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欲解时图》

合集下载

六经病

六经病

三阴三阳脉证《伤寒六书》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则发热恶寒。

伤风,则鼻塞恶风。

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又曰不恶寒而作渴,皆为在经。

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

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而呕。

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

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咽干,或腹痛手足温,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时时腹痛,又咽痛三证。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

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

此三经皆受病也,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

此皆自阳经传来者,故宜下而去之。

非若阴经自中之寒,此则为真阴证矣,当用四逆汤辈温之。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 三焦经23:00-1:00 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 肝经3:00-5:00 肺经5:00-7:00 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 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 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 心经(开心快乐)13:00-15:00 肠经15:00-17:00 膀胱经17:00-19:00 肾经19:00-21:00 心包经(适宜散步)。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

六经欲解时是什么意思?(伤寒金匮)顾植山教授认为仲景提出的“六经欲解时”理论,实际上是基于《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开阖枢”有序的动态变化的时空方位概念,是对人体气化六种状态的表述,六经“三阴三阳”于天地相应各有气旺主时,三阴三阳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

“六经欲解时”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笔者通过跟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实践,对其应用价值感触颇深,在此结合案例谈谈心得体会。

案1:支气管哮喘(从“厥阴欲解时”“阳明欲解时”论治)龚某,女,30岁,于2014年12月2日初诊。

自幼患哮喘,2014年10月以来哮喘频发,在当地服用中药2月未见好转来诊。

刻诊:夜间2点哮吼痰鸣,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夜间发作哮喘时伴口渴,烦热,咯痰色白清,有清鼻涕,咳嗽不甚,胃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脉细。

考虑其证丑时(夜间2点)发病,符合“厥阴欲解时”,遂予乌梅丸方加减: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6克,黄柏10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4克,干姜6克,制附片6克,瓜蒌皮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生炙甘草各15克,葶苈子15克,大枣10克。

7剂,水煎服,嘱晚饭后及睡前各服1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14年12月24日):诉服用上方2剂后夜间哮喘即获缓解,因诉项背部怕冷,舌苔薄干舌质暗红,脉细。

又拟原方复入鹿角片10克,熟地10克,麻黄5克,桂枝10克。

7剂,水煎服,改早晚各服1次。

三诊(2015年1月27日):服上药病情得控。

因天气变化,不慎受凉导致哮喘又发,哮吼喘憋,背凉怕冷,在当地运用小青龙汤、阳和汤效不显又来求诊,追寻发作加重时间告知下午5~6点以及凌晨3~6点发作明显,表现气喘喉鸣,咳嗽则觉气畅,咯吐少量透明泡沫痰,有鼻涕喷嚏,胃脘稍胀,大便不溏,苔薄质暗红,脉细。

据发病时间下午5~6点符合“阳明欲解时”,凌晨3~6点“丑至卯上”同时符合“厥阴欲解时”,于是选用乌梅丸合小承气汤方加减,处方:乌梅30克,细辛3克,肉桂4克(后下),川连4克,黄柏6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川椒3克,干姜6克,制附片5克,枳壳10克,厚朴15克,制军5克,炙甘草9克,葶苈子15克,麻黄5克,杏仁10克,大枣10克。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

探讨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意义全国统编教材《伤寒论讲义》云:“论中六经皆有欲解时一条,因尚不能指导临床,当存疑待考。

”历代医家也对此多置而不论,六经病“欲解时”这一非常重要的理论未受到临床应有的重视。

《伤寒论》除列出了六经病的提纲证外,也明确提出了六经病的“欲解时”,分别是:9条:太阳病,从巳至未上。

(9点-15点)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15点-21点)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3点-9点)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1点-3点)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23点-5点)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1点-7点)一天有12个时辰共24小时,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六经病“欲解时”应该各占2个时辰,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从上可看出,六经病“欲解时”,各占3个时辰。

从《伤寒论》中条文可知,太阳、阳明、少阳等三阳病“欲解时”占了9个时辰,即从3点至21点共18个小时,其中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为9点至15点,为日中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最旺盛之时。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从15点至21点,为日落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减少之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从3点至9点,为日出之时,相当于一天中阳气逐渐增加之时。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从21点至3点,为一天中阴气最盛之时。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从23点至5点,为一天中阴盛阳生之时。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从1点至7点,为阴气渐少阳气渐旺之时。

从以上可以看出,从3点至21点共9个时辰为三阳病平均分配的,各3个时辰,是连贯的,不重叠。

但三阴病虽然也是各3个时辰,不连贯而且交叉重叠,总共只有6个时辰。

三阴病中均有丑时,即1至3点。

少阳病与厥阴病“欲解时”,均有寅及卯两个时辰,有2个时辰的交叉重叠。

为何会如此呢?有临床意义吗?首先要对“欲解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一日之中,阴阳是在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的。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浅析六经病欲解时纪如峰【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年(卷),期】2016(36)3【摘要】阳病病在皮肤、络脉部,而在"从巳至未上(9∶00-15∶00)",即日中之时,其应为夏,人体正气盛于络脉、皮肤,此时太阳之邪易解。

阳明病病在肠胃之腑,而在"从申至戌上(15∶00-21∶00)",即日入之时,其应为秋,人体正气盛于腑,则此时阳明之邪易解。

少阳病病在分肉,而在"从寅至辰上(3∶00-9∶00)",即平旦之时,其应为春,人体正气盛于分肉之间,则此时少阳病易解。

三阴病病变部位在五脏部分,夜半人体正气入脏,所以三阴病欲解时均在夜半之中,即太阴病亥至丑上(21∶00-3∶00);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

三阴病的欲解时未能完全重合,而是逐个向后推一个时辰,这与少阴病、厥阴病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3页(P373-375)【关键词】六经病欲解时;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少阳病;《伤寒论》;张仲景【作者】纪如峰【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相关文献】1.《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浅析 [J], 金聪聪;李若和;周建丽2.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 李赛美3.从干支角度浅析《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 [J], 曹姝;李赛美4.浅析根据六经病“欲解时”分时段服药 [J], 刘华平;李兆荣5.从阴阳五行六气角度浅析六经病“欲解时” [J], 季卫强;姚耿圳;尚宝令;孙海娇;邹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窥六经病欲解时时辰问题

管窥六经病欲解时时辰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603679);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项目(2017BWKY026,2016BWKY017)管窥六经病欲解时时辰问题马坤1,庞晓晨1,卢艳2,张静莎11.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天津300451;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摘要:通过对比古今诸家对于《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所占时辰的论述,分别挖掘、归纳前人不同观点的立论依据,作者认为《伤寒论》每经病欲解时应各占三个时辰,即太阳病欲解时是巳午未,阳明病欲解时是申酉戌,少阳病欲解时是寅卯辰,太阴病欲解时是亥子丑,少阴病欲解时是子丑寅,厥阴病欲解时是丑寅卯。

文献引用:马坤,庞晓晨,卢艳,等.管窥六经病欲解时时辰问题[J].中医学报,2020,35(11):2290-2293.关键词:“六经病欲解时”;《伤寒论》;张仲景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11.509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999(2020)11-2290-04ExploringtheProblemoftheNumberofHoursOccupiedof"TheTimeofSixMeridiansDiseasesTendingtobeCured"MAKun1,PANGXiaochen1,LUYan2,ZHANGJingsha11.TianjinBinhaiNewAreaHospitalofChineseMedicine,TianjinChina300451;2.Tianji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TianjinChina300193Abstract:Bycomparingancientandmoderndoctors′discussionsonthenumberofhoursoccupiedof"thetimeofsixmeridians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nShanghanLun,thispaperexploresandsummarizesthetheoreticalbasisofdifferentopinionsofpredecessors.TheauthorbelievesthatinShanghanLun,each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occupiesthreehours,thatis,thetimeofTaiyang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Si,WuandWei;thetimeofYangming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Shen,YouandXu;thetimeofShaoyang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Yin,MaoandChen;thetimeofTaiyin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Hai,ZiandChou;thetimeofShaoyin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Zi,ChouandYin;thetimeofJueyinmeridiandiseasestendingtobecuredisChou,YinandMao.Referencecitation:MAKun,PANGXiaochen,LUYan,etal.ExploringtheProblemoftheNumberofHoursOccupiedof"TheTimeofSixMeridiansDiseasesTendingtobeCured"[J].ActaChineseMedicine,2020,35(11):2290-2293.Keywords:"thetimeofsixmeridiansdiseasestendingtobecured";ShanghanLun;ZhangZhongjing 《伤寒论》自医圣张仲景编撰之后,迭经战乱,辗转传抄,分合隐现,原貌早非[1]。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刍议

《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刍议
A s r c T i r cei re ic s ece iit n rciai o tet fs rda sdsae n - btst hsat l o d rt dsu st rdbly a dpa t l f meo i meiin ie sst d i n o h i c t h i x e
实 用性 。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2 2 2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65 (01 0 - 0 3 0 1 0 — 8 2 2 1) 2 0 0- 2
蚤 伤寒论》 六经 中每经都有一条“ 欲解时 文, 自《 是 黄 帝内经》 后首次将 时间节律变化 引入诊断和治疗中。 时间诊
虚寒症始终贯穿其问, 时辰互有交差, 互有共用。 六经病的“ 欲解时 ” 是指疾病在这个时间区域 内有可能
痊愈或者解 除, 或者得到缓解 , 即某经在各 自特定 的时间
内, 受天时相助 , 经气旺盛, 正胜邪却, 利于疾病康复 。
2 六 经病 “ 解 时 ” 原理 欲 的
复强调“ 谨候气宜, 无失病机’ 审察病机, 无失气宜”僚 。
会“ 因时 治宜 ”使得药 物得天 时资助 , , 收到事 半功倍 的疗 效。 现代生物医学研 究也证实, 时间节律对人体 的制约是客 观存在的, 不同时间服药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因此 , 掌握好 防寒论》 六经病白 欲解时 , , 对临证颇 有资益 。
气 , 卯辰 , 阳木 王之时 ” 土 王于 申酉戌 , 寅 少 “ 向王时 , 是为

欲 解 。’ 有 执注 日 :太 阳 者盛 阳也 , 王 于 巳午 未 。 ” 劣 “ 故
张志聪亦 日: 午乃太 阳天 中之时, “ 巳未前后之气交也, 夫天有六气, 人有六气 , 人得天气之助 , 则正气盛而邪病解 矣。’ 见, 可 六经病在相应 时间内“ 欲解 ’ , 是有理论基础 的。

基于气本体论的六经病欲解时研究

基于气本体论的六经病欲解时研究

基于气本体论的六经病欲解时研究孙志其;韩涛【摘要】首先分析了古中医学以在天之时、气,在地之方、味,在人之事(理)、证为基础的“三元素”论,阐述六经欲解时乃是六经时序状态的综合表述,进而依据三阴三阳六经的气行之序、时象之变,对六经病欲解时的实质内涵作出阐释,深入剖析三阴中“以太阴为体之本,以少阴为用之本,以厥阴为象(生命之象)之本”的具体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对《伤寒论》中三阴与三阳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实质内涵进行了解读.【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3页(P297-299)【关键词】六经;欲解时;三阴三阳;《伤寒论》【作者】孙志其;韩涛【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学术成就之一,即在于立足传统中医学固有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下,所创立的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体系。

千年以来,关于《伤寒论》的各家注释与学术探讨可谓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然而一切研究的缘起又无不归根于“六经”这一根本问题。

如恽铁樵《伤寒论研究》所言:“《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可以说,阐释“六经”乃是伤寒学术的第一要务。

而在《伤寒论》的六经病论述中,对于“六经”的表述和辨析最为明显,除去开篇列出的每一经病“提纲证”,即“××之为病……”之外,便是各篇中明确指出的六经病欲解时间。

1 六经欲解时——天时、药味、人证之互通中医学视天地人三才为一体,在诸多经典理论、法则的创作与运用中,多由此“三元素”而论,以求互彰互明。

以在天之时、气,在地之方、味,在人之事(理)、证三者互参而述,共同彰示天人所共由之“道”。

而在具体的应用中,更是以天时为纲、以地味为用,而以人证为变,遵循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基本规律。

论“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

论“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

论“六经病欲解时”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经是含有特定时空意义的再分阴阳概念,而六经病主要是三阴三阳伤于寒邪所致的病证。

六经三阴三阳各有气旺之主时,三阴三阳病证各藉其主气、随其旺时而解,亦天人感应之理。

(《伤寒论集注》)“解”字有消散(jiě)、发送(jiè)及缓弛(xiè)(易解卦,坎下震上)之意。

而欲解时为六经病欲缓解或消散的最佳时辰或有利时辰,即“六经各以三时为解”(《普济方》卷127,伤寒门),概言六经病欲解之愈时。

有学者认为,欲解(xiè)时与六病时(六病的时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病时病情加重为病进,病时病情减轻为病退,为欲解。

病时是指发病痛苦的主要时辰(即六时的某个时间),具有病程的特异性。

自古对六经病各以三时为解,亦有不同理解。

其一,太阳从巳至未,阳明从申至戌,少阳从寅至辰,太阴从亥至丑,少阴从子至寅,厥阴从丑至卯,即欲解时辰每病各占三个时辰(《普济方》卷127,伤寒门)。

其二,认为是某一时间段的范围内的起始时间,如少阳从寅至辰,少阳主时为日出之时,而一年之中四季的日出之时不同,从寅到辰以上的“天时”是少阳病欲解的起始时间。

其三,上为始也,太阳病欲解时为从巳时至未时之初始,余同此例。

其四,上为前也,《伤寒溯源集》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至申酉而阴已长成,收气虽至,正阳极之时。

如初秋之收气已至,而炎暑未除,热气犹盛。

此正太少两阳之所归,故胃虽六月之未土,而大肠又兼谓之阳明燥金也。

至戌而为阴盛剥阳之时,一日之气亦同。

故其气不能更旺于戌,故曰戌上。

其五,上为上半之意,即某时辰之上1/2。

此解释也出自《伤寒溯源集》,见“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释为:太阴者,阴气之纯全也。

…至亥而为十月之候,卦体属坤,阴气方纯。

至子而黄钟初动,阳气虽萌,正阴气盛极之时,故太阴之旺气钟于此,气旺则邪自解矣。

至丑而阳气已增,非阴气独旺之时。

因丑之上半,阴气尚盛,故曰至丑上。

由上可见,虽然对欲解时的理解分歧不大,但对六经病欲解之时辰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诸家各执一词,则不利于对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病欲解时图》通过阴阳鱼的构图,可以理解很多中国传统科学、哲学中的内容。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的消长变化在一年中的具体表现,“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以北半球黄河流域及周边为参照),从这一天起白昼开始逐渐变长,阳鱼也逐渐从一个小尾巴点开始扩张;夏至日白昼最长,从这一天起白昼渐短,夜晚渐长,阴鱼开始扩张。

阴阳互相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六经病欲解时: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大约早9点——15点“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和子午流注图:“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恍及膀恍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人体一天内经络打开时间21:00_23:00三焦经23:00-1:00胆经(要上床睡觉)1:00-3:00肝经3:00-5:00肺经5:00-7:00大肠经(起床要喝水)7:00-9:00胃经(要吃早餐)9:00-11:00脾经(1个小时要喝一次水,慢慢饮)11:00-13:00心经(开心快乐) 13:00-15:00肠经15:00-17:00膀胱经17:00-19:00肾经19:00-21:00心包经(适宜散步)人们要想健康就要从六经病欲解的时间规律找出子午流注图和五行地支与子午流注图他们的关系。

“六经病欲解时”蕴含着天人相应六经病欲解时属于时间病理学的范畴,时令因素对人体健康以及病程的影响是外因,而人体的正气是内因,这与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理论是一致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出于健康状态。

六经病均有一个欲解时,如《伤寒论》第9条、193条、272条、275条、291条、328条,说明六经各有一个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代表大自然阳气的盛衰,紧密关系着六经的气血盛衰,它是天人相应思想的体现。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其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这段话对理解六经病欲解时很有帮助。

如太阳病自得其位的时间是9时至15时,此时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此时最旺盛,二者相加,则太阳病阳气被风寒所郁遏,可应时而解,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再如阳明经自得其位是从15时至21时,此时大自然阳气衰退,人体阳明经经气最旺,二者相较,正胜邪退,则阳明经热盛之邪得以外达,其病欲解,故“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内经》中所述“必先定五脏之脉”,正是强调了内因在其病欲解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由此进一步推导出在天人之间,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令为标,把握机遇,因时而动,“必先定五脏之脉”,参以天时,促其自愈,这正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整个中医学的优势所在(谷万里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

另外:“六经病欲解时”与“阴阳自和必自愈”的提法互见于<伤寒论>始终,二者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高度统一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以下是《六经之间传经》本人听课的笔录:六经病病里的概念和病性意义与病势的意义:(也就是病症的概括)1“太阳病、(三阳)欲解时,从已至未上”;早9点——15点太阳病:病位是:足太阳经、足太阳腑、涉及到膀胱和体表的阳气被外来风寒邪气所伤。

它根源于下焦膀胱,根源于下焦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阳病的初起。

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证见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治宜五苓散。

2。

“阳明病,(二阳)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大约15点——21点阳明病: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手足阳明经、腑,也就是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

还有大肠经、胃经。

(一般足经循行路线长受寒邪反映比较明显,手受阴邪经循行路线短就反映不明显。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极期。

阳明的阳气量比较大,但是,邪气入阳明就化热了,邪气就成了阳邪,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烈,所以表现大热,大实的证候。

从病里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经脉病: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

“少阳病、(一阳)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大约凌晨3点——早9点少阳病: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胆经,胆腑和三焦。

(如:无汗而喘。

邪热壅肺汗出而喘。

水寒设肺而喘。

)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病性:是阳证。

病势是:是后期。

这是为什么呢?进入少阳的邪气它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热邪。

如果邪气在足少阳经脉的话,它是寒邪。

因为它有往来寒热的症状。

为什么有恶寒?那一定是有寒邪伤人阳气的症状。

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

邪入腑的时候就化热。

而正气是少阳是小阳,是弱阳也是稚阳、嫩阳、幼阳。

如日初出。

阳气不亢不烈。

一旦少阳抗邪不力的话。

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

因而出现太阴病。

头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所属病候:耳聋,腹胀,水肿,遗尿,颊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上肢外侧痛,小便不利等。

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

“太阴病,(三阴)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大约21点——凌晨3点太阴病:[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病位是: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

为什么?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害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

因而出现咳嗽、喘。

在上边太阳病中就包括了。

这里就不讲了。

病性:是阴证。

仅仅涉及到脾阳虚。

病势是:是阴证的初期。

5。

“少阴病、(二阴)欲睡时,从子至寅上”;大约晚11点——凌晨5点少阴病:病位是:涉及到心、肾。

涉及到肾经。

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肾主水,肾又是元阴元阳之根本。

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阴阳两衰。

而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进一步加重。

病性:是阴证。

病势是:是阴证的危重期。

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

它是阴证的危重期。

当然,少阴病另外又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虚衰为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盛为主。

如:雪崩人埋葬雪里,你心、肾阳气再盛;雪的阴寒太盛,人的生命也要受到威胁。

6。

“厥阴病,(一阴)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大约凌晨1点——7点厥(jué)阴病:病位是:涉及到肝和心包(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它的复杂性)。

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你就是病势就是末期。

病性:是阴证。

病势是:末期。

有死无生。

因为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厥阴相(象)火,肝和心包的相(象)火衰竭,那的确是阴证的末期。

有死无生。

另外:“厥者,尽也。

厥者,极也。

”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转入厥阴,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遏ě了厥阴的相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了。

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的时候,而相火被郁到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

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

如果阳气恢复以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

如果阳气恢复的过热又可以转成热证。

转成阳证。

所以,厥阴病又存在着阴尽,阳生的变化。

六经病他们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就叫做传经。

具体来说一经的邪气传到另一经,相应的临床症状就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叫传经。

如:“太阳病”作为一个表证,太阳邪气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一经。

太阳可以传给——阳明;太阳可以传给——少阳。

太阳可以传给——太阴。

太阳可以传给——少阴。

太阳可以传给——厥阴。

因为体表的阳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给其他任何五经。

但是,少阳可以传阳明。

而邪入阳明就一般不在传给其他任何经了。

因为阳明是属土的,就象地球一样,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是地球上所化生的,最后死亡以后都回归于大地。

所以邪入阳明以后,想再传其它经是不可能的。

就象阳明的里热,尤其是阳明里是实证,你若不是通过泻下就在阳明本经解决的话;阳明的燥热实邪能传入太阴吗?是不可能的。

少阳病之邪可以传太阴。

太阴之邪可以传少阴,少阴之邪可以传厥阴。

这些显然是邪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我们说由一脏一腑,他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

比方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里。

所以,太阳之邪有飞渡少阳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

那么,少阴阳气恢复以后,有没有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这种变化呢?有的!太阴可以外出太阳。

也就是当寒邪盛的少阴病,而不是真阳衰的少阴病。

然后祛邪达表,使少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可以外出太阳。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

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又可以外出少阳。

这就是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驱邪达外,厥阴之邪外出少阳的。

还有一对,就是:阳明和太阴相表里。

在<伤寒论>原文里说: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体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为阳明病也。

这就是一个太阴湿浊不化,在太阴郁积久了之后从阳明燥化,外出阳明的一个例子。

以上是六经之间传经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