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联。
生态文明建设, 是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形成的发展模式。
下面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做一个浅析。
一、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性1、资源匮乏。
我国人口过多,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有限,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必须达成均衡状态。
2、环境污染。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相比起城市污染,农村污染是更可怕的,因为它会直接威胁到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3、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这会给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
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口增长而带来的影响,将会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
以上三个因素,直接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初期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强调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政府强制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提高。
2、中期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实行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重点是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这也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走上绿色发展轨道。
3、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要重点实行出行方式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努力提高环保科技和教育。
1、制定全国生态保护法规。
通过完善我国的法律,使人们提高环保意识,推行减少污染的技术和方案,并提高相关公司的环保意识。
2、重视环保宣传。
及时获得环保信息,增加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优先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应该减少,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应该适当增加。
同时,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与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整体影响有关。
4、完善系统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浅析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演变历史

浅析我国环境规制政策的演变历史作者:孙利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管理资料的整理,将我国环境规制的演变过程归纳为开始和起步、发展和完善、全面深化三个阶段。
然后对规制工具进行分类并概括出各种规制工具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整理发现,我国环境规制不断多样化,已经基本形成趋于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市场化工具和自愿工具的综合管理化格局。
关键词:环境规制、演变、环境保护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管理方针的确定,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我国环境规制经历从无到有、从初设到完善、从附属到独立;环境规制主要牵涉到环保法规的制定以及环保部门的建立,改革开放的顺利进展,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也不断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不断的细化和完善,环保部门不断的发展壮大,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和保证机制。
本文以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机构为标准,把我国环境规制的过程归纳为三个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环境规制体系的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在面临这一形势,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对污染局面进行控制并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1982年,全国环保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确立了环保工作的“32字方针”。
随后,我国颁布了第一部综合性环保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该法对环保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等做出了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环保法律体系初步建立。
20世纪8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保护和改善环境意义深远。
1983年,全国环保第二次会议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下来,并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环保政策。
1984年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决定》对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中的一些列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浅析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发展

责任 。 对未履行职 责 、 或者 责任义务履行 不到位
的, 要严厉处理 和追究相关 人员的责任 , 加强对 环境监测 的监 督制度 , 完善监 督体系 , 保 证各部 门职责义务 的履行 。 其次 ,建 立健全 环境监测质量 管理 制度。 要把监测数据 的真实、 及 时、 可靠作 为环 境监测 的重点任务来抓 , 保证环境监督数据的权威性和
三、 环 境 保 护 的 监 测发 展
( 一) 加 强 环 境 监 测 队 伍 建 设
第六 次全 国环境保护大 会 明确 规定 了环境
最后,要 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 环境监 测站不仅要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 保证环境
保护 的对象 , 提 出环境保护监测介质或对 象分类
可分 为 自然监控 和社会生活 监控。其 中水质监 测、 空气 监测 、 土壤监 测 、 生物 监测 属于 自然监 控, 固体废物监测 、 噪声和振动监测 、 电磁辐射监 测、 放 射性监测 、 热监测 、 光监 测 、 卫 生监测属 于
可靠性。
加强环保监测力度 ,建设全面考核体系 , 是 为了更好 的提升 国家的环境保护的绩效 。 不仅实 施 了对新增项 目的管理 , 也评价了 以往项 目的不 足 以发展 。开展基础下 乡工作。保证工作 的实际 性、 真相性 、 确凿性。 加强环境保护质量监测能力 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 平的迫切需要 。 二、 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环境 污染的各种 问题 随着经济 的发 展相继 出现。 相对而言 , 环境保 护工作就显得 更为重要 , 与此同时 , 促进了环保监测的发展。作为监测环 境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尺 , 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氛 围和工作能力形成。 进一步的加强了环境保护 的 生态问题 。离开 了环境监测 , 环境管理就失去 了 奠基 石。 因此 , 加 强环境保护 , 提 高环境 管理效 率, 必须依靠环境保护监测工作。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是一个千年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发展。
下面本文将围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展开阐述。
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引起重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当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196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砍伐天然林木的决定》,禁止砍伐和非法采伐天然林木。
197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多个规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建立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它建立了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规定了环境管理的原则、管理机制和环境监测控制等重要内容。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处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环保技术不断创新。
例如,采用空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净化;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重新利用的水;推广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有效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
四、新世纪初:环保产业崛起进入新世纪,中国逐渐意识到,环保产业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推广环保产品、扶持环保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
例如,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扶持环保企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废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环保政策之一,大量废弃物得到重新利用。
同时,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浅析我国现代环境立法的历史进程

正涉及可持续发 展理论 。第 四阶段 , 我国法制 建设进 入 全新
阶段 的环境立 法 。
一
、
我 国环境 立法的起步 阶段
新 中国成立伊始 , 各项 事 业都 处在 初 级阶 段 , 当时 的环 境立法 只是针对某一方 面 、 一 问题 而制 定 , 某 创设 的都是 一 些法律效 力较低的规章 制度 , 而且大多数都 是有关 自然 资源
方面 的保护 法 , 缺少环境 污染 防 治方 面的 法律 , 因此 当 时并
行 ) 为环境 资源法体 系 的完善 和 环境 法制 建设 的发展 奠定 》 了基本法 的基 础 , 使我 国 的环境 保护 工 作进 入 了法 治 阶段 , 从 此我 国的环境法 律体 系 开始逐 步 建立 。但是 它 的历 史局 限性也是 显而易见 的 , 例如 : 法 只规 定超 标排 污 要收取 排 该
我 国在 立法方面取 得 了重大 成就 , 对我 国环境 保护 事业 的发
的有害影响 , 人类逐 步学 会 了运 用科 技 、 济 、 政 、 传和 经 行 宣 法律 等手段来保 护和改善 环境 、 防治生态 污染 和破坏 。其 中
法 律手段在 这些措施 中更 为 有效 。这是 因为它 所特 有 的 国
环境造 成 了严 重的破坏 。人 类在反 思 自己行 为的 同时也在 积极采取各 种措施 来治理环境 , 中制定法律 法规 最为有 其
效。本文通过 分析 中国现代 环境 立法的历 史进 程 , 以期发现环境 立法 的发展 规律 , 而对现 阶段 的环 境 法律 、 进 法规作 出符合其本 质要求 的改造和提升 。 关键 词 : 环境立 法 ;环境保护 ;可持 续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 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环境保 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我国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 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严格的环境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
环保市场逐步形成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03
我国环境保护的创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
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相协调。
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 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其纳入国家发展 规划,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我国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确 保生态安全。
环保科技创新的推动
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
我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 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路径进行浅析。
一、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绿色发展、加强制度建设、拓展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切实保障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主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争在提高经济增长的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我国还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努力减少资源浪费和碳排放,为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了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国规划建设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通过加强保护,实施生态修复,保障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政府还大力推动生态补偿,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形成了多方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系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加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完善了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
在《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中,对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环境信息公开等进行了明确规划,并逐步实施。
这些制度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为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摘要:作为生物圈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类,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之前发展模式的粗放化,再加之国内人口的持续增加,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损伤。
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发展俨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也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中的问题却仍旧不可小视。
在当下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部分问题仍旧未能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取得的成就、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展望,以期为今后这一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发展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A引言我国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前期缺乏人与环境理念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都是以生态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并且生态环境受损程度严重,对国民的生存、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当下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也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部分问题仍旧未能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取得的成就、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展望,以期为今后这一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借鉴。
1新时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般常识上,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 满足当下需求的同时强化后续需求能力。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等先进管理理念,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2 环境保护的概念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环境保护概念已悄然发生改变。
对环境进行保护不再片面地指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社会环境生存质量。
新时代的环境保护的理念和主要内容更多的是指改变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考虑兼顾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与之互相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于洪亮鞍山市千山区环境保护局辽宁鞍山114041摘要:随着国际上环境保护形态的变化,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环境保护部成立,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行政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都不断完善和进步,并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果,30多年环保事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保护;发展;历程Abstract:with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 has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tantly improve and progress in such aspects as laws and regulations,and the joy of achievement,more than30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lso for our country's soci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has also mad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cause of wor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velopment;course.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中国环境保护的萌芽和起步阶段(1970年至1978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共有113个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也派出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对推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我国于197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定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后经国务院以“国发〔1973〕158号”文批转全国;这次会议虽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但它却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
1974年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由国家计委、工业、农业、交通、水利、卫生等有关部委领导人组成,余秋里任组长,谷牧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护工作职能部门。
二、中国环境保护的奠基和成长阶段(1979年至1991年)1979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使环境保护工作步入法制轨道。
1982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里设立了环境保护局。
曲格平任第一任局长。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一次跳跃。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
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确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战略方针(即“三同步、三统一”);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以“预防为主”的政策思想指导环境保护,要求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同步进行,而不是建设之后再去补救;以“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原则实施环境保护,要求污染者必须承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责任和治理费用,而不是把负担转嫁给社会;以“强化政府管理”的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要求凭借强有力的管理手段监管和控制环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致力于尾部治理。
1988年,一直隶属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的环境保护局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局,正式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局。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二次跳跃。
1989年4月底至5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是一次开拓创新的会议,总结了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以来的强化环境管理经验,在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了八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并综合运用、逐步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保目标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
这个制度系统使环境保护由行政命令走向制度约束,使环境管理由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
这些制度的创造,使中国式的环境管理,具有了世界影响。
三、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和壮大阶段(1992年至2002年)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继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国际会议,也是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盛会。
李鹏总理作为国家首脑出席了里约热内卢世界最高峰会议。
1992年8月,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3月,我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确定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重点,加大了执法力度,积极稳步推行各项环保管理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这次会议对于部署落实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两项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布署,表明了中央领导解决好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决心。
会议为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2年1月,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到同发展生产力同样重要的位置。
1998年,在削减中央机构的大背景下,将原国家环保局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大大提升了环保部门社会职能地位。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三次跳跃。
四、2002年至今,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阶段2002年8月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会议。
签署了“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
提出了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一系列重要举措。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会议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
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2008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揭牌成立。
实现环境职能部门第四次跳跃。
通过标准化建设,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面对严峻的环境危机,环保部的任务艰巨而神圣,公众参与也为环保发展提供有效补充。
环保部的成立使环保部门由国务院直属单位变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过去只能列席国务院会议的环保部门,如今对国务院内部决定有了发言权。
这有利于国家发布重要决策时充分考虑其环境影响,有利于环保部协调其它政府部门对环境进行治理,这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然选择。
新成立的环保部必将在重大政策制定和战略决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权威作用。
也将对国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环保优先于2012年11月8日举行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单独在环保方面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保护职能部门成功实现四级跳跃,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没有的进步,环境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随着环保部的成立,及未来环保系统的直属,环保工作不仅得到得到法制的保障和制度的保证,还将得到体制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