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热津斯基与中美建交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汪堂峰内容摘要:60年来,中美双方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同时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这种巨变,既反映了中美间的互动,也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永恒定的主题——对现实利益的追求。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中这种永不改变的主旋律,我们应该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警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不仅在国内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外交领域的各条战线上,也是硕果累累。
就中美关系而言,60年来双方间关系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巨变,既是新中国60年来国力由弱变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本文拟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美关系的回顾,来见证新中国由弱变强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从《别了,司徒雷登》到美国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舞台之外”幻想的破灭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的白皮书。
8月18日,毛泽东发表《别了,司徒雷登》,开宗明义地宣称,“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
”①就中美关系而言,司徒雷登的离开,同样正式宣告了美国与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建交的可能已经荡然无存。
就在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时,司徒雷登并未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广州,而是选择留在南京。
鉴于此,毛泽东也曾对司徒雷登寄予厚望,在6月份得知其打算到北京拜见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80页。
中共领导人,以便共同探讨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时,称他“会被作为许多中共人士的老朋友而受到欢迎。
”①然而,由于美国总统杜鲁门最终否决了司徒雷登的北京之行,最终不仅使他满怀遗憾地离开中国,也使美国失去了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建交的机会。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

为什么尼克松访华七年之后才实现中美建交作者:廉正保来源:《读书文摘》2019年第05期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后,中美关系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迈进,两国间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访出现了良好势头。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建交似乎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没想到却在尼克松访华之后又等了七年之久。
尼克松访华时承诺,如他当选连任,他将在第二任期内“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3年,尼克松连任总统。
同年2月15日,他派基辛格再次访华。
在此次访问中,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和华盛顿互设联络处。
双方都选派资深外交家担任联络处主任。
美国政府任命戴维·布鲁斯担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
布鲁斯曾担任过美国驻英、德、法大使,并曾在美国驻北京(平)领事馆工作过,他到任第二天即去东交民巷寻访旧居。
中国政府任命驻法大使黄镇担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黄镇大使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任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为联络处副主任。
联络处享受一切外交特权。
有人说,联络处是“不是大使馆的大使馆”,但联络处毕竟不是大使馆。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辞职。
8月9日,副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宣誓就任第38任美国总统。
福特就任总统之后,曾表示要继续执行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在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4年11月,福特派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
当时周恩来因病住院,由邓小平副总理同基辛格会谈。
基辛格解释了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个难处:一是美台间有《共同防御条约》;二是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影响很大。
基辛格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美国愿意按“日本方式”解决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要在台湾设立联络处;二、美国将在1977年撤完驻台湾的全部美军,但还没有找到妥善解决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方案,希望中国声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
十分显然,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出现了倒退。
邓副总理明确回答,这不是“日本方式”,而是倒联络处方案,中国不能接受。
中美军事霸权观后感

中美军事霸权观后感二战之后,中美之间一直维持着一个大体上的平衡,即使是朝鲜战争这种双方直接交战,都没有延伸到对方本土。
也正是这种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状态“,维持的越久,矛盾就越多!2014年,当时中国的GDP首次达到了美国GDP的60%……到了2020年达到约71%,有感于中国的崛起,美国近几年开始对中国频频发难!美国靠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开始在全球薅“羊毛”:只要开动印钞机,便可以用纸来换取别人的真实财富。
如此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使得美国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而在这一体系下,中国此前无疑贡献了最多的“羊毛”——成本低廉,体量巨大,制造业发达,贸易门类齐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诸多高端产品、服务领域的差距,使得占有相对或绝对优势的美国天然成为首要供应方,从而获取了最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似乎,中美在这样的体系下有着各自的角色,分工而互补,也算各取所需,合作平顺。
因此有了“中美蜜月期”、“中美国”等粉饰太平的说法。
但显而易见,这种看似平和的框架下掩盖着极端的不平等,中国不可能一直为他人作嫁衣,而美国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极力维护自身少劳多得的地位,矛盾因此而来。
近几年,官方文件与领导讲话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频频出现,是对当今时代迁移的最客观描述。
对中国来说,一个国家要维护人民利益,必须对内爱民与对外反霸双管齐下,只有反霸才能拿回本就属于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财富生产能力,2010年就超过了美国,2020年更是超过了美日德意之总和。
创造这么多社会财富,但以GDP一衡量,我们就变成了第二,财富到哪里去了?被美国通过金融霸权卷跑了!中国要做的,就是通过终结美国金融霸权,改变世界旧体系,建立国际新规则,把被美国利用旧规则拿跑的那部分夺回来,造福中国人民!不打破美国霸权,中国的蛋糕做得再大,中国人民的基本福利也得不到保障或者保障不充分。
而在这一产业、财富、力量的重新布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携自身人口、土地、文化尤其是立国规模宏大之力,吸纳西方数百年科学技术积淀之功,一跃而起,将全球产业链条、要素市场、价值分工作了极大的重构,使得世界治理秩序、运转逻辑、权力架构有了迥异于百年前的样貌。
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决策经过

中美建交鲜为人知的决策经过作者:谭晶晶白洁来源:《党员文摘》2013年第02期34年前,中美建交秘密谈判缘何绕开美国国会?建交公报文本如何敲定?建交前夜苏联有何反应?访美期间邓小平缘何让美国人感动落泪?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部分内容,披露了中美建交过程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及曲折经历。
“愿为建交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卡特的中国缘始于1949年,当时他作为美国海军军官首次来华,并在中国度过了25岁生日,而那一天恰好是新中国诞生的日子。
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横跨太平洋的握手,打破了中美冻结20余年的坚冰。
然而,尚未来得及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门事件”提前下台。
继任总统福特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77年,卡特入主白宫。
他对两国关系的停滞状况颇感失望,决心在任内彻底改变美中隔阂的局面。
在当年7月7日的日记里,卡特这样记录了中美建交前自己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伍德科克(后出任美国首任驻华大使)和国务卿万斯来到白宫,我告诉他们要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决定。
伍德科克一周以后就要去北京,我对他说,与中国建交是可行的,我要向所有美国人民说明这一点,并愿为这一决定承担所有政治责任。
”绕开国会的秘密谈判1978年初,中美领导人就建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
出于保密考虑,卡特避开国会,甚至都没有让国务院插手,所有信息直接从白宫发往中国。
卡特在1978年8月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国务卿万斯起誓要保守秘密。
我决定不让国务院知道谈判细节,免得国会和公众知道以后会提出强烈反对……大部分发给邓小平的建议和答复都是我和布热津斯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亲自起草,从白宫直接发给他。
”卡特认为,与中国建交是其作为美国总统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也是最英明、最正确的决定。
台湾问题达成妥协,敲定建交公报在1978年8月23日的日记里,卡特写道:“今天,我派去访问中国的国务卿万斯给我发来电报,说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告诉他,明天邓小平要见他。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下)

中美建交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意义(下)陈积敏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二、中美建交的艰难历程(四)实现期(1977-1979)那么1977年之后,美国的政局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包括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从国际体系上来说,美苏缓和的局势又破灭了,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性武器谈判陷入了僵局当中,并且当时的苏联开始实行了一种对外进攻性的策略。
第二个方面,由于美苏缓和的破灭,原先美国希望能够对中国的借重就增加了,希望依靠中国的力量增加对苏联的一种制衡力量。
从中国来说,当时中美建交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四人帮”被粉碎掉了之后,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都面临了一种拨乱反正的状态,从经济上来说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当时是两大阵营,中苏关系已经陷入了非常严峻的境地,虽然中苏两国没有直接爆发军事冲突,但苏联当时支持越南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地区性霸权主义,中国对这样一种现象是极为不满的,并且也认识到这样一种状态对于中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所以,中苏关系,中国对外开放的对象不可能是苏联,那只可能是另外一个国家,即美国,以及美国所属的一个西方阵营。
当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这个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能否实现,取决于中美关系能否最终实现建交,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讲的。
从决策者的层面来讲,两国领导人,美国卡特总统与中国的邓小平对于推动中美建交都是持积极的立场。
那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面,中美两国就开始建交谈判,1977年8月22日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1977年万斯访华的时候,这次访华的主要目的是试探,因为当时的卡特总统对于在1977年实现中美建交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为什么?因为当时卡特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首先要解决美国国内巴拿马运河权的问题,通过一个《巴拿马条约》,而要想通过这个条约必须要取得参议院的支持,而参议院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台湾的同情者,所以,当时卡特总统就认为在《巴拿马条约》签订之前,中美建交这个问题可以先缓一缓,当双方可以协调立场,可以就建交的问题进行一些具体性的磋商,所以这一次他派万斯访华的时候,他的目的是试探中国政府的一个立场。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

历史性的三个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1日,在早春北京的寒风中,美国总统尼克松走下舷梯,开始了在中国的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问。
在这被尼克松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里,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进行了会谈,参观了北京的万里长城和杭州西湖。
2月28日,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即今天人们所熟知的《上海公报》。
光阴荏苒,转眼30年过去了。
在这30年里,中美从关系正常化走到了正式建交。
虽然在这30年里,中美关系历经无数摩擦、风波和危机,但在《上海公报》以及后来达成的《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的基础上,两国间在政治、经贸、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往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逝者如斯,当年呱呱坠地的稚子如今已当而立之年,当年事件的亲历者皆已年愈古稀,一代伟人和领袖已先后长辞。
然而,三个公报所体现的智慧和精神仍然启迪着后人。
基辛格秘密来访,引发外交大地震1969年3月,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围绕一个面积只有0.74平方公里的小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中苏两国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
当时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场冲突竟然会为中美关系的解冻提供了契机。
战略家的伟大就在于他们通常能够透过局部的、偶然的事件洞察全局性的变化。
在1969年的春天,毛泽东透过珍宝岛把目光盯在了地球了另一边,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
”远在万里之外,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似乎也闻到了珍宝岛的硝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苏联和中国军队在一条没没无闻的江上冰封的西伯利亚冻土地带爆发冲突的时候……一切朦胧不清都消失了,我们毫不犹豫地走向世界外交的重大变化。
”中美关系已经冰冻了整整20年,横亘在两国之间的不仅仅有辽阔的太平洋,而且还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迥异和长期的战略敌对。
打破坚冰的过程是十分曲折和艰辛的,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上演了美国大使在华沙追中国外交官、乒乓外交、基辛格托病秘访等一幕幕戏剧性的场面。
中美建交前后布热津斯基处理台湾问题的主要方案及其三重防范

Zbigniew Kazimierz Brzezinski's Thinking on Taiwan Issue:His Solution and Prevention
作者: 钟厚涛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84-9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布热津斯基;台湾问题;解决方案;防范意识
摘要:中美建交前后,布热津斯基为化解横亘在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做出了重要努力,不但在美国政府内最早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表,积极落实与台“断交、废约、撤军”三原则,而且推动尼克松时期的“对华五点秘密保证”逐渐成为公开承诺。
但布热津斯基在做出这些努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阻力,如国务卿万斯、国会亲台势力及背后的“台湾游说集团”等等。
这一个案研究可以说明,美国当时对台政策的制定,并不完全是国家理性行为体考量的结果,它同样也是美国行政部门内部、行政部门与国会之间、以及美国和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之间各方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

柴泽民的驻美首任大使岁月作者:孟红来源:《世纪桥·纪实版》2009年第04期1979年伊始,中国与美国结束了近30年的敌对状态,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美双方互设大使馆、互换大使的日子里,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在世界上很受人瞩目。
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柴泽民,一位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柴泽民1916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一个贫民家庭。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他得知党组织被破坏,身份渐渐暴露,于是辗转来到西安,并考入西安绥靖公署军医培训班。
在那里,他一面学医、一面抽空学习世界语。
有时学世界语只能是偷着学,后来被当时的军医处长发现后将他大训一顿说:“学好医,一辈子的饭碗就都保住了,学什么世界语?难道还想当外交官不成?”谁知,柴泽民还果真在25年后当上了外交官。
1960年中央从各地调干部派去国外工作,柴泽民当时在北京担任秘书长兼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于是,被选派任命为中国驻匈牙利大使,开始了他真正的外交官生涯。
1976年又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
走马上任,力促建交1978年,中美关系进入了有史以来的关键时刻。
此时的柴泽民已经是62岁。
但是,宝刀不老的他却在这一年接受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去美国担任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
接到中央的这一决定之后,柴泽民立即卸离中国驻泰国首任大使职务,回到北京。
刚回京他就赶上布热津斯基来中国访问,受到了邓小平副总理的接见,柴泽民也参加了此次会见。
布热津斯基见到邓小平之后,说:“这一次我来,卡特总统授命就是要准备建交。
”随后,即1978年8月5日,柴泽民偕夫人李友锋从北京登机赴华盛顿履新。
他正是中美建交谈判开始后来到华盛顿的。
按照行前中国政府的指示,柴泽民负责保持与美国白宫的密切联系。
40天后,卡特总统在白宫会见柴泽民。
在这次不寻常的会晤中,卡特面带微笑地说:“我们准备实现关系正常化,如果我们对台湾人民未来的福祉感到的担忧消除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 , 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 我反复强调与苏联 的缓 和势必具有竞争性 , 我们必须争取使它真正
具有 互 惠 性 。”2 面对 苏联 在 军 备 领域 和 世 界 1 1 范 围 内 的扩 张 ,布热 津斯 基 主 张 以强 硬 的态 度 加 以遏 制 。 他 多 次对 卡 特 说 :“ 你 成 为 威 尔 逊 之 在 前, 你必 须 先 当杜 鲁 门 。” P1 特 政 府后 期 外 …(0卡 2’
(h oo h n oi c ne) P i sp yad Sc lSi cs l a e
V0 . No 4 1 27 .
Au 2 6 g. 00
・中国外 交史研究 ・
布 热 津 斯 基 与 中 美 建 交
吴洪 宇
( 山东 师范大学 历 史文化 与社会 发展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国力衰弱——越战失败 、 门事件 、 水 经济滞胀 , 人
们 对 美 国 的价 值 信仰 产生 了动摇 。卡 特希 望 以此 来 重 塑美 国形 象 。这颇 具理 想 主义 色彩 。布热 津 斯 基 不 否认 人权 外 交 的正确 性 ,但 更 看重 实 力 的 决 定 性 作 用 。 “ 在 某种 程 度 上 也 持 有 同样 的信 我
5 2
维普资讯
交 政 策 的强硬 化 与布 热津 斯 基 的作 用 不 无关 系。总之 , 布热津斯基在对苏态度上相信的是实 力和进攻 , 而不是信仰或退让 。他把美苏的较 量 看做一场竞赛 、 一盘棋局 , 竞赛和棋局之道讲 究 步步紧逼、 环环牵制 , 而不是迁就 、 退让 。 这样 , 积 极 争取 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来共 同对 抗苏联便是
的时间内不会减弱,因为这个竞争是由许多历史 、
哲学 、 至心理方 面的 因素所造成 的。”1 (0 因 甚 2 P7 16) 此 ,不 能把缓 和 作 为美 苏接 触 的最 终 目的 ,而 只 能 把 它作 为实 现 美 国利益 的手段 。在 美苏缓 和 的
、思想 动 机 来自首 先 ,布 热津 斯 基 在对 苏 态度 上看 重 实 力 因 素 , 行进 攻 性现 实 主 义的 外交 哲学 。谋 求 与 中 奉 国的正 常化 是 这种 思 想 的体 现 。卡 特上 台后 , 提 出了 “ 人权 外 交 ” 我 相信 我 们可 以有这 样一 项 ,“
自然而 然 的事情 了 。
从而使美国“ 远东的地缘政治朝着对美国有利的方
向发生根本的变化” 1 。 0 【 4 7 年代两国的接触和合
作, 使美国 “ 心照不宣地把它的地缘政治线的前沿
从 亚洲大 陆 的边缘 重新 推 进至 中苏边 界 ” l4。美 H( P
维普资讯
淮北煤 炭师范学 院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学 版)
第 2 卷 第 4期 7 20 06年 8月
J u n lo ab iC a n u t a h r olg o r a fHu ie o l I d s y Te c es C l e r e
摘
要: 布热津斯基相信 实力 因素在外交 中的作 用 , 信奉现 实主义的外 交哲 学。基 于地缘政治和 中美 苏三
角的分析 ,他 积极推动 中美建 交。布 热津斯基 的访华 开启 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大 门,大大加 快 了中美建交的步 伐 。他在 中美建 交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关键词 : 热津斯基 ; 布 实力 因素 ; 缘 战 略 思 想 ; 美 苏三 角 ; 关 建 交 地 中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2 D8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 14 2 0 )4—05 0 10 —2 3 (0 6 0 0 2— 5
17 99年 1 1日 , 月 中美 两 国正 式 建立 了外 交 关 系 。历 经 十 年 的逡 巡 , 国终 于实 现 了关 系正 两 常 化 。纵观 整个 建 交 历程 , 有两 位人 物 至关 重 要 :
一
影 响 。 ”z( 一段 时 间 以来 , 国的 决策 失误 和 f P 1s 美
位 是基 辛 格 ,他 奋 力 打 破 了 中美 之 间 的坚 冰 ,
使 中美 关 系踏 上 正常 化 的征 程 ;另一 位 则是兹 比
格纽 ・ 布热津斯 基,他倾力 架起 中美之间 的桥 梁, 使中美关系最终完成正常化 。
布热 津斯 基 12 9 8年生 于 华 沙 ,I5 9 8年 加入 美 国国籍 。他 早期 在 一 些学 术 机构 任 职 , 称 为 被 “ 国地缘 战略 的一 面 镜 子” 17 美 …。 96年 1 2月 , 卡 特 任命 他 为 总统 国家 安 全 事 务助 理 。 任 职期 间 , 面对各 种 阻力 和 困难 ,布热 津斯 基 积极 推 动并 最 终促 成 了 中美建 交 。本文 便 要探 讨 他 的思 想动 机 及他 在 中美 建交 中所 起 的作用 。
外交政策, 它是民主的、 以基本的价值观为基础 ,
并 且 为 人 道 的 目的 而 运 用 我 们 所 拥 有 的 实 力 和
收 稿 日期 :0 6— 3—2 20 0 0
作者简介 : 吴洪宇 (9 1 ) 男 , 1 8 一 , 山东滕州 人, 山东 师范 大学历 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为美国史 。
一
念 ……而且我相信实力应 该是达 到合乎道 义的
目标 的 手段 。” 15他认 为如 果没有 可靠 的实 力 , [(9 2P)
就 根本不 能保 护美 国的利益 , 也无 法促成 更多 的人
道 的目的。2 世纪 7 年代 , 0 O 美苏缓和的气氛弥漫
于美 国社会 。对此 , 布热津斯 基有 自己的看法 :世 “ 界上 这 两个 最大 的强 国之间 的竞 争 在 本世 纪剩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