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国家环保战略发展历程

国家环保战略发展历程

国家环保战略发展历程一、环境污染治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但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就开始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污染控制措施,如“三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有效地改善了环境质量。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仅关注污染治理,更进一步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

在此阶段,实施了多项重要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对恢复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低碳绿色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提倡低碳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等措施,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四、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环保战略。

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减量化等手段,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环境监测与预警为及时掌握环境状况,我国加强了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环保法规与标准为保障环保工作的有效实施,我国不断完善环保法规与标准。

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保事务,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环保合作与交流。

通过参与国际条约、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八、环保教育与普及为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国积极开展环保教育与普及工作。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环保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 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环境保 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我国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 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严格的环境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
环保市场逐步形成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03
我国环境保护的创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
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相协调。
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 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其纳入国家发展 规划,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我国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确 保生态安全。
环保科技创新的推动
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
我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 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政府的行动1972年6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1981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

1984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198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并被确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新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成立。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项新制度和措施,连同继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3年10月: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变。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谢谢您的观看
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注,以及环境保护对于中国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成就和问题,以期为未来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和建议。
研究方法
收集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数据、访谈相关专家,系统地阐述中国环境保护的 发展历程。
主要内容和结构
主要内容
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体系。
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强化环境法治建设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 违法行为。
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通过提高环境监测覆盖面和精细化水平,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 物排放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确 保环境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美丽中国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环保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 环境问题。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
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绿色低碳 发展的经济带、生态带和文化带 ,实现互利共赢。
提升全球环保意识
通过广泛宣传和国际交流,提高 全球环保意识,树立中国环保良 好形象。
THANKS
06
中国环境保护的未来展望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通过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绿色低碳产业。
加强能源结构调整
02
加大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开发利用,逐步降低化石能源
比例,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创新科技与体制机制
0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等绿色技术应用,完善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国家,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断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一阶段:早期探索和立法基础(1979年-1995年)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在1984年颁布了第一个环境保护法。

这部法律虽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了一定的规定,但由于当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和保护意识的淡薄,法律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工作。

在1994年,中国制定了第一个生态环境保护法草案,并于1995年正式颁布实施。

这部法律明确了政府和公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后续的法律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设(1996年-2014年)在第二阶段,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设。

1999年,中国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为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特定领域的环境保护法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不同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立法和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5年至今)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力度。

2014年,中国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发展战略。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政府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国相继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重要法律。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于1973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做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突出成就。

(1)第一阶段(1973~1978年)。

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后,使中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意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于1973年8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始。

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要求防止环境污染的设施,必须实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①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②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③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④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2)第二阶段(1979~1992 年)。

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出“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三统一”战略方针;确定了符合国情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

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和健全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环保政策和法规体系,于1989 年12月26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同期还制定了关于保护海洋、水、大气、森林、草原、渔业、矿产资源、野生动物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法规文件。

(3)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

1992年在“里约会议”后,世界已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

主要有商品(各类产品) 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的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行控制工业污染的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实行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的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环境保护,这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的懵懂探索到如今的全面推进,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这个阶段,环境保护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大量的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森林被过度砍伐,土地沙漠化加剧,河流湖泊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步采取了一些措施。

1973 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纳入国家议程。

这次会议制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为后续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3 年,我国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进一步强调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开始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我国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1992 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这一时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对重点流域、区域的环境治理,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

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简述1. 前言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的简述,总结分析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 早期阶段2.1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在早期工业发展阶段,人们很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普遍认为资源是无限的。

然而,随着逐渐的工业化进程,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首次提出“三wastes”(废气、废液和废固体)的概念,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奠基石。

### 2.2 首次环境保护法规的出台 1979年,中国颁布实施了首部环境保护法,正式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法律体系,标志着中国承认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环境保护进入新时期3.1 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支持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

### 3.2 建立环保部门和环境监测网络 2008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 3.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2012年,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这一理念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系统性、全局性的指导。

4. 成就与挑战4.1 成就•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许多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功运行。

4.2 挑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治理仍然滞后,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健康;•环境监测和治理手段仍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摘要:随着国际上环境保护形态的变化,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行政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30多年环保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历程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m change,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to set up,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administrative system,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o 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and obtained a joy results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but also for the wor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也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我国于197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后经国务院以“国发〔1973〕158号”文批转全国;这次会议虽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但它却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197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由国家计委、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卫生等有关部委领导人组成,余秋里任组长,谷牧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1年)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里设立了环境保护局。

曲格平任第一任局长。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一次跳跃。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

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即“三同步、三统一”);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以“预防为主”的政策思想指导环境保护,要求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同步进行,而不是建设之后再去补救;以“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原则实施环境保护,要求污染者必须承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而不是把负担转嫁给社会;以“强化政府管理”的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要求凭借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监管和控制环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致力于尾部治理。

1988年,一直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的环境保护局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局,正式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二次跳跃。

1989年4月底至5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是一次开拓创新的会议,总结了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这个制度系统使环境保护由行政命令走向制度约束,使环境管理由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

这些制度的创造,使中国式的环境管理,具有了世界影响。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2年)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

李鹏总理作为国家首脑出席了里约热内卢世界最高峰会议。

1992年8月,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这次会议对于部署落实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两项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布署,表明了中央领导解决好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决心。

会议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2年1月,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

1998年,在削减中央机构的大背景下,将原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大大提升了环保部门社会职能地位。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三次跳跃。

四、2002年至今,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会议。

签署了“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

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会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008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揭牌成立。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四次跳跃。

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环保部的任务艰巨而神圣,公众参与也为环保发展提供有效补充。

环保部的成立使环保部门由国务院直属单位变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过去只能列席国务院会议的环保部门,如今对国务院内部决定有了发言权。

这有利于国家发布重要决策时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有利于环保部协调其它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治理,这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选择。

新成立的环保部必将在重大政策制定和战略决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权威作用。

也将对国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环保优先于2012年11月8日举行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单独在环保方面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成功实现四级跳跃,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没有的进步,环境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随着环保部的成立,及未来环保系统的直属,环保工作不仅得到得到法制的保障和制度的保证,还将得到体制上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