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汉武帝大一统 Microsoft Word 文档
汉武帝的大一统

司仪:上朝~~~~~ 汉武帝(坐龙椅上愁眉苦脸):众爱卿,朕今天召集你们来,是让你们给寡人 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法家(上前一步,作揖):启奏陛下,卑职认为用法家的思想治理最好。俗 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 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要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 谤皇上? 汉武帝(点头):嗯,谁还有高招说来听听? (法家退) 道家(急切上作揖):陛下万岁!臣以为严厉刑法万万不可。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商纣王及秦的暴政就是前车之鉴。陛下继续用先辈采用的道家思想治理, 顺其自然好了。 董仲舒(疾步上,跪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微笑):董爱卿平身。 董仲舒(起身):谢陛下! 汉武帝:你有何高见? 董仲舒:皇上贵为天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来统治臣民,谁对皇帝说三道四 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法家太残酷,道家又让人没有约束。用 儒家思想治国最好,既体现皇上的权威,又体现皇上的仁爱。臣以为要巩固统治, 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龙颜大悦):董爱卿言之有理,就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措施: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
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 某日,御书房。 • 帝:众爱卿(qīn),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 统治国家可永葆(bǎo)江山呢? • 道:陛(bì )下万岁,臣以为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治国最好,与民休养生 息,顺其自然,国家才会发展快,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了 文景之治的盛世。所以,继续用道家思想治国才能江山永固。 • 法: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 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 (fěi)谤(bàng)皇上? • 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 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 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 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 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 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 •
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
功劳: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实现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1.统一铸币 2.盐铁官营3.兴修水利 思想上: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军事上:打败匈奴,开通西域,扩大疆域
过错: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钳制人民思想。
比较辩别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 同点?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酎金夺爵
文帝时定“酎金律”,规 定列侯各按其国的户口为 标准,每千口献金四两, 由少府收受。武帝便专在 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 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 不合,便取消其爵位。总 计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 的王子侯多达175人,而因 罪而被废的则达113人,其 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 数。
——傅乐成《中国通史》
汉武帝时发行的上林 三官五铢钱
官营盐铁,就是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分别 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 润为国家所有。……官营盐铁的实施,是国家独 占了于国计民生意义最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 利润,可以供给皇室消费以及巨额军事支出。当 时,人民的赋税负担并没有增加,国家的用度却 得以充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
地 方
刺 史
刺 史
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
刺 史
刺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刺 史
刺 史
初一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发 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1
02
03
豪门贵族的崛起
汉朝时期,豪门贵族逐渐 崛起,掌握了大量土地和 财富。
农民阶级的地位
农民阶级是汉朝社会的主 体,承担着主要的生产任 务,但生活较为贫困。
商人阶级的地位
汉朝时期的商人阶级逐渐 崛起,对经济社会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04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以儒学经典为主要教 材,培养官吏和学者。
征辟制度
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召有名望的人 士担任官职的制度
03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的发展
80%
铁犁牛耕的普及
汉朝时期,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逐渐普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 率。
100%
水利工程的修建
汉朝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 灌溉渠道的修建和维护,保障了 农业生产的稳定。
80%
农作物的多样化
汉朝时期,农作物种类增多,如 稻、麦、粟等,丰富了人们的饮 食来源。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汉朝时期,手工业技术不断进 步,如冶铁、纺织、制陶等, 产品品质和产量均得到提升。
商业都市的出现
汉朝出现了以长安、洛阳等城 市为中心的商业都市,促进了 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
货币与度量衡的统一
汉朝政府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制度,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和规范。
社会阶层与阶级关系
太尉
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三公九卿制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汉朝设立了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员,负责监督和检查各 级官员的行为。此外,汉朝还通过派遣使者巡行、设立监郡 官等方式,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察和管理。这些监察制度有 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公正。
03 汉朝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01
02
03
铁犁牛耕的普及
汉朝时期,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逐渐普及,提高了 农业生产的效率。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阶级矛盾逐渐激化。 农民起义和豪门贵族之间的争斗时有发生, 对汉朝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造成了威胁。
农民阶级的分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阶级内部出 现了分化,一部分农民通过努力逐渐富 裕起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陷入贫困。
04 汉朝的文化与科技
儒学的发展与影响
01
02
03
04
儒学在汉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发展,成为官方学说和主流
意识形态。
汉朝的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 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 ,形成了独特的汉儒学派。
汉儒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 核心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秩序 和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汉朝, 还深远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 东亚地区的文化、教育和政治
制度。
文学艺术的繁荣
汉朝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战争与反击
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汉武帝时 期开始对匈奴采取主动进攻的策 略,通过多次战争,成功削弱了 匈奴的势力。
对西域的经营与丝绸之路
开拓西域
汉朝通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 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加强了 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加深,丝绸之 路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连接东西方的 重要贸易通道。
汉武帝的大一统

5、对外交往: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 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 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 经济文化的联系。
3、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 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 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 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解除了北方边疆的忧患, 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 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 上的大一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 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 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 各家学说。把儒家学说作 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 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的 大一统
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削弱侯国的势力。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推恩令” 颁布后,汉武 帝不费一兵、 不损寸土、削 弱了封国的势 力。 削夺众诸侯, 推恩一妙计。 不费多少力,
再现大一统。
2、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 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抑 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 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 政收入,实现了经济 上的大一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不利于中央集权
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主父偃)
诸侯 中央
诸侯 中央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 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主父偃)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3、经济:
4、军事:
历史小常识
•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历史鉴证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jǐn]。·····人相 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chún sì), 而将相或乘车。
——《汉书》
译文: 人民失去农作之业,从而发生大饥荒……人们
互相残杀啃食,死的人超过了一半。皇帝出行都不 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 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太学
3、经济: 4、军事: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建立较小的侯国(主父偃)
2、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太学
3、经济: 13课 4、军事: 14课
时空隧道
王莽
建权
公
元 前
9 25
余秋雨大师曾经说过:“我是 汉族,我讲汉话,我写汉字,这是 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 ---汉朝!
诊断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 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政治方面:诸侯国势力强大
严重威胁到中央
诊断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 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 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 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精选教学文档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大一统局面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明确一个道理:经济发展史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解及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首毛泽东的配乐诗词《沁园春.雪》。
(秦始皇和汉武帝图)教师:诗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秦皇”是秦始皇,“汉武”是汉武帝。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皇帝,都把大一统的格局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我们前面已经学过秦始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共同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教师: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守业更比创业难,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呢?教师: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当时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烦恼。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汉武帝的烦恼。
展示: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西汉金缕玉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
(玉2498片,金线1100克)烦恼:诸侯富有,生活奢侈腐化。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统治)。
过渡:汉武帝即位以后,一直思索彻底清除高祖遗留的诸侯王问题。
完整word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一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2、措施:①政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__ 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_ 年,定都_____________ ,建立者 ___________ 。
3、光武中________ 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5、东汉瓦解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时。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教学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二)学法指导及教学手段
利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小游戏,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保证课堂的趣味性。
3.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站、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
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
〔说明〕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一个趣味性、自主性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
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课堂设计」 1、导入(5分钟)
以《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师:是啊,守业的确更比创业难。
汉高祖刘邦艰苦创业之后,他及他的继承者面临着更艰难的守业问题。
如何来更好地守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些问题。
(出示课题)〔说明〕本课的导入使用的是情境导入法。
这样导入使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气氛,学生与本课内容从思想和情感上产生碰撞与共鸣。
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本课形成一种期待,从而以饱满的精神进入对本课的学习。
2、新课(25分钟)
(1)文景之治(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并讨论:
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多媒体图片)
面对这种形势,当时的统治者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哪个小组来说说。
(多媒体出示)
师: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过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经济繁荣,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客观条件。
我们来认识一下汉武帝。
(多媒体图片)
(2)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并讨论:看书并结合自己所熟知的有关汉武帝的历史小故事思考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为什么够实现大一统?(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从学生回答中提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媒体)
〔说明〕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结合已学过知识进行思考,并利用熟知的历史小故事进行知识的迁移。
这样的学习方法便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
让他们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积累学习的方法。
小品:学生先在小组内分别扮演汉武帝、董仲舒及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再推荐小组表演。
师:从他们的表演中,你知道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吗?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家教育的呢?(视频)
小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说明〕利用小游戏活泼课堂的气氛,并且老师也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知。
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着、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学生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
这样便发挥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小结: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且在其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扮演了十分正统、重要的角色。
(多媒体)
动脑筋: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
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
武帝在那儿下马说明了什么?
(重在学生理解汉武帝对董仲舒的重视和尊敬)
过渡: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但是,百余年后,西汉逐渐走向衰亡。
重新建立的汉朝,定都在洛阳,历史上称为东汉。
(3)东汉的统治(板书标题)
学生自学。
你能行:你能给大家讲讲东汉发展的历程吗?
小结:东汉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后来,由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农民战争爆发,东汉名存实亡。
(三)小结:(据板书)我们了解了汉朝由“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大一统”,形成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再到“光武中兴”直至东汉名存实亡的百余年历史,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以及东汉的统治。
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收获的不仅仅是这样一些基础的知识,还明白了守业更比创业难和祖国统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我们无论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强盛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