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和目标确立:各位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
大家看完视频以后,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悲壮辉煌的战略转移呢?可以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用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七律·长征讲的,就是那时候的故事。
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以三个点作为目标学习,依次我们的课程安排是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呢我们完成第一部分“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和第二部分“认识诗歌,掌握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呢我们重点讲第三部分“品读诗歌——逐句分析讲解”,第三课时呢我们讲最后一部分“感悟诗歌——总结情感抒发”,并以我们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进行一个小小的座谈会。
二、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文体背景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5、七律长征__导学案

这首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五幅画面?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情境
导入
自主读感
结构预习
小组
交流
自由
展示
预习
检测
总结评价
教学流程
导案
学案(预习指导)
步骤
【预习任务】六字诀预习课文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合作交流展示】
1、在小组内朗读全诗,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小组内共同理解词语:等闲、逶迤、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铁索、尽开颜等词。
3、说说诗中感受深刻的画面。
4、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七律( )等闲( )云崖( )铁索寒()
逶迤( )长征( )磅秤( )磅礴( )
二、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逶迤:
细浪:
磅礴: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诗是()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全诗生动概述了()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精神。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回忆我们学古诗的诵读方法,尝试着读一读这首诗,简单介绍律诗。(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逶()迤()磅()礴()岷()山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2、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这首诗中“万水”写了哪几条?“千山”写了哪几座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___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4、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
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
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
(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
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
25.《七律长征》导学案doc

25、《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搜集并整理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搜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诵读口味。
2、试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本首诗。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境)3、找出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课前自主学习】一、我能给下列字注音,然后正确抄写下来: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铁索寒尽开颜二、组词:崖()涯()岷()眠()抿()三、多音字注音组词:磅:()()四、长征从______年月开始,经过个省,翻越座大山,跨过条大河,于_______年月到达结束。
五、1、《长征》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 _____ _____ ____ ____ ___ ____ 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 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 ___ “等闲”的意思是____ 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 _______ 【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精神,充满浪漫气息。
3、清乎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5、《七律 长征》导学案

第八单元25、《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自主预习】1、对照课后生字表,边读边在文中圈出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能再组几个词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读诗句,读出七律的节奏。
3、说说诗歌的大意。
4、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互动】一、音节不完整,请你来补充。
l____ w____ ___ï ____án y___ s____ m___ x____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铁索.岷.山细.浪二、按要求填空。
1、“礴”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部,再查_____画,是_______结构。
2、“征”的韵母是_______,在词语“长征”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词语“南征北战”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词语“征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25七律长征》公开课导学案_0

25、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准备1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2教学课件五、教学时间2课时(所授为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毛泽东头像2、小结: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一位主席。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毛泽东同志所写的七律诗——《长征》。
3、齐读课题二、解析课题1、出示资料2、初步了解七律诗的特点3、指名读“资料袋”,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结果。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资料袋是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怎样用好它,什么时候用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本设计是结合学习课题,在学习诗的内容之前运用,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而是让学生认真阅读,再按照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长征。
这样设计,既可以运用上这段资料帮助学生学习本课,又可以训练学生理解、把握资料要点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初读诗文,检查生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2、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领读。
正音,重点指导“逶迤”“磅礴”“云崖”“岷山”四、学习诗文1、再读“资料袋”,圈画出里面出现的数字,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万水千山)(设计意图:第二次读资料袋,让学生抓住数字初步体会长征的艰难,直奔本诗的重点。
)2、体会“远征难”1)自由读读诗句,找找写了哪些山、哪些水。
2)你看,红军长征要跨跃万水千山,翻越五岭、乌蒙、岷山,还要在金沙江上,大渡桥边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 . 长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背景、文体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课堂前置】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磅礴()岷山()
2、解释词语,连线。
等闲弯曲绵延的样子
逶迤势盛大
磅礴平常
【学习探究】
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逶.(wěi)迤巍.(wâi)峨葳.(wãi)蕤
B、磅.(páng)礴螃.(páng)蟹傍.(bàng)晚
C、山崖.(yá)岩.(yán)石亚(yǎ)军
D、开颜.(yán)睚.(yá)眦推衍.(yán)
2、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A、山脉接连不断弯曲绵延的样子()
B、气势雄伟的样子()
C、平常或随随便便、轻易()
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反馈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面?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歌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歌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这几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