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嬗变与评述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嬗变与评述

De . 2 0 c 08
新 中国农业政策 的嬗 变与评述
段 鹏 飞
( 西北 农林科 技 大学 人 文学 院 ,陕西 杨 凌 720 ) 110

要 :新 中国农业政策总体上经历 了三大时期和若干个阶段 。即 14- 17 99 9 8年艰难曲折时期 :主要实行以 “ 工农产
品剪 刀差 ”为主 要特 征 、对 农业 “ 多取 少 予” 的 “ 曲性 ”政 策 ,从而 导 致城 乡二 元经 济与体 制 结构 形成 ;17- 18 扭 9 8 96 年改 革开放 初期 :建 立 以 “ 庭联 产承 包责 任 制”为 核 心 ,使 农 民成为 经 营主 体 的统分 结合 的经 营体 制 ,并继 续巩 固与 家 完善相 应 的农业 政策 ;19- 20 改革 开放 深化 时期 :主要 推行 “ 食保 护价 ”制度 ,实行 农村 税费 改革 ,颁布 农 9 7 08年 粮 村 土地 承 包法 ,逐 步取 消农 业税 ,提 出以发 展现 代 农业 和 加强 农业 基础 建设 为 核 心 ,建 设社 会 主义 新农 村 ,以促进 农 业发展 和农 民增 收 ,走 中国特 色农 业现 代化 道 路等 政策 。综观 建 国 以来农 业政 策 目标与措 施 的嬗 变 ,农业政 策涵 盖面 比 较 广泛 ,所 制定 的政策 方 向 日趋科 学合 理 ,增加 农业 产 出和提 高 农民 收入 始终 是农 业政策 的两大主 题 ,但对 农业 非经 济 品还没 有给 予应 有 的重视 ,对 非 经济与 经 济 品之 间的联 系缺 乏 必要 的认 识 。 关 键 词 :农业政 策 ;发展 变化 ;农业 产 出 ;农 民增 收 ;评 述 ;中 国 中图分类号:F2 30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 —0 320 )60 1.5 0 92 1(0 80.0 50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三农专题复习:建国后党的四次农村政策

二、“三大改造”
时间 结果 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到1957 到1957年底, 到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到1956 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农民参加人民公 我国基 成,标志着生产 1953 产合作社 社 资料私有制转为 本上完 资料公有制转为 —— 公有制,公有制 成了对 私有制,私有制 对工业的社会 1957 对手工业的社 同农业 1956 农业、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主义改造 会主义改造 年底 手工业 中占主导地位, 和资本 标志着社会主义 主义工 制度的基本确定。 对资本主义 从以加工订货 商业的 我国开始进入社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 会主义高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 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运动1958年 A、 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B、表现: 工业上:高指标,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上:放高产卫星,浮夸风盛行
大炼钢铁中的土高炉
全民大炼钢铁的效果如何?
一颗白菜500斤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二、“三大改造” 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底
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的 方式 走合作化(集体 对农业的社 化)道路,引导 会主义改造 农民参加农业生 1953 产合作社。 —— 走合作化(集体 1956 对手工业的社 化)道路,建立 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生产合作 年底 社。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从以加工订货 到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改 造的对象 结果 到1956 年,我 国基本 上完成 了对农 业、手 工业和 资本主 义工商 业的社 会主义 改造 意义 到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 成,标志着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为 公有制,公有制 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主导地位, 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本确定。 我国开始进入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建国后保证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得解 放,成为土地的主人的法律法规是 B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第一个五年计划 D 2、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 放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改 善农民生活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 了身,成为土地主人
一个米粒煮一锅 ,一个玉米运一车 高粱杆上安电线,坐着瓜皮过黄河
,
.
.
踏 翻 地 球 顶 破 天
赶 英 超 美 平 常 事
深耕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 冲云霄;彩云栓住玉米腰,吓 得月亮弯了腰.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凤阳地多不打粮, 抉择 —— 18 个红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 凤阳花鼓词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养到18岁。
历史的回音
从安徽凤阳小岗村,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的改革首先开 始于 B A、城市 B、农村 C、国有企业 D、政府机 关
C 2、1979年,中国北方有一个农民家庭正在召开 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他们商量的内容可能涉 及了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 A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 3、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情况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B、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C、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建国以来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
目录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建国以来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耕地面积排世界第4,人均耕地 面积排在126位以后
数 字 出 形 势
我国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 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 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数 字 出 形 势
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排110位 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
1955 年开始的农 业合作化运动使 耕地产权由农户 私有转为集体公 有。受“以粮为 纲”战略影响, 垦荒运动在全国 范围内展开,耕 地数量得以增加。
二、 1978—1985 年耕地保护 行政政策约束为主阶段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垦荒地,促 使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1981年《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 “十分珍惜每寸 土地,合理利用 每寸土地”应该 是我们的国策, 要求基本建设和 农村建房不能乱 占滥用耕地
2005的 《政府工作 报告》要求 严格保护耕 地特别是基 本农田
2008年10 月中 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 “坚持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政 策,层层落实 责任,坚决守 住18亿亩耕地 红线”
• 加强耕地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求 • 加强耕地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 房看作当时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 之一
1983 年《当前 农村政策的若干 问题》认为耕地 减少、森林砍伐 和人口膨胀是农 村的三大隐患, 明确提出“爱惜 每一寸耕地”、 “严格控制占用 耕地建房
三、1986—1997 年耕地保护正式政 策初步形成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政策的历史演变建国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制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等一系列政策决议,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时期;第三个时期即新时期是通过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等决议措施,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分离,实行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时期。

1、1950-1952土地改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许多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的问题尚未解决。

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

1950年6月28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并于6月30日由毛主席发布命令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开始,土地改革的总体思想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从《土地改革法》公布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

在农村彻底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地主私有的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2、由互助合作(1953年—1957年)土地改革,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1年)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土地集体所有制过渡(1962年—1978年)。

1951 年9 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它不仅认同了互助组的做法,而且引导农民在一些比较巩固的互助组内试办初级社。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由常年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途径、步骤、方针、原则作了系统的论述。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专题六 三农问题

专题六  三农问题

专题六:三农问题专题解读三农:农村、农民、农业。

(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专题要点:一、中国古代与“三农”问题有关的历史事件1、相关事件(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3、劳动工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宋朝时发明了“秧马”和牛转翻车。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5、中国古代著名农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

明末清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介绍了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知识6、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相对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69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对 于农业是比较注重的。发展了农业,相当地保证了发 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 这基本上就为土改后 的中国农业发展定了一个基本的调子。特定的历史时 期,从国家的战略和全局角度出发,工业化是此时国 家发展的核心, 所以农业的定位只能是为工业化服 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农业合作化的探索和实践高 潮,使农民不再是单干的私有制农民。国家迫切想要 解决农业问题,为了赶超过分追求了速度,在农业政 策上开始走偏,“大跃进”等运动的开展对农业的打击 是巨大而深远的,惨痛的教训也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 定和完善提供了历史经验。
在 1961 至 1965 这几年里,吸取了教训之后农业 上开始进入调整阶段。面对国情的变化积极的调整农 业政策,很快收到成效,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其 后又有了长达十几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这个阶段的 农业政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措施和手段,而 是将农业生产与阶级斗争联系在了一起,政策失去了 它的功能和效益,一定程度上沦为了一些人进行阶级 斗争的工具。
研究我国的农业政策演变历程,最重要的主线就 是土地问题,土地制度也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农业政策 改革中。我国的土地制度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 变迁。建国初期实现了土地的私有私营,其后发展到 土地的公有公营,最后变成公有私营。对应的法律《土 地管理法》也经历了三次修改,基本确立了以土地所 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权力制度。土地制度 改革的好,不仅能兼顾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利 益,实现共享改革“红利”,而且土地制度改革本身就 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 政府职能转变最好的样本。
农经 研究
2018 年第 4 期
扫一扫 看全文
本文 DOI:10.16675/14-1065/f.2018.04.020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尹校辉
(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建国后从土地改革入手,经历了公社化
集体化时代,才有了农民自创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通过对我国农业政策探索之路的分析,结合土地问题和粮食安全视角下的农业政策变迁,提出农业政策未来发
展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改革;农业政策;农民;粮食安全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4-0036-01
经过时代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不断 提高以及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粮食 安全” 观念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我国的基本国情,过 去强调自给自足和丰衣足食的理念也已然过时,在满 足基本温饱需求以后广大民众开始对农产品有了更 高的要求,所以新时期的我们需要符合时代潮流的粮 食安全观。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国 家粮食安全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粮 食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强调“粮食安全 要靠自己”,“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 己手上”。从国家层面上已经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 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 全新战略以及“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 粮食安全新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甜甜.中国农业政策转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作者简介:尹校辉(1992-),男,汉族,山东济宁人,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研究。
· 36 ·
回首这一时期,是混乱和曲折相伴,探索和前进 并行。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坎坷的历史,才丰富了我们
关于农业发展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理论的每一步 发展都和实践的探索分不开,实践的每一次探索也和 理论的指引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二十多年来整体上强 调平均主义,贯彻“以粮为纲”,反对利用物资刺激提 高生产效率。部分农业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受 到政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过多,最终偏离了经济发展 的轨道。 2 从土地问题和粮食安全视角下看我国农业政策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1 我国农业政策的阶段划分 1.1 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 年)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此时的中国农村人 口占到了绝大部分,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 国初建政权的稳固。 加上连年的战乱和土地破坏,广 大农民迫切需要稳定的环境恢复生产,面对庞大的粮 食需求压力,优先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是关键,因此,这 一时期恢复农业生产成为重中之重。 最终历史证明, 土改的成效是空前的。从 1949 年到 19529 年,全国粮 食年平均递增 13.14%,棉花递增 43.15%,而这一发展 速度是空前的,取得的成果是伟大的。这三年农业政策 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 而土地改革的实 施以及农业的恢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开了一个好 头,也为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2 摸着石头过河经验积累阶段(1953~1977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