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品析语句,把握诗人形象。
3.感悟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重点难点】1.品析语句,把握诗人形象。
(重点)2.感悟作者情感,领悟诗歌内涵。
(重点难点)【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诗词沙龙]品味千年风雅,共享盛世繁华欢迎来到“桃都实验中学古秋季艺术节之古典诗词品鉴沙龙”活动现场。
[游戏]诗词九宫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找出共同特点:梦2.作者简介,初晓认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词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二、初读入梦,明节奏[诵读过程]第一遍,注意读清楚字音。
第二遍,要求:读清楚节奏。
慢一点,诗的味道通过吟诵才能出来。
第三遍:老师读。
第四遍:学生读。
(一)识字音僵(jiāng)戍(shù)阑(lán)形似字:戊(wù)戌(xū)(二)明节奏1、方法指导:七言诗的常见节奏有“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唐|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活动:用拍手明节奏的方法读诗。
三、自读解梦,懂诗意[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你自己的语言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首词,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南宋|陆游僵卧②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铁马⑤冰河入梦来。
【教材注释】①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二十六。
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教学目标】1、结合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由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预习准备】1、朗读全诗,并能够吟诵。
2、读陆游诗歌《书愤》和《壮岁从戎》,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3、完成导学案。
【教学设计】导入:课前音乐《精忠报国》。
这首歌曲听起来高亢激昂!大家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精忠报国》,宋朝有一个抗金英雄,他的母亲为了让他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他是谁?(岳飞)在当时,不仅有岳飞这类奋勇杀敌的爱国将士,还涌现出了一批满含热情、一心想要奔赴边疆报效祖国的爱国诗人。
陆游,就是其中一位。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悟1、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仕途不畅。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结束军旅生活,入蜀任职。
后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其晚年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看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2、背景介绍。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
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
3、注意节奏,朗读全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都说诗言情,诗歌是用来表达情绪的,这首诗中就有一个直接表现情绪的字,是哪一个字呢?明确:“哀”(齐读第一句)5、诗人处于怎样的条件下会想到“哀”这个字呢?我们从诗中可以找到答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僵、阙、戍、绫、鼾"等。
* 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2.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注意重音和节奏,读出韵律。
* 抓住关键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收复国土的豪情壮志和赤诚情怀。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2.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师先讲解生字词和诗歌大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 诵读法。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典故与背景介绍。
结合诗人陆游的生平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谁能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
可是,有一个宋朝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是当时屈辱的南宋,当时南宋被北方金国欺压,岁岁年年被迫给金国缴纳岁币、进贡。
他看着自家的土地被金国一点一点地侵占,看着自家的亲人被金国贵族任意侮辱,他的梦想就是要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统一中国。
可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排挤,68岁时还被罢官。
在咱们学过的他的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就曾真实地描述了当时国家的现实:“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投影出示)这首诗中描述了当时黄河之水滚滚东流,象征了当时统治下百姓的眼泪一代又一代地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被当成了与内地隔绝的一道天然屏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
夜深了,大
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外古诗词诵读第2课时示范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陆游、谭嗣同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情境导入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示儿》等篇,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2.诗词背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1192年(绍熙三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六十八岁。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以诗文作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表达强烈的爱国感情。
他积极主张抗金,却遭到当权的投降派陷害,终于被排挤罢官。
尽管如此,陆游收复中原的信念却始终不渝。
部编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
【单元目标】1.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
2.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句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3.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目标】借助联想和想象,读懂诗歌,从对比、虚实结合等角度评说诗歌的妙处,读出陆游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对照诗歌的注释和赏析,以陆游的口吻,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日记。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铁马冰河的画面。
【教学难点】从文中选择一个词,点评一句话,评说诗歌的妙处。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知识积累:积累与陆游相关的古诗词。
我喜欢的陆游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我喜欢的陆游诗歌中的爱国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常识:陆游,______(朝代)爱国诗人,字_______,号_______,梁启超诗云: “集中十九从军乐,__________。
”词语释义:僵卧:_______ 戍轮台:_______ 夜阑:_______ 铁马:_______依据诗歌赏析概括诗歌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有哪些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中学习任务一:诵读,读好一首诗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准感情基调。
活动2:学生展示朗读,师生评价。
活动3:再读诗歌,对照诗歌的注释和赏析,以陆游的口吻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日记。
任务二:赏读,解说一种手法活动1:结合联想与想象,描绘铁马冰河的画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教学设计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讨成果,包括主题分析、诗句解读、意象描绘等。
小组展示
其他小组可以对展示小组的内容进行提问、补充或评价,以促进全班范围内的深入交流和思考。
互动评价
个人分享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思考或疑问,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05
课堂练习与巩固提高
学习过程反思
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背诵、默写诗词,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
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分享在小组合作中的经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与交流
THANK YOU
学生向教师反馈练习情况,提出问题和困惑。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加深理解。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诗歌的内涵和魅力,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资源。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供改进建议。
06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和遇到的困难,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孤寂荒凉的村庄。
孤村
不为自己哀伤。
不自哀
思:想着,想到。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
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
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初二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这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1)这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2)学生活动: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3)同学互评,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诵读》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这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这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
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情感分别吟诵这
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
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
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你认为这
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五、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六、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
思考:吟诵诗篇,品诗中深情。
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七、课堂总结: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
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