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

合集下载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处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高风急、猿猴长啸、飞鸟回旋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壮丽的一面。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落木、长江为意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无情。

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漂泊异乡、客居他乡的感慨。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身世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因时局艰难、生活潦倒而倍感苦闷的情怀。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满头白发、酒杯停顿的场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
象的描绘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美学意境。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诗史上的高峰”。

这首诗以其雄奇、悲壮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一种悲壮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文学赏析。

首先,从意象上来看,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如画,其中的意象清晰生动,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景象给人以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威的双重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景象则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广和自然之大。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活、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诗歌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和对仗的手法,使整篇诗歌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有力。

例如,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天地之大和自然之美,这种对比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法之一。

另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出诗人在长期漂泊和人生坎坷中的孤独感和苦涩感,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对于未来的迷茫。

除了通过悲愤情绪表达自己的社会意识外,杜甫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展示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看法。

他在《登高》中描写的风景既真实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在这首诗中,他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来形容登高所见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威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他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的无限广阔和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暗示人生的脆弱和短暂。

此外,杜甫在《登高》中也表现了自己的个人境遇和心理状态。

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他深深的孤独和内心的苦闷。

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执着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他虽然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个人体验,表现了杜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想象一下啊,那风呼呼地吹着,天特别高,猿猴的叫声听起来特别悲哀。

江边清渚、白沙上,鸟儿在那盘旋。

这风急的感觉,就好像咱们着急忙慌去赶公交车,风把头发都吹乱了。

渚清沙白的景象呢,又有点像咱们去海边度假,看到那干净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心里特别舒畅。

但在诗里,这景象却透着一种孤独和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可真是气势磅礴!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萧萧地往下落,感觉就像秋天里学校操场上的落叶,怎么扫也扫不完。

长江水滚滚流淌,永不停歇,就像咱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从不停下脚步。

杜甫站在那,看着这景象,心里得是啥滋味儿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这一辈子,到处漂泊,在这悲凉的秋天,还总是在外地做客。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门在外,想家想得不行。

而且他身体还不好,多病缠身,一个人登上高台。

这得多孤独、多难受啊!咱们要是生病了,身边还有家人照顾,可杜甫呢,只有自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和愁苦,让他头发都白了。

潦倒的日子里,连酒都喝不了了。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挫折,心情低落,想喝点酒解解愁,结果发现连这点小小的安慰都没有。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秋天去爬山。

山上的风也是呼呼地吹,树叶刷刷地往下掉。

我一个人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景色,突然就想起了杜甫的这首《登高》。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杜甫当时的心情。

那种孤独、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

总的来说,《登高》这首诗,把杜甫的愁苦和感慨都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咱们读这首诗,就像是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喊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其中,杜甫的《登高》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胸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唐朝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高》进行原文解读和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描绘了登高时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局势的忧虑。

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了诗中的感怀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蕴含了秋天凋零和生命无常的主题。

“无边落木”,表达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而“长江滚滚来”则寓意人生的患难和变迁。

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投射出诗人对社会悲愤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命运。

杜甫在诗中自号“作客”,意味着他长久以来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经历。

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流亡和艰难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悲伤。

繁霜鬓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而潦倒新停的浊酒杯则是诗人内心栖息处的倒影。

这里,杜甫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苦痛与失意,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杜甫通过反复使用“急、高、啸、哀”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荡和对时代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承载,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悲惨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以其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图景。

风是那样的急,天是那样的高,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了悲哀之情。

清清的江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却又似乎找不到栖息之所。

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更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纷飘落,萧萧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凋零的景象所笼罩。

而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永不停歇。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又蕴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易逝。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则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了秋景之中。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常常做客他乡。

而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却独自登上高台。

这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语,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漂泊和愁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此时登高远望,心中的悲苦更是难以言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尾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以至于头发都变得花白如霜。

而如今,穷困潦倒,又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止饮酒。

这最后的无奈之举,更是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哀。

同时,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

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