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现代景观设计学笔记

现代景观设计学笔记——赵丽艳参考书籍: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landscape)含义:最初定义:具有审美感的风景,其本意等同于‘风景和景色’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俞孔坚——景观四层含义:1.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人眼中的景象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内在人的生活体验3.景观作为系统:科学、客观的解读 4.景观作为符号:人类理想与历史的书(有含义的)现代景观三元素——物境,情境,意境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城市绿化发展的趋势(人是有亲水心理的,能创造各种各样的景观,依山傍水是原始人类的一种生活需求)Wanterfront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相邻的区域汉口江滩水位变化大,实例性强。
防洪是最重要的,景观是其次的。
逐水而局,逐水而业,逐水而兴基本特点:1.内在持久的吸引力(嬉戏、美景、亲水),2.空间的可变性(水岸线),3.生态性,4.多学科性(防洪、动植物保护、建筑等),5.多目标性。
开发原则:1.生态化原则(适地适树,湖边耐水湿),2.人性化原则(景观安全性,水深,满足公共性){充分考虑亲水性,配套设施的布置,尺度人性化:休息座椅,卫生间,小卖部……,积极推行步行化设计},3.保持地域性特点原则、整体性原则,4.丰富的功能分区原则,堤岸:是人工修筑得有挡水建筑物和陆地组成的临水构筑物,其形态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柔性堤岸: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泥土的等材料堤岸类型(断面示意图):1.自然原型堤岸多呈缓坡式,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处理,通过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保护堤岸,如选择柳树水杉芦苇菖蒲等适应滨水水位变化不大2.自然型堤岸,木桩加固,块石加固3.人工自然式堤岸,主要采用钢筋混泥土石材等材料作为构建或者构造,结合自然生态堤岸做法,确保防洪或大量人流活动的要求,这种形式的堤岸尽管采用硬质材料,形式也较为简单,但通过景观的手法如设置小品竖向设计及植被绿化等手段进行处理,使得堤岸更倾于自然式西湖a.水体的水位高程可控制,堤岸的防洪作用不明显,同事人流活动较多要求有较多的亲水空间。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学习笔记002——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

景观⽣态规划原理学习笔记002——景观规划设计的⽣态学途径景观⽣态规划原理学习笔记002——景观规划设计的⽣态学途径1.景观的规划设计的特性1)景观规划的⽣态性意味着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科学性意味着规划的知识性;2)景观规划的艺术性意味着规划设计的技巧性和直觉本能;3)在景观规划中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形态设计是不可想象的;4)同时知识性与科学性⼜需要熟练的技巧性进⾏景观形态的设计与表达。
2.景观规划设计涉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3.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然系统中,或利⽤系统中的资源的⼈们找到⼀种最适宜的途径(迈克哈格McHarg,1969)。
4.景观规划是⼀种物质空间规划,它有别于其他三⼤规划流派(包括社会、公共政策和经济规划)的⼀个主要⽅⾯是它的空间特征。
5.景观规划的总体⽬标是通过⼟地和⾃然资源的保护和利⽤规划,实现可持续性的景观或⽣态系统。
6.⽣态学与景观规划的异同:⽣态学与景观规划有许多共同关⼼的问题,如对⾃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但⽣态学更关⼼分析问题,⽽景观规划则更关⼼解决问题。
两者的结合是景观规划⾛向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7.⽣态规划与⽣态设计8.技巧性需要知识性就如同解题的⼈需要⼀个问题⼀样,艺术与科学、知识与技巧、规划与设计是应当有机结合的两个⽅⾯。
——迈克哈格McHarg9.景观规划设计以整体⼈⽂⽣态系统为对象。
10.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对抗的景观——满意的景观——整体⼈⽂⽣态系统规划设计。
11.景观规划⾏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景观环境所具有的格局、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然规律和⽣态系统阈值特征。
12.整体⼈⽂⽣态系统规划设计以⼈与环境作⽤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
13.整体⼈⽂⽣态系统规划设计的核⼼1)整体⼈⽂⽣态系统是⾃然——⼈⽂——产业、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是复杂系统的⼀种。
2)整体⼈⽂⽣态系统将⽣物圈景观划分为建设景观和开放景观两⼤类型。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读后感

.
'.
“序言”读后感
“中国的景观规划设计将何去何从?”刘滨谊教授提出这样的问题。
的确,这个问题困
扰了几乎所有的中国景观规划师和其他有志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学者。
在序言中刘滨谊教授从中国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发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条分缕析的解读了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真正含义和景观规划设计师及学者应当担当的时代使命。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相比,更偏向于大众艺术,面向生活、贴近生活,满足公共性的、众多使用者的需要;与环境艺术相比,更加体现规划的重要性。
可以说,现代景观设计同时兼备建筑、景观、规划三方面,需要解决景观环境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生态资源、游憩与环境行为心理感受这三个基本层次的问题。
由“景观建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延续到现如今的新名词“景观学”,诠释着中国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发展越来越迅速。
景观规划设计学在中国起步发展不到二十年,尚处于初步阶段。
初步阶段的要求就是具有鲜明个性形象、良好绿化环境、足够活动场地。
然而,正因为这门学科涉及的领域广泛,很多设计师和学者要么盲目照搬模仿传统风景园林,要么单一、过度地超前跟随外国时尚潮流,而忽视了初步阶段的这一本质要求。
正如刘滨谊教授所阐述的,“与国际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仅仅满足这三方面,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中国景观设计的基础”。
为了弥补“起步晚”、“远远不够”的缺陷,应该志在成为一位有综合的科学知识、深厚的生活体验、感人的艺术思想的非常专业化的设计师。
立足于满足中国现今时代对景观规划设计的需求的同时,学会如何融合古今中外的优秀设计,规划设计出现代所需要与享受的景观。
景观规划与设计原理笔记

绪论古籍中根据园林不同的性质,亦称作“囿” “园囿”“苑囿”“圃”“园池”“宅园”“别业园林的概念:狭义的园林含意是指:在一定土地范围内,以观赏植物、园林建筑、园路、山石、水体等组成要素,运用艺术法则和工程技术手段构成一个供人们休闲、游览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广义的园林统称绿地,也称园林绿地。
包括狭义的园林,也包括城市街道绿化和工厂、单位、居住区,学校的绿化地及其他林地。
明计成《园冶》世界最早的园林专著园林的基本属性:1园林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基于园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人们将世界园林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即:自然阶段、人工阶段和生态学阶段。
2园林实用与观赏的双重性观赏功能——自然美/人工美和艺术美实用功能——保持生态改善环境/休息游览的娱乐场所3园林的多学科性它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大领域4园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从园林的社会性可以延伸出园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因为决定园林地方性与民族性的因素是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时空艺术。
园林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行,是同一范畴、不同工作性能的两种工作。
规划指导设计,设计(战略性)实现并完善规划(实施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功能要求/经济条件园林形式1规则式地形: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平地和缓坡组成;在山地、丘陵地区,由阶梯台地、倾斜地面与石级组成;其剖面线呈直线组合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体依据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多为几何形体。
水体: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建筑:用建筑、道路广场构成全园主轴线和副轴线。
建筑群和建筑组群采用中轴对称手法布置道路广场:园林道路均为直线、折线和几何曲线组成方格和环状放射形。
刘滨谊景观3元论

刘滨谊景观3元论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中国聚居环境建设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曰是举足轻重。
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市场,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景观规划设计工程实践。
明确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标,具备掌握评判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方案的眼界标准,熟悉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原理,从而发展创新、规划设计出更多的景观杰作,是每一位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同行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历经百年,时至今日,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已扩展得越发广泛。
时空范围上,从数万km2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到数hm2的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项目内容上,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旅游度假区策划规划、主题公园规划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滨水带规划设计;项目性质上,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从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从基于理性的解析重构到基于浪漫的随心所欲,从基于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基于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总之,落实在各个具体项目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呈现结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
诗情画意还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但仅靠这些园林的传统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于景观的需要。
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内容与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这三个特性代表了现代景观有别于传统园林的基本特性。
一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从国际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1、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义景观设计;2、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3、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同济大学景观学原理2复习(刘滨谊)

08-09景观学原理2复习提纲解答景观学与景观规划设计基本理论1.从Landscape Studies 和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一词的创立与当前的含盖面看,应如何正确理解LS、LA的含义?景观学:由景观规划设计学扩展而来,涉及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等多学科,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
围绕有关土地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及一切人类户外环境空间的建设,进行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分析,寻求规划设计的解决方案和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景观学比景观规划设计涉及的范围更广,景观学的社会学求、实践以及侧重可以分为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景观的建设与管理这“三元”;景观的规划设计专业核心问题可以分为景观视觉形态、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这“三元”。
2.当前中国社会对于景观学的需求有哪些?主要有哪几大方面?主要有三大方面的需求:(1) 环境与资源保护(2) 规划设计(3) 建设与管理3.园林、风景、大地景观、景观、概念上的差异?园林:是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局限于传统观念上的小尺度的场地设计。
风景:更多是强调自然景观大地景观:凡是地球上人眼所见的都是大地景观。
从绿地到景观,对传统风景园林概念的扩展,绿地——绿地规划——绿地设计——现代绿地规划,现代景观是与传统园林一脉相承的,是在传统园林基础上发展来的4.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差异及联系?景观的三层含义:景观环境空间形态,观环境、生态、资源,游憩与环境行为活动。
中国的风景园林,依然局限于风景区规划、园林设计、城市绿化等的设计领域景观比风景园林的外延范围更广5.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传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异同?不同:面向对象不同:园主&少量人群/大众&公众与外界的关系不同:内向型,不注重于环境的关系/外向型,较多考虑与环境联系,处于环境系统之中所有者不同:私人园主/大众公有私密性不同:私密性强/公共性强设计手法不同:曲折、幽闭,多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几何式,形象鲜明易辨对使用者心理的考虑不同:较少考虑/较多考虑大众行为心理使用材料不同:传统自然材料为主/现代材料为主相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同样包含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同济大学景观学原理1复习(刘滨谊)

08级景观学原理(一)复习提纲考试时间: 08.1.7. 上午8:00-10:00 地点:南楼110教室这份复习提纲来自助教,(助教说:由于时间紧迫,很多问题来不及详细考证比对了,如果有明显错误,还请大家自己根据教材更正!刘老师上课为大家讲解过的问题,如跟教材有小出入,请以刘老师上课的内容为准。
祝大家考试顺利。
)另外:所有的参考答案都是我自己找的有的来自学姐有的来自我自己的笔记,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只供参考;因为有些同学急,所以先发上来,大家相互转发吧,我晚上会印出来发给大家。
最后如果发现问题或找到更好答案,立刻马上通知我哦(上届学姐的题我分享在了我的分享里)景观学基本概念1.LA与LS两个专业名词的含义及关联LA:1858年由olmsted提出,通常译为“景观建筑学”,是一门适应近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工程应用性学科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包括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建筑学、林学、农学、地学、管理学、旅游、环境、资源、社会文化、心理等。
其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重点是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范围从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
LS:景观学是研究景观的形成、演变和特性,并以此为依据保护、创造与管理生存环境的学科。
21世纪的景观规划设计(LA)正在迅速扩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介入,多方面、新领域的应用,致使传统意义上的LA已不再限于景观的规划与景观的设计。
以现代LA为基础,一个更为扩展而贴近现代这一学科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学科观念和名称正在酝酿形成,这就是酝酿提出的“景观学”(LS)概念。
2.景观的三层次含义1)第一层次(landscape):是广义的环境,指遍及全球的大环境,如地球表面、外太空等;2)第二层次(scenery):是指第一层面的大环境中形象优美、环境质量良好,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3)第三层次(garden):是第二层次景观环境的递进,此时的景观不仅仅在视觉形象和环境质量方面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反映寄托了人类精神的追求,表达人类梦想中的情境,这一层次的景观通常都是经过人为再加工或者完全是人造的。
读书笔记--景观设计学123

读书笔记----《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摘要】:约翰.O.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让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书中西蒙兹先生具体阐述了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导则,以及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景观设计学科的主要构成,以及场地规划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其内容涵盖了景观设计论、运用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在最后探讨了体验设计学对当今景观设计实践的意义和启示。
书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景观设计自然场所景观种植【Abstract】:A Manu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written by John Ormsbee Simonds is a classical and practical manual for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This book make us understand the nature is the backgrounds and foundation of the human activity,Simonds specifically expatiates on the theories, methods and guidelin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tell us abou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comprehensive,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 content covers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using and practice process in all aspects. In the end, i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experience landscape design. The ideas and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is book has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 meaning for today’s design.【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 natural、 place、 landscape planting一.全章目录简介全章有21个段落,包括:1.人居环境2.气候3.土地4.水5.植物6.景观特征7.地形8.场地规划9.场地开发10.景观种植11.场地容积12.可视景观13.交通14.构筑物15.居所16.社区规划17.城市设计18.增长管理19.区域景观20.规划的环境21.展望二.全书的概括全书有21个章节,我把它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至2章,里面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告诉给读者关于宇宙、地球、自然、景观、气候等清晰准确的概念,以及自然对设计的影响;第二部分为3至7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些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等,讲述了这些元素的一些概念还有这些元素的影响;第三部分为7至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讲述了一些与景观密切相关的要素;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 概述 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
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 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 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
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 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 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 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
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
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 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 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 景观中人的行为 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 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 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
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 景观行为格局 基本元素 意向 需求 强度 容量(人数) 文化 组群(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 动静 性质(内向聚焦和外向离散、静态与动态) 环境 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 欣赏 感受(好、中性、恶) 分布 空间格局(活动放在何处)
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 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 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 嗅觉:2-3米; 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 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 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 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心理文化距离:0-0.45米, 亲昵距离; 0.45-1.3米 私交或个人距离; 3-3.75米; 社会距离(适于一般性谈话性); 3.75-8米 公共距离; 大于30米 隔绝距离 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异同 景观规划设计: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从明确实体到有形界定再到非实体无形化转换,空间趋于淡化;核心不是空间构成,而是行为策划。
与景观空间同等重要的因素:停留时间 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空间:开放空间需要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需要个人距离。
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三要素或内容 形象,对应景观 功能,对应使用 环境:对于生态绿化 广场:能够聚集、公有的、谁都可以进入的空地;有一定规模,即110米以上。 规划设计取向:开放度、环境因子因地理不同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交通组织 规划设计的定性定位定容:范围与规模;现状与定位(区位、风格、水准);容量,设计密度 广场设计满足多功能需求:交通的组织,停车、道路与人流组织,特别是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与形象的结合; 照明分布及照明设施的形态;公厕等公建布局;广场的文化表现力、文化选题。(以盐城街坊广场为例);表现风格(当地的材料选取,广东茂名城市广场为例) 景观创造:视觉走廊、景观轴与建筑的关系;强调中心,要求主次(徐家汇广场) 景观出发点:大众群体休闲活动需求和现实可行条件。
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 带状空间场所包括:街道、滨水带、道路、视觉走廊、生态走廊
类型 景观形态 环境生态组成 功能活动类型
街道 步行街 狭长空间、围合性强、视域有限、人工因素变化丰富 人、建筑、人行道、
车道、绿化带
购物、娱乐休闲、观演
人车混行街 通行、购物、办公
滨水带 江岸 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自然与人工因素兼具 水体、堤岸、植物、人行道、车道、建筑 防洪兼具购物、娱乐休闲、观演 河岸 通行旅游 机动车交通旅游 高速、国道、一般性道路 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动态 道路、两侧绿化、田野或城镇 交通与观景
视觉走廊 带状空间、围合性弱、视域宽广 湖泊、河流、田野、林带 观景 生态走廊 带状空间、围合性有强弱、视域宽森林湿地、水域山观光、环保 广或有限、有明显景观标志 地、动植物 带状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城规同,包括现状分析、目标、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和结构分析、景观分析: 范围(空间、景观、视线):景观形态、空间分布、视域等范围 现状条件分析:景观文化类,包括传统、历史、现状景观、地理环境资料;功能类,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布局;生态环境类,包括绿化、气候、水质等。 定位定性:发展潜力与目标、经济效益与城市容量 规划原则:传统、现代与未来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相结合;以人为本 构思:带状空间功能、沿线地块开发、景观控制(开发度、环境等)、空间布局(穿越与滞留空间的安排、硬质与软质界面的安排)、发展方向、开发
滨水带规划设计 自然界中吸引人的聚居环境:海滨、河川谷地、平原、岛屿 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分层:环境治理(河岸)、沼泽生态处理;湿地系统。 城市发展中的湖滨建设:维持陆地、水面、城市生物链的连续,不被公路堤坝等人工构筑物隔断,通过架空留出生物走廊(自然生态型如芝加哥滨水绿带;防洪技术型如悉尼剧院;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如杭州西湖) 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物质构成要素:蓝色,偏水天;绿色,偏动植物;可变色,砼或土(棕色)。三色有机结合,广场偏重可变色。 可变色设计所需材料:水利水文、防洪技术处理问题;城规资料;旅游活动资料 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商业区、公园、自然场所 城市生态分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单位绿地。 商业区:强调人与商品交流,主要活动为购物 公园:强调人与自然交流,主要活动为游憩娱乐、交流、防灾 公园发展四阶段:公元前9世纪到前5世纪,古希腊将荷马时期的书果园改造成装饰性庭园;古希腊人修建体育馆,周围建装饰性园庭,成为公园雏形;是文艺复兴时期私家花园向公众开放,逐步演变成公园;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园林改造运动,结合城市设计,地形起伏,景观层次立体化(如拉维特公园)。最大特点是公共性。 花园起源:私家园地 现代公园典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为城市保留人与自然交融的地块,体会乡村的风貌;自然式的布局 商业区景观规划设计: 交通:外部的车辆交汇停放、内部的人流与空间安排。 容量:安排高密度的建筑,留足户外空间;处理好经济效益、项商业目、环境质量的关系。 视觉:各类型视线与景观的安排。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三要素 生态环境规划因素:朝向与风向,建风道与生态走廊;光与影的分区,建筑与植被的影响;用地,高效建地面景观;周边环境背景,借景、引水等 户外活动:动静结合,娱乐与休憩搭配;开放与私密,开放空间与个体场地并重;开敞与半开敞空间并重;立体化空间处理;设施的布局,大型设施集中建制,并建缓冲带。 设计手法:借景、绿满全景、以曲代直、与众不同。 居住区规划建设目标: 创造宁静环境与特色(即可识别性,有归属感) 创造优美环境:以生态学为指导,以软质景观为主,建筑与环境绿化空间布局协调:公用景观(集中绿地)、防护景观道(车道、设施、停车场、临街部位等)、形象景观(交叉点、条带状绿地等季相变化)、休闲游憩景观绿地、生态景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三阶段: 总体环境布局:开发强度(容积率)、建设强度(交通地型朝向)、周围景观 硬质景观规划设计:地型、外立面 软质景观设计:绿化、水体、鸟鱼等
居住区规划设计四大问题: 1、目标:以住户景观需求为出发,创建安全(家园感—庇护)、安静(花园感—生活环境)、安心(归属感—追求生活本源),“瞭望——庇护”理论。 2、评价标准及指标:安全、实用、美观(诗情画意、文化艺术) 景观规划三元论对小区的评价: 环境空间形态形象——视觉景观,绿视率、空间美学等 环境绿化生态:绿地率、绿化率、生物多样性等 行为活动:公共场地(硬地率:15-30%) 3、方案把握:规划设计初期,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同时介入,围绕三元素开展 视觉形态方面:从内向外的住户视觉方向上的景观效果;多做视觉、环境廊道 环境绿化:林荫、风向、日照、地形、立体绿化等 行为活动:各种类型活动场地、场地的立体化、合理布局 4、 景观艺术性:特色个性,回归生活、艺术提升
高科技与新理论 新技术应用三阶段:基础数据收集,依靠遥感技术;分析评价,GIS技术支持,补充精度;模拟预测,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经济运行、人口布局等 景观规划:强调自然、弱化人的改造能力。 区域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环境即水、气、噪声等;生态则是动植物、人等生命。生态是基石。
航空遥感:飞机,立体成像(双镜拍摄同一物,视差形成立体景象) 航天遥感:卫星,补色原理(物体反射波长,数据转换)、动态监测
景观美感数量化 三个层次模型:物理空间模型(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心里空间、意境空间(灵魂世界) 空旷:开敞、宏伟等,产生高瞻远瞩感觉。处于顶部 奥秘:引人深思、追古思远。在谷地。
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对环境生态起强化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 从静态走向动态:
以区域生态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 ⑴生态科学的时空导向与区域尺度:长期性大尺度因子决定短期;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