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

合集下载

《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

七律之冠杜甫《登高》及赏析

【导语】杜甫⽣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暗、⼈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盾和⼈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被誉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下⾯是为⼤家带来的杜甫《登⾼》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登⾼唐代:杜甫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风急天⾼猿猴啼叫显得⼗分悲哀,⽔清沙⽩的河洲上有鸟⼉在盘旋。

⽆边⽆际的树⽊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漂泊常年为客,⼀⽣当中疾病缠⾝今⽇独上⾼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历⼆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六岁的⽼诗⼈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天他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萧瑟的秋江景⾊,引发了他⾝世飘零的感慨,渗⼊了他⽼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

赏析 此诗载于《杜⼯部集》,全诗通过登⾼所见秋江景⾊,倾诉了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弦。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 《登⾼》是唐代诗⼈杜甫于⼤历⼆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为⼤家带来杜甫的《登⾼》原⽂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前四句写景,述登⾼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所感,围绕作者⾃⼰的⾝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伤⾝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兴、象征、暗⽰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精练,通篇对偶,⼀⼆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声律的把握运⽤已达圆通之境。

原⽂ 《登⾼》 杜甫 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

⽆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注释 1.诗题⼀作《九⽇登⾼》。

古代农历九⽉九⽇有登⾼习俗。

选⾃《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历⼆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中的⼩洲;⽔中的⼩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飘落的声⾳。

5.万⾥: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这⾥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指衰⽼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 ⾸联“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写诗⼈登⾼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复杂⽽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向以猿多声哀⽽著称,⾃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之说,⽽峡⼝更以风⼤浪急⽽闻名,这时诗⼈独⾃登上⾼处,视线从⾼到低,举⽬四望,侧⽿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

杜甫《登高》原文

杜甫《登高》原文

杜甫《登高》原文
《登高》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登高》解释赏析大全

杜甫《登高》解释赏析大全

《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二、注释1.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3.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5.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6.万里:指远离故乡。

7.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8.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9.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0.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11.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12.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3.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四、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杜甫的《登高》诗意

杜甫的《登高》诗意

杜甫的《登高》诗意
1、《登高》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登高》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登高》赏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生命运。

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哀颓,失意。

新停:刚刚停止。

译文1: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译文2:风这样急,天这样高,猿猴的叫声是如此悲哀;水这样清,沙这样白,鸟儿飞去又飞回。

那无边无际的树林里,落叶萧萧飘落;那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浪涛滚滚而来。

在这悲凉的秋天,我离家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在这思亲的节日,我拖着病体,独自一人缓步登台。

生活真是太艰难了,痛苦和烦恼使我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再加上病体潦倒,最近竟连一杯苦酒也不能喝了。

赏析:《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
(一)诵读全诗
(二)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
(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

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

根据是:①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②高天,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③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④飞鸟,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⑤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⑥清渚和白沙是冷色调的。

⑦以长江的永不停息衬托生命的短暂。

这些地方都说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是悲凉和凄清的。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

也是全诗的诗眼。

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与投影。

正像清代诗人王夫之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请大家注意。

疑问:
①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渚:音zhu,上声。

水中小块陆地。

唐诗:孟浩然《宿建德江》: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有“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之句。

(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唐代诗人陈之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这种写法。

(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作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四)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

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

“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联想到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停字,什么意思?)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
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四、欣赏格律
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优秀的近体诗总是把格律和内容结合的很好,即遵循格律的要求,又照顾充分照顾到情感的表达。

五、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七、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学习了杜甫的诗歌,请同学们尝试评价一下杜甫其人其诗(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