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

合集下载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宋贤德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他精通中国文化,并在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的翻译作品以其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理解而闻名,尤其是他所翻译的《聊斋志异》,堪称是一部不朽的经典。

《聊斋志异》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原名《聊斋》。

全书撰成于清代,作者是蒲松龄。

这部小说以讲述民间传说和鬼怪故事为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被誉为中国古典鬼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被奉为伟大的文学瑰宝。

而宋贤德的全英译本也被誉为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最完美诠释。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举。

他不仅顺利地解决了中英文之间的语言障碍,更是通过他对中国文化和民俗的深刻理解,将原著中的神韵和魅力完美地传递到了英语读者的心中。

在他的译本中,不仅传达了故事情节的魅力,更是在细节之中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切感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宋贤德的译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原著中的神奇故事,更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人性、伦理道德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他的译文中,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塑造、情节铺陈和语言表达都做到了淋漓尽致,不仅保留了原著的风采,更是在细节之处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和理解,让译文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值得一提的是,宋贤德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英语非常地道,不仅符合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是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对于英语表达的精准把握,不仅使译文更富有韵味,更是使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部中国古典名著。

宋贤德在译文中所加入的注释和解读也是他译文的一大特色。

他通过对人物背景、故事背景和中国古代民俗的解读,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故事中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内涵。

这种辅以注释的翻译方式,不仅使得译文更加立体和生动,更是增加了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宋贤德所翻译的《聊斋志异》英译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之作。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1-0090-08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一)任增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99)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30/ki.1002-3712.2019.01.009在《聊斋志异》西传史上,2014年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志性的年度。

积数年之功,美国圣劳伦斯大学“Frank P.Piskor”英文教授宋贤德(Sidney L.Sondergard)皇皇六卷本的《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全英译本最终全部由耆那出版公司(Jai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发行。

这是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部《聊斋志异》全译本。

译者宋贤德教授早年曾先后于威奇托州立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供职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著有《磨笔:早期现代女性英语作家的修辞暴力策略》(Sharpen-ing Her Pen: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Violence by Early Modern English Women Writers,2002);英文译著方面,除《聊斋志异》外,另译有张金星《野人魅惑》,目前正致力于翻译中国学者周晓光教授的《新安理学》。

《聊斋志异》非但是齐鲁文学,乃至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拥有外语语种最多的一部。

自十九世纪以降,《聊斋志异》便以单篇译文或节译本的形式在英语世界广为流布,但出于种种原由,却未曾出现过全英译本。

而今,这一憾事终得补足。

获益于宋贤德教授的全英译本,英语世界读者终得收稿日期:2018-10-20作者简介:任增强(1980-),男,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兼任文化部—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4⁃0092⁃07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任增强(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美国汉学家宋贤德教授在其《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第二篇序言中,着重探讨了狐仙题材故事,认为狐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了蒲松龄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

宋贤德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全面把握西方汉学界关于《聊斋志异》的评论与界认,提供了重要的认知维度。

关键词:聊斋志异;宋贤德;狐仙;道德教化;社会批判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宋贤德教授在本卷共迻译出83篇聊斋故事,其中与狐仙题材有关的,共计29篇,包括《九山王》《红玉》《遵化署狐》《酒友》《灵官》《汾州狐》《焦螟》《贾儿》《董生》《侠女》《娇娜》《巧娘》《狐联》等。

据此,宋贤德发现,蒲松龄往往将狐仙活动的—官员的衙署与书生的书斋,藉狐仙与官员和书背景设置于两个特殊的地点——生间的互动,以检验后两者的道德品行。

由此,在《聊斋志异》的故事中,狐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通过与凡人之间的交往,为现实“建立秩序”,蒲松龄也以此抵抗世俗对鬼怪故事的偏见。

蒲松龄笔下的狐仙做出诸种或正或邪的举动,以刺激凡人的反应,虽然作者并未做出明确的评论,但是这些狐仙题材故事中隐含着复杂的道德、哲学和情感方面的内涵。

由宋贤德教授的上述论断,我们也可以说西方汉学界并非仅仅关注聊斋故收稿日期:2019⁃01⁃21作者简介:任增强(1980-),男,山东泰安人。

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汉学。

事的香艳内容或奇异性书写,其中蕴含的道德教化与社会批判,也是汉学家目力之所及的内容。

由此,宋贤德的观点对所谓在西方汉学界《聊斋志异》“从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讽世大作,沦为传达扭曲的中国形象的《来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这样的界认,既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让我们再次意识到《聊斋志异》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并非“铁板一块”,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时代诉求、价值判断、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情况往往是非常复杂的。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摘要】American sinologist Song Xiande ha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Chinese studies with his comple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by Pu Songling. In this series of translated texts, Song Xiande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Chinese literary work. Through his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Song Xiande sets the stage for his study. He then delves into his research methods, textual analysis, character and story examinations, as well as stylistic evaluations and academic insights. Song Xiande's translation not only introduces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influences future research in sinology. His work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romises a bright future for the field.【关键词】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研究背景,重要性,研究方法,文本解读,人物分析,故事分析,作品风格,学术研究,贡献,影响,未来展望。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1. 引言1.1 宋贤德及其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意义宋贤德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美国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颇具建树。

他的全英译本《聊斋志异》更是成为了西方学界研究的焦点。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

宋贤德的翻译工作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为推广中国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更在于他对其中文化、历史背景的深入解读和解释。

通过宋贤德的研究,西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

宋贤德对《聊斋志异》的翻译也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译作架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2. 正文2.1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的学术背景美国汉学家宋贤德,生于一九○◆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曾在中国留学多年深造,精通中文和英文。

宋贤德对中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他曾多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中国文学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广受好评。

宋贤德研究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上,他曾对《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作品进行过深入研究,被誉为西方汉学界的权威之一。

而《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充满神秘和惊悚的作品,也吸引了宋贤德的注意。

宋贤德的学术背景扎实,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又具备优秀的翻译技巧和理解能力,这些优点使得他在研究和翻译《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时取得了显著成就。

宋贤德的学术背景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赋予了他在西方汉学界的重要地位。

2.2 《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的历史意义宋贤德的《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作品为西方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窗口。

通过这本书,西方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超自然现象,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

《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订误与补辑张丽(新西兰高等教育学院,新西兰奥克兰0620)摘要:关于《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的勾稽梳理,似已完备。

然而《聊斋志异》英译文、译本状况芜杂,研究者时间精力有限,叙述或有不够准确之处,内容也难免遗珠之憾。

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订误与补辑,希望能为《聊斋志异》英译文献整理略尽绵薄之力。

订误主要内容如下:荷兰汉学家高延(Jan Jakob Maria de Groot )翻译了十一篇聊斋故事而非十篇,篇目与李福清、王丽娜所列也有出入;潘子延所译“A C row W ife ”不是《马介甫》而是《竹青》,所译“Some P layers of the M agic S word ”(含两则故事)分别为《池北偶谈》中的《剑侠》与《女侠》,其中《剑侠》篇被误认为《聊斋志异》中的《王者》。

补辑内容如下:潘子延所译《大力将军》与高延翻译的《果报》《跳神》为研究者失检,而高延未曾翻译的《头滚》却被录载。

同时高延所译《聊斋志异》故事可谓开以研究为目的的《聊斋志异》英译之先河,其以研究为目的的典籍征引与翻译具有独特而明显的特征。

此外,笔者还发现了两种此前仅有存目而无详考的译本,分别是1937年白廼逸译本和1974年吕世棠译本,后者为抄袭之作。

最后,笔者认为2008年出版的马德五译本为伪译本。

因此笔者建议将“吕译本”与“马译本”排除于《聊斋志异》英译史及英译研究之外。

关键词:《聊斋志异》英译文;高延;潘子延;白廼逸;吕世棠;马德五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22-08-29作者简介:张丽(1989-),女,山东滨州人。

新西兰高等教育学院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后在读,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英译。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1⁃0059⁃20引言本文所作相关订误及补辑乃是按《聊斋志异》(下文简称《志异》)相关英译文及译本的出版顺序进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

·《聊斋志异》在国外专题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2)02⁃0102⁃07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三)王潇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美国汉学家宋贤德教授在其《聊斋志异》全英译本第四卷第一篇序言中,聚焦科举题材故事,着重探讨了科举制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其中揭橥了蒲松龄对科考价值的批判以及如何实现真正儒家价值的思考。

宋贤德教授没有囿于《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而是深入文本扎实考证,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蒲松龄的生平经历,深度探求聊斋故事背后的逻辑架构及思想态度。

宋贤德教授在序言中对《聊斋志异》文本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敞现了海外研究视域,有助于我们加深中外学问的相互砥砺,突破学术藩篱,不断拓宽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国际视野。

关键词:《聊斋志异》;宋贤德;科举制;儒家思想;社会进阶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译者按宋贤德教授在本卷共迻译出82篇聊斋故事,其中大部分与科举题材有关,其在序言中提及《冷生》《画马》《褚生》《司文郎》《沂水秀才》《钟生》等。

透过这些作品,宋贤德发现,蒲松龄在聊斋故事中隐秘地回应了自己屡试未第的科收稿日期:2021-06-15作者简介:王潇萱(1999-),女,河南许昌人。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与海外汉学。

考经历,并展现出自己对于科举制的真实态度及深度思考。

蒲松龄反对科举考试对儒家思想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割裂,认为科考进阶并不意味着成为“儒家价值模范”,相反,很多儒生并未完成儒家价值观的内在转化,这也造成种种畸形的社会现象,背离了儒家思想本身。

作者指出,中国当时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使儒生真正掌握并践行自己的儒家理想,而使其变成了一种谋求向上阶级的工具。

因此,蒲松龄猛烈抨击这种现象并倡导思与行的紧密结合。

最后,作者借助蒲松龄聊斋故事中深度阐发的“孝”这一核心概念,见微知著,以此诠释蒲松龄眼中儒家思想的推行和实现,从而揭示出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
在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位美国汉学家的翻译成就以及对于《聊斋志异》这一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宋贤德教授出类拔萃的翻译功底和深厚的文学造诣使得他的译文不仅在语言上准确地表达了原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在这篇序言中,宋贤德首先对于《聊斋志异》的独特魅力进行了诠释。

他指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神魔、鬼怪的丰富想象与神秘世界的描绘,更是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和讽刺。

宋贤德教授深入挖掘了《聊斋志异》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译文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之美,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社会意义。

宋贤德在这篇序言中表达了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与尊重。

他深情而感性地写道:“翻译《聊斋志异》是我多年来的一个梦想,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呈现给更多的西方读者,让他们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宋贤德教授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推崇可见一斑,他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汉学家与翻译家,更是一位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使者和传播者。

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二是一篇代表了汉学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的高度成就与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的文章。

通过对于《聊斋志异》的文化背景、翻译理念以及作品内涵的详细解读,宋贤德教授使得读者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原著的美丽与神韵,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哲理。

希望他的翻译之路能够越走越宽,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来更多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精彩译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汉学家宋贤德《聊斋志异》全英译本序言系列译文作者:任增强来源:《蒲松龄研究》2019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I207.419; ; 文献标识码:A在《聊斋志异》西传史上,2014年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志性的年度。

积数年之功,美国圣劳伦斯大学“Frank P. Piskor”英文教授宋贤德(Sidney L. Sondergard)皇皇六卷本的《聊斋志异》(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全英译本最终全部由耆那出版公司(Jain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发行。

这是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出现的第一部《聊斋志异》全译本。

译者宋贤德教授早年曾先后于威奇托州立大学获得学士与硕士学位,南加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供职于美国圣劳伦斯大学,著有《磨笔:早期现代女性英语作家的修辞暴力策略》(Sharpen?蛳ing Her Pen: Strategies of Rhetorical Violence by Early Modern English Women Writers,2002);英文译著方面,除《聊斋志异》外,另译有张金星《野人魅惑》,目前正致力于翻译中国学者周晓光教授的《新安理学》。

《聊斋志异》非但是齐鲁文学,乃至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拥有外语语种最多的一部。

自十九世纪以降,《聊斋志异》便以单篇译文或节译本的形式在英语世界广为流布,但出于种种原由,却未曾出现过全英译本。

而今,这一憾事终得补足。

获益于宋贤德教授的全英译本,英语世界读者终得以对《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典名著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认知。

宋贤德译本堪称雅俗共赏,既兼顾普通读者的阅读趣味,为多数聊斋故事配以颇具欧风美韵的手绘插图;又注重译作的学术性,采用译研并行的方式,在每卷译本前撰写长篇导语,对蒲松龄的艺术创作以及聊斋故事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了多向度的解读。

笔者从事英美聊斋学研究多年,今得宋贤德教授委托,正陆续将其各卷译本导语迻译为中文发表,以飨读者。

本篇即第一卷中的首篇导语,着重探讨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作者身份问题,及其对聊斋叙事的影响。

艺术家隐身之谜: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声音与面目位于河南西南部的新野县,在长篇史诗巨制《三国演义》中曾上演过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

出于怀古之幽思,我与随行来中国的两名学生于2004年造访了这座古城。

访问期间,当地的文化部门邀请我们前往一叙。

交谈中,有人询问我本人在美国教授或者研究何种中国文学作品,我顺带提及了迻译蒲松龄整部《聊斋志异》的翻译计划。

闻听此事,一位女同志将我拉至一边,但见她一脸的神气,悄悄地告诉我说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其家人曾冒着风险私藏了一本《聊斋志异》。

而后,我也听到过类似的传闻。

中国人对《聊斋志异》这样一部记叙超自然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怪诞异闻的故事集有着强烈的喜好,而这种偏好一定程度上是认为蒲松龄(1640-1715)藉小说以行道德教化之目的。

作为早期现代(early modern)中国的伊索,蒲松龄给予读者的不仅是娱乐与教化,或许最吸引读者的是其对清代早期官僚体制痛心疾首的批判。

尽管科举制依然留有些许理想主义的神话,借助于科考而向上层流动的体制维持着学术精英统治与儒家的社会哲学,但在蒲松龄创作那些志怪故事时,由于数百年来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所造成的积弊,现实社会早已是千疮百孔。

在《聊斋志异》494则短篇故事的核心处有一个谜团,恰如道士或者善于变化的狐狸精所施展的法术那般有趣:作者仅仅将自己描述为一个编辑者(editor),而非故事的创作者(creator),甚至于连一个将文学形式赋予本事的匠人都不是。

在诸多故事末尾颇具个性色彩的附言或者附录中,蒲松龄自称为“异史氏”,承袭太史公司马迁的做法,将自己定位为奇异故事的档案员或者史学家。

笔者倾向于将“氏”多译为英文中的“collector”(收集者),以向整部小說稿本形成的过程致敬。

蒲松龄曾非常率直地在《聊斋自志》中表明,“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其颇为谦逊地声称自己是“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这种说法,在其长孙蒲立德(1683-1751)处得到了确认,后世学者如邹涛则在《三借庐笔谈》中提到:蒲松龄作《聊斋志异》时,常设烟茶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位于山东省淄博城外的蒲松龄主题公园(临近于蒲松龄故里淄川)内,有一口“柳泉”,据说蒲松龄便是以柳泉之水招待那些来自四面八方、为他提供故事素材的旅者。

蒲松龄故作谦卑之态,弱化其作者身份,这一点也可从“聊斋”一词中得以看出。

“聊斋”既是其书斋名,又融入其书名之中。

顾名思义,“聊斋”即“闲聊的书斋”(studio of chit-chat)抑或“休闲的书斋”(studio of leisure)(我还曾见过类似“懒散的书房”(studio of idleness)的译法)。

于此,蒲松龄创作出各种奇幻的故事:狐仙鬼女造访书生、变化多端的精灵鬼怪以及灵魂的附体,这些也正是大部分聊斋故事的特征。

高扬其书斋在故事创作中的地位(蒲松龄世称为“聊斋先生”),这是蒲松龄拒绝将这些故事的创作归功于自己的另一自谦方式。

蒲松龄对其作者身份含糊处理,在这一谜团的核心处存在着两种张力:一方面,蒲松龄力求规避藉《聊斋志异》以为其赢得文名或彰显其文才;但与此同时,又表明《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巨著而非仅是简单的访谈辑览或田野调查报告,①由此试图展现蒲松龄本人关于文学传统的渊博学识与叙事散文的创作天赋。

在本卷所译篇目中,读者将会看到,诸多故事开门见山便提及作为主人公的书生声名远播,或者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才能卓异。

第二种张力,即一方面蒲松龄在故事末尾的“异史氏曰”中以道德教化者的面目出现,这常令人想起其他山东籍的思想家如孔子和孟子等的哲学论点。

在此卷所译的八十三篇故事中,有二十六篇附有蒲松龄的评论。

蒲松龄常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突然介入,如在故事《偷桃》中,他怀疑此变戏法者乃宋时秘密组织白莲教之苗裔;在《四十千》中,他又表现出对生死之淡然。

蒲松龄借助于故事,或苦口婆心或潜移默化地教化读者的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非理性的魔幻世界之包容。

蒲松龄对受难的鬼怪精灵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而对那些为谋求私利而违背社会正义的人,他主张要严惩不贷;此外,他认为冥冥中的遭遇似乎可以指引人生之途,助人重新步入正道。

由《聊斋自志》也能清晰地看出蒲松龄对自身作者角色的矛盾性心理。

其自称“雅爱搜神”(自视为宋代作家苏轼的衣钵传人,满腔热忱地宣称“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另一方面,又自觉无人赏识,心忧“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特有的自我擦抹(typical self-effacement),使其将创作过程“笔墨之耕耘”比作“萧条似钵”,由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然而,在简短的自志中,蒲松龄有意识地大量用典,历数中国文学史上八位不同的名家,由此非但透露出蒲松龄意欲展现其关于文学传统的广博学识,试图以《聊斋志异》延续这一传统,而且暗示出蒲松龄内心渴望读者能够将《聊斋志异》视为一部文学作品,而不仅是对他人所述故事的收集与整理。

或许在此有一种不同的情感注入方式,完全替代了蒲松龄所曾维持的作者缺席状态,故事中郁郁不得志的书生似乎闪现着他本人的影子,在故事《成仙》中,周生被仇家构陷,革除了功名;在《某公》①中,陕右某公,辛丑进士,死后见冥王,起初因罪恶多端而被罚转世为羊,但因其生前救人活命,而得以赦免。

虽然蒲松龄以如此姿态否认了自身的文才,但其借故事人物之口吟诵诗篇,以此向作者身份的完整性与崇高地位(authorial integrity and veneration)致敬;其次,向可以让人不朽的文学功能致敬(如林四娘在转世投胎前,曾为其情人陈公吟诗一首);最后,甚至向诗歌可以作为工具,衡量才能之不足而使人谦逊的现实用途致敬(在故事《狐联》中,一对狐女意欲魅惑焦生,便抛出上联,若焦生不能对答,便要与之行床笫之事。

焦生自知毫无胜算,断然拒绝作答)。

当然,故事中的诗句皆出自蒲松龄之手,也体现了蒲松龄作为作者的才华;此外,早于1660年,二十岁的蒲松龄便与同窗好友结成“郢中诗社”,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其对诗歌的特殊喜好。

《聊斋志异》诸多故事末尾的“异史氏曰”又使得蒲松龄俨然是社会批判者,他似乎借之以自我证明(self-justification)、自我授权(self-authorization),甚至是自我警示(self-admonition)。

蒲松龄公开称颂故事中人物的善行义举,为衔冤负屈者打抱不平。

在某种程度上,蒲松龄所大力赞扬的角色较为卑微,是并不起眼的小角色,例如家境贫寒,却智勇双全的于江。

同样,蒲松龄在一些故事中警告世间以貌取人的不良后果,比如《婴宁》中女主人公貌似青春痴呆型的(quasi-hebephrenic)笑声,几乎遮蔽了其爱心与孝心;或者如《画皮》①,王生贪图美色,不仅被骗,反而几近丧命。

加之,在聊斋故事中那些不受赏识的书生往往备受礼遇,上述蒲松龄的种种做法就不难令我们想起蒲松龄的科场际遇与屡试不第。

蒲松龄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魁首,考中秀才,而后应乡试,竟屡困屋场。

1687年,蒲松龄因乡试“越幅”而被黜,1690年再次因犯规被黜;其1660、1663、1666、1672和1678年乡试落榜之原因早已无从知晓。

蒲松龄屡踬屋场,由此也就不难看出为何其在诸多故事中力倡绕开整个科举制:以首篇《考城隍》为例,“予姊丈之祖”宋焘,因有真才实学而直接被召赴试,诸神越过民间的主考官而直接对其进行“高级别”(higher)的测试。

由其他故事,也可看出其中有着蒲松龄自身经历的共鸣,例如,一位十九世纪的评点者曾明确指出,《叶生》这则故事是蒲松龄隐晦的自传。

这一点似乎不足为奇,蒲松龄在故事末尾曾哀叹道:“天下之昂藏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应试的考生乡试及第便是举人,之后即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即使在会试中名落孙山,依然可以为官。

但蒲松龄在乡试中落榜,虽少负文名,但仍无缘仕途,这无疑令其愤恨不已。

特别是对于像蒲松龄那样的寒士而言,不屑以重金贿赂考官或攀附权贵,除自身刚正不阿之外,尚受制于贫寒的家境(蒲松龄幼时曾因家境困窘而失学),但许多碌碌无为之辈却借此勾当而高官得做。

因此在《聊斋志异》中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以及不劳而獲的宵小之辈,最终都难以落得好下场。

②例如,《画壁》中的朱孝廉,因觊觎壁中天女的美貌而被吸入壁中;《劳山道士》中愚蠢的王生,自认为学得道士穿墙之术,下山后急于炫耀,结果法术失灵而碰壁。

而《僧孽》则讲述了张某暴卒至地府,见其兄长在冥狱中受罚。

原来其兄长虽身为僧人却不遵法戒,敛财淫赌,将要遭冥王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