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笔记

合集下载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景观行为格局基本元素需求意向容量(人数)强度组群(年龄、文化背景、性格等)文化性质(内向聚焦和外向离散、静态与动态)动静规模(占据空间与花费时间)环境感受(好、中性、恶)欣赏空间格局(活动放在何处)分布.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M;听觉:7M,聊天距离;35M,演讲距离。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景观设计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有了好多新奇的想法和感受。

其中一本书里提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摆弄花草树木、堆砌石头假山,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空间的艺术创造,是在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寻找那个最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去苏州游玩时见到的园林景观。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满怀期待地走进了苏州的拙政园。

刚一踏入园子,就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

眼前的景象,美得让人窒息。

园子里的小径,是用青石板铺就的,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里,还长出了一些嫩绿的小草,它们像是在顽皮地探着头,打量着来来往往的游客。

小径的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

有的是柳树,那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就像绿丝绦一般;有的是桂花树,虽然不是开花的季节,但我能想象到金秋时节,满园飘香的醉人场景。

沿着小径往前走,就看到了一个小池塘。

池塘的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池塘里还种着荷花,只是当时不是花期,只有那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地铺满了整个池塘。

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池塘边有一座小亭子,亭子的飞檐高高翘起,柱子上还刻着精美的图案。

我走进亭子坐下,微风拂过,带来了一阵凉爽,顿时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再往前走,是一片假山群。

这些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还有的像猴子。

假山之间有许多洞穴和通道,我好奇地在里面穿梭,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探险家。

在假山的顶部,有一个小小的平台,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园子的美景。

远处的亭台楼阁,近处的花草树木,尽收眼底。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景观设计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人在这个空间里能够放松身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继续漫步在园中,我发现每一处景观都有着精心的设计。

比如,园子里的门窗,每一扇都有着独特的形状和花纹。

透过窗户看出去,外面的景色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还有那曲折的回廊,连接着各个建筑和景观,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惊喜。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加利福尼亚
云南昆明民族园
城市景观环境的两级
• 商业区:人工景观、人流密度高、人工 因素强的景观活动
• 城市公园:自然场所、自然因素强的景 观
功能活动
• 商业区功能: • 购物、餐饮、观演、娱乐、交流,强调人与商品
的交流等,时间较长。
• 公园功能: • 娱乐、观演、餐饮、人与人的交流、城市防灾,
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
1.2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要面向群体,有别于传统园林。意味着要考虑很多人的需要, 这种现代景观设计最典型的就是广场设计。
盐城市城市广场设计
1.3面向大众群体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除了居住区环境、城市广场、公园绿地之外,现代景观设计还包括有城市设计。 徐家汇广场—两个出风口—三个方案
2.2五官与景观感受
结合视觉、听觉、嗅觉、社交空间得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尺度:
空间:20~25m,亲切、自由交流,声音,表情 场所:25m~110m,能辨认是谁,广场尺度 领域:110m~390m,人形,大致动作,深远、广阔
另外 0~0.45m是一种比较亲昵的距离 0.45~1.3m为个人距离或私交距离 3~3.75m为社会距离,指和邻居、朋友、同事之间一般谈话距离 3.75~8m为公共距离
感。 景观规划设计取向在根源上是完全不同的载:广场出现在古罗马——论谈、演讲的场所
聚集很多市民的空地 公有 面状的空间 集中性、高密度
广场设计的关键:人的使用 不是看设计,而是使用它
美国旧金山某城市广场
3.2大众群体聚集的大型场所
盐城市新区广场——分三块 停车和市民共同使用 停车场 环境
商业区内建筑、空间比较丰富,其中交通是最重要的。 外部交通: 交通组织,人流、车流。私家车发展很快——停车场,自行车停车 内部交通: 由线交织组织组成的环境——增加线的长度——增加店面 解决环境与建筑量的矛盾——立体化——地下停车,步行上二楼以上,地面

现代景观设计学笔记

现代景观设计学笔记

现代景观设计学笔记——赵丽艳参考书籍:俞昌斌源于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一节:景观(landscape)含义:最初定义:具有审美感的风景,其本意等同于‘风景和景色’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俞孔坚——景观四层含义:1.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人眼中的景象2.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内在人的生活体验3.景观作为系统:科学、客观的解读 4.景观作为符号:人类理想与历史的书(有含义的)现代景观三元素——物境,情境,意境滨水景观带规划设计城市绿化发展的趋势(人是有亲水心理的,能创造各种各样的景观,依山傍水是原始人类的一种生活需求)Wanterfront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相邻的区域汉口江滩水位变化大,实例性强。

防洪是最重要的,景观是其次的。

逐水而局,逐水而业,逐水而兴基本特点:1.内在持久的吸引力(嬉戏、美景、亲水),2.空间的可变性(水岸线),3.生态性,4.多学科性(防洪、动植物保护、建筑等),5.多目标性。

开发原则:1.生态化原则(适地适树,湖边耐水湿),2.人性化原则(景观安全性,水深,满足公共性){充分考虑亲水性,配套设施的布置,尺度人性化:休息座椅,卫生间,小卖部……,积极推行步行化设计},3.保持地域性特点原则、整体性原则,4.丰富的功能分区原则,堤岸:是人工修筑得有挡水建筑物和陆地组成的临水构筑物,其形态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柔性堤岸: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泥土的等材料堤岸类型(断面示意图):1.自然原型堤岸多呈缓坡式,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处理,通过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保护堤岸,如选择柳树水杉芦苇菖蒲等适应滨水水位变化不大2.自然型堤岸,木桩加固,块石加固3.人工自然式堤岸,主要采用钢筋混泥土石材等材料作为构建或者构造,结合自然生态堤岸做法,确保防洪或大量人流活动的要求,这种形式的堤岸尽管采用硬质材料,形式也较为简单,但通过景观的手法如设置小品竖向设计及植被绿化等手段进行处理,使得堤岸更倾于自然式西湖a.水体的水位高程可控制,堤岸的防洪作用不明显,同事人流活动较多要求有较多的亲水空间。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

景观设计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景观设计的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

以前吧,我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就是种种花、铺铺草,搞点假山流水啥的。

但读了这些书之后,我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其中有一本书里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是关于一个城市公园的改造。

这个公园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有那么几块草坪,几排树,还有个小小的人工湖。

但设计师接手之后,那变化,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设计师第一步做的,不是马上动手改这改那,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公园里溜达。

他观察人们在公园里的活动轨迹,看大家喜欢在哪儿停留,在哪儿走得匆匆忙忙。

他还跟在公园里锻炼的大爷大妈聊天,问他们觉得公园有啥不好的地方。

有个大爷就说啦:“这湖边连个坐的地儿都没有,我想看看鱼都没地方歇脚。

”还有个大妈抱怨:“那些树啊,种得太密了,夏天倒是阴凉,可冬天一点儿阳光都见不着,冷飕飕的。

”设计师把这些话都记在了心里。

然后他发现,公园里有一块草坪,因为走的人多,都被踩出了一条光秃秃的土路。

他就琢磨了:“为啥大家非得走这儿,而不是走旁边铺好的石子路呢?”后来一研究,原来是因为这条土路是从公园的一个入口到儿童游乐区的最短距离。

于是,设计师的灵感来了。

他决定顺着这条被踩出来的土路,铺上一条漂亮的砖石小路。

这样,既满足了大家的行走习惯,又让这条路变得美观又实用。

对于那个小小的人工湖,设计师也下了一番功夫。

他在湖边增加了一圈木质的栈道,还设置了不少座椅。

这样,大爷大妈们想看鱼的时候,就有地方能舒舒服服地坐着看啦。

而且,他在湖边种了一些开花的水生植物,到了夏天,那花开得五颜六色的,别提多美了。

还有那些树,设计师也进行了重新布局。

他把过于密集的树移栽了一些,让阳光能够透进来。

在冬天的时候,人们也能在公园里晒到暖洋洋的太阳。

在空出来的地方,他种上了一些四季都有变化的植物,春天有花,秋天有果,让公园每个季节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另外,设计师还专门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探险乐园。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笔记刘滨谊第三版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关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景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景观行为构成基本元素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米;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园林景观设计笔记

园林景观设计笔记

园林景观设计笔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景观设计的概念:起源于风景园林学,涉及城市规划学、植物学、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知识,集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研究土地、物种和空间的组织与构成,功能与作用,并提供可操作的设计发法。

二、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1、景观总体规划设计: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社区规划、道路规划、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环境设计等。

2、景观详细设计: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景观、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矿山恢复、自然景观重建、滨水区、乡村庄园、花园、休闲地等的景观规划。

3、景观整治:历史文化遗产的复兴和生物群落的恢复等,也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景观设计的原则:美观性、社会性、经济性、生态性、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

1、农业时代——宫苑、庭院、花园服务对象:皇帝和贵族特点:模纹花坛、整修绿篱等精耕细作、追求气派2、工业时代——公园和休闲绿地服务对象:工人阶级、城市居民理论:牧场式风景公园、绿地为体育休闲空间和“城市的肺”特点:追求绿地覆盖式、人均绿地率。

代表: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比率。

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城市面积)*100%国家规定2010年之前不少于30%,到2010年之后不少于35%。

城市绿地率:是指城市各类绿地(含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等六类)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受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制约,根据测算,将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分为不足75平方米、75-105平方米和超过105平方米三种情况。

3、后工业时代——整体生态环境服务对象:人类和其他物种指导理论:协调人类文化与生物综合关系,强调人类发展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等。

景观规划与设计原理笔记

景观规划与设计原理笔记

绪论古籍中根据园林不同的性质,亦称作“囿” “园囿”“苑囿”“圃”“园池”“宅园”“别业园林的概念:狭义的园林含意是指:在一定土地范围内,以观赏植物、园林建筑、园路、山石、水体等组成要素,运用艺术法则和工程技术手段构成一个供人们休闲、游览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

广义的园林统称绿地,也称园林绿地。

包括狭义的园林,也包括城市街道绿化和工厂、单位、居住区,学校的绿化地及其他林地。

明计成《园冶》世界最早的园林专著园林的基本属性:1园林的社会性与时代性基于园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表现出的时代特征,人们将世界园林的发展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

即:自然阶段、人工阶段和生态学阶段。

2园林实用与观赏的双重性观赏功能——自然美/人工美和艺术美实用功能——保持生态改善环境/休息游览的娱乐场所3园林的多学科性它跨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大领域4园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从园林的社会性可以延伸出园林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因为决定园林地方性与民族性的因素是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

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时空艺术。

园林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先行,是同一范畴、不同工作性能的两种工作。

规划指导设计,设计(战略性)实现并完善规划(实施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园林设计的依据与原则科学依据/社会需要(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要反应社会的意识形态。

)/功能要求/经济条件园林形式1规则式地形: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平地和缓坡组成;在山地、丘陵地区,由阶梯台地、倾斜地面与石级组成;其剖面线呈直线组合中轴线:全园在平面规划上有明显的中轴线,并大体依据中轴线的前后左右对称或拟对称布置,园地的划分大多为几何形体。

水体:其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主要是圆形和长方形水体的驳岸多整形、垂直,有时加以雕塑;水景的类型有整形水池、整形瀑布、喷泉、壁泉及水渠运河等建筑:用建筑、道路广场构成全园主轴线和副轴线。

建筑群和建筑组群采用中轴对称手法布置道路广场:园林道路均为直线、折线和几何曲线组成方格和环状放射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规划设计复习资料概述园林形态演变: 圃:菜园——囿:圈地驯养家畜与打猎——园:浓缩取舍成园——林:培育成林强调精神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偏重使用功能、技术规范和解决生存城市规划最关心的是经济状况、人口情况等景观设计:有意识的组织景色、景物,转换成平面与立面;意向在先布局在后,解决人类精神问题;心立意,与园林均可视为艺术品;但面向群体,而古代只为少数人享用)现代景观设计所考虑的最基本三问题:⑴意义、文化和精神的问题:转换成图像(形象)⑵使用问题:开放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平等使用⑶环境问题:给人以优雅环境,为动物以栖息场所广场: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制度产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中没有广场,只有线性带状的街。

观设计出了广场,还有街头绿地、居住区等)城市设计:即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又考虑单体建筑。

景观:协调、控制、组织、布局开敞空间。

现代风景旅游区中景观规划设计人的行为旅游度假区规划:以曲线为主;侧重水体、山体、植被及交通等;城市度假区规划:以方格网为主;景观中人的行为人在景观中的三种基本活动:必要性活动: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不受环境品质影响选择性活动:与环境质量关系密切;社交性活动:与环境质量有较大关联面向社交活动的景观场所强度:空间场地能容纳人的规模;场地的质地和质量;开敞度(开敞空间适合低强度交往)。

空间:三维空间数据构成。

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三维空间数据构成,但限定不严密,有时没有顶面或地面,通过心理感受限定。

领域:三维空间数据构成,界定更为松散。

基于精神的量度。

五官感受视觉:静止直立,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范围上下45度角度、左右90度;行走,视线范围减小,前方偏下;需要对底面处理嗅觉:2-3米;听觉:7米,聊天距离;35米,演讲距离。

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因素:20-25米亲切,可以自由交流,空间尺度;大于110米,场所感尺度,适合做广场;390米,深远距离感,领域尺度。

心理文化距离:米,亲昵距离;米私交或个人距离;米;社会距离(适于一般性谈话性);米公共距离;大于30米隔绝距离景观行为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异同景观规划设计:从空间到场所再到领域,从明确实体到有形界定再到非实体无形化转换,空间趋于淡化; 核心不是空间构成,而是行为策划。

与景观空间同等重要的因素:停留时间公共空间中的私密空间:开放空间需要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需要个人距离。

广场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三要素或内容形象,对应景观功能,对应使用环境:对于生态绿化广场:能够聚集、公有的、谁都可以进入的空地;有一定规模,即110米以上。

规划设计取向:开放度、环境因子因地理不同而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的定性定位定容:范围与规模;现状与定位(区位、风格、水准);容量,设计密度广场设计满足多功能需求:交通的组织,停车、道路与人流组织,特别是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与形象的结合; 照明分布及照明设施的形态;公厕等公建布局;广场的文化表现力、文化选题。

(以盐城街坊广场为例)表现风格(当地的材料选取,广东茂名城市广场为例)景观创造:视觉走廊、景观轴与建筑的关系;强调中心,要求主次(徐家汇广场)景观出发点:大众群体休闲活动需求和现实可行条件。

带状空间场所规划设计带状空间规划设计方法要点(与城规同,包括现状分析、目标、原则、构思、空间形态布局和结构分析、景观分析:范围(空间、景观、视线):景观形态、空间分布、视域等范围现状条件分析:景观文化类,包括传统、历史、现状景观、地理环境资料;功能类,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建筑布局;生态环境类,包括绿化、气候、水质等。

定位定性:发展潜力与目标、经济效益与城市容量规划原则:传统、现代与未来结合;社会、经济、生态相结合;以人为本构思:带状空间功能、沿线地块开发、景观控制(开发度、环境等)、空间布局(穿越与滞留空间的安排、硬质与软质界面的安排)、发展方向、开发滨水带规划设计自然界中吸引人的聚居环境:海滨、河川谷地、平原、岛屿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分层:环境治理(河岸)、沼泽生态处理;湿地系统。

城市发展中的湖滨建设:维持陆地、水面、城市生物链的连续,不被公路堤坝等人工构筑物隔断,通过架空留出生物走廊(自然生态型如芝加哥滨水绿带;防洪技术型如悉尼剧院;城市空间型;旅游公园型如杭州西湖)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要点物质构成要素:蓝色,偏水天;绿色,偏动植物;可变色,砼或土(棕色)。

三色有机结合,广场偏重可变色。

可变色设计所需材料:水利水文、防洪技术处理问题;城规资料;旅游活动资料面状景观规划设计—商业区、公园、自然场所城市生态分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区单位绿地。

商业区:强调人与商品交流,主要活动为购物公园:强调人与自然交流,主要活动为游憩娱乐、交流、防灾公园发展四阶段:公元前9 世纪到前5 世纪,古希腊将荷马时期的书果园改造成装饰性庭园;古希腊人修建体育馆,周围建装饰性园庭,成为公园雏形;是文艺复兴时期私家花园向公众开放,逐步演变成公园;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欧洲出现园林改造运动,结合城市设计,地形起伏,景观层次立体化(如拉维特公园)。

最大特点是公共性。

花园起源:私家园地现代公园典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为城市保留人与自然交融的地块,体会乡村的风貌;自然式的布局商业区景观规划设计:交通:外部的车辆交汇停放、内部的人流与空间安排。

容量:安排高密度的建筑,留足户外空间;处理好经济效益、项商业目、环境质量的关系。

视觉:各类型视线与景观的安排。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三要素生态环境规划因素:朝向与风向,建风道与生态走廊;光与影的分区,建筑与植被的影响;用地,高效建地面景观;周边环境背景,借景、引水等户外活动:动静结合,娱乐与休憩搭配;开放与私密,开放空间与个体场地并重;开敞与半开敞空间并重;立体化空间处理;设施的布局,大型设施集中建制,并建缓冲带。

设计手法:借景、绿满全景、以曲代直、与众不同。

居住区规划建设目标:创造宁静环境与特色(即可识别性,有归属感)创造优美环境:以生态学为指导,以软质景观为主,建筑与环境绿化空间布局协调:公用景观(集中绿地)、防护景观道(车道、设施、停车场、临街部位等)、形象景观(交叉点、条带状绿地等季相变化)、休闲游憩景观绿地、生态景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三阶段:总体环境布局:开发强度(容积率)、建设强度(交通地型朝向)、周围景观硬质景观规划设计:地型、外立面软质景观设计:绿化、水体、鸟鱼等居住区规划设计四大问题:1、目标:以住户景观需求为出发,创建安全(家园感—庇护)、安静(花园感—生活环境)、安心归属感—追求生活本源),“瞭望——庇护”理论。

2、评价标准及指标:安全、实用、美观(诗情画意、文化艺术)景观规划三元论对小区的评价:环境空间形态形象——视觉景观,绿视率、空间美学等环境绿化生态:绿地率、绿化率、生物多样性等行为活动:公共场地(硬地率:15-30%)3、方案把握:规划设计初期,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同时介入,围绕三元素开展视觉形态方面:从内向外的住户视觉方向上的景观效果;多做视觉、环境廊道环境绿化:林荫、风向、日照、地形、立体绿化等行为活动:各种类型活动场地、场地的立体化、合理布局4、景观艺术性:特色个性,回归生活、艺术提升高科技与新理论新技术应用三阶段:基础数据收集,依靠遥感技术;分析评价,GIS 技术支持,补充精度;模拟预测,依靠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

城市规划:关注城市发展、经济运行、人口布局等景观规划:强调自然、弱化人的改造能力。

区域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环境即水、气、噪声等;生态则是动植物、人等生命。

生态是基石。

航空遥感:飞机,立体成像(双镜拍摄同一物,视差形成立体景象)航天遥感:卫星,补色原理(物体反射波长,数据转换)、动态监测景观美感数量化三个层次模型:物理空间模型(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空旷:、心里空间、意境空间(灵魂世界)开敞、宏伟等,产生高瞻远瞩感觉。

处于顶部奥秘:引人深思、追古思远。

在谷地。

以可持续性为导向:对环境破坏降到最低,对环境生态起强化作用,充分利用自然可再生资源从静态走向动态:以区域生态分析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⑴生态科学的时空导向与区域尺度:长期性大尺度因子决定短期;每一个生态要素之间都有关。

景观生态分析内容:即对景观过程的还原。

结构: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空间关系功能: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的相互作用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整体性分析评价体系: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时间过程的研究及前两者基础上建立演化规律⑵景观空间格局的主导生态因子修正分析法因子叠加法(麦克哈格)结合现实资料,以矩阵分析为基础的方法。

查出长期存在、基本稳定、能影响其他各种因子状态的主导生态因子区域生态因子的识别:气候、水体、居住、工业、动植物、土壤等区域生态因子的关系分析:居住区、工业、水体等主导因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确定矩阵尺度;各主导因子的评价。

基准模型与修正模型的确立:通过矩阵分析,利用因子叠加法,形成基准模型,通过正态因子修正得到修正模型最终模型与生态分析结论:生态特征,斑块、基质、廊道等空间格局;生态高地低谷识别;态高地低谷与河道、交通的关系⑶景观过程分析:主导因子的斑块变换⑷区域景观生态战略:点线面一体化格局控制:点构筑,建集中聚居点,阻止聚居点扩张,加大生态渗透;线构筑,河流保护带廊道;面构筑,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构筑和链接生态高地。

制定分级保护区:湿地斑块、河流廊道、大型生态园、农田基质、改造区、开发区旅游规划方法人类生存方式:定居与聚集旅游起源:迷失与择居。

旅游胜地吸引人的本质:环境在空间上的异化;生理感觉、历史文化在时间上的异化;时空精神强化或异化;心灵感受。

新引力大小:时空的异化(原动力为变化)、强化(原动力为改造)、精神(原动力为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心灵的力度。

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提升、精神文明的促进、闲暇活动的加强。

旅游的作用:消费、修身养性、大众化的休闲娱乐旅游基础理论:闲暇游憩学,核心内容研究如何满足人类闲暇时间的活动旅游资源:可以被利用的风景、有评价标准,并且标准动态变化;品味与游客喜好程度相关;充满生命力的人类活动。

对于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保护整理开发,避免有中变无,对于缺少自然人文景观,发挥人造旅游资源,力争无中生有。

风景资源:以环境实体和历史遗存为载体。

旅游规划原则:旅游对象不是常住居民,而是外来客。

旅游规划,已外来游客的意志为转移和外来游客价值判断为准旅游规划特点:不确定性。

旅游是选择性活动,随人的心里生理变化而变化;与多行业相关;市场变化因素。

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弹性。

旅游规划AVC理论(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吸引力:对游客、开发商、人才;对生物物种;对资金物流三类吸引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