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完整)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登高》-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docx

(完整word)《登高》-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docx

dē nɡɡāo《登高》t ánɡ dài dù f ǔ唐代:杜甫j íyuán xi àoāi bái huíf ē nɡti ānɡāo zh ǔ qī nɡsh āni ǎo fēi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wú bi ān lu òmù xi āo xi āo xi àbú j ìn chánɡ ji ā nɡúnɡǔn lái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wàn l ǐ bēi qi ūchánɡ zuò kèbǎi ni án duō bìnɡ dú dē nɡt ái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ji ānán kǔ hèn f án shu ā nɡbìn li áo dǎo xīn tínɡ zhuó ji ǔbēi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zhù ji ě【注解】:zh ǔshu ǐzh ō nɡdì xi ǎo zh ōu1、渚:水中的小洲。

huíhuíxuán2、回:回旋。

bǎi ni án yóu yán yì sh ē nɡ3、百年:犹言一生。

li oá dǎo yóu yán kùn dùnshu āi tu í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t ínɡ zhè shídù f ǔzhènɡbìnɡ ji èji ǔxīn yīn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精选8篇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精选8篇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赏析精选8篇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赏析: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作者介绍】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公元759年,他抛官弃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作品简介】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注解】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⑻潦倒:犹言困顿,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诸,小洲也”。

(2)、回:回旋;盘旋飞转。

(3)、百年:这里指“一生”。

(4)、潦倒:困顿,衰颓。

(5)、新停:刚停止;这里指诗人因故暂时戒酒。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译文】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16、杜甫《登高》

16、杜甫《登高》

登高——杜甫(唐)【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参考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参考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参考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

一、题解
登高,即登上高处。
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 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 愿者何?’” 登高必赋,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九 种才能之一。指登高见广,能赋诗述其感受。
二、读诗文,整体感知
利用文下注释,在理解诗文内容的 基础上,把我好停顿、语调与感情, 体味情感,读出韵味。
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对比阅读《秋兴八首(其 一)》和《登高》,分析两首 诗在意境、情感内容、结构形 式等方面的异同。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 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 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 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 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 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 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 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 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 足见构思之妙。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 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 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 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 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 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 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 《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 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 还是有点逊色。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八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 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 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 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即八 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 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 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 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鉴赏《登高》译文及赏析《登高》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登高》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三、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 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 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 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 多难忧心忡忡。
四、“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 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 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总 结
颈联和尾联,诗人直抒 胸臆“艰难苦恨”,一个 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 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 形象跃然纸上。
写 景
首联 颔联 颈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仰望 无边落叶 俯视 不尽江水
抒 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新停酒杯
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 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急 高 啸哀


猿 渚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白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飞回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 光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 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 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 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 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 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 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 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 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写下了《丽人行》。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 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 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 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45至48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⑷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
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 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比 喻 时 间 的 流 逝 。
长 江 一 泻 千 里 ,
——
总结
首联和颔联作者精选 了一系列意象,将诗人的 “艰难苦恨”包含无遗, 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 绘之景中,借景抒情。
说说颈联对仗工整之处。在 朗读时哪些字应重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重读:万、悲、常、百、多、独
二、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登 高
杜 甫
登高
首联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
不尽
滚滚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 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 幸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 自己壮志孤 独 无 依 。
旋 , 说 明 它 无 处 停 息 , 比 喻
飞 鸟 —— 在 空 中 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 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 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乐观旷达。
达标检测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 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 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 另抒己见。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 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 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 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 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 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 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 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 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登高
杜甫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 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 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 沉郁顿挫,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 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 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 “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 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 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 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品味语言 五、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 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草堂
人称“诗圣”,文为“诗 史”。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 写的一副对联: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 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 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 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 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 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 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 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 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 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达标检测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 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 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 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 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 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 途”。
研讨思想内容
一、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 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 的什么特点 ?
答:(1)作者描写了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 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叶,滚滚而 来的江水等景物。(2)渲染了一种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意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