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油茶低产林原因分析及改造技术措施浅探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油茶低产林是指产量低于一定标准的油茶林地。
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因其具有高产油、耐寒、喜湿等特点,被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油茶低产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1. 种质问题:部分油茶品种存在品质低劣、生长缓慢的问题,导致其产量较低。
这些品种对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差,生长发育不良,产量自然也就无法得到提高。
2. 地理环境问题:油茶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对水分、光照等条件要求较高。
一些种植区域地理条件不适宜油茶的生长,如土壤贫瘠、干旱、水沟较多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油茶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3. 农业管理问题:油茶种植过程中的管理不善也是油茶低产的原因之一。
包括不同程度的栽培和管理技术不完善、施肥不当、病虫害防治不力等。
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油茶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针对油茶低产林的改造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品种改良: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速、产量高的油茶品种进行更新换代,提高油茶的整体品质和生产力。
这对于解决品种问题和提高油茶产量非常重要。
2. 土壤改良:通过施肥、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等措施来改善油茶生长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加油茶的产量。
3. 进行合理的农业管理:加强油茶的栽培技术培训,提高种植者的管理水平,包括适时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管理等。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优化油茶生长环境,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量。
4. 科学种植布局:合理规划油茶种植面积和布局,选择合适的地理环境进行油茶的种植,避免选址不当而导致油茶产量低下的问题。
油茶低产林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只有通过科学的改良方法和合理的种植管理,才能提高油茶的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经验分享】油茶低产林的成因及其改造技术措施

油茶低产林的成因及其改造技术措施一、形成油茶低产林的主要原因1.林地荒芜因经营管理不善,垦复不及时,油茶林地灌木杂草丛生,并有马尾松、杉木、枫香和毛竹等自然下种萌发长大成树(林)后,与油茶形成混交林,高大乔木的树冠使油茶受压。
同时油茶被灌木藤蔓缠绕,光照严重不;再是乔灌杂的根系众多,分布密集,与油茶争肥夺水,使油茶产量降低。
2.品种混杂我国目前栽培以普通油茶为主,由于长期实生栽培和异花授粉,形成花期、成熟期和果形、果色多种多样的油茶品种(类型)。
如同一成熟期中的红球、黄球品种(类型)等具有果大、皮薄、出籽率和出油率均高的优良经济性状,但实生或自然落籽形成的油茶林仅有30%左右的植株。
即便同是红球类型的油茶林内,其个体间的产量相差也很大,据对皖南和大别山产区的调查,同一片林中就有5~6个类型,大红类型(品种)平均每平方米树冠产果量1.5kg,是小红类型(品种)油茶的4倍,但现有的油茶林分中良种仅占比例的10%左右,而产量低的品种(类型)占有一定比例,不能发挥优良品种(类型)优势。
二、改造油荼低产林的技术措施1.改善林分卫生状况长期荒芜的油茶林,可清除上层高大乔木,砍去杂灌和清理缠绕的藤蔓,使油茶获得充足的光照。
对一穴多株或一株多萌的油茶树,选留其中生长结果较好一株,再将其根际萌蘖一起疏除和适当剪除重叠大枝,同时疏除病虫枝、枯死枝和交叉枝。
成年树以疏剪为主,主要是疏除内膛密枝、下脚枝、重叠枝、病虫枝干死枝和无用灼徒长枝。
剪枝时间以11月至次年的2月间为好。
2.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深翻垦复时把枯枝落叶杂草翻入土中,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特性,促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解。
由于土壤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油茶根系的生长,增加对养分的吸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深翻多在冬季进行,深度在20cm 以上。
但深挖不宜年年进行,一般3年挖一次。
夏季垦复及时除草,防止土壤干旱,增加透气和蓄水能力,应浅耕,深度不超过10cm。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一、油茶林低产的原因1. 生态环境恶化油茶林存在于山区地带,因为地形较为陡峭,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导致油茶生长环境恶化,土壤贫瘠,土壤酸碱度失衡,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2. 种植结构单一油茶的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且常年重复种植,导致土壤中的养分物质流失,树木营养枯竭,这也是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技术不足农民对于油茶的种植技术掌握不足,无法控制盲目施肥、过度修剪等不当操作,导致油茶树生长不畅、产量低下。
4. 防治病虫害不力油茶因为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树林中病虫害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治,将会导致产量减少。
二、改造技术措施初探1. 土壤改良对于土壤贫瘠、酸碱度失衡的问题,可以采用添加有机肥或石灰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肥力。
可以采用梯田种植或者覆盖草本植被的方式,减缓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通过科学合理的轮作种植和疏林、异种植物结合的方式,增加油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减轻土壤压力,提高油茶的产量。
选择优质高产的油茶种苗,采用覆膜育苗或移栽灌溉等现代种植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保证良好的生长环境。
4. 科学合理的施肥制度通过土壤检测,科学测定土壤养分成分,按照树木生长的需要,合理施用化肥,通过控制施肥的量和次数,保证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5. 疏伐和修剪对于已经老化的油茶树,可以采用适当的疏伐和修剪方式,促进新梢的生长,使树林保持年轻状态,保证油茶的正常生长。
选择适宜的农药和防治期,对油茶树进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保证油茶的生长环境健康。
在进行油茶林的改造和提高产量方面,需要综合运用土壤改良、种植结构调整、种苗配套技术、施肥、疏伐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环境,科学合理的制定技术措施,从而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希望相关部门和农民都能关注这一问题,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油茶林的提高产量做出更多的努力。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一、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1.土壤质量下降油茶生长需要良好的土壤环境,而许多油茶林地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
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连作连种和单一经营模式,导致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失去了原有的肥力和肥力。
2.疏茂畸形长期以来,油茶林地的管理方式较为粗放,没有进行规范的修剪和疏伐,导致油茶株形畸形不良,枝叶茂密,光照不足,空气流通不畅,导致低产。
3.连作连种许多地区的油茶林地长期以来一直以连作连种的方式经营,导致土壤中养分严重亏损,虫害病害严重,生长环境恶劣,使得产量逐渐下降。
4.管理不善一些地方的油茶林管理水平低下,对病虫害防治、施肥和修剪等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产量低下。
5.品种老化部分地区种植的油茶品种老化严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长力和产量,导致低产。
二、改造技术措施初探1.改良土壤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制度,合理施用有机肥、磷、钾等,改善土壤质量。
同时可以采取深耕、中耕、灌溉等方式来改善油茶生长环境,提高产量。
2.规范管理加强对油茶林的规范管理,包括疏伐、修剪、补植等工作。
合理的修剪可以保持油茶林的平衡生长,适当的疏伐可以提高林地的透光性和空气流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轮作休耕采取轮作休耕的方式,不断更新油茶林地,避免土壤板结和养分亏损。
轮作休耕也有利于油茶植株的生长,提高产量。
4.科学防治病虫害加强对油茶林病虫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
5.更新品种及时更新老化品种,引进优良的油茶新品种,提高油茶的产量和品质。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一、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广泛种植于我国南方地区。
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油茶林出现了低产现象,导致农民收益减少,生产效益下降。
造成油茶林低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肥力下降:油茶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供给,但长期的单一种植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和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2. 害虫病害严重:油茶生长期容易受到害虫和病害的侵害,如油茶尺蠖、蛾子、蝗虫等害虫,以及青枝病、褐斑病等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3. 种质老化:一些油茶林存在种质老化的情况,树龄长、品种单一、抗病能力差,导致生长势偏弱,产量不高。
4. 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一些地区的水土条件较差,山地、丘陵地区较多,土壤肥力差,气候条件不利于油茶的生长。
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油茶林低产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当地的农业发展。
有必要对油茶林的改造技术措施进行研究和提出,以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技术措施初探针对油茶林低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施:1. 土壤改良:针对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可以采取土壤改良的措施,包括施加机械肥料、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深翻土壤、改善土壤通气和保水性能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供给能力,为油茶的生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害虫病害防治:针对害虫病害严重的问题,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定期喷洒农药、植物保护和病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措施,提高油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害虫病害对油茶的侵害,保障油茶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3. 种质更新:针对部分油茶林存在种质老化的问题,可以采取种质更新的措施,包括引进新优良品种、进行新品种选育和培育、促进品种多样化种植等,提高油茶的生长势和产量,实现油茶产业的高效发展。
4. 地理环境改造:针对地理环境条件恶劣的问题,可以采取地理环境改造的措施,包括改良土壤、植被恢复、生态建设等,改善地区的水土条件和气候条件,促进油茶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实现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林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1. 种植品种选择不当:选择的油茶品种可能不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和生态环境,
导致产量低下。
2. 土壤质量差:油茶树对土壤的需求比较高,如果土壤质量差,养分含量低,会影
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3. 管理不善:油茶的病虫害防治和栽培技术不到位,管理不善会导致油茶生长不良,产量低下。
4. 缺乏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油茶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栽
培技术和指导,导致产量低下。
针对油茶低产林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
1. 品种改良:选择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油茶品种,进行品种改良,提高油茶
的适应性和产量。
2. 土壤改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质量,
为油茶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引进科学栽培技术:引进先进的油茶栽培技术,如合理施肥、浇水、修剪等,科
学管理油茶,提高产量。
4.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油茶的病虫害问题,
防止其对产量的影响。
5. 综合经营利用:在油茶种植基础上,发展油茶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提高油茶产
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油茶产量的提高。
6. 加强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加强与油茶生产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提供资
金和专业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改善油茶产量。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林成因及改造对策油茶低产林是指产量低于平均水平的油茶林。
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需求。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油茶林产量低下,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本文将分析油茶低产林的成因,并提出改造对策。
油茶低产林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质量低下:油茶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而一些油茶林的土壤质量较差,导致植株生长受限,产量降低。
2. 种植技术欠缺:油茶的种植技术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等方面。
而一些农民对种植技术了解不足,导致管理不善,影响油茶的生长发育。
3. 林分结构不合理:油茶林的种植密度和树龄结构对产量有重要影响。
一些油茶林的种植密度过高或者过低,树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低下。
针对以上成因,可以采取以下改造对策:1. 肥料施用:根据土壤质量和植株的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无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
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避免肥料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2. 病虫害防治:加强油茶林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控制害虫和病菌的侵害,提高油茶林的健康程度和产量。
3. 修剪和整枝:适时进行修剪和整枝工作,促进枝条的生长分枝,提高油茶的活力和产量。
注意留存合适的主干和骨架枝,保持林分的稳定性。
5. 种植优良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油茶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
油茶低产林的成因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质量、种植技术、林分结构等因素进行改造。
通过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修剪整枝、调整种植密度和树龄结构以及选择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等措施,可以提高油茶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农民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科学管理,提高油茶种植的技术水平,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

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初探一、油茶林低产的原因1.土壤贫瘠油茶林地的土壤贫瘠是导致油茶低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的单一种植,土壤中的养分被大量消耗,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油茶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了油茶的产量。
2.管理不善一些油茶种植户在管理油茶林时,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了一些管理不善的现象。
比如过度施肥、不及时修剪、不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都会对油茶的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
3.植株老化一些油茶林植株老化严重,导致了油茶的生长速度慢,果实落差,产量低下。
4.病虫害油茶林的病虫害是导致油茶低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常见的病虫害有油茶蛾、油茶蚜等,它们会危害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二、改造技术措施1.改善土壤肥力油茶地的土壤贫瘠是导致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土壤肥力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
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磷钾肥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油茶的品质和产量。
科学管理是提高油茶产量的重要手段。
包括合理施肥、适时修剪、科学灌溉等。
通过科学管理,可以促进油茶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油茶林中植株如若老化严重,可以考虑进行植株更新。
通过引进新的油茶品种,或者重新苗木,以替代老化严重的植株,提高油茶林的整体生产能力。
对于油茶林中的常见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通过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可以有效提高油茶的产量。
5.合理密植油茶林的合理密植是提高油茶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合理的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6.科学施肥三、结语通过对油茶林低产原因及改造技术措施的初探,我们可以看到,油茶林低产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综合改造。
通过改善土壤肥力、科学管理、更新植株、病虫防治、合理密植和科学施肥等措施,可以提高油茶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油茶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油茶林低产问题的研究力度,为油茶种植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科技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油茶低产林原因分析及改造技术措施浅探*刘喻娟1张应中1丁晓纲1蔡坚1奚如春2李永泉1陈清凤1陈柱江1(1.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2.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摘要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食用木本油料树种,综合利用价值很高。
但目前由于经营管理粗放、品种混杂等原因导致油茶产量普遍较低,文章重点分析了广东省油茶人工林低产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为提高油茶低产林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427(2011)06-0068-06Analysis and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amellia oleiferaLow-yield Forests in GuangdongLiu Yujuan1Zhang Yingzhong1Ding Xiaogang1Cai Jian1Xi Ruchun2Li Yongquan1Chen Qingfeng1Chen Zhujiang1(1.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Guangzhou Guangdong,510520;2.College of Forest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bstract Camellia oleifera is a unique good edible woody oil species in China,it has high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value,but at present the yield of C.oleifera is lower because of extensive management,intermixed varie-ties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low-yield fores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ummarized th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of C.oleifera low-yield forests.Key words Camellia oleifera,low-yield forests,transformation,technical measures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
目前,我国油茶面积约有300万hm2,油茶籽年产量100万吨左右,年产茶油约26万吨,产值约110亿元,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4个省(市、区)[1]。
油茶的种子含油率为25.22% 33.50%,种仁含油率为37.96% 52.52%,是世界公认的绿色保健食用油[2]。
但目前现有的油茶林产量普遍较低,且存有大面积低产林,需要对其进行改造。
通过低产油茶林的改造,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有效利用国土资源、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油茶现有林高效安全经营技术集成示范”(2009BADB1B0602),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油茶良种选育、无公害栽培及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2010KJCX008-02)、“油茶、八角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2008KJCX007-02、2009KJCX009-0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高州油茶良种选育研究”(2010B020302002)的部分内容。
通讯作者:奚如春(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经济林栽培与利用研究。
Tel:020-********,E-mail:xirc2006@ scau.edu.cn。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邮编510642。
1广东油茶资源现状1.1油茶林资源现状广东省现有油茶林18.2万hm2,主要分布在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肇庆、云浮、茂名等市。
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种植、目前仍成片分布的老油茶林为8万hm2,其中,处于产前期的为0.13万hm2,初产期的为0.49万hm2,盛产期的为2.51万hm2,处于衰产期的为4.88万hm2。
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种植但呈零星分布的散生林8.2万hm2,完全处于失管状态,亩产油量几乎为0。
2000年以来新建油茶基地有2万hm2[3]。
1.2油茶林基地建设现状油茶在广东分布很广,山区、丘陵地带都有种植。
近年来,油茶生产逐步恢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基地化的发展形式。
据调查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省新建油茶林基地总面积为2万hm2。
其中,梅州市达到1.18万hm2、清远市0.35万hm2、韶关市0.2万hm2、河源市0.16万hm2[3],发展势头较好。
1.3油茶种苗现状目前,全省油茶种苗除当地农家品种外,还从周边的广西、湖南、江西等省(区)引进了一批适合广东省种植的优良种苗,具体是来自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岑溪软枝油茶、岑软2号和岑软3号,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湘林1号、湘林XLJ14号,江西省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赣州油1号、赣州油7号和赣州油8号。
广东省在2009年审(认)定的13个良种粤韶74-1、粤韶75-2、粤韶77-1、粤连74-4、粤韶73-11、粤韶74-4、粤韶76-1、粤连74-1、粤连74-2、粤连74-3、粤连74-5、铁城1号和绿华1号也已开始有苗木供应。
2油茶林低产的原因分析2.1经营管理粗放,投资不足由于对油茶生产认识不够,缺乏资金投入,一些油茶林长期失管,长势不旺,产量低,大小年明显,杂草灌木丛生,林相混乱,疏密不均,处于半荒芜状态。
而进行抚育的油茶林,则年年进行全面锄草,这种顺坡耕作的方式造成了雨水直接对地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导致土壤退化、贫瘠板结,严重影响油茶生长结实[4-5]。
2.1.1林地荒芜,养分贫乏部分油茶林一经丢荒,灌木杂草丛生,部分高大乔木侵入,变成混交林。
杂草和高大乔木侵入后,油茶处于被压和通风透光不良状态,光照减弱,光合效能低。
同时乔灌草的根系众多,分布密集,与油茶争肥夺水,使油茶产量下降[6]。
黄永芳等[7]在龙川、东源等县调查发现,林龄为35a的油茶林,在长期失管的状态下,平均树高为1.9m,而平均冠幅只有1.2m,且枝叶稀疏,每平方米的产油量不足3 kg。
东源县上莞镇苏杨村曾为著名的油茶生产基地,油茶林现已被大量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所覆盖,林内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等杂草灌木丛生,600hm2的油茶基地年产油茶只有3500kg,平均产量为6kg/hm2。
2.1.2林分衰老,自然更新能力差油茶林中有的树龄过大,有的养分不足,造成早衰。
当油茶树发育进入衰老阶段,生理机能减弱,代谢水平降低,自然更新能力差,大枝枯死、冠秃,导致花而不实或大量落花落果现象。
这类老残油茶林,即使加强管理,其产量也难以提高[8-9]。
如潮汕地区的油茶基本上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老油茶园,过去多半以实生苗定植或是种子直播,成苗率不高,造成严重缺株,加上长年粗放管理,植株老化死亡,致使长势和整个林相较差[10]。
2.1.3密度不均,林分结构不合理现有油茶林密度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有的密度高达3000 4500株/ hm2,有的却低于750株/hm2,密中有疏,疏中有密,林分结构不合理,这也是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的油茶林,普遍处于半野生状态,林分结构不合理,疏密不均,形成荒芜油茶混交林,产量极低或根本没有产量,据调查统计,平远县泗水镇的油茶林年平均亩产油多则4.5kg,少则250g,产值极低[11]。
2.1.4多代同堂,株产差异大实生苗造林后,由于局部或零星受到破坏而萌发出新林;或衰老林分几经萌发形成萌芽林,而在这些林分中有天然下种而长成的实生幼林。
异龄林或异源林导致多代同堂现象,林分密度大,层次多,单株产量相差极大。
2.1.5树冠杂乱,树体结构不良在油茶树冠的扩展过程中,由于失去管理或没有及时进行整形修枝,各方向枝条生长不均衡,有些枝条互相挤压重叠,有些则非常稀疏,树枝大量繁生,造成树冠混乱。
新梢生长弱,从而影响单株果实产量。
2.1.6病虫危害,树势削弱在粗放管理的情况下,炭疽病、烟煤病、软腐病、油茶象鼻虫、茶梢蛾等危害严重,影响油茶生长,削弱生理生化作用,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降低产量。
2.2品种混杂现有的油茶林多以实生苗定植或者种子直播,由于良种的缺乏和经营水平低,成苗率不高,造成严重缺株。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长期天然杂交过程使油茶林普遍存在多样性的品种类型,花期、成熟期、果形和果色等差异大,品种混杂。
在调查中发现,连平县油茶品种从株型外观上看,小面积内部混杂着好几个品种,包括直立型、高干散生型、矮灌型及矮干开张型,同时还有少量矮干软枝型。
另外,大部分品种提供的油茶产量只占总产的30%;而占25%的矮干、软枝良种却提供了70%左右的总产量[12]。
2.3花期灾害性气候影响油茶是秋冬开花,异花授粉的虫媒植物。
花期平均气温为12 13ħ,突然的低温或晚霜会造成落花、落果。
花期连续阴雨和频繁霜冻都会影响昆虫活动和开花授粉,特别是-1ħ以下的霜冻会严重损伤花器,可使开花前后多日开的花座果率下降[13]。
张小石等[14]就丰顺气候资源对油茶生产的影响进行气候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丰顺县虽然不是最佳的油茶生产区,但结合丰顺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适应性,对比其他经济林的效益,再加上梅州有油茶种植、加工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油茶种植是可以带来相当高的经济效益的。
连山境内种植油茶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温度、降雨量、光照和湿度条件均处在油茶生长期指标之内,根据连山县油茶种植地理和气候优势,通过科学管理改善原有茶园,油茶产油由45 75kg/hm2增加到150 225kg/hm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