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合集下载

《登高》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6篇

《登高》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6篇

《登高》原文及翻译古诗词赏析优秀6篇登高古诗赏析篇一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条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绘声绘色,而引发出来的慨叹更是扣人心弦。

这不只因为写了天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激烈的豪情颜色。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激烈的怜惜。

古人有阴历九月九日登高的风俗,这首诗即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刻杜甫居住长江岸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峻的肺病,日子也很窘迫。

全诗经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垂暮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歌前四句描绘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象,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润饰,指明晰节序和环境,烘托了浓郁的秋意,景象具有明显的夔州区域特征。

这两句不只是工对的联语,并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谨慎,言语锻炼,从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视。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润饰,如闻秋风萧条,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画形状,仍是描述气势,都极为生动逼真。

从萧条的景象和深远的意境中,能够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

慨叹之情和悲惨心境。

诗歌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标明诗人多年流浪不定的境况;“万里”,阐明夔州间隔家园十分悠远,是从间隔上烘托愁闷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痛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

“百年”,犹言终身;“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苦楚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高中语文诗歌《登高》赏析

高中语文诗歌《登高》赏析

高中语文诗歌《登高》赏析高中语文诗歌《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新近停止。

重阳登高,例应喝酒。

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高中语文诗歌《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高中语文诗歌《登高》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想象一下啊,那风呼呼地吹着,天特别高,猿猴的叫声听起来特别悲哀。

江边清渚、白沙上,鸟儿在那盘旋。

这风急的感觉,就好像咱们着急忙慌去赶公交车,风把头发都吹乱了。

渚清沙白的景象呢,又有点像咱们去海边度假,看到那干净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心里特别舒畅。

但在诗里,这景象却透着一种孤独和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可真是气势磅礴!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萧萧地往下落,感觉就像秋天里学校操场上的落叶,怎么扫也扫不完。

长江水滚滚流淌,永不停歇,就像咱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从不停下脚步。

杜甫站在那,看着这景象,心里得是啥滋味儿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这一辈子,到处漂泊,在这悲凉的秋天,还总是在外地做客。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门在外,想家想得不行。

而且他身体还不好,多病缠身,一个人登上高台。

这得多孤独、多难受啊!咱们要是生病了,身边还有家人照顾,可杜甫呢,只有自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和愁苦,让他头发都白了。

潦倒的日子里,连酒都喝不了了。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挫折,心情低落,想喝点酒解解愁,结果发现连这点小小的安慰都没有。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秋天去爬山。

山上的风也是呼呼地吹,树叶刷刷地往下掉。

我一个人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景色,突然就想起了杜甫的这首《登高》。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杜甫当时的心情。

那种孤独、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

总的来说,《登高》这首诗,把杜甫的愁苦和感慨都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咱们读这首诗,就像是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登高》赏析精选两篇

《登高》赏析精选两篇

《登高》赏析精选两篇【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一】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却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让人为之气夺。

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一,实不为过。

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

起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觉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

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的说法分析十分专门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明白得,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依旧不忍珍为敝帚的。

个人以为,《登高》的专门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概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一,断可不能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的震动力。

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如此举重若轻,随意挥洒难道卓然成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的真实写照吧?《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尽管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更加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

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能够想见,正是这种失望孤寂悲苦无故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截了当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登高》的古诗翻译和赏析你知道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杜甫《登高》古诗翻译和赏析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杜甫《登高》全诗解读《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所以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似乎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己生命的终结。

唐诗《登高》赏析

唐诗《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出生在巩县(现在河南省巩县)。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任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杜工部”。

著作有《杜少陵集》。

诗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风格沉郁顿挫,艺术造诣极高。

[注释]①猿啸哀:巫峡多猿,叫声凄厉。

《水经注·江水》引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小洲。

清,指小洲明净清爽。

此联每句各包三景。

②萧萧:风吹树叶声。

《楚辞·九歌》:“洞庭波兮木叶下”,“风飒飒兮木萧萧”。

“不尽长江”句:其意与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诗意同。

③万里:言远离故乡。

悲秋:秋气肃杀,令人生悲。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百年:言人生不满百年,而今已过半百,意为后半生。

独:独自一人。

④艰难:指诗人自身经历坎坷,也指国家动荡不宁。

苦恨:极恨。

繁霜鬓:白发增多。

潦倒:失意颓丧的样子。

新停:刚饮罢。

杜甫同期有《九日五首》诗,其一说:“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可知诗人并未戒酒,旧注以为“时公以肺疾断酒,曰新停”,非是。

[译文]秋风劲吹,天空高远,猿猴哀啼,水中小岛明净清爽,白色的沙滩,鸟儿盘旋飞翔。

没有边际的树林,秋风吹来,枯叶萧萧飘落,奔流不息的长江,滚滚东流。

长期客居异乡,在这离家万里之地望秋色而生悲,身临老境疾病添多,独自登上高台。

时局艰难经历坎坷,太多的怨恨已使得满头都是白发,在失意潦倒中刚饮过浊酒,但未能驱走忧愁。

[简析]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诗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表现夔州的特定环境景物,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更有鸟群迎风飞旋,构成一幅精美图画。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喊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其中,杜甫的《登高》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胸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唐朝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高》进行原文解读和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描绘了登高时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局势的忧虑。

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了诗中的感怀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蕴含了秋天凋零和生命无常的主题。

“无边落木”,表达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而“长江滚滚来”则寓意人生的患难和变迁。

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投射出诗人对社会悲愤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命运。

杜甫在诗中自号“作客”,意味着他长久以来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经历。

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流亡和艰难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悲伤。

繁霜鬓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而潦倒新停的浊酒杯则是诗人内心栖息处的倒影。

这里,杜甫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苦痛与失意,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杜甫通过反复使用“急、高、啸、哀”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荡和对时代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承载,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悲惨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以其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图景。

风是那样的急,天是那样的高,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了悲哀之情。

清清的江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却又似乎找不到栖息之所。

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更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纷飘落,萧萧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凋零的景象所笼罩。

而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永不停歇。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又蕴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易逝。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则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了秋景之中。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常常做客他乡。

而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却独自登上高台。

这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语,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漂泊和愁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此时登高远望,心中的悲苦更是难以言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尾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以至于头发都变得花白如霜。

而如今,穷困潦倒,又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止饮酒。

这最后的无奈之举,更是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哀。

同时,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
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凡此种种,悲恨万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通篇关目,全在一“悲”。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

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
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