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沉积相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沉积相油藏的地质建模分析

浅析沉积相油藏的地质建模分析

为了实现对油藏的高效勘探与开发,必须不断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强、深化对油藏的了解与认识,这就需要应用地质建模分析方法,地质建模分析对认识油藏的地质开发特征有着良好的帮助,从而对促进油藏勘探开发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岩性分布预测我国诸多大型油藏,经过多年的不断勘探与开发,已经得到了丰富的地质研究成果,且地质研究逐渐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油藏地层研究方面,已基本完成纵向细分单砂层方面上的研究。

基于此,若想要准确预测沉积相油藏的储层性质,必须要明确岩性分布情况,这也是沉积相油藏地质建模分析的基础[1]。

对于油田来说,在地质沉积中,位于同一地区,且沉积微相相同,其砂体、物质及沉积过程均大致相同,因此各方面的特征、属性也基本相同;若是沉积微相不同,那么其沉积阶段、沉积过程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其沉积砂体、物质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储层特性也有所不同。

油藏的岩层分布情况及其物性特征(主要包括含油饱和度、孔渗特征以及砂体厚度等)均与储层沉积相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个区域的储层物性开发情况尚未明确,要想对其进行勘探与开发,需要明确其开发条件,这就需要借助与其位于同一沉积层、沉积微相的已开发层位,原因在于两者的地质开发特征有着较高的相似性。

油藏的地质建模分析过程中,部分油田并不预测储层砂岩厚度及其有效厚度,大致地将其看作是含油饱和度、储层孔渗特征所决定的,并根据含油饱和度、储层孔渗特征进行粗略估计。

但是,随着我国油藏勘探与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油藏勘探与开发的精细化发展,这一认识已经无法满足沉积相油藏的地质开发特点,根据油藏沉积微相及其地质开发特点,便可以开展岩性分布预测,精确预测油气储层岩石物性开发特征[2]。

岩性分布预测的流程为:(1)借助电脑建模分析软件,对沉积相带图进行数字化分析处理,分层离散提取不同层位沉积相的边界坐标值,并标注出相应的颜色;(2)经过上述处理之后,得出了沉积相带图,且已经做出数字化标注,不断回放沉积相带图,并结合实际需要,实施适当的相别充色,并合理修改边界;(3)经过上述两项处理之后,便得到了沉积相边界及相别颜色,分别编号,便得到了正整型的沉积相分布场,对于层位、相位相同但相互之间不连通的区域,采取的正整数相别也要有所不同;(4)应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以及用反距离加权平均法,便可以对每个沉积微相单连通区域、油气储层层位进行岩性预测。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

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

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

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辽河西部凹陷大凌河油层隔夹层特征

辽河西部凹陷大凌河油层隔夹层特征
( 1 .东北 石油大学 ,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3 1 8 ; 2 .沈阳龙 昌管道检测 中心 , 辽宁 沈阳 l 1 0 0 3 1 ;
3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北京 1 0 2 2 0 0 ; 4 .中油 辽 河 油 田分 公 司 , 辽宁 盘 锦 1 2 4 1 2 5 )
定性 较差 , 平 面上 呈 带状分 布 , 厚度 较薄 , 钻 遇率 较
低 。因此 , 依靠常规方法很难有效地识别研究区砂 体 内部 隔夹 层分 布 特 征 ¨ 。本 次 研 究 在 常 规 隔 夹
层 研究 方法 的基 础上 , 利 用高 精度 三维 地震 资料 识 别 隔夹 层 , 预测 隔 夹层 的井 间分 布 特 征 , 实 现 储 层
摘要: 辽河盆地 3 8 — 3 2块 大凌 河 油层 经过 多年 的 蒸 汽 吞 吐 开发 , 开发 矛盾 突出, 亟 需 转 换 开发
方式。通过 岩心刻度测井 , 建 立单井隔夹层的 电性和 物性识 别标 准。利 用不 同厚度 隔夹层在
地 震 波 形 响 应特 征 上 的 差 异 , 建 立厚 度 大 于 3 i n隔 夹层 的地 震 识 别 方 法 , 确 定 隔 夹层 井 间发 育 特 征 。研 究发 现 , 3 8 — 3 2块 隔 夹层 主 要 分 布 在 区块 边 部 , 且 沿 河 道 方 向 隔 夹层 发 育 较 差 。 井震 结合 , 精 细刻 画 了 3 8 — 3 2块 大凌 河 油 层 隔 夹 层 分 布 特 征 , 为 区块 转 换 开 发 方 式 提 供 了技 术 参 数, 对 剩 余 油分 布 研 究及 开发 方 案 的 编 制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关键词 : 沉积相 ; 地震波形 ; 隔 夹层 ; 大凌 河 油层 ; 西部凹 陷; 辽 河 盆 地

辽河油田 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辽河油田 盆地地层、油气层分布及其特点

3)杜家台油层段:
岩性为灰白色砂岩,砂砾岩与灰、褐灰、 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泥岩间互。顶部灰色泥岩与油页岩、钙质 页岩、白云质石灰岩薄层间互,组成沙河街组四 段上部特殊岩性段。砂质岩可分成三个砂岩组, 是西部凹陷的主要含油目的层,以第二砂岩组分 布范围最大,厚度稳定;其它两个砂岩组平面上 变化大
(2)沙河街组三段(E2S3)
(1)玄武岩段(E1-2f1) 岩性以黑色玄武岩、 绿灰、褐灰色灰石玄武岩、灰紫、灰黑色橄榄玄 武岩、暗紫色蚀变玄武岩夹深灰、暗棕红色泥岩。 西部凹陷分布在高升地区 。 (2)暗紫红色泥岩段(E1-2f2) 厚度0~305.5米,以锦11等井较为典型。 以暗紫红色泥岩为主,局部变为玄武岩,凝灰质 泥岩,质纯细腻、造浆性强,与暗红色蚀变玄武 岩不易区分。在西部凹陷的兴南、鸳鸯沟、胜利 塘至大有地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关系。 1983年,把该段地层与古新世大段玄武岩作为 同层异相处理,现在看来是上下关系,很可能属 于孔店组的残余部分,暂划归房身泡组二段。
3 马家沟组(0m) 黑灰色、灰色灰岩
三、石炭、二迭系
辽河盆地只揭露上石炭统的本溪组和太原 组,二叠系的山西组、下石盒、上石盒、石千 峰。主要分布在大民屯凹陷和东部凸起,是太 子河洼陷的延续部分。
王参1井2037-2140,1914-2037,18191914,1740-1819,1479-1740,13621479
辽河盆地具7凹6凸的构造格局,陆地部分 包括西部凸起、西部凹陷、中央凸起、东部凹 陷、东部凸起、大民屯凹陷、沈北凹陷6个二 级构造单元 ,水域部分包括辽西凸起、辽西凹 陷、辽东中凹陷、辽东凸起、辽东凹陷五个二 级构造单元(图1-1)。 自北向南开发的采油厂有:沈阳采油厂、 茨榆坨采油厂、高升采油厂、冷家油田、曙光采 油厂、兴隆台采油厂、冷家油田、特油公司、欢 喜岭采油厂、锦州采油厂、浅还公司

辽河油田曙1-6-12块大凌河油层地层对比分析

辽河油田曙1-6-12块大凌河油层地层对比分析

行 井 闻旋 回对 比;③ 小层 与小 层之 间要 能够 反 映出重力 流沉 积旋 回 的特点 ,在测 井 曲线上 可进 行细分对
比;④ 小层 内的砂体 应有一 定 的分 布范 围 。
3 对 比标 志层 的 识别
通 过岩 心观察 和地 层对 比发 现 .大凌 河 油层 发 育有 4l 大 的重 力流沉 积 ,总体 上形 成有 4套砂 体组 J 挎
油 层组 、砂岩 组和小 层 。对 比原则 是 :① 以标志 层为控 制层 位 ,通过 岩心观 察所 获得 的沉积旋 回在测井
曲线 上 所反映 出的组 合特 征 ,同 时考 虑到 重力流 的沉 积特 点及其 岩性 、地层 厚 度等变 化 的连续性 ,并结
合 动态 资料所 反映 出油水 组合 的合 理性 等 多方 面的 资料进行 对 比 ;② 所划分 出的小层 在 断块范 围 内可 进
块属 于该 扇体 的一部 分 ,位于 扇 中部位 ] 。储 层 岩性 以细 砾状 砂 岩 ,不等 粒 砂 岩 为 主 ,分 选 较差 ,属
高孔 .高渗储层 ;平 面 上油层 分布稳 定 性较 差 。属于重 力流 的沉积模 式 , 目的层段 属 于 中扇环境 的沉积
体 ,物源 来 自于北西 向 。
合 ,其 顶部 发育有 全 区分 布 泥岩标 志层 ,与上部 的兴 隆 台油 层 相分 隔 ,在 大部 分 井 的厚度 均 一套 0
[ 收稿日期]2 0 一豫 一1 07 0 [ 作者简介]张避 ( 9一 ,男 ,1 9 16 ) 9 9 0年丈学毕
高级 工程师 ,魂主要从事稿油油田开发工作 。
维普资讯
第 3 O卷 第 2期
张 鹰 :辽 河 油 田 曙 161 块 大 凌 河 油层 地层 对 比 分 析 -—2

曙二区大凌河特高含水期油层解堵研究

曙二区大凌河特高含水期油层解堵研究

曙二区大凌河特高含水期油层解堵研究刘连杰1、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2.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针对曙二区大凌河油藏特高含水期油层解堵措施效果变差问题,开展油层堵塞机理研究,认为油层堵塞机理变化、储层非均质性、解堵方案设计是影响解堵措施效果主要因素,引进实施了复合解堵、暂堵解堵、分层解堵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果,为油藏改善解堵措施效果找到了方向。

关键词:油层堵塞;特高含水期;解堵;堵塞机理;解堵时机;解堵方式 中图分类号:T E 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0)02—0129—02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属于洪水期近源物质快速堆积形成的水下扇[1],受储层特点及原油物性影响,油层堵塞问题突出,定期解堵是确保区块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2]。

多年注水开发,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堵塞问题日益复杂,解堵措施效果呈现变差趋势,主要表现为解堵有效期变短,有效期增油下降,统计2005-2007年解堵措施效果:2005年解堵14井次,平均有效183天,平均增油308t;2006年解堵12井次,平均有效150天,平均增油127t ;2007年解堵10井次,平均有效91天,平均增油83t 。

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油层解堵综合研究治理,通过研究分析油层堵塞机理规律,实施解堵措施优化设计,解堵措施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1 油藏地质特征1.1 储层物性与孔喉结构曙二区大凌河属于洪水期近源物质快速堆积形成的水下扇,岩性以砂砾岩和砾状砂岩为主。

岩石属于硬砂质长石砂岩。

碎屑含量占84.43%,胶结物含量占总量的15.4%。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岩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粒度粗,分选差,颗粒磨圆度差。

孔隙结构属于中渗、中孔、细喉较均匀型(图1)。

平均孔隙直径91.08 m ,平均喉道半径1.3 m ,存在着小喉道锁大孔隙现象,平均孔隙度22.3%,平均渗透率349×10-3 m 2。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沉积相分析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沉积相分析

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沉积相分析赵辉;马世忠;甘立琴【摘要】Shuer area Dalinghe reservoirs of the Liaohe Oilfield is the Liaohe rift Western Sag three sec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western depression of Liaohe rift evolution stage, result is the deposition of multiple cycles. Three section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sand along the lake basin to further expansion, a sharp is declined in the lake basin. The water is into the inten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as the backbone of turbidite deposition. By coring the core data analysis, the rock color, structure, lithology, composition, structure, mineral and logging elements,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area deposition system are understand, found that the target layer is the development of sublacustrine fan, lake mud phase two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identify sublaeustrine fan fa-cies and lake mud, two large phase, inner fan, middle fan and outer fan three subfacies and the main channel, braided channel and peripheral microfacies six microfacies.%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层属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沙三段.由于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演化的阶段性,导致该地区沉积的多旋回性.沙三段沉积时期,伴随湖盆进一步扩张,湖盆急剧下降,水进加剧,此时发育了以浊积岩为骨干的沉积体系.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分析,了解岩石颜色、结构、岩性、成分、构造、矿物及测井相要素,并参考研究区沉积体系背景,发现目的层段发育深水湖底扇、湖泥相两大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湖底扇相和湖泥相两个大相.湖底扇内扇、湖底扇中扇及湖底扇外扇三个亚相及主沟道、辫状沟道、末梢微相等6个微相.【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2(012)026【总页数】5页(P6772-6776)【关键词】曙二区;大凌河;沉积相【作者】赵辉;马世忠;甘立琴【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1 区域背景辽河断陷位于华北地台东北隅[1],属渤海湾裂谷系的北部分支,为一新生代大陆裂谷盆地,在新生代经历了地壳拱张、裂陷和坳陷三大地质发育阶段[2,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三矿
郭康良
普光气田主体气井不停产试井评价与应用
25
周阳

地质工程zyxw
陈波
叶建中
江陵凹陷地热资源研究
26
周杨

三矿
王振奇
车排子凸起春光区块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27
廖凯飞

三矿
张春生
镇北油田延安组延10有利区筛选及评价
第六组
时间:2014年5月14日,下午14:00~18:00
地点:石油科技大楼C202
17
汪明伟

三矿
高振中
八面河油田面138及其邻区沙三段沉积相研究
18
王猛

矿普
何幼斌
内蒙古达茂旗地区阿木山组碳酸盐岩微相及生物礁研究
19
王宇

三矿
张尚锋
河流相储层地质模型建立——以三叠盆地三叠系Tagi组为例
20
熊亭

矿普
陈恭洋
库车前陆盆地乌什凹陷东部白垩系沉积相研究
21
殷杰

三矿
李维锋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2井区下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研究
19
谢天

三矿
郭康良
文23气田主块注气试验及产能测试研究
20
熊壮

矿普
戴胜群
梨树断陷沙二段、营一段页岩气资源评价
21
杨璐

矿普
王振奇
准噶尔盆地南缘四棵树地区成藏期次研究
22
于磊

三矿
郭康良
低孔渗储层试油测试技术应用研究
23
张骜

矿普
胡望水
长岭坳陷地区嫩江组二、一段及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9I, 油面 积为 4 5k 有 效 厚 度 4 . n 地 4 l含 l . m , 0 2I ,
21 0 2年 5月 2 日收 到 8
湖 底扇这 一术 语 源 于海 底 扇 , 湖 盆 中 以重 力 指 流形成 的 深 水 区粗 碎 屑 扇形 体 。湖 底 扇 相 分 为
积 的多旋 回性 。沙 三段沉积 时期 , 随湖盆进 一步扩 张 , 伴 湖盆 急剧 下 降, 水进加 剧, 此时发育 了以浊积 岩为骨 干的沉积体 系。
通 过 对 取 心 井 的岩 心资 料分 析 , 了解 岩 石 颜 色 、 构 、 性 、 分 、 造 、 物 及 测 井相 要 素 , 参 考 研 究 区 沉 积 体 系 背 景 , 现 结 岩 成 构 矿 并 发
T l2 12 E 2 . ; 1
文献 标志码

l 区 域 背 景
辽河 断 陷位 于华 北地 台东 北 隅 , 渤 海 湾裂 属
质 储量 为 1 0 4×1 。可采 储量 为 2 2×1 。纵 5 0t 4 0t
向上发 育 4套 砂 岩 组 ( L Ⅱ、 I , 力 产 D H I、 Ⅲ、 V) 主 油层 为 D H I 1 、V三 套 砂 岩组 。该 地 区大 凌 河 L 1 1 1、 1
积, 以次 棱状 一 圆为 主 ; 基 支 撑 砂砾 岩 相 及 颗粒 次 杂 支 撑砾岩 相发 育 , 向层 序 为 由大套 砾 岩 夹 砂 岩组 垂
成 的正韵 律层 ,主要见 块状 层理 和滑 塌变形 层理 ,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质 T 程 E ma :aighou@1 6 cm。 研 地 . — i d qnzah i 2 .o l
井相要 素 , 考 虑 研 究 区 的 旋 回特 征 和沉 积 特 征 , 并 确认 研究 区为 深 水 湖底 扇 、 泥 相 沉 积体 系 。共识 湖 别 出 2个 大相 3个 亚相 6个微相 。
2 1 湖 底扇相 .
而 上发育 地层 有 房 身 泡组 、 沙河 街 组 和 东 营组 。其

2 1 SiT c. nr. 0 2 c eh E gg .
石 油 技 术
辽 河 油 田曙 二 区 大 凌 河 油 层 沉 积 相 分 析
赵 辉 马世 忠 甘 立琴
( 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科 学 学 院 , 庆 13 1 ) 东 大 6 3 8


辽 河 油 田 曙二 区大 凌 河 油 层 属 于 辽 河 断 陷西 部 凹 陷沙 三 段 。 由于 辽 河 断 陷 西 部 凹 陷 演 化 的 阶 段 性 , 致 该 地 区沉 导
内扇 , 中扇 和外扇 三个 亚相 。
2 1 1 湖底 扇 内扇 亚相 . .
内扇 亚相是 扇 体 中距 离 物 源 最 近 , 度最 粗 的 粒
沉积 相带 , 有 中粗 砾 、 有 巨 砾 、 有 砂 泥 质 沉 既 又 也
第 一 者简介 : 作 赵 辉 , 18 一 ) 男 , 北 石 油 大 学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97 , 东
陷西部 凹 陷 西 斜 坡 中段 。西 部 凹 陷 在 古 近 系 白下
2 等多 种 因 气 物 地
素 的综 合 响 应 。作 者通 过 对 取 心 井 的 岩 心 资 料 分
析 , 岩 石 颜 色 、 构 、 性 、 分 、 造 、 物 及 测 对 结 岩 成 构 矿
中沙河 街组 又 分 为 沙 一 段 、 二 段 、 三 段 及 沙 四 沙 沙
段 。大凌河 油层 位 于 沙 三段 的中部 , 其上 发 育 有 热 河 台油 层 , 其下 发 育有 莲 花 油 层 。大 凌河 砂 体 沉 积 时期 , 为浊 积 岩 发 育 的鼎 盛 时 期 , 究 区 内 发 育 多 研 套浊 积岩 , 层 厚 度 和 砂 岩 厚 度 都 较 厚 , 地 该油 层 属 于湖 盆 发 育 的 深 陷 期 。大 凌 河 油 层 埋 深 14 0 4 ~
谷 系 的北部 分 支 , 一 新 生 代 大 陆裂 谷 盆 地 , 新 为 在 生代经 历 了地壳 拱 张 、 陷 和坳 陷 三 大地 质 发 育 阶 裂
段 。西 部 凹 陷位 于 辽河 断 陷 的 西 部 , 辽 河 断 是 陷所 含西 部 凹陷 、 部 凹陷 与 大 民屯 凹陷 三大 凹陷 东
油层 具有 可 观 的油 气 资 源 并 具 备 油 气 藏 形 成 的基
本条 件 , 因此对 其沉 积 特 征 和沉 积 相 的研 究 具有 重
要 的理论 和经 济意 义 。
中最大 的一 个 , 地形 东 陡 西 缓 , 高南 低 , 其 北 为一 向 南东 方 向倾 斜 的 箕 状 凹陷 。 曙光 油 田构 造 上 位 于 西部 凹陷西斜 坡 区 , 而研 究 区曙 二 区则 位 于 辽河 断
目的层段发 育深水 湖底 扇、 湖泥相两大沉积体 系。并识别 出湖底 扇相和湖泥相 两个 大相。湖底扇 内扇 、 湖底 扇 中扇及 湖底扇
外 扇 三个 亚 相 及 主 沟 道 、 状 沟 道 、 梢 微 相 等 6个 微 相 。 辫 末
关键词 曙二 区
大凌河
沉积相
r 图法分类号 f 1
第 1 2卷
第2 6期
21 0 2年 9月







Vo.1 No 26 S p 201 1 2 . e. 2
l7 — 1 1 2 1 2 —7 20 61 8 5( 0 2) 6 6 7 — 5
S in e Te h l g nd En i e i g ce c c noo y a gne r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