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题课时训练全集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第1章综合测评

第1章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用简易量热计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实验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向量热计中加入盐酸,盖上杯盖,搅拌后的温度即为初始温度B.实验中选用不同的酸和碱时,只要操作正确,测得的反应热一定相同C.向量热计中加入碱液时,碱液的温度应与酸液的温度相同D.两溶液混合后,轻轻搅动溶液,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为最终温度2.下列关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相比较,冰的能量高B.化学反应在物质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其表现形式只有吸热和放热两种C.已知C(s,石墨)===C(s,金刚石)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的同时,也遵循能量守恒3.如图所示,烧杯中盛的是水,铁圈和银圈直接相连,在接头处用一根绝缘细丝吊住,并使之平衡。
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A.两圈仍保持平衡B.有气泡产生,两圈摇摆不定C.铁圈向下倾斜D.银圈向下倾斜4.碘在不同状态下(固态或气态)与氢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①H2(g)+I2(?)⇌2HI(g)ΔH=-9.48 kJ·mol-1②H2(g)+I2(?)⇌2HI(g)ΔH=+26.48 kJ·mo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②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①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B.①中的I2为固态,②中的I2为气态C.①的产物比②的产物热稳定性更好D.1 mol固态碘升华时将吸热17 kJ5.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放出890.3 kJ的热量。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①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mol-1②CH4(g)+2O2(g)===CO2(g)+2H2O(l)ΔH=-890.3 kJ③CH4(g)+2O2(g)===CO2(g)+2H2O(g)ΔH=-890.3 kJ·mol-1④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A.仅有②④B.仅有④C.仅有②③④D.全部符合要求6.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高中化学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课时作业7

课时作业7物质的检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鉴定NaCl的最佳方法是()A.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B.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C.焰色反应呈黄色,加盐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D.焰色反应呈紫色,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2.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A.AgNO3B.稀硫酸C.稀盐酸D.稀硝酸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酒精和汽油可以用水加以鉴别B.根据纤维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确定该纤维是否为蛋白质纤维C.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中混有的CO2D.用焰色反应鉴别Na2SO4和NaCl两种粉末4.要鉴别(NH4)2SO4、Na2SO4和NH4Cl三种溶液,可加入下列一种试剂()A.NaOH溶液B.Ba(NO3)2溶液C.Ba(OH)2溶液D.AgNO3溶液5.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溶液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②然后继续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下推测不正确的是()A.一定有SO2-4B.一定有CO2-3C.不能确定Cl-是否存在D.不能确定SO2-4是否存在6.由草木灰提取钾盐并检验钾元素存在的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7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不合理的是()A.NH +4 ——气体法B.Cl -——沉淀法C.Na +——显色法D.Ca 2+——气体法8.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一定含有CO 2-3B.加入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可能含有SO 2-4C.加入AgN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 -D.加入Na 2CO 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原溶液一定含有Ba 2+9.下列有关焰色反应及其实验操作说法正确的是( )A.焰色反应是可燃物在燃烧时火焰表现出的颜色,是一种化学反应B.焰色反应是一种检验各种元素普遍应用的方法C.焰色反应是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D.每次焰色反应实验结束,都要用稀硫酸洗净铂丝,并在火焰上灼烧到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其他溶液10.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Cl -、CO 2-3 、SO 2-4 等三种阴离子。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课时作业14

课时作业14盐类的水解1.下列物质在常温下发生水解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①Na2CO3:CO2-3+2H2O⇌H2O+CO2↑+2OH-②NH4Cl:NH+4+H2O⇌NH3·H2O+H+③CuSO4:Cu2++2H2O⇌Cu(OH)2+2H+④NaF:F-+H2O===HF+OH-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水中加入下列溶液能促进水的电离平衡且溶液显酸性的是()A.NaHSO4溶液B.KF溶液C.KAl(SO4)2溶液D.NaI溶液3.常温下,在pH都等于9的NaOH和CH3COONa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浓度分别为a mol·L-1与b mol·L-1,则a和b关系为()A.a>b B.a=10-4bC.b=10-4a D.a=b4.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有四位学生分别作出如下回答,其中正确的是()A.丁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B.甲学生: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C.乙学生:在盐酸中加入同温度的氨水,若混合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D.丙学生: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5.由一价离子组成的四种盐(AC、BD、AD、BC)溶液的浓度均为1 mol·L-1,在室温6.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A.c(A-)≥c(M+)B.c(A-)=c(M+)C.若MA不水解,则c(OH-)<c(H+)D.若MA水解,则c(OH-)>c(H+)7.[2022·北京大兴高二练习]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NaHSO4溶液和BaCl2溶液中的一种,已知A、B溶液的pH相同,A、C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浑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溶液的pH<7B.C溶液中的溶质溶于水促进了水的电离C.溶液A滴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产生气体D.溶液B进行焰色试验呈黄色8.[2022·天津静海一中等七校期末高二联考]在某温度时,将n mol·L-1的氨水滴入10 mL1.0 mol·L-1的盐酸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氨水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K w<1.0×10-14B.水的电离程度:b>a>c>dC.b点:c(Cl-)>c(NH+4)>c(H+)>c(OH-)D.25 ℃时NH4Cl的水解平衡常数为(n-1)×10-7(用n表示)9.[2022·北京海淀区高二期末]有①NaOH溶液、②Na2CO3溶液、③CH3COONa溶液各10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温度为25 ℃。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2反应焓变的计算[基础过关练]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A.稀醋酸与0.1 mol·L-1 NaOH溶液反应:H+(aq)+OH-(aq)===H2O(l)ΔH=-57.3 kJ·mol-1B.密闭容器中,9.6 g硫粉与11.2 g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17.6 g时,放出19.12 kJ 热量,则Fe(s)+S(s)===FeS(s)ΔH=-95.6 kJ·mol-1C.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水电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O(l)===2H2(g)+O2(g)ΔH=+285.5 kJ·mol-1D.已知2C(s)+O2(g)===2CO(g)ΔH=-221 kJ·mol-1,则C的燃烧热为110.5 kJ·mol -12.已知下列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1 mol S(g)与O2(g)完全反应生成SO2(g),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297.0 kJB.在相同条件下,SO2(g)比SO3(g)稳定C.S(s)与O2(g)反应生成SO3(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S(s)+32O2(g)⇌SO3(g)ΔH=+395.7kJ·mol-1D.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SO2(g)和O2(g)充分反应,生成1 mol SO3(l)放出的热量大于98.7 kJ3.某反应由两步反应构成:A→B、B→C,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E1、E3表示两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B.三种化合物的稳定性:B<A<CC.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的焓变D.整个反应的ΔH=E1-E24.一定条件下,在水溶液中1 mol Cl-、1 mol ClO-x(x=1,2,3,4)的能量相对大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e是ClO-3B.b―→a+c反应的活化能为60 kJ·mol-1C.a、b、c、d、e中c最稳定D.b―→a+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ClO-(aq)===ClO-3(aq)+2Cl-(aq)ΔH=-116 kJ·mol-1 5.已知: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CH4(g)+2O2(g)===CO2(g)+2H2O(l)ΔH=-890 kJ·mol-1。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第一章综合检测

第一章 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①能量越低的物质就越稳定,②白磷转化成红磷是放热反应。
据此,下列判断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相同的条件下,红磷比白磷能量高B .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磷比红磷稳定C .红磷和白磷的结构不同D .红磷容易发生自燃而白磷则不会自燃2.下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符合图示的是( ) A .镁片与稀盐酸的反应B .碳酸钙在高温下的分解反应C .酸碱中和反应D .乙醇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在298 K 、101 kPa 时,已知: 2H 2O(g)===O 2(g)+2H 2(g) ΔH 1 Cl 2(g)+H 2(g)===2HCl(g) ΔH 22Cl 2(g)+2H 2O(g)===4HCl(g)+O 2(g) ΔH 3 则ΔH 3与ΔH 1和ΔH 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ΔH 3=ΔH 1+2ΔH 2 B .ΔH 3=ΔH 1+ΔH 2 C .ΔH 3=ΔH 1-2ΔH 2 D .ΔH 3=ΔH 1-ΔH 2 4.已知表示乙醇和甲醚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CH 3CH 2OH(l)+3O 2(g)===2CO 2(g)+3H 2O(l) ΔH 1=-1 366 kJ·mol -1CH 3OCH 3(l)+3O 2(g)===2CO 2(g)+3H 2O(l) ΔH 2=-1 455 kJ·mol -1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定条件下,甲醚转化为乙醇,可放出热量B .乙醇比甲醚稳定C .乙醇储存的能量比甲醚储存的能量高D .乙醇与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5.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CO(g)+12 O 2(g)===CO 2(g)ΔH =-282.8 kJ·mol -1,现有CO 、H 2、N 2的混合气体67.2 L(标准状况),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710.0 kJ ,并生成18.0 g 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 )A .80%B .60%C .50%D .20%6.根据下表键能数据,估算反应CH 4(g)+4F 2(g)===CF 4(g)+4HF(g)的ΔH 为( )A.-C .+1 944 kJ·mol -1D .-1 944 kJ·mol -1 7.下列有关中和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 +(l)+OH -(l)===H 2O(l) ΔH =-57.3 kJ·mol -1 B .准确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至少需测定4次温度C .测量中和热的实验过程中,环形玻璃搅拌棒材料若用铜代替,则测量出的中和热数值偏小D .已知2NaOH(aq)+H 2SO 4(aq)===Na 2SO 4(aq)+2H 2O(l) ΔH =-114.6 kJ·mol -1,则该反应的中和热为114.6 kJ·mol -18.半导体工业用石英砂作原料通过三个重要反应生产单质硅:SiO 2(s)+2C(s)===Si(s)+2CO(g) ΔH 1=+682.44 kJ·mol -1 (石英砂) (粗硅)Si(s)+2Cl 2(g)===SiCl 4(l) ΔH 2=-657.01 kJ·mol -1 (粗硅)SiCl 4+2Mg(s)===Si(s)+2MgCl 2(s) ΔH 3=-625.63 kJ·mol -1 (纯硅)生产1.00 kg 纯硅放出的热量为( ) A .21.44 kJ B .600.20 kJ C .21 435.71 kJ D .1 965.10 kJ 9.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氢气的燃烧热 ΔH =-241.8 kJ·mol -1B .2 mol H 2(g)与1 mol O 2(g)所具有的总能量比2 mol H 2O(g)所具有的总能量低C .液态水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 2O(l)===2H 2(g)+O 2(g) ΔH =+571.6 kJ·mol -1 D.H 2O(g)生成H 2O(l)时,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10.我国利用合成气直接制取烯烃获重大突破,其原理是 反应①:C(s)+12O 2(g)===CO(g) ΔH 1反应②:C(s)+H 2O(g)===CO(g)+H 2(g) ΔH 2反应③:CO(g)+2H 2(g)===CH 3OH(g) ΔH 3=-90.1 kJ·mol -1 反应④:2CH 3OH(g)===CH 3OCH 3(g)+H 2O(g) ΔH 4,其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反应⑤:3CH3OH(g)===CH3CH===CH2(g)+3H2O(g)ΔH5=-31.0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③使用催化剂,ΔH3不变B.ΔH1-ΔH2>0C.反应④中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D.3CO(g)+6H2(g)===CH3CH===CH2(g)+3H2O(g)ΔH=-121.1 kJ·mol-111.金属镁和卤素单质(X2)反应过程中的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MgCl2(s)分解制备Mg(s)和Cl2(g)的反应是放热反应B.固体的稳定性:MgI2>MgBr2>MgCl2>MgF2C.Mg(s)和X2(g)作用生成MgX2(s)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D.MgBr2(s)+Cl2(g)===MgCl2(s)+Br2(g)ΔH=-117 kJ·mol-112.用CH4催化还原NO 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ΔH=-574 kJ·mol-1②CH4(g)+4NO(g)===2N2(g)+CO2(g)+2H2O(g)ΔH=-1 160 kJ·mol-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由反应①可推知CH4(g)+4NO2(g)===4NO(g)+CO2(g)+2H2O(l)ΔH<-574 kJ·mol -1B.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C.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 CH4将NO2还原为N2,同时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D.若用4.48 L CH4将NO2还原为N2,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总数为1.6N 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2分)13.(8分)氮元素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高考训练 课时作业 习题 第2章综合测评

第2章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某科学家提出如下反应历程:第一步:N2O5⇌NO2+NO3快速平衡;第二步:NO2+NO3―→NO2+NO+O2慢反应;第三步:NO+NO3―→2NO2快反应;可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平衡。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v逆(第一步)<v正(第二步)B.反应的中间产物只有NOC.第二步中NO2和NO3的碰撞,部分有效D.第三步正反应的活化能较高2.被称为人体冷冻学之父的罗伯特·埃廷格在1962年写出《不朽的前景》一书。
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了冷冻复活的可能。
比如,许多昆虫和低等生物冬天都冻僵起来,春天又自动复活。
下列结论中与上述信息相关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B.低温下分子无法运动C.温度降低,化学反应停止D.温度越低,化学反应越慢3.某温度下,反应2SO2(g)+O2(g)⇌2SO3(g)ΔH<0已达平衡,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v(正)、v(逆)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①可能是加压缩小容器体积引起的B.图②可能是恒压通入惰性气体引起的C.图③可能是升高温度引起的D.图④是移走部分SO3引起的4.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发生改变B.如果某化学反应的ΔH和ΔS均小于0,则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C.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D.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一定比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快5.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s)+H2O(g)⇌CO(g)+H2(g)ΔH>0;向甲、乙、丙三个恒容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C和H2O(g),各容器中温度、反应物的起始量如下表,反应过程中CO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容器中,反应在前15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1 mol·L-1·min-1B.丙容器的体积V>0.5 LC.当温度为T1℃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2.25D.乙容器中,若平衡时n(H2O)=0.4 mol,则T1<T26.将BaO2放入密闭的真空容器中发生反应:2BaO2(s)⇌2BaO(s)+O2(g),待反应达到平衡保持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体系重新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减小B.BaO的量不变C.氧气压强不变D.BaO2的量不变7.在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3 mol B,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g)+3B(g)⇌2C(g);经3 s达到平衡,测得C气体的浓度为0.6 mol·L-1。
2019鲁科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同步课时练习

2019鲁科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课时练习1.1走进化学科学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B.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C.原子弹爆炸D.生产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解析:选C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变化,原子之间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如A、B、D三项;而C项中原子弹爆炸会发生原子种类和数目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因而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范畴。
2.1803年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科学家是( )A.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B.法国化学家——拉瓦锡C.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D.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答案:C3.“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解析:选A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它不能直接体现化学对生活的改善,A项错误;光纤是化学物质SiO2,光纤的使用使通信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B项正确;有机合成药物每年以上百万种的速度发展,保障了我们的健康,C项正确;环保涂料属于有机物,它为我们生活增光添彩,D项正确。
4.下列成语中涉及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炬成灰B.花香四溢C.滴水成冰D.木已成舟解析:选A A项,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花香四溢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项,滴水成冰只是状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D项,木已成舟只是木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5.《食品安全法》立法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根本目的是预防疾病、保障民众健康。
下列造假行为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淀粉、蔗糖、奶、香精等掺和成“假奶粉”B.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用硫黄燃烧去熏蒸粉丝D.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解析:选C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必修1全册课时及章节练习(含解析和答案)(共106页)

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图中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完全正确的是()解析:A中气体应长进短出;B中有两处错误,一是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浓H2SO4,二是不能将水倒入浓H2SO4中;D中称量NaOH固体不能放在纸片上,应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
故C项正确。
答案:C2.(2009·启东中学调研)实验室保存下列试剂,有错误的是() A.浓盐酸易挥发,盛在无色密封的玻璃瓶中B.碘易升华,保存在盛有水的棕色试剂瓶中C.液溴易挥发,盛放在用水密封的用玻璃塞塞紧的棕色试剂瓶中D.溴化银保存在棕色瓶中答案:B3.(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练习)实验室常采用点滴板来完成部分实验,既可节约药品,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①装有铜片的孔穴中溶液呈蓝色②装有胆矾的孔穴中固体的颜色变浅③装有铁片的孔穴中溶液呈浅绿色④装有铁片的孔穴中溶液呈浅黄色⑤装有蛋清溶液的孔穴中溶液呈黄色A.①④B.②③C.①⑤D.②⑤答案:D4.(2009·山东省济宁市第一学期高三质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用装置①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B.可用装置②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C.可用装置③从海水中得到淡水D.可用装置④把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答案:D5.(2007·上海,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用药匙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C.给盛有2/3体积液体的试管加热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答案:C6.(2008·合肥模拟)玻璃棒是中学化学常用仪器,在下列实验中都用到玻璃棒:①粗盐提纯;②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③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④测定某溶液的酸碱性;⑤用浓盐酸检验氨气;⑥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⑦测定硫酸铜晶体中的结晶水;⑧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其中作用完全相同的是()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⑥⑦D.④⑤⑧答案:A7.(2008·福建厦门调研)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滴定管用清水洗净后,先用所要盛装的溶液润洗2~3次,再装液进行滴定B.用分液漏斗分液时,要控制好活塞,先让下层液体流出,再让上层液体慢慢流下C.配制溶液时,液面接近容量瓶颈刻度线1~2 cm时,应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D.测定溶液的pH时,将溶液滴到pH试纸上,并把试纸与标准比色卡进行对比解析:B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遵循“上上下下”的原则,即先让下层液体流出后,立即关闭活塞,然后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题课时训练全集合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11.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A.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汤姆逊发现电子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3.(2005年高考上海卷)以下命题,违背化学变化规律的是A.石墨制成金刚石B.煤加氢变成人造石油C.水变成汽油D.干冰气化4. 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 道尔顿B. 爱因斯坦C. 玻尔D. 普朗克5.在饮用水中添加含钙、镁、锌、硒等的矿物质,可以改善人体营养,增强体质。
其中的“钙、镁、锌、硒”是指()A.分子B.原子C.离子D.元素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铅笔不含铅B.水银不含银C.白金不是金D.火碱不是碱8.下列现象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是()A. 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 mLB.打开盛装浓盐酸瓶盖,浓盐酸逐渐减少C.气态氧在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D.在1000℃时,甲烷可分解为石墨和氢气9.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A、B C、D、10.在原子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正确的是()A.质子数=核电荷数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C.质子数≠中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1.许多科学家在化学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其中,研究空气成分,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结论的科学家是,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12.在1911年前后,物理学家卢瑟福把一束变速运动的α粒子(相对原子质量约为4的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质子粒),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
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而成的金箔,竟能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Au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
试写出其中的三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法轮功”魔头李洪志在某次“带功”报告会上吹嘘,“一次我拿一根纯铝棒经意念发功后,经高能物理研究所测试,铝棒的成分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铁,还有铜和金的成分……”试用化学的观点从能量和核变化的角度分析其荒谬之处。
14.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一首诗中表达了物质不灭的观点:“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
看起来万物是死了,但是实则犹生;正如一场春雨落地,霎时失去踪影;可是草木把它吸收,长成花叶果实,——依然欣欣向荣。
”请你从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物质不灭的原因。
15.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二十世纪奥地利和德国物理学家泡利、洪特分别提出了核外电子排布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十九世纪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首先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
从此化学从“实验经验型”上升到对物质结构的理论探究。
这对科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课时21. H 、D 、T 、H +可以用来表示( )A .同一种原子B .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C .氢元素D .氢的四种核素2.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在下列分子中,电子总数最少的是A H 2SB O 2C COD NO3. 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A. N 2O 4和NO 2B. CH 4 和NH 4+C. Al 3+ 和 OH -D. NO 和CO4. 已知元素R 有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 X ,该氯化物中R 微粒核内中子数为Y ,核外电子数为Z ,该同位素的符号为 ( )A.Z Y RB.Z Y Z R +C.X Z Y Z R ++D.X Z X Y Z R +++5. (2005年高考辽宁文理综合)关于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小B 原子半径比阴离子半径大C 原子半径比阳离子半径小D 带正电荷多的阳离子半径比带正电荷少的阳离子半径大6. (2005年高考上海卷)下列离子中,电子数大于质子数且质子数大于中子数的是A .D 3O +B .Li +C .OD — D .OH —7. 在恒定温度下,向100克饱和Ba(OH)2溶液中加入1.55克由18O 组成的氧化钡粉未,充分反应后静置,在溶液下部有白色固体出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质量与白色固体的质量均保持不变B.溶液浓度和PH 值均保持不变,溶液下部是1.73克氢氧化钡固体C. 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数目均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大于1.73克D.溶液中钡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保持不变,18O 存在于溶液和固体中,固体质量小于1.73克 8. 钛(Ti )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
钛元素的同位素Ti 4622、Ti 4722、Ti 4822、Ti 4922、Ti 5022中,中子数不可能为 ( )A 30B 28C 26D 249. 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位荷兰科学家,他们研究了亚原子粒子之间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为粒子物理理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数学基础,根据他们的理论可以精确计算夸克的质量,并在欧洲和美国的加速器上得到实验的证实。
涉及该项研究的基础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亚原子粒子泛指比原子更小的粒子B.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质子、中子和电子C. 量子结构是一种连续的固定结构A B C DD. 原子核内的核子之间只存在核力作用10. 据测,哈雷彗星上碳的两种同位素12C 和13C 的原子个数比为65∶1,而地球上12C 和13C的原子个数比为89∶1。
地球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1,那么哈雷彗星上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是 ( )A. 12.000B. 12.009C. 12.015D. 12.98011. 一个12C 原子的质量为a kg ,一个12C 16O 2分子的质量为b kg ,若以12C 16O 2中的一个氧原子质量的1/16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则12C 16O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b a b32- B .a b b32- C .a b 6b 1- D .a b b 8-12. 填表。
13. 用符号填空:a 质子数;b 中子数;c 核外电子数;d 最外层电子数。
(1)原子种类由_______________决定,(2)元素种类由_______________决定,(3)核电荷数由_______________决定,(4)相对原子质量由_______________决定,(5)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6)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决定。
14. 根据下列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填编号)(1)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2)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3)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15.由钾和氧组成的物质含钾的质量分数是12678,其阴离子只有过氧根离子(O 22—)和超氧根离子(O 2—)两种。
求在此物质中,过氧根离子和超氧根离子的个数比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课时11、在高空中有一层臭氧层,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的化学式是O3,它是一种( )A. 混合物B. 氧化物C. 单质D. 化合物2、想一想,NaOH(固)、P2O5(固)、无水CaCl2(固),为什么可归为一类。
据此从A~D 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A.浓硫酸B.氯化钠C.碱石灰D.生石灰3、某物质经分析知,其中仅含一种元素,此物质()A.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B.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D.一定是一种单质4、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和氯水B.酒精溶液和乙醇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D.干冰和混有冰的水5、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
正确的( )A.硫酸,纯碱,孔雀石B.硝酸,烧碱,绿矾C.冰醋酸,乙醇,醋酸钠D.盐酸,熟石灰,苛性钠6、据报道,2003年12月26日,重庆开县发生了天然气矿井“井喷”事件,喷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还含有硫化氢(H2S),氰化氢(HCN)等多种有毒气体,造成290多人中毒死亡。
你认为喷出的气体是()A.一种纯净物B.全部由无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C.全部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D.由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7、下列物质中,不能导电的是()A.氯酸钾溶液 B、澄清石灰水C、酒精D、干冰8、目前有些中小学生喜欢使用涂改液,经实验证明,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二氯甲烷(CH2Cl2)就是其中一种。
下面是关于二氯甲烷的几种说法:①它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②它是由氯气(分子式为Cl2)和甲烷组成的化合物,③它的分子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④它是由多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化合物。
这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9、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下列不易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A.测定密度 B.放入稀硫酸中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10、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空中失事。
有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可能是航天飞机机壳底部的石墨瓦在空中脱落,击中机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