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完整

合集下载

《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
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是个 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 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 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 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 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 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
登 高
杜 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 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人,故自称“杜陵布 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 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 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 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文本赏析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 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处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 的,不断的“常”作客。 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 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 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作客 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再往深处想,杜 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 身体,这样又是怎样的愁苦啊。
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 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 )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 、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 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 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 《登⾼》是唐代诗⼈杜甫于⼤历⼆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为⼤家带来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前四句写景,述登⾼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所感,围绕作者⾃⼰的⾝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伤⾝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兴、象征、暗⽰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精练,通篇对偶,⼀⼆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声律的把握运⽤已达圆通之境。

原⽂ 《登⾼》 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注释 1.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5.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 ⾸联“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写诗⼈登⾼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复杂⽽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向以猿多声哀⽽著称,⾃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之说,⽽峡⼝更以风⼤浪急⽽闻名,这时诗⼈独⾃登上⾼处,视线从⾼到低,举⽬四望,侧⽿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

《登高》杜甫(完整)

《登高》杜甫(完整)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落木:秋天飘落的树叶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登高
首联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 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 甫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登 高
杜 甫
鉴赏
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 现六个意象: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 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无边的落叶,滚滚而来的江水。渲染 了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 氛围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译文|赏析《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登高》原文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及注释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高》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杜甫的《登⾼》总体上给⼈⼀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读来,感伤之情喷涌⽽出,如⽕⼭爆发⽽⼀发不可收拾。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登⾼》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登⾼》 唐代: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 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 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杜甫的《登⾼》总体上给⼈⼀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读来,感伤之情喷涌⽽出,如⽕⼭爆发⽽⼀发不可收拾。

如⼀般诗篇,《登⾼》⾸联写景,开门见⼭,渲染悲凉⽓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幅以冷⾊调着墨的绝妙的⽔墨画。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灾联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研讨思想内容
一、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 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 的什么特点 ?
答:(1)作者描写了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 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叶,滚滚而 来的江水等景物。(2)渲染了一种
——
比 喻 时长 间江 的 流 逝一 。泻
千 里 ,
总结
首联和颔联作者精选 了一系列意象,将诗人的 “艰难苦恨”包含无遗, 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 绘之景中,借景抒情。
说说颈联对仗工整之处。在 朗读时哪些字应重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重读:万、悲、常、百、多、独
二、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三、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 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 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 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 多难忧心忡忡。
四、“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 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 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 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 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五、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首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 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 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 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意象分析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 飞回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 光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 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 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 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 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 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 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 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 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 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 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草堂
人称“诗圣”,文为“诗 史”。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 写的一副对联: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 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 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 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 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 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 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 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 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45至48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⑷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
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 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 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 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 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 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 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 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 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 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 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 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写下了《丽人行》。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登高
杜甫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 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 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 沉郁顿挫,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 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总结
颈联和尾联,诗人直抒 胸臆“艰难苦恨”,一个 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 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 形象跃然纸上。
写 首联

颔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仰望 无边落叶
俯视 不尽江水
抒颈联Βιβλιοθήκη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 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 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 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 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 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 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