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人卫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八版人卫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八版人卫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生理学physiology

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围绕在许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regulation

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内一些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应这些变化,最终恢复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

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体内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前馈feedforward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

第二章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一些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或少数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指物质在膜蛋白(生物泵)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跨膜转运。

被动运输

胞吞

通道扩散

载体扩散

伴随运输

出胞exocytosis

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入胞endocytosis

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死亡细胞和细胞死亡碎片等被细胞膜包裹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转换和传递,并产生效应的过程。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是兴奋标志。

电紧张电位

由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决定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膜电位。

局部电位

少量纳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

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阈值

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每个囊泡中ACh的储存量相当恒定(约1万个),释放时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

终板膜在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作用下产生的去极化电位改变。

微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MEEP

一个ACh囊泡释放,引起的终板膜电位的变化。

肌丝滑行学说

肌细胞的收缩是通过细肌丝向粗肌丝内滑动实现的,肌细胞无论收缩还是舒张,肌丝的长度保持不变。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只有明带缩短,同时H带相应变窄。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

强直收缩tetanus

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出现单收缩的复合,肌肉表现为持续的收缩状态。

绝对不应期

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

超常期

相对不应期过后,有的细胞可出现兴奋性轻度增高的时期。

低常期

超常期后,有的细胞还会出现兴奋性轻度降低时期。

第三章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浆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清

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血浆渗透压

溶液具有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

渗透脆性osmotic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ERS

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红细胞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

趋化性chemotaxis

白细胞朝着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

黏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黏着成为血小板黏附

吸附

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凝血因子

★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外源性凝血途径

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凝集原agglutinogen

红细胞膜上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

※凝集素agglutinin

能与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第四章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在心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心音

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关、血流流速改变形成的湍流和血流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mimute volume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指数cardiac index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每搏功strok work

心脏一次收缩做的功

每分功minute work

心室一分钟做的功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cardiac reserve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ric autoregulation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收缩的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

★等长调节homomeric regulation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

※工作细胞cardiac working cell

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主要完成泵血功能

※自律细胞autorhythmic cell

窦房结和浦肯野细胞。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主要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

心室顺应性ventricular compliance, Cv

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能发生变形的难以程度

心率heart rate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局部反应期local response period

若给予阈上刺激虽可引起局部反应,但扔不会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

从有效不应期之后到复极基本完成,若给予阈上刺激,可引起可扩步性兴奋

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合称有效不应期

期前兴奋premature excitation

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提前产生一次兴奋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收缩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房-室延搁

由于房室结区的传导速度缓慢,且房室结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经过此处会出现一个时间延搁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抢先占领capture

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起搏点,因此潜在起搏点在其自身4期自动去极化到达阈电位前,由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已将其激活而产生动作电位,从而控制心脏的节律活动

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当自律细胞受到高于其固有频率的刺激时,按外加刺激的频率发生兴奋,称为超速驱动,外来的超速驱动刺激停止后,自律细胞不能立即按照固有的自律性活动,需经一段静止期后才

逐渐恢复其自身的自律性活动

血流量

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

血压blood pressure

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力

★动脉血压aterial blood pressure

通常指主动脉肱动脉的血压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的最高值时的血压,快速射血期末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循环系统中血液的充盈程度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脉搏压(脉压)pulse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

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因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引起的动脉管壁周期性波动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

跨壁压transmural pressure

血液对管壁的压力与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迂回通路circuitous channel

从微动脉流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进入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微静脉的微循环通路

血管舒缩活动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断发生交替性、间歇性的收缩和舒张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EFP

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紧张

生理学中将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称为紧张。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其中基本中枢为延髓.

★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depressor reflex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小,血压下降

压力感受器baroreceptor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心肺感受器cardiopulmonary receptor

一些位于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内的感受器

第五章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

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呈周期性波动。

★胸内压pleural pressure/intra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内的压力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弹性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一般用顺应性来度量弹性阻力。

★顺应性compliance

弹性体(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难易程度

呼吸respiration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internal respiration

也称组织换气指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gas exchange in lungs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含脂质和蛋白质的混合物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减小肺泡

※Hb氧容量oxygen capacity of Hb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量

※Hb氧含量oxygen content of Hb

Hb实际结合的氧气量

※Hb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

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

※O2利用系数dissociation curve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O2含量的百分数。安静:25%、、氧解离曲线oxygen

表示血液PO2和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lex

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或黑伯反射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血液酸度降低或PCO2升高使Hb与O2的亲和力降低的影响

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

Hb结合氧气可促进二氧化碳释放,而释放氧气之后的Hb容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第六章

消化digestion

事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组织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

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

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食物向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chemical digestion

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基本电节律basal electric rhythm, BER

平滑肌细胞在RP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慢波slow wave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

咀嚼mastication

由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节律性动作

吞咽deglutition/swallowing

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

迷走-迷走反射vagovagal reflex

事物扩张胃刺激胃底、胃体感受器,冲动沿迷走N传入纤维至中枢,再沿迷走N传出纤维引起胃酸分泌,也称壁内神经丛反射

※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enter nervous system, ENS

位于消化道管壁内,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分为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ajal cell, ICC

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是一种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间质细胞,具有长的突起和缝隙连接,是慢波起始的地方

※APUD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

消化道内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能力的内分泌细胞

★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把这些激素合成

※脑肠肽

是指CNS与消化道中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食管下括约肌

食管下端和胃连接处上方的高压区,起到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

※餐后碱潮postprandial alkaline tide

消化期由于胃酸大量分泌同时有大量HCO3-进入血液,使血液暂时碱化

※容受性舒张reception relaxation

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进入小肠的胆盐绝大部分由回肠黏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形成胆汁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

进入胃的HCO3-与胃粘膜表面的黏液联合形成一个抗胃粘膜损伤的屏障,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免受胃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移行性复合运动MMC

胃在空腹状态下除存在紧张性收缩外,也出现间歇性强力收缩伴有较长时间的静止期为特点的周期性运动称为消化期间移行性复合运动

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

十二指肠壁上多种感受器受到事物中化学成分(酸、脂肪)的机械扩张刺激后,通过神经反射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

集团蠕动mass peristalsis

在大肠的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

第七章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

单位时间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体质指数body mess index

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所得的商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reapiratory quotient,RQ

一定时间内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与吸入的氧气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NPRQ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的比值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pecific dynamic action of food

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体温body temperature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 thermoregulation

有意识地进行有利于建立热平衡的行为活动

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水分从体表汽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

不感蒸发insensible evaporation

体内的水从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表面不断渗出而汽化的过程

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

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发汗

基础状态

清晨、清醒、静卧,无肌紧张,至少2小时以上无剧烈运动,无精神紧张,餐后12-14小时,室温20-25℃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

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通过热射线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

第八章

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分布于皮质肾单位由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组成

肾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 RBF

两肾的血液灌注量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肾小管重吸收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尿中刚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近段小管中Na+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称为近段小管的定比重吸收

渗透性利尿/水利尿osmotic diuresis/water diuresis

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

清除率clearance rate,C

两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能完全清除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第九章

单突触反射monosynaptic reflex

在中枢只经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非定向性突触传递non-directed synapse

突触前后两部分之间无紧密解剖关系,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可以扩散至较远距离的突触后结构

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由于化学性突触需要经历前膜释放递质、递质在间隙内扩散并作用于后膜受体以及后膜离子通道开放多个环节导致的兴奋在中枢传播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itial,E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itial,I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由神经元合成,并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率,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后发放/后放电after discharge

最初的刺激已停止,传出通路上的冲动发放仍能继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或后放电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传入冲动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再通过后者的活动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

★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

以ACh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

能与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肾上腺素能纤维

以NE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由于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而引起抑制。

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receptor

生物体内一些专门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联络核也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感觉柱sensory column

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痛觉pain

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性体验

体腔壁痛parietal pain

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到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牵涉痛referred pain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会聚-投射理论convergence-projection theory

体表和内脏的痛觉纤维在脊髓后角传入的第二级神经元发生会聚。

★眼近反射near reflex

眼在注视6m以内的近物或被视物体由选移近时,即将发生一系列调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晶状体变凸,同时发生瞳孔缩小和视轴会聚

★远点far point

人眼不做任何调节能看清的最远物体所在之处

★近点near point

眼作充分调节时能看清的最近物体所在之处

★瞳孔近反射near reflex of the pupil/pupillary accommodation reflex

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眼瞳孔缩小

★视轴会聚

双眼注视某一近物或被视物由远移近时,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理名词解释 1、离子障(ion trapping):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不同程度的解离。分 子状态的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脂质层的现象。 2、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 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称~。 4、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 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 5、肝药酶(非专一性酶):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可促进药物转化的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6、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 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也称线性动力学(linear kinetics)。 TD:大多数药物属于、比率恒定、半衰期=0.69/k。 7、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mil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 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也称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kinetics)。TD:少数药物属于、半衰期可变。 8、稳态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Css):等量等间隔连续多次给药,经4~5个半衰期后,血 药浓度稳定在某一水平,称为~,亦称为坪值。TD:消除药量与吸收药量相等、水平波动在有效浓度和中毒浓度之间、坪值波动与每次剂量和给药间隔呈正比、达坪时间与半衰期呈正比、首剂加倍立即达坪。 9、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期长短可反映药物消 除速度。 10、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即是单位时间内有多 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11、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 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 12、再分布(redistribution):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的脑组织发挥作用,随后由于其脂溶性高又向血流 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以致病人迅速苏醒,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在体内的~。 13、绝对生物利用度:以血管外的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静脉注射的AUC的比值。 14、相对生物利用度:对同一血管外给药途径的某一种药物制剂的AUC与相同的标准制剂的AUC的比值。 15、效能(efficacy)或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 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其效应不再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效价强度(potency);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 17、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即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包 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反映、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19、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 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即所谓适应性。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如兴奋、失眠、流涕、出汗、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 20、耐受性(tolerance):连续多次反复给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起作用。分为 急性耐受性与交叉耐受性 21、耐药性(drug 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2、依赖性(dependence):是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 赖和需求,分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具有耐受性证据或停药症状)和精神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需要药物缓解精神紧张和情绪障碍、但无耐受性和停药症状的一种依赖性)。 2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 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即调节痉挛。 24、抗胆碱酯酶药:是一类能与ACHE牢固结合,但水解较慢,使AchE活性受抑,从而使胆碱能神经末梢 释放乙酰胆碱堆积,产生拟胆碱作用的药物,分为易逆性和难逆性。 25、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 只适合于看远物二不能将近物清晰的成像于视网膜上,这种作用即调节麻痹。 26、肾上腺素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a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地与a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b受

麻醉药理学各章节习题集

麻醉药理学各章节习题集 第一章总论 一,名词解释 1,MAC, 2药物的治疗指数, 3首关消除 4表观分布容积 5静输即时半衰期 6稳态血药浓度 二,简答 1体液PH对药物分布有何影响? 二,X型题 1.pKa () A.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其值等于药物解离50%时溶液的pH B.对于某一药物,它是一个常数 C.其值的大小与药物的解离度有关 D.其值的大小与药物进入靶细胞的量有关 E.其值大小受药物溶液pH值的影响2.pKa () A.对于某药物它不是一个恒值 B.其值大小与药物的解离度有关 C.其值大小与药物的跨膜转运有关 D.其值大小受药物溶液pH的影响 E.体液pH不变,其值大小与药物的作用强度有关 3.表观分布容积() A.任一时间内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静脉推注药量与零时血药浓度的比值 C.正常机体某一药物它是一个恒值 D.其值越大代表药物集中分布某一组织中 E.其值越小代表药物集中分布某一组织中 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A.结合是有限的,随药物剂量增加游离型和结合型按比例增加 B.结合既不影响吸收也不影响排泄 C.两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不产生竞争现象 D.结合量受疾病的影响如血浆蛋白变性 E.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是一种暂时贮存形式 5.体液pH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增多 B.弱碱性药物在碱性条件下解离增多 C.弱碱性药物在酸性条件下解离增多 D.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低 E.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液浓度低 6.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pA2是竞争性拮抗参数 B.pA2是非竞争性拮抗参数 C.pA2的值越大其拮抗强度越大 D.pA2的值越小其拮抗强度越大 E.pA2的值等于拮抗药亲和力的对数 7.下列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pD2'是竞争性拮抗参数 B.pD2’是非竞争性拮抗参数 C.pD2’的值越大其拮抗强度越大 D.pD2’的值越小其拮抗强度越大 E.pD2’的值等于拮抗药亲和力的对数 8.硫喷妥钠() A.在碱中毒时易出现毒性反应 B.在酸中毒时易出现毒性反应 C.尿液酸化易从尿中排出 D.尿液碱化不易从尿中排出 E.尿液碱化易从尿中排出9.清除率() A.清除率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药物全部消除 B.清除率的增加,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 C.清除率高的药物明显地受肝药酶的影响 D.清除率低的药物明显地受肝药酶的影响 E.清除率高的药物明显地受肝血流量的影响10.输注即时半衰期() A.系指输注期间任一时刻停药血药浓度下降—半所需时间 B.在多房室模型中,药物的输注其输注即时半衰期的时间是一恒值

药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药理学 名词解释 绪论 1.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科学。 2. 药物diug 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3.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机体的作用下发生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机体在药物影响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及机制。 5. 售后调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受试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查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药效学 1.药物作用drug action 药物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初始作用。 2.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的组织细胞原有功能的改变。 3. 兴奋excita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4. 抑制inhibition 凡能使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 5. 特异性specifity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具有特异性。 6. 选择性selectivity 药物只对某些组织器官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7. 疗效therapeutic effect 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机体恢复正常。 8.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9.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减轻疾病的并发症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10.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 11.副反应side reaction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反应,亦称副作用。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是因药物选择性低而引起的,一般不严重,难避免. 1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机体敏感性过高时对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称毒性反应。一般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和避免。 1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病情加重现象。又称回跃反应(rebound reaction) 1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iton)药物对过敏特质病人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1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发生的与往常性质不同的不良良应。是由于遗传缺陷造成的。

药理学名词解释

1.1.01适应(adaptation) 1.1.02损伤(injury) 1.1.03萎缩(atrophy) 1.1.04肥大(hypertrophy) 1.1.05假性肥大(pseudohypertrophy) 1.1.06增生(hyperplasia) 1.1.07化生(metaplasia) 1.1.08鳞状上皮化生(squamous metaplasia) 1.1.09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1.1.10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1.1.11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 1.1.12变性(degeneration) 1.1.13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 1.1.14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 1.1.15虎斑心(tigroid heart) 1.1.16心肌脂肪浸润 (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1.1.17透明变性 (hyaline degeneration) 1.1.18淀粉样变性 (amyloid degeneration) 1.1.19黏液变性 (mucoid degeneration) 1.1.20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 1.1.21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 1.1.22脂褐素 (lipofuscin) 1.1.23病理性钙化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1.1.24营养不良性钙 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1.1.25迁徙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1.1.26细胞死亡(cell death) 1.1.27坏死(necrosis) 1.1.28凝固性坏死 (coagulative necrosis) 1.1.29干酪样坏死 (caseous necrosis) 1.1.30坏疽(gangrene) 1.1.31液化性坏死 (liquefactive necrosis) 1.1.32纤维蛋白样坏 死(fibrinoid necrosis) 1.1.33糜烂(erosion) 1.1.34溃疡(ulcer) 1.1.35窦(sinus) 1.1.36瘘(fistula) 1.1.37空洞(cavity) 1.1.38机化 (organization) 1.1.39包裹 (encapsulation) 1.1.40凋亡(apoptosis) 1.1.41凋亡小体 (apoptotic body) 一、名词解释(此处仅列出答案要点) 1.1.01①细胞、组织或器官;②耐受刺激作用;③存活的过程;④形态: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1.02①细胞和组织;②不能耐受有害因子刺激;③结构改变;④形态:变性或细胞死亡。 1.1.03①发育正常;②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③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④间质增生。 1.1.04①实质细胞的细胞器增多;②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5①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②纤维或脂肪组织大量增生;③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1.1.06①实质细胞增多;②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1.1.07①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②刺激因素作用;③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④发生于同源性细胞;⑤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分化。 1.1.08①非鳞状上皮;②转化为鳞状上皮;③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等处。 1.1.09①炎症或其他因素刺激;②胃黏膜或胃腺上皮;③转化为肠上皮;④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1.1.10①思想、情感障碍;②细胞损伤;③器质性疾病。

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 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3 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药疾病的化学物质。 4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 5 续进行的受试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该期对最终确立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第2章药物代动力学 24页 1 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份量及速度。 3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所作的曲线。 4

5 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6 和组织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 7、 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8 的药物浓度每隔一段时间降到原药物浓度的一定比例。 9 药物每隔一定时间消除一定的量。 10 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第3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1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2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的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 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或无作用。 4

的效应。发生在常用剂量下,不严重,但难避免。 5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6 剂量时效应不再继续上每升)。反映药物的在活性。药物的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不同,二者不平行。 7 其值越大越安全。 8 的剂量。 9 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10 性的药物。 第四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 如乳糖、淀粉等制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但从广义上讲,安慰剂还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措施如假手术等。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药理学常见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耐受性:指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 半衰期:资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半数致死量(LD50):反应药物毒性大小的重要数据。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交叉耐药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也的敏感性也降低。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阀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黏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疫苗;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属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范畴。 抗微生物药物: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化学治疗: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是指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 广谱: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在撤药后其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时,细菌仍受到持久抑制的效应。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抗生素后效应十分明显。PAE 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耐药,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获得耐药性:指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科学,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方面,前者是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后者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过程,及药物效应和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药效学 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原理、量效关系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科学,也是选用药物的主要依据。 药动学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治疗作用 凡能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作用。 不良反应 用药后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它作用。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症状轻。 毒性反应 药物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 指少数人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它也是免疫反应的一种表现,与毒性反应不同。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绛至有效水平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继发反应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个体差异 个体之间同一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 高敏性 对同一个药物,有的个体特别敏感,只需很小剂量就可以达到应有的效应,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效应或中毒反应。 耐受性 有的个体对药物敏感性低,需要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同等药效 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的大小和效应强弱之间呈一定关系 治疗量 大于最小有效量,并能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是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也是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效能 指继续增加剂量药效不在提高时的效应。 效价强度 该药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 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22.配伍禁忌:指药物在体外配伍间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的变化,出现如沉淀、变色、潮解或失效,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消失。 23.拮抗作用:两药配伍(联合用药)使药效小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 24.增强作用:又称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超过各药单用时的效应之总和,如磺胺类与增效剂甲氧苄啶(tmp)并用,其抗菌活力远远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之和的几倍或十几倍。25.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为各药单用效应的总和,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 26.抗菌药: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27.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 28.抗菌活性: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其活性高低表示抗菌能力的大小。29.耐药性:又称抗菌性,指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麻醉药理学(二)试题

麻醉药理学(二) (总分:1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局麻药经静脉注入而产生麻醉者称静脉麻醉 (总题数:5,分数:2.50) 1.下列哪个药物应用后在肌肉开始松弛以前常有10余秒钟的肌肉震颤 ?A.筒箭毒碱 ?B.加拉碘铵(三碘季铵酚) ?C.泮库溴铵(潘可罗宁) ?D.琥珀胆碱 ?E.阿曲库胺(卡肌宁)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2.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其作用时间为 ?A.2~8分钟 ?B.20分钟 ?C.40分钟 ?D.60分钟 ?E.90分钟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3.下列哪种药物注入后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下降

?A.γ-羟丁酸钠 ?B.氯胺酮 ?C.硫喷妥钠 ?D.氟哌啶 ?E.氟哌啶醇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4.神经安定药氟芬合剂中,氟哌啶和芬太尼按什么比例组合在一起 ?A.5:1 ?B.1:5 ?C.50:1 ?D.1:50 ?E.1:10肌松药可分为去极化及非去极化两大类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5.对抗非去极化肌松药引起的呼吸抑制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A.进行人工呼吸 ?B.新斯的明和阿托品 ?C.补充钾、钙离子 ?D.呼吸兴奋药 ?E.碳酸氢钠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三、B1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四、A.普鲁卡因胺 B.苯妥英钠 C.普奈洛尔 D.维拉帕米 E.胺碘酮 (总题数:3,分数:1.50) 6.属于β受体阻滞剂的是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7.属于钙通道阻滞剂的是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8.属于延长动作电位药物的是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五、A.去甲基肾上腺素 B.多巴胺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 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 ):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离子障(ion trapping ):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 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首关消除( first pass metabolism ):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 ,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ycle ):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一级动力学消除 (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零级动力学消除( 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 :也称坪值。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半衰期(half life, t1/2) :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 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13.表观分布容积( apparr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时所需体液容积。 14.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时,能被机体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15.生物等效性 ( bioequivalence ):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16.药物作用( 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 17.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18.兴奋: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提高。 19.抑制: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降低。 20.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1.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不能根除病因。 22.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23.副反应(副作用) (side reaction ):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24.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药理学名词解释(含英文)

1.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功能和(或)细胞代谢活动,用于疾病 的治疗、预防和诊断,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化学物质。 1.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2.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 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3.副作用( side effect)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 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4.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5.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在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 理效应。 6.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是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免疫反应的各种类型。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或药物代谢产物,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或辅剂。 7.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 化的现象。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reaction)是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 生了变化。特异质反应表现为对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或出现与在常人不同性质的反应。 10.依赖性(dependence)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出强迫要求连续 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 11.量效关系(does-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关 系,称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12.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es)或最小有效浓度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 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3.最大效应(maximal effect Emax)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 加。但当效应增强打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efficacy)。 14.效价强度(potency)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达到等效时所 用药量较小者效价强度大,所用药量较大者效价强度小。 15.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 系称为SAR。 16.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的 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配体(ligand)。 17.激动药(agonist)是指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 产生效应。分为完全激动药和部分激动药。 18.拮抗药(antagonist)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但不 能激动受体。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但其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能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非竞争性拮抗药指拮抗药与受体的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或能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使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来的水平。

最新麻醉药理学试题

、名词解释 1、MAC 2、时效消除半衰期 3、分离麻醉 4、II相阻滞 5、血浆代用品 二、A型题 1、以下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 药物的Pka值与其在机体内的解离百分比有关 B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后大多数失去活性 C 绝大部分全身麻醉药和局部麻醉药均能通过血脑屏障 D 血浆蛋白浓度的高低可影响局部麻醉药物对机体毒性反应 E 吸入麻醉药的MAC可以因机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 2、以下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 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与GABA及其受体有关 B 安定是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最终也是通过GABA而发挥作用 C 脊髓水平的苯二氮卓受体被激动后,可产生抗焦虑作用 D 冠心病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可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E 临床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对血容量正常者血压无影响 3、咪达唑仑的临床用于() A 麻醉前用药 B 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 C 局部麻醉中辅助用药 D 镇静 E 以上均是 4、地西泮可用于() A 焦虑症 B 麻醉前给药 C 惊厥 D 癫痫 E 以上都对 5、下列麻醉性镇痛药中哪一种的镇痛时间最长() A 吗啡 B 哌替啶 C 丁丙诺啡 D 芬太尼 E 二氢挨托啡 6、以下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 吗啡对呼吸的抑制主要是使延髓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

B 吗啡可释放组织胺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诱发哮喘发作 C 吗啡对心肌收缩力无抑制作用,还可扩张外周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因而对冠心病病人有利 D 吗啡有较强的致吐作用 E 吗啡不能用于肺水肿的治疗 7、以下叙述中哪一项不正确() A 哌替啶对心肌具有奎尼丁样的作用,可抑制心肌收缩力及心肌的传导组织 B 芬太尼是目前麻醉领域使用最多的麻醉性镇痛药 C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胃壁及肺组织中可储藏较多的芬太尼而致手术后病人产生呼吸的再抑制 D瑞芬太尼是超短效的阿片类药物,入血后主要靠肝脏分解,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使用 E 吗啡的尿潴留作用明显 8、关于芬太尼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比芬太尼强 B 芬太尼对循环系统几无不良影响 C 芬太尼不释放组织胺 D 芬太尼的成瘾性小于吗啡和哌替啶 E 雷咪芬太尼的作用时间虽然短,但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长 9、下列吸入麻醉药中哪一种不宜用于癫痫患者() A 乙醚 B 氟烷 C 安氟醚 D 异氟醚 E 氧化亚氮 10、哪项不属于硫喷妥钠的麻醉特点() A 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 B 无镇痛作用 C 对呼吸无抑制作用 D 降低颅内压,常用于脑科手术 E 对循环系统有抑制作用 11、静脉注射硫贲妥钠后几分钟后患者即清醒的原因是() A 硫贲妥钠被血浆胆碱酯酶分解 B 硫贲妥钠被肝脏微粒体酶分解 C 硫贲妥钠迅速分布到外周室 D 硫贲妥钠很快与血浆蛋白结合 E 硫贲妥钠大量储藏于脂肪组织 12、关于氯胺酮的临床应用哪项不正确() A 常用于小儿手术 B 麻醉前应用抗胆碱药 C 麻醉中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D 麻醉中可提供良好的肌松 E 成人常通过静脉给药 13、关于局麻药哪项不正确()

药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 1. 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5 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 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 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2 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 13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4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5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 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 1、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溶于脂质膜的跨膜转运,又称脂溶扩散。 2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葡萄球菌和真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3种属差异:人与动物之间和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称为种属差异。 4效能:又称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或效能。 5受体:是细胞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少数存在于细胞内。 6首过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又称首过效应。 7、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8、半衰期: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协同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两种,使原有的效应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10半数致死量: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时的药量。 1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12毒性反应: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13反跳现象:病人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发生改变。 15滤过:粒径小于膜孔的药物借助于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差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转化或生物转化。 17主动转运:药物不依赖于膜两侧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山转运。 18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药物的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这种剂量(或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10.首剂效应(first dose phenomenon)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 11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归纳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肠道内菌种失调,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新感染。 撤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现或加剧的现象。 变态反应:亦称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的剂量方可保持原有的效应。 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 药物依赖性: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极量:药典规定药物使用的最大剂量。 效能: 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 效价强度: 简称效价指引起同等效应所需要的剂量。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效价反映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个体产生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首关消除:有些药物在胃肠吸收时,部分药物经胃肠及肝脏的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合成的药物。加速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抑制药物代谢,使合用药物或自身药效增强,甚至蓄积中毒。 治疗指数:TI = LD50 / ED50,治疗指数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