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七律_长征》预习案

合集下载

25七律长征学案

25七律长征学案

25.《七律·长征》学案目标导航:1、复习“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为理解诗句含义做铺垫。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并且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这是学习的重点)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是学习的难点)复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逶迤..()岷.山()..()磅礴2、看拼音,写词语yún yá nuǎn qiān lǐ xuětiě suǒ hán dà dù qiáo()()()()3、读课文填空.《七律·长征》是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长征经过了__个省,翻越__座大山,跨过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年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预习案1.读诗歌,解释词义。

等闲:逶迤:磅礴:开颜:2.我们小组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三军指训练案一、练习朗读诗歌根据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老师示范,根据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二、借助相关资料,师生互动,精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

1、课件出示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利用课件,直观感受“万水千山”之含义。

b、“万水千山”表达出什么?可以换成那些词语?哪个好?c、红军长征越过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可他们却把这一切看的平平常常,我们来读一读读,读出你的感受,读出豪迈、乐观的精神。

2、学习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五岭图,乌蒙图)设问: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用诗中的话说翻过这样的山,毛主席却把它说成了什么?b、(课件显示:腾细浪走泥丸)腾细浪是什么意思?走泥丸呢?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话的意思:c、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d、指导朗读3、学习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25、七律长征__导学案

25、七律长征__导学案
四、想一想,写一写。
这首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五幅画面?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情境
导入
自主读感
结构预习
小组
交流
自由
展示
预习
检测
总结评价
教学流程
导案
学案(预习指导)
步骤
【预习任务】六字诀预习课文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合作交流展示】
1、在小组内朗读全诗,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小组内共同理解词语:等闲、逶迤、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铁索、尽开颜等词。
3、说说诗中感受深刻的画面。
4、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七律( )等闲( )云崖( )铁索寒()
逶迤( )长征( )磅秤( )磅礴( )
二、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逶迤:
细浪:
磅礴: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诗是()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全诗生动概述了()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精神。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三遍,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回忆我们学古诗的诵读方法,尝试着读一读这首诗,简单介绍律诗。(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3、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磅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逶()迤()磅()礴()岷()山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2、万水千山只等闲,在这首诗中“万水”写了哪几条?“千山”写了哪几座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___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4、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5、七律长征 导学案

25、七律长征  导学案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把《七律.长征》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想一想,写一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这首诗表现了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什么精神?
五、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五语上25《七律·长征》第1课时【学案】

五语上25《七律·长征》第1课时【学案】

《七律.长征》学案1
【学习目标】
1.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悟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1.阅读文章时,逐步学会圈点勾画、批注疑惑的地方的阅读方法。

2.反复朗读课文,要充分预习,品读重要语句,写出你的理解。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习导航】Array
一、走近长征。

通过课下查找,搜集资料,说说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二、知识链接。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三、预习课文,按要求做题。

1.读了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
2.你解决的问题:
3.你的疑问: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赶快写下来吧。

1。

25.《七律长征》导学案doc

25.《七律长征》导学案doc

25、《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搜集并整理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

搜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诵读口味。

2、试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本首诗。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境)3、找出关键词语理解诗意。

【课前自主学习】一、我能给下列字注音,然后正确抄写下来: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铁索寒尽开颜二、组词:崖()涯()岷()眠()抿()三、多音字注音组词:磅:()()四、长征从______年月开始,经过个省,翻越座大山,跨过条大河,于_______年月到达结束。

五、1、《长征》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

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2、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 _____ _____ ____ ____ ___ ____ 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 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 ___ “等闲”的意思是____ 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 _______ 【课堂探究】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

”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精神,充满浪漫气息。

3、清乎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25.七律长征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读写本文的新生自己新生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三、导学过程
1.自主查字典,完成下列生字及词语的注音。

磅礴
..()丸.()崖.()
..()开颜
..()逶迤
2.词语巧连线
只等闲翻腾着的细小浪花
腾细浪全都喜笑颜开
走泥丸只把它看成很平常的事
云崖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尽开颜高耸入云的山崖
3.全班朗读全诗,数一数全诗共几句?完成下列空白。

1)这首诗一共()句?是围绕()来展开叙事抒情的?2)“万水千山只等闲”具体表现在第()句和第()句?其中五岭山和()是“千山”的代表?()和大渡河是“万水”的代表。

3)写五岭山高低起伏,绵延不绝,诗中用的词是(),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诗中用的词是(),可逶迤的五岭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其实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

4.朗读全诗,小组思考探究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小组合作探究说出每一段的段意。

5.朗读全诗,思考小组之间讨论: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全诗。

”。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导学案(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细浪”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习重点:我能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诗意。

知识链接: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预习任务: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我来闯关:2、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等闲:五岭:逶迤:细浪:磅礴:拓展延伸:读读同步阅读中的毛泽东的诗词四首。

或者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诗词。

第二课时预习任务:1、再次记忆本课生字新词,特别是易错的字词。

2、理解诗中重点诗句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律诗,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自主、合作、探究:我来试一试:1、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2、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拓展延伸:沁园春雪1936.0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忆秦娥娄山关1935.02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在小组内朗读全诗,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七律•长征》预习案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第25课《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材分析: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

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导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难点: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体会
课文的思想感情。

导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长征》吗?谁能说一说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吗?
学生根据看过电视剧《长征》的印象自由谈,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

2.是啊,同学们所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长征是非常艰苦的,红军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在1935年十月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资料介绍(课件展示)
1. 作者简介:
毛泽东( 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战略家和
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 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
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 长征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
实 力,于 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指红军长征路线地图),一路跋山涉 水,翻过
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
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 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 红军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 纵横 11 个省, 翻越
18 座大山,跨过 24 条大河,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 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采用自主学习法)
三、小组合作,展示自学字词: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不理解的字词上画上记号。

2.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1)磅礴(p d ngb o )逶迤(w e iy i )丸(w a n )
岷(mi n )岭 (l I ng )
( 2)解释词语:(集体反馈) 万水千山:形容山无数,水无数,说明困难多,艰
险多。

等闲 逶迤
走泥丸:小
泥球在
脚下滚过去。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在四千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
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4. 指名读。

(个别正音)
四、师生合作(老师范读,学生画出节奏。

)(采用演示法)
红军/不怕/ 远征/难,
平平常常。

弯曲绵延的样子。

气势雄伟的样子。

小浪花。

细浪
万水/千山/ 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 细浪, 乌蒙/
磅礴/走/ 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 暖, 大渡/
桥横/铁锁/ 寒。

更喜/岷山/千里/ 雪, 三军/
过后/尽/ 开颜。

五、个别读,齐读(采用分层评价)
六、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自由谈) 归纳:《七律 ?长征》描写红军长途中历尽艰
难,战胜困难的过程,讴歌 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七、作业: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采用练习法)
1. 指名背诵《七律 . 长征》。

2. 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理解诗句。

(采用风层设计原理)
1. 学习第一、二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这是总起句。

(2)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万水千山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 平常常的
事。

(3)这两句诗中哪个字说出了长征的苦?哪个词说出了红军的大无畏? (指名回
答)(“难”、“等闲”)
(4)该怎么读?读一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充满信心的语气,“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出平淡的语
气。

2. 学习三、四、五、六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 寒。

” 采用综合法) 节次: 101
(1)齐读这四句。

(2)诗意:五岭山脉那样得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过的小泥球。

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地寒意。

(3)这四句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4)应该怎样朗读?
“五岭逶迤”和“ 乌蒙磅礴”读出艰难、困苦。

“腾细浪”和“走泥丸”语气平淡,表现出红军“不怕难”。

(5)质疑: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自由说)归纳:“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喜悦。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6)指导读。

金沙/ 水拍/ 云崖/暖,(读出轻快的感觉)
大渡/ 桥横/ 铁锁/寒。

(语气低沉)
3.学习七、八句。

(1)这是总结句。

(2)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都心情开朗,个个都笑逐颜开。

4.理解《七律.长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自由谈)小结:全诗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合作交流,练习感情朗读。

(采用分层评价)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挑战读,小组赛读。

四、拓展感悟: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写下来小组内交流。

(采用读书法)
(1)(2)(3)写感受。

小组交流。

(采用讨论法)各小组选优秀之作上台交流。

(4)评价、激励。

五、总结提升,师生互评:(采用综合法)
1. 同学们,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 无畏精神和
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 受,
万水千山:五岭 只等闲:腾细浪 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七、课堂练习:
1. 我能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远征难(
) 乌蒙( 云崖暖_() )
2. 我能根据原诗填空。

《七律.长征》是 ---------------- , ----------- 年 ----------- 月
--------- ”这句诗概述了红军不怕长征中遇到的任何艰难困苦。

”这
句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八、作业: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让我们放声朗读吧!(全班齐声朗读)
2.听《长征》主题歌。

六、板书:
25.七律.长征
乌蒙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走泥丸 铁索寒 更喜。


水拍(() 尽开颜()
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