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读书笔记
设计读书笔记

设计读书笔记【篇一:设计类读书笔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学院:艺术学院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 09-09学生:梁艳梅指导教师:黎勇日期: 4.27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日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篇二:设计理论读书笔记】设计中的设计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它的封面,书面上除了黑色的字就是白色的封皮,很简单大方,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翻开书,“设计到底是什么?”作者原研哉在第一章就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也是大家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在这一章里他回顾了现代设计的起源及发展,及日本在设计里的历史,从中不难发现设计是随着时代的推进应运而生的,产品是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也才能体现设计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不断提到设计来源于生活,这一点也没错,很多人总认为设计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认为设计很抽象,离他们很远,其实不然,设计离不开生活,设计服务于生活,一个好的设计必定是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设计师,区别只在于你有没有仔细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设计也应用于生活,它就是不断地从生活中找出新问题来解决,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
想象一下当生活中没有了设计会是怎么样的?也许我们将寸步难行。
在书中,“re-design”再次设计也被作者强调了,一样东西从无到有是设计,而从原本就有熟悉的东西再经过思考得来的新产品也是设计。
再次设计不一定能取代原本的设计但往往更能体现一种新的追求及理念,这也是再次设计真正的意义所在。
书中的坂茂卫生纸让人印象深刻,他设计的四角形纸管不像平时卷筒形,但却可以使纸巾的消费量减少,从而节约能源,而且在运输过程中比一般卷筒卫生纸更能节省空间,当然这种设计不可能真正大规模运用于生活,因为它并不符合商业设计的目的,但它是一种概念,一种设计的意义而已。
平面设计读书笔记

平面设计读书笔记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平面设计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浏览的网页到手中的产品包装,从街头的广告牌到书籍的封面,平面设计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平面设计的书籍,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平面设计,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等元素的组合和排列,传达特定的信息或情感。
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有效的沟通。
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能够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清晰地传达出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是最能直接触动人心的元素之一,不同的颜色能够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
比如,红色通常代表热情、活力和警示;蓝色给人以冷静、信任和专业的感觉;绿色则象征着自然、生机与和谐。
设计师需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和目标受众,精心挑选合适的色彩方案。
例如,一个针对儿童的产品设计可能会选择鲜艳活泼的色彩,而一个高端商务品牌的设计则更倾向于使用简洁大气的中性色。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字体的选择、大小、间距和排版方式都会影响整个设计的效果和可读性。
一种字体可能传达出传统、正式的感觉,而另一种字体则可能显得现代、时尚。
同时,合理地运用文字的层次和重点,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他们更容易获取关键信息。
比如,通过加粗、变色或放大某些文字,可以突出重点,增强视觉冲击力。
图形和图像的运用则是平面设计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图形可以是简洁的几何形状,也可以是复杂的手绘插画,它们能够以直观的方式传达信息。
图像的质量、清晰度和与整体设计的协调性也非常重要。
一张高质量的、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图片能够大大提升设计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而且,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图形和图像的留白,适当的留白可以让设计看起来更加简洁、舒适,不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压迫感。
除了这些基本元素,布局也是平面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一个好的布局能够使各个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

设计书籍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几本关于设计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其中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书名我就先不说啦,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
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给你讲理论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把设计的精髓一点点地展现出来。
书里讲了一个关于家居设计的例子,那细节描述得,简直就像我自己亲身在那个房间里一样。
作者说他去拜访了一位朋友的新家,一进门,就被那独特的设计吸引住了。
客厅的布局打破了传统的沙发对着电视的模式,而是把沙发围成了一个半圆,中间放着一个大大的矮茶几,上面摆满了各种有趣的小摆件,有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小雕塑,还有手工制作的陶瓷花瓶。
朋友说,这样的布局是为了让大家在交流的时候更加亲近,没有那种正对着的压迫感。
再往旁边看,是一面大大的落地窗,窗帘不是那种常见的厚重布料,而是一层薄薄的白色纱帘,阳光透过纱帘洒进来,整个客厅都变得柔和而温馨。
窗户旁边还放着一把舒适的躺椅,上面铺着毛茸茸的毯子,让人一看就想躺上去晒晒太阳,看看书。
客厅的墙壁也不是简单地刷个大白,而是用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涂料,做出了一种仿旧的效果,仿佛这面墙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有着自己的故事。
墙上挂着几幅现代艺术画,色彩鲜艳,线条简洁,与整个空间的氛围相得益彰。
走进卧室,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床不是那种中规中矩的方形,而是一个圆形的大床,上面铺着柔软的床垫和丝绸般的床品。
床头的背景墙是一幅巨大的手绘壁画,画的是一片美丽的森林,让人仿佛在睡梦中都能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床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床头柜,上面放着一盏复古的台灯,灯罩是用丝绸做的,散发着温暖的光。
衣柜的设计也很特别,不是那种封闭式的,而是采用了开放式的架子和挂杆,衣服、包包、鞋子都展示在外面,就像一个小小的时尚展示区。
朋友说,这样可以让他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物品,也更容易搭配出每天的穿搭。
卫生间的设计更是充满了惊喜。
洗手台不是那种常见的陶瓷盆,而是一块大大的天然石材,经过打磨后,保留了石材的纹理和质感,显得非常独特。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在当今社会,设计无处不在。
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应用,到居住的房屋,再到出行的交通工具,无一不是设计的成果。
然而,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心理预期。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设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我对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这意味着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用户的需求、能力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例如,我们常见的门把手设计,如果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手部力量,可能会导致门难以开启或关闭,给用户带来不便。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设计细节,实际上蕴含着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深入理解。
在“可视性”这一章节中,作者强调了产品的设计应该让用户清楚地知道如何操作。
比如,一个电器的按钮,如果没有明确的标识或者与周围环境区分不明显,用户可能会感到困惑,甚至误操作。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过于复杂和晦涩,导致用户无法快速上手。
其实,好的设计应该是直观的,不需要过多的解释,用户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如何使用。
书中还提到了“反馈”的重要性。
当用户进行操作时,产品应该及时给予相应的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有效。
例如,在点击手机屏幕上的按钮时,会有短暂的震动或者变色来提示操作成功;在下载文件时,会有进度条显示下载的进度。
这些反馈信息能够让用户感到安心,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和控制感。
“概念模型”也是书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概念。
设计师需要为产品构建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让用户能够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
以微波炉为例,如果用户能够清楚地理解不同的加热模式和时间设置对应的效果,就能更好地使用微波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案例。
比如,公共卫生间的标识设计,如果不够清晰明确,可能会让人们在紧急时刻感到迷茫和尴尬。
还有一些软件的界面布局,混乱的菜单和选项会让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所需的功能。
平面设计读书笔记

平面设计读书笔记平面设计,这个充满创意与灵感的领域,一直以来都令我着迷。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平面设计的书籍,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传达》一书中,作者强调了视觉元素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形状、线条、纹理等元素,它们不仅仅是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更是传递信息和情感的重要载体。
比如,暖色调常常给人以温暖、活力和亲近的感觉,而冷色调则更多地传达出冷静、理智和距离感。
形状也有其独特的语言,圆形通常被认为是柔和、完整和包容的,而方形则给人稳定、规矩和可靠的印象。
线条可以引导视线,表现动态或静态,粗线条可能显得厚重有力,细线条则可能显得精致细腻。
纹理能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和质感,使其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书中还提到了构图的原则和方法。
构图是将各种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安排和组合,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和谐。
中心构图可以突出主体,使重点一目了然;对称构图给人一种稳定和庄重的感觉;而不对称构图则更具动感和活力。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设计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这些构图方法,创造出富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另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是《字体设计的艺术与技巧》。
字体作为平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同的字体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气质,比如楷书端庄秀丽,行书流畅自然,草书豪放洒脱。
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字体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情感。
同时,字体的大小、间距、颜色等也会影响整体的视觉效果。
合理的字体排版可以使文字更易读,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
而且,创意性的字体设计能够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创意和灵感在平面设计中的关键作用。
创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积累。
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感知力,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和独特之处,并将其转化为设计的灵感。
同时,广泛的涉猎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雕塑等,也能够拓宽思维,为设计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交互设计之路读书笔记

交互设计之路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交互设计师,我一直在探索交互设计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交互设计之路》
这本书是交互设计师必读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介绍了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流程,涵盖了从需求分析到用户研究、原型设计、测试及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对交互设计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设计心理学》
这本书介绍了心理学与设计的结合,探讨了不同的设计决策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它深入剖析了用户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让我对用户行为的动机和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来优化设计,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交互设计的历史与未来》
这本书是一本关于交互设计发展历史的著作。
它从人类对交互的需求开始,追溯了交互设计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了解到了交互设计的发展脉络和趋势,让我更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用户的需求。
总的来说,交互设计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相信我会不断进步,成为一名更优秀的交互设计师。
- 1 -。
品牌设计全书读书笔记

品牌设计全书读书笔记
《品牌设计全书读书笔记》
哎呀呀,最近读了那本《品牌设计全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就好像我突然走进了一个满是奇思妙想和创意宝藏的大洞穴。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品牌设计的有趣事儿呢。
就说其中一个吧,我记得有次我去逛商场,看到一家店的招牌特别有意思。
那招牌的颜色啊,特别鲜艳夺目,老远就能瞧见。
走近一看,那字体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不是那种常见的方方正正的字体,而是有点歪歪扭扭的,可就是这种歪歪扭扭,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再看看店里的布置,哇塞,从灯光到陈列,每一处都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让人感觉特别舒服,特别想在里面多待一会儿。
这可不就是品牌设计的魅力嘛!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些设计理念和方法要是能用到更多的地方该多好啊。
就像那家店一样,通过独特的设计,让自己脱颖而出。
总之呢,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好多,也让我对品牌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以后我再看到那些有特色的品牌,肯定会更加留意和欣赏啦!哈哈,这就是我读《品牌设计全书》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设计类读书笔记

设计类读书笔记【篇一:设计类读书笔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学院:艺术学院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 09-09学生:梁艳梅指导教师:黎勇日期: 4.27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日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篇二: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
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
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
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类读书笔记【篇一:设计类读书笔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学院:艺术学院课题名称:广西南宁市东方外国语学院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班级: 09-09学生:梁艳梅指导教师:黎勇日期: 4.27日期: 2013 年 04 月 28日日期: 2013 年 04 月 30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1 日日期: 2013 年 05月 06 日【篇二: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读书笔记——《外部空间设计》从文化站到别墅,在接触、学习并不断熟悉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很明显地认识到自己对外部空间的考虑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只考虑建筑本身到开始凭感觉增加一些环境,再到有意识地依据地形及建筑形态添加一些景观及灰空间。
我对外部空间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外部空间设计》这本书的确让人意识到外部空间的重要性、多变性及趣味性,一.关于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积极、消极空间是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引申出的思考,书中写到:“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产生的。
这一相互关系主要是根据视觉确定的,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则与嗅觉、听觉、触觉也都有关。
即使是同一空间,根据风、雨、日照的情况,有时印象也大为不同了。
”“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
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而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正因为空间是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也就有了积极与消极的区别。
建筑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即每一个建筑所追求的是给予人积极的影响。
外部空间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如此。
设计时以人为中心,将周围的景观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入人的视野,这时美景才是有价值的:美景给予人积极的能量,人回馈美景相应的赞美、珍惜、保护,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这样创造的空间应是高于自然景观的,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别墅作为一种用于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空间,其外部空间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搭配、自然与设计感的结合都体现着外部空间的灵活多变,给了设计者很大自由度的同时也给了他们很大的难题。
二.关于尺度与质感“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成为1度的圆锥。
” “人在看前方时,如果按2:1比例看上部,即成为40度仰角。
如果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那么建筑物与试点的距离与建筑高度之比为2时,则可以整体地看到建筑。
”“当建筑只有孤立一幢时,是雕塑式的、纪念碑式的,在其周围存在着扩散性的n空间。
当那里再出现一幢建筑,二者之间就开始产生封闭性的相互干涉作用。
”“当两个人非常接近时,人的脸部高度h与脸与脸之间的距离d之间dh1,即成为干涉作用很强而极为亲密的关系。
达到dh=1为普通关系,是只能意识到脸部的恰当距离。
以上是把建筑高度与邻幢间距的关系推运用到人身上。
”在谈封闭性这个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墙壁高度是很有意义的。
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⑴在30cm高度,作为墙壁只是达到勉强能区别领域的程度,几乎没有封闭性。
不过,由于它刚好成为憩坐或搁脚的高度,而带来极非正式的印象。
⑵在60cm高度时,基本上与30cm 高的情况相同,刚好是希望凭靠休息的大致尺寸。
⑶就是90cm高度,也是大体相同的。
⑷当达到1.2m时,身体的大部分逐渐看不到了,产生出一种安心感,与此同时,作为划分空间的隔断性加强起来了,在视觉上仍有充分的连续性。
⑸达到1.5m 时,除头部之外身体都被遮挡了,产生了相当的封闭性。
⑹当达到1.8m以上时,人就完全看不到了,一下子产生出封闭性。
在自己的设计中,对一些基本门、窗、轴线的模数还略有了解。
但对空间的尺度感仍然比较模糊,设计中对尺寸比例的推敲基本没有,对有关模数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这些数据的得出不得不让人承认空间的设计是具有科学基础的设计,看似无序的自然却总给人最为规矩的惊喜。
作者提出的“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
“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是不断实践、计算得出的。
在我们的设计中,这种规范的模数是非常欠缺的。
一味凭感觉和对艺术感的追求是不够的。
同样地,材料的表现也更多地在乎效果图的美观,材料的尺寸及不同观察距离给予人的不同感受考虑较少。
三.关于设计手法1.“若把外部空间考虑为‘没有屋顶的建筑’,那么相当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平面布局,当然就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了。
平面布局就是对该空间所要求的用途进行分析,并确定相应领域。
“外部空间如果将领域大致分类,”则可分为只限于人的领域和除人之外也包括交通工具的领域。
”“当进行外部空间布局时,有一种为各个空间带来一定程度封闭性、向心性地整顿空间秩序的办法。
为此,就应当注意墙的配置极其造型。
“所谓封闭性就是由比人高的墙壁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时所产生的。
”“建立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定空间的领域。
”“即使是同一景色,或是改变角度,或是从框框中望过去,有时竟会出乎意料地美。
自古以来人们就传说着‘倒看天之桥立,别有意趣’。
”空间,将湖面景色适当分割,与近处植物相协调,同时也不影响到远处整体景色的观赏,形成一处别致的外部空间。
二层东面的阳台与三层露天平台以及一层片墙形成上升的层次,加之二层阳台地面的虚实变化和二三层不同休息区的设置让此处竖向空间变化丰富,具有节奏感。
与不同角度观赏风景也有不同的画面。
2.“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
”西欧技法往往给人以开门见山的冲击感,如:圣彼得堡大教堂。
日本技法展现出“桃花源”式的空间,如:美秀展览馆,其中展现着一种持续的设计感和“细水长流”的智慧。
3.“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地面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度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
“水可以考虑为静的或是动的。
静止的水面物体产生倒影,可使空间显得格外深远。
”动水中有流水及喷水,流水低浅地使用,可在视觉上保持空间的联系。
“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在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希望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
只有外部空间有了目标,途中的空间才产生吸引力,而途中的空间有了吸引力,目标也就更加突出,它们是可以产生这样的相互作用的。
这里有两个实际的问题:外部空间渗透到建筑内部的设计方法和外部空间布局中的空间大小问题。
在空间大小问题中,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为300米。
”在这次别墅设计中,景观的设计自由性很大,水景的利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不仅是建筑内部对水的借景与取景,别墅外部空间对水的利用和处理也很重要。
完整宽阔的湖面很容易产生消极感,于是我设计了一些方格架及软质隔断,视觉上打破整体水面。
不同种类植物的插入从色彩上丰富了水景的层次。
四.关于加法空间、减法空间“建筑空间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内部建立秩序离心式地修建建筑上,一种是把重点放在从外部建立秩序向心式地修建建筑上。
前者首先确定内部,再向外建立秩序,每个局部都是十分人性化的。
但作为整体构成,超过一定规模,终会引起混乱。
后者常能取得均衡,是逻辑式的,规划式的。
”加法、减法的处理手法不管处理平面还是立面都是可以考虑的。
这种处理空间的方法易懂却需要在具体的方案中巧妙应用。
由外至内、由内而外,如仙田满先生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统筹全局,互相协调。
”有时省去一些细枝末节,主题才更突出;有时为了突出整体,需要做一些相应的细节处理以呼应主题。
《外部空间的设计》配图及案例,讲解时多比喻,篇幅较少,却对外部空间有一个整体的叙述。
这中间很多内容如“逆空间”“作者的两个假说”等,我都不十分理解。
而积极、消极、加法、减法等这些并不陌生的概念也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并不断理解。
常用常新,常读常新。
【篇三:《景观设计学》读书笔记】场地设计初体验摘要: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对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
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规划的体验。
关键字:人,自然,体验,和谐一、引言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场地规划与设计”?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
场地设计,实质上可以作为单独的一门学科,它在景观设计学、建筑学、城市规划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景观设计学中的场地设计比较系统。
作为建筑学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无处不在,小到对细部的控制,大到对总体的把握。
它能够左右到建筑项目的优化方向,甚至有时候会影响到建筑的风格。
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二、概述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
全书有21个章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2章,首先讲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二部分为3-6章,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总结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三部分为7-20章,作者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作者作出总结,提出质疑和探索。
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对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进行了详尽深刻的阐述。
三、个人感受对于这门课:大学本科时期我学的是建筑学,并没有接触过场地设计,读研的时候选了这么课,我当时的想法是想通过上课学到点什么。
场地设计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也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以前做设计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实际地形,所有的地形都自动想象成平地,上了课之后,我才意识要是不做场地设计,在实际项目中真的可能造成大的灾难!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展示的,由于没有做场地设计所造成的大灾难的照片。
场地设计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
场地设计始终贯穿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对场地设计的忽视,是一个建筑师专业不成熟的体现。
课上老师详细结合实例讲了在场地设计时要注意条件甄别、地形分析、顺山就势、路网合理、确定标高、防洪排洪、边坡和挡土墙、土方平衡、土方优化、场地排水、雨洪利用、干管敷设、有机整合、留有余地、算工程量这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