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合集下载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作者:张珺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他在语言学、修辞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气质让他在学界备受瞩目。

履职复旦大学校长后,他全心全意为学校师资、教学、科研等工作殚尽竭虑,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陈望道;高等教育思想;复旦大学陈望道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

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望道早年曾在金华中学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主修文学、哲学等课程。

回国后,陈望道执教复旦大学,执教足迹遍布中文系、新闻系、文学院,为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一生的精力。

此外,陈望道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复旦大学校长,是这所百年名校名副其实的最大功臣之一。

一、钻研修辞学,归国执教印当后辈研究陈望道的高等教育思想时,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

二十世纪初期,年纪轻轻的陈望道就完成了《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因明学》、《作为法讲义》等高水平的著述。

从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陈望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修辞学、美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都是他所擅长的,这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学界是十分罕见的。

尤其是陈望道于1932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这是一部对中国汉语言学而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是汉语言学中修辞学研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凭借这部宏著,陈望道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语言学、修辞学领域崇高的学术威望。

陈望道的学养与他从小喜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典籍在少年陈望道手中早已翻旧。

而他的两位舅舅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中一位文笔流畅、简洁、清丽、明了,偏向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古籍理韵。

另一位则刚好相反,其文笔华丽、浓墨重彩、注重韵律、讲究修辞,尤其是喜欢在酒后创作意境豪放的诗词。

陈望道的先进事例

陈望道的先进事例

陈望道的先进事例陈望道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多个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他的几个先进事例。

先进事例一:人工智能研究陈望道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神经网络结构,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该网络能够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并实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陈望道的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先进事例二:智能交通系统陈望道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况和交通流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度和优化。

这一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进事例三:环保技术研究陈望道对环保技术的研究也非常出色。

他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能够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污水处理的难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陈望道的研究成果在环保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先进事例四:航天技术研究陈望道在航天技术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成果。

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推进技术和材料,能够大幅提高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效率。

这种发动机不仅可以将卫星送入轨道,还可以实现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任务。

陈望道的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陈望道的几个先进事例,他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希望。

相信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义乌陈望道故事

义乌陈望道故事

义乌陈望道故事《义乌陈望道故事》是一则流传在义乌的传说,讲述了义乌人民对陈望道的景仰和敬意。

陈望道,原名陈尔灵,是明代江西义乌人,也是明代李进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是明朝时期杨认、李阳冰等一系列土地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说,陈望道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热爱学问,努力苦读,为了攻读文学功课,不怕艰辛,每天早起晚眠。

几年后,陈望道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泉州的明经学堂。

在学习期间,他一心向学,勤奋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陈望道之后返回义乌,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他用心教育学生,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积极研究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陈望道不仅关注教育,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他参与商业活动并开设义乌第一家货栈,通过这个方式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由于陈望道的贡献和影响力,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深深尊敬和景仰,成为了义乌的教育和商业领袖。

传说中,陈望道在义乌居住的土楼里,为学生们开设私塾,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们。

他严谨的教学使学生们端正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陈望道的教育理念和商业精神成为了义乌市民的榜样,后来,他的学校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义乌中学,并且成为了义乌人民非常骄傲的学府。

义乌人民为了纪念陈望道,特意在义乌市建立了陈望道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他的部分著作、照片和其他关于他的文物和历史资料,以此来弘扬陈望道的精神和传统。

义乌陈望道故事,讲述了陈望道通过教育和商业活动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了义乌人民热爱学问、勤奋刻苦以及努力追求创新与发展。

陈望道成为了义乌人民心中的英雄和楷模,也成为了义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陈望道介绍中文名:陈望道外文名:ChenWangDao别名: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义乌出生日期:1891逝世日期:1977职业:教育家、语言学家毕业院校:中央大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成就:倡导拉丁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发动“大众语运动”共产党上海地区早期发起人翻译《共产党宣言》代表作品:《辞海》(主编)、《标点之革新》、《修辞学发凡》、《漫谈“马氏文通”》担任要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性别:男拼音:chenwangdao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

浙江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

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现上海复旦大学里仍保留陈望道先生的旧居。

生平介绍学习历程民国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民国8年(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参编刊物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

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

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

陈望道简单小故事100字

陈望道简单小故事100字

陈望道的小故事陈望道的小故事11920年早春的一天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埋首译书。

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

走到屋外,她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些?”青年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没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共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他当时正致力于将《共产党宣言》通篇第一次译成中文。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

就在它印行300多天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那么,是什么让青年陈望道吃了墨汁却浑然不觉,还说很甜呢?不妨一同重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段峥嵘往事。

重任在肩当仁不让1920年2月初,因“一师风潮”而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愤然离职不久的陈望道,接到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

陈望道不仅与邵力子有同乡之谊,且常为《民国日报》撰稿,两人交情莫逆。

好友来函,自然欣喜。

展开函札浏览,陈望道不禁喜上眉梢。

原来,邵力子在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

对于《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并不陌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的只言片语就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每周评论》《国民》等进步期刊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零星片段式地摘译,陈望道亦曾读过。

只可惜,《共产党宣言》的通篇译文一直阙如。

五四时期的戴季陶,思想激进,极为推崇马恩。

他曾从东瀛带回一本由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原先打算据此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却浅尝辄止,因其翻译难度颇高,译者须兼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简 介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891年出生。

青年时代才华出众,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春翻译出版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全国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周恩来总理深爱《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对陈望道校长非常崇敬,并有幸接触,此后又痴迷于他的事迹,现采撷片羽,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先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博学谦和大家风范1960年夏天,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到校后,满耳听到人们高度颂扬老校长陈望道德高望重,学术地位如高山一样耸立于沪上,师生们对他敬仰不已。

但大家普遍吐露苦衷,不易见到老校长,高年级的有些同学担心毕业前不一定有机会见上呢!可开学后一个多月,我就近距离接触见到了陈校长。

此后,40多年来,他的形象、仪态、气质和人格力量,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上,成为我精神园地里一株高大的常青乔木。

一个星期六中午,一位青年教师推开虚掩的宿舍房门,亲切地说,“新同学,我是陈望道语言研究室的教师,现有两张老校长学术研讨会的入场券,欢迎你们参加!”我喜出望外地接过入场券,并愉快地表示,“太好了,太好了!谢谢,老师!”下午,我约了同室的一位同学一起去。

我们两人首次参加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心里泛起甜甜的滋味,换了几趟车,终于找到了位于市内的科学礼堂,门卫客气地让我们两位迟到者进去。

大厅里约200多人,已人声鼎沸,一片热烈的交谈声。

这是一个轻松自由、气氛热烈的茶话会。

几名招待员在大厅人群里穿梭,托着盛有一、二种饮料和一些面包片的盘子。

我和同室同学像两只稚嫩的小鸟,进入了上海学术界的林子,与会者都是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教师、学者、文人。

我们胆怯地站在不显眼的地方,面对招待员递来的食品,不知如何表示。

后来感到手中持一杯水可以显得自然一些。

我们就大胆地向招待员取了一杯水和两片面包,首次享受招待会的赐物,比我后来在工作中出席盛大宴会还要兴奋。

家乡人物-陈望道

家乡人物-陈望道

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同年10月, 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 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3年任华东行政 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 年3月,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并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 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61年后, 任修订《辞海》总主编。著有《标点之革新》等。专著《修 辞学发凡》在建立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
民国9年(1920年)5月,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 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 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 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 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 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 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1949年之后,陈望道先生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 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他在修 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 1932年)一书中。其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 的分析、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首 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该书创 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陈 望 道
组员:林思思 梁晓怡 周晓敏 林 萍
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
中文名:陈望道 出生地:浙江义乌 笔名:陈佛突、陈雪帆 出生日期:1(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大 江 书 铺
大江书铺活跃在上海书业界,成为推动左翼文艺运 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①确定“好学力行”系铭,提出“宣扬真理, 改革社会”的新闻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有巩固 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的办学目标。 ②要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寻求真理, 渴望进步。
创 办 新 闻 学
③学以致用,着力构建中国新闻教育体系。除了给 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外,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自办实习性质的报刊。1945年,他募捐筹建 了一座新闻馆,并且同时举办第二次“世界报纸展览会”。
《修辞学发凡》该书创立了我国第 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 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 学著作。
创 建 修 辞
出版《作文法讲义》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 作文法的第一部书
目的:出版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著作,介 绍先进的科学文艺理论。 许多世界文学著名的译稿,最早亦是在大江书铺印 刷发行的
忠 诚 教 育
坚持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制订学校的教学制度。他担任校长初 期,就遇到了如何借鉴苏联经验的问题:是一味照抄照搬呢,还是以 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如:高校借鉴苏联的办学 经验,把他们的"六节一贯制"的作息制度也照搬过来了。)
对中青年知识分子,他更是爱护倍至 ,创造各种条件,使他 们健康成长,一旦作出成绩,又及时给予提拔。
致 力 学 风
陈校长指出“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时期的思想上启发和行动 上实践的问题。但是主要是思想先行”。不仅倡导建立优良的学风,而且还 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科学研究和教育 工作,主张讲究实际,反对说空话,无论是办事还是写文章 ,他都坚持科学 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大 众 语 运 动
同年9月,在鲁迅的支持下,陈望道创办了《太白》杂志 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 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