最大众化的公共空间,是许多文人笔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揭示文学主体和带动文化产业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茶馆,公共空间,文人,文学主体,文化产业哈贝马斯在他的“公共领域”里曾提到咖啡馆是被视为“政治骚动的温床。
”在西方像咖啡馆、酒吧、餐厅一类的都可以归为到“公共领域”里,而在中国与其相对的便是“茶馆”,当然茶馆也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也可以把它认为是“骚动的温床”。
茶馆,作为中国传统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与市民日常生活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一些学者以茶馆为例,对公共空间、城市生活和城市近代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在百年多的历史变迁中,茶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在近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文人笔下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老舍与北京茶馆茶馆, 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和承载。
《中华文明大辞典》载: “(茶馆) 是供顾客饮茶、吃茶点兼休息、娱乐的场所。
南北朝玄谈之风盛行, 作为茶馆的雏形的茶寮便应时而生。
至唐代已很盛行, 至清同治年间茶楼盛行, 规模较大, 可容千人。
南方较为普遍, 北方大城市中亦多见。
”[1]它们一面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日渐丰富复杂,另一面又如老舍所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所,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2]透过大社会的这一扇小窗子, 世间百态, 可尽收眼底。
说到茶馆,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 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杰构。
《茶馆》虽说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年的社会变迁, 通过一个茶馆和坐茶馆的一些人物的遭遇, 反映了戊戌政变、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形形色色。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浪潮的涌现,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探讨了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演进,并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市民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几十年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尤为值得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步在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步较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战后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严格管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得到解放和发展,如公园、广场等开始成为市民休闲和集会的场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城市相继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
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同时,随着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虚拟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交和社团的形成。
其次,公共空间的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此外,公共空间也是进行公众参与和民主表达的舞台,在城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功能。
五、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等服务,公共空间刺激了城市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
从《茶馆》看“老北京”公共空间变迁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48从《茶馆》看“老北京”公共空间变迁◎杜青洋摘要:本文以老舍剧作《茶馆》为文本,以茶馆这一清末重要公共活动空间为切入点,研究文中所述从清末民初、军阀混战、至建国前夕三个年代近五十年北京公共空间及生活的变迁,探索茶馆中的“老北京”城市记忆。
关键词:茶馆;老舍;北京;城市记忆理解一座城市有很多种方式,选择以文学文本入手,因为城市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环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文学的长处在于捕捉并表达这种关系。
城市为文学作品提供细节和情感依托,文学作品也在主动建构城市。
陈平原[1]认为,用文学作品展现城市之时,会存在着“从城市记忆转化为记忆城市”的过程。
不同作者笔下的城市都拥有独特个人体验和城市记忆,这些叙述是个人的,主观的,且细节丰富的。
因此选择以老舍的作品《茶馆》入手了解“老北京”城市记忆,能够让依托历史意义和国家制度意义而存在的帝都[2]展现更加鲜活且有温度的城市记忆。
一、老舍与《茶馆》现代文学家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而他的作品也大都发生在北京这一城市空间中。
老舍笔下的北京格外真实,舒乙在《读老舍著作与北京城》中指出老舍著作中的山水、名胜古迹,甚至店铺基本都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际核对和验证[3]。
这与老舍在北京真实的生活经历脱不开联系。
老舍长大的小羊圈胡同附近就有一家小茶馆,老舍幼时常去蹭评书听,另外还有一处药房原先曾是“天泰轩大茶馆”,而这一名字后来在他的著作《正红旗下》中出现过[4]。
老舍童年耳濡目染的茶馆文化成为他之后描绘《茶馆》的源泉,也使得他笔下的文学世界更加真实可信。
老舍曾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5],对《茶馆》的创作初衷进行了解答,希望通过一个大茶馆来反映一个小社会,用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可见,茶馆的空间属性对于这部作品内容本身的传达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茶馆的空间特点北京的茶馆始创于元明,鼎盛于清代[6]。
基于日常生活维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_以南京老城三个公共空间为例

台可举办庙会或节庆等公众活动;在交通 便利的码头和桥头,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 形成墟场或集市;在居民聚居地, 以井台为 中心形成小型公共活动场地;此外就是如 行会、 商会、 同乡会馆等具有前现代市民社 会的组织形式,拥有广场这种“面”空间特
摘要/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选取南京老城三组性质相异 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展了形态学和环境行为学的研究,通 过对空间公共性问题的探究,提出单纯靠扩大公共空间 的数量规模并不能再现和重塑多样性的城市生活,还需 要增加公共空间的类型,强调多元性、公共性和适度异 质性(功能混合), 提倡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在物质空间形 塑、开发时序和手段上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从而为城 市日常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 关键词/ 南京 日常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 历史地段 自然要素 商业地段
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使我们关注于对普 通日常生活空间的再认识。本文通过环境 行为实证研究的技术方法,以南京部分公 共空间为载体,揭示城市公共空间形态构 成特征、 布局方式和空间使用共性, 重新审 视我国现时的公共空间建设。 1 南京老城城市公共空间概况 历史上,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以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收稿日期:2008-02-28
[6]
在此,研究对三个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日常 生活进行比对(图2、 3), 总结同等质量条件 下与历史地段相关联的公共空间(简称历史 资源型)、 与自然特征相关联的公共空间(简 称自然资源型)和与商业地段相关联的公共 空间(简称商业型)中人群的一般活动规律如 下:商业型和道路等级较高地区的公共空 间中人流量较大, 静态活动量也较高;历史
街道为主, 只是在庙宇前有前庭, 有的设戏
近代南京茶馆与城市生活研究评述

近代南京茶馆与城市生活研究评述作者:茆静孙绪芹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4期【摘要】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馆文化反映了城市空间的扩张,也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发展。
学界对茶文化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也有大量文章对茶馆文化和城市生活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茶文化南京茶馆城市生活【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019-02一、南京茶文化由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传统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在物质贫乏时代,更是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事情,俗称“开门七件事”。
我国的茶馆形成于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宋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茶馆消费已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在明清之际,此已成为了南京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金陵物语》中则收录了一些外国人来南京时,记录了这样的一种文化。
那时候人去茶馆的频率非常高,吃、喝、玩、乐、衣、住、行几乎全是依赖茶馆这个公共空间来解决,早起洗漱可以到茶馆,找活干可以到茶馆、做买卖可以到茶馆,邻里纠纷调解到茶馆,家有红白喜事缺人手缺资金到茶馆,休闲娱乐到茶馆,忙里偷闲到茶馆,闲来无事到茶馆。
在中国饮食史研究中,茶文化的研究十分兴盛。
《中国农史论文目录索引·三十三茶文化》收录了以中国为主的截止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茶史论著,反映出20世纪90年间的中国茶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农业考古》汇集了每年的茶学研究成果,学术规范性较强,侧重于从经济史、社会史等角度,但是对历史上制茶技术、烹点方法、饮用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寥若晨星。
茶馆作为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较少,有时只是将它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进行简单介绍,如徐小村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馆文化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连振娟主编的《中国茶馆》、徐传宏、骆芃芃编著的《中国茶馆》,陶文瑜所著的《茶馆》是为数不多几本关于茶馆的专著。
浅谈“茶室”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创新性应用

浅谈“茶室”在现代公共空间中的创新性应用作者:高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8期摘要:茶室不仅是休闲、舒适的场所,也是体现中国茶文化礼仪的地方。
它高雅有气度、又不失文化格调,让人进去就有心境平和、休闲舒适的感觉。
在茶室里,能忘记城市的喧嚣,可以“以茶会友”或是“修身养性”,也可以一个人品茗、两个人清谈、或是和三五个朋友来到这里品茶聊天、下棋、写书法,来感受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
关键词:茶室;高雅;文化格调;修身养性;以茶会友;平和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50-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34随着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让人们身心疲惫,这样的生活状态使人们无法好好的享受生活,同时,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下,人们渴望在精神层次上释放和享受,因此顺应形势,很多休闲场所应运而生。
当人们在精神上需要一片净土的时候,安静、舒适、有品位的茶室最适合不过了,繁忙的工作之余让人放慢脚步,给心灵一个享受的时光。
在茶室里,忘记城市的喧嚣,你可以“以茶会友”或是“修身养性”,也可以一个人品茗、两个人清谈、或是和三五个朋友来到这里品茶聊天、下棋写书法,来感受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给人一种安静平和的感觉。
茶室不仅是休闲、舒适的场所,也是体现中国茶文化礼仪的地方。
它高雅有气度、又不失文化格调,让人进去就有心境平和、休闲舒适的感觉。
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为缓解大多数人繁忙工作的压力,和放松精神的需求,设计茶室,打造一个简约、休闲、舒适、放松的环境,不采用奢华的元素。
空间放有若干植物点缀,吸引顾客驻足于此,给人们心理上一个享受的空间。
“雅”是文人墨客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品茗”则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把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作为城市的研究目标,并非是研究城市的各种公共空间,而是选择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为重要的空间。
本文以传统城市文化最有力表现的公共空间之一———茶馆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这一微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历史考察,以进一步探究社会转型期间南京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茶馆;公共空间;城市生活;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3-0001-06〔收稿时间〕2009-09-25〔作者简介〕吴聪萍,女,(1969-),浙江玉环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详见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第一章“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初步确定”关于西方公共领域的概念的历史变化的论述。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②这是王笛博士在2005年9月21日华东师大思与文演讲《茶馆、茶房与茶客-近代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一个微观考察》中的主要观点。
王笛在其《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1993)和《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版社,2006)等著作和论文中都将注意力投向传统公共空间-茶馆,以揭示成都社会的变迁。
2009年9月第25卷第3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Sep.2009Vol.25No.3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最有力表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史学者开始关注到近代中国城市里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
城市公共空间一个重要特性即其“公共性”和“开放性”,“公共”一词往往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发生一定联系,指向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但事实上西方的“公共”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词语。
①根据P.杜理斯(PerryDuis)的城市空间分类,“公共空间”的概念应指面向公众的地方,包括“真正公开”(如街道、路旁、公园等)和“半公开”(如酒馆、剧场、理发店、茶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场所)。
[1](14-15)把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作为城市的研究目标,并非是研究城市的各种公共空间,而是应选择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最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如果我们试图去观察中国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茶馆作为一个微观世界,理应是我们的注意力所在。
”②本文也将把茶馆作来一个公共空间的微观透视点,通过对它以及其中的公共生活的历史考察,来进一步探究近代社会转型期间南京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的变迁。
一、从茶文化到茶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的彰显“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对于传统的南京市民来说,茶馆大概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
抗战之前,据南京市商会同业公会的分类统计,南京大大小小茶馆共约有300家,其数量之多恐怕在全国也算得上前列。
[2](1060)老南京人爱上茶馆有其特殊的历史自然因素,一是当时的燃料主要为柴,自家烧水还不如买开水便宜,至今老城南仍可见旧时卖熟水的老虎灶遗址,而能用木炭风炉随时烧开水更是一种奢侈;其次就是水质的原因。
平民百姓食用的是井水,井水味咸、苦,泡茶影响香味,而茶馆里泡茶用的是“外河水”(指城外三叉河至长江一带),外河水是用木船运至西水关入城,在内秦淮河沿岸停靠,分别担至或用水车运送至用户。
[3][4](48)这些特殊因素使得老百姓想喝茶就得上茶馆,上茶馆成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
开茶馆是一种商业活动,对于商品经济并不活跃的万历年之前的南京城市社会来说,饮茶更多是一种上层人士的个人行为,甚至被视为一门学问。
茶馆成为城市中最为普遍的商业活动之一应该是在明中后期,明人所绘《南都繁会图卷》明显表现了这种变化,到处飘扬的商店招牌幌提示着南京城作为城市的重公共空间的变迁与城市日常生活———以近代南京茶馆为例吴聪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210093)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要特点,那就是消费行为的彰显。
《图卷》上有许多“茶食店”、“茶社”、“名茶发客”等招牌幌子,前两者是茶馆,后者是卖茶叶的生意行。
《图卷》上还有临街张着布棚的“茶摊”,老虎灶里炭火通红,沸水热气冲天,伙计正忙着接待布棚下的茶客。
[5]《南都繁会图卷》中的茶食店、茶社及茶摊反映了各自消费阶层的不同,茶食店主要是针对城市一般市民,茶楼是社会上层人物出入的地方,而茶摊的消费对象主要为下层百姓,看来,城市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都能在这座城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聚会地点。
茶馆的茶客、喝茶的时间、茶点、堂倌等无不反映出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
到茶馆喝茶的人大多都是有闲功夫的,茶馆里提鸟笼的闲人之多被列为南京城市的“四大多”之一。
①夫子庙一带是南京最大的卖鸟集市,也是茶馆集聚的地方,因此,茶馆自然成为遛鸟人聚集、歇脚、闲聊的首选之地。
对于茶客来说,闲聊是茶馆最具魅力之处,大到天文地理,小到鸡毛蒜皮的事情,无所不可成为谈资。
“几乎各家茶馆,都是挤得满满的,有的论时局,有的谈物价,还有的是专门计划一切阴谋,所以茶馆客人的打架,是日必数起的。
若要问起原由来,除过金钱女人外,往往有些半文不值的。
如两个争论曹操的兵,到底是八十三万,还是一百一十一万,也会凭空吵起打起的。
”[6](209)舒新城在《蜀游心影》将成都的茶馆和南京的茶馆作比较,他发现南京人只在早晨去茶馆,而成都人却在那里待一整天,很多旅居南京的作家也都有同感。
②对于老南京人来说,非常引以舒适的生活是早晨一起身便上茶社,既喝茶又解决了早餐问题。
因此,与其他城市专卖清茶不同,南京的茶馆总与食联系在一起。
兼卖点心成为南京茶馆的一大特色,美味点心往往是一个茶馆的金字招牌,所以名茶馆不得不与名小吃联系在一起,如贡院街大禄茶社的肉包饺,奎光阁的菜包饺,奎光阁与新奇芳阁的鸡丝面、羊肉面、酥烧饼……。
佐茶特色点心恐怕当数烫干丝,烫干丝是反复在沸水中烫成的,较之于煮干丝更为鲜美,配之小碟麻油茶客自己调拌食用,吃起来鲜嫩可口,烫干丝“唯贡院街奎光阁、新奇芳阁、六朝居等清真茶社,善制之”。
[7][8]](111-116)当南京人约朋友去吃点心的时候,总是说喝早茶去,著名作家张恨水把上夫子庙吃早茶列为南京人趣味之一。
此外,夫子庙有的茶馆还发展出特色菜肴和名酒,茶、点、菜三合一,用老南京的口气说,便是“夫子庙茶酒楼”,这恐怕是其他茶馆所未能见到的景象。
堂倌的冲茶技艺是南京茶馆中的一绝。
堂倌们大多都是训练有素的,肩上搭着毛巾,腰系围裙,在人群中穿梭自如。
给客人倒茶时,右手拎着长嘴巴大铜壶,在离桌面三尺左右的高处,对准茶盅倾注开水,只见壶嘴猛一向下,再一抬并没有,茶盅刚好九成满,从无一滴水洒落在外,“其动作之迅速,注水深度之准确,实令人叹服”。
堂倌对老顾客也是相当惠顾的,他会记得每一个老顾客每天所喝的那把壶,“不论是素的、彩花的、瓜式的、马蹄式的、甚至缺了口用铜包着的,绝不会卖给第二人”,他总会毫无差错地在你来的时候用你专用的那个茶壶帮你砌上一壶茶。
[8](112)[9][10](397)茶馆还兼具娱乐功能,这犹如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成都,人们以茶馆为娱乐中心,开始茶馆提供场地给演出班子,之后茶馆就成为固定的舞台。
[1](63)“到了夫子庙,就有好戏瞧!”夫子庙的茶馆是传统南京城市中最为主要的娱乐空间,这种兼具剧场的茶馆,被称为“戏茶厅”。
关于戏茶厅的最早雏形、产生时间、具体地点等等,有诸多的说法,但大体经历了茶社-戏茶社-戏茶厅这样一个过程。
[11]严格意义上来说,戏茶厅并不算剧场,因为戏茶厅的戏台一般都比较小,所以是无法演大戏、武打戏的。
演出模式一般是前三分之二清唱,后三分之一彩排。
清唱者多为女子,大抵是一人唱一段,最后由著名歌女联唱或跳一个独舞。
所谓的彩排就是穿上戏剧行头的小型“折子戏”。
[11][12]商品经济活动在城市中的活跃,使得茶馆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开始在南京城市中日益彰显,自然这种消费和闲暇、娱乐联系在一起。
基于地域形成的文化影响着城市的识别,记忆中的南京城市的生活方式是闲适的,缓慢的,甚至带有点精美的讲究。
二、茶馆的社会功能及阶级差别①南京的另三多为:垃圾之多、摆卦摊之多、乞丐之多。
(可参见荆有麟:《南京的颜面》.丁帆选编:江城子-名人笔下的老南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②王笛在《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一书中引用舒新城的《蜀游心影》的描述,对南京和成都的茶馆进行比较。
民国旅居南京作家如荆有麒的《南京顔面》、张恨水《丹凤街》等关于南京的回忆中也有同样的描述(可参见丁帆选编的《江城子-名人笔下的老南京》)。
2第25卷第3期南京的茶馆并不仅仅是提供闲人单纯闲聊的场所,如罗威廉所研究的汉口,茶馆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伊斯兰和现代早期欧洲城市中的咖啡馆的作用:一个人到那里去绝不是为了寻找孤独,而是有目的地去与人交谈。
”[13](105)茶馆是社会舞台的浓缩,茶馆的社会功能远远超出其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意义。
俗谚云:“奇芳阁,奎光阁,我们各吃各”,这不仅指茶馆各有各的消费阶层,也指茶馆除了作为休闲娱乐场所外,还兼具各种社会功能。
奎光阁在夫子庙文德桥的东边,生意人常聚集在这里谈行情做买卖,这就是所谓的“茶会”,茶客们用“切口”交谈(同行交谈用的暗语),有的甚至用袖中“捏手”的方法进行交谈,目的是要瞒过其他同行,茶馆中间也周旋着不少的“掮客”(即买卖双方的中间介绍人)以及钱庄的跑街(招揽存款及放款的业务人员),这时候的茶馆俨然是交易市场。
类似于如此的“茶会”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场所,慢慢就约定俗成,某一行业的就大抵会在某一地段甚至某一固定的茶馆进行交易,如粮食业、竹木业大都会在中华门外的茶馆进行交易,古董、锦锻、营造、建筑材料等行业大抵会在夫子庙新奇芳阁、六朝居、雪园等茶馆。
[3][4](48)奇芳阁,和另一有名的六朝居,是专供调停纠葛的场所,在茶馆里的私了与摆平在南京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茶馆是流动的市场。
这里活跃着各式各样的小贩,他们提着蓝子兜售生意,主要以食品为主,如瓜子、盐花生、糖果、纸烟、水果等等,也兼而出售其他如报纸、眼镜、带子、铅笔等物品。
在这里,生意有时很小,顾客甚至可以买六个铜板的酱牛肉,当你说来六个铜板的,小贩“把小砧板放在桌上,和你切了若干片,用纸片托着,撒上些花椒盐”。
除了流动的小贩,茶客还可以请茶房代买东西。
[10](397)茶馆还是手艺人等待被雇的好地方,象夫子庙义顺茶馆,一大早,待雇佣的各行各业手艺人都会集聚在这里等待雇主,“房牙”们(房屋买卖的中间介绍人)也在这里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