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二年级下美术教案-绘画游戏-新人美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绘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游戏。这个游戏将演示如何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首先,对于绘画基本概念和技巧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讲解,通过多种形式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有时会陷入思路困境,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尝试不同的绘画表现手法。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部分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可能过于关注绘画技巧,而忽视了作品所表达的情感。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绘画作品,关注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故事,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绘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绘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绘画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绘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实践活动,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线条、形状和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二年级美术下册《美妙多变的线条》教案、教学设计

3.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他们探究线条的组合、排列、交叉等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给予建议和启发。
(四)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线条创作练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线条的流畅、粗细、组合等,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2.教师巡回辅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导他们调整线条的组合和创意,提高作品质量。
3.练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欣赏、交流和评价。
6.拓展延伸,丰富学习体验:
结合本章节内容,组织课外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开展户外写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线条的美,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7.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绘画水平。
8.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合作态度和创作过程;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审美能力。通过多元化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
本章节采用观察、实践、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线条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1.观察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线条,让学生发现线条的美,激发他们对线条的兴趣;
2.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提高他们对线条的运用能力;
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1)

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章《奇妙的绘画游戏》。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游戏的介绍与引导,通过绘画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绘画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绘画表现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品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进行绘画游戏创作。
教学重点:掌握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绘画游戏示例作品。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绘画游戏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并讨论绘画游戏的特点。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介绍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结合示例作品进行讲解。
同时,现场演示一个绘画游戏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游戏的创作步骤。
3. 创作实践(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绘画游戏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5分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技巧、创意思维、合作交流等方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绘画游戏》2. 内容:(1)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观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3)合作、分享、交流的学习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创作一幅绘画游戏作品,主题自定。
2. 答案要求:作品要求创意独特,色彩搭配合理,画面饱满,富有想象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绘画游戏创作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绘画游戏》教案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绘画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对应章节为《绘画游戏》。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绘画,通过绘画游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学习简单的构图原则,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绘画方法,并能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绘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学习简单的构图原则,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绘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基本图形的绘画方法,构图原则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画纸、彩笔、范例作品。
学具: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有趣的绘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基本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0分钟)(1)讲解基本图形的绘画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绘画。
(3)介绍简单的构图原则,如:对称、均衡、对比等。
3. 实践环节(10分钟)(1)让学生在画纸上用基本图形进行创意绘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几幅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分析作品中运用到的基本图形和构图原则。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讲解的例题,结合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绘画游戏》2. 板书内容:(1)基本图形的绘画方法。
(2)构图原则:对称、均衡、对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基本图形创作一幅有趣的绘画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更多的绘画创作,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绘画游戏》精品教案

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绘画游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四章《绘画游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绘画游戏的基本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和创造力;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绘画游戏;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创作有趣的绘画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画游戏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绘画游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生活中的有趣事物融入绘画创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绘画元素进行游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认识绘画游戏的基本概念,掌握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投影仪、课件。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调色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游戏,如“你画我猜”,激发学生对绘画游戏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与示范(15分钟)(1)介绍绘画游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绘画游戏有初步的认识。
(2)展示教材中的优秀绘画游戏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创作方法。
(3)示范绘画游戏的基本步骤,如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进行创作。
3. 实践环节(10分钟)(1)布置实践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绘画游戏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趣的绘画作品。
(2)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5分钟)(1)邀请各小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过程。
(2)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绘画元素,进行拓展创作。
六、板书设计1. 《绘画游戏》2. 内容:(1)绘画游戏的概念(2)绘画游戏的方法与技巧(3)创作实践:有趣的绘画作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快乐生活”为主题,运用绘画游戏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趣的绘画作品。
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

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乐趣》中的《绘画游戏》。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三原色及其混合后的变化,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红、黄、蓝三原色及其混合后的色彩变化,运用色彩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画游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色彩搭配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及其混合后的色彩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色彩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红、黄、蓝三原色颜料,画笔,调色盘,画纸,范例作品。
学生准备:画笔,画纸,调色盘,红、黄、蓝三原色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色彩小游戏,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引发学生对色彩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红、黄、蓝三原色及其混合后的色彩变化,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操作(15分钟):a. 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游戏,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创作。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优秀作品,分析色彩搭配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绘画游戏》2. 内容:a. 三原色:红、黄、蓝b. 色彩混合: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c. 色彩搭配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题,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指导3. 例题讲解与作品分析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红、黄、蓝三原色的认识及其混合后的色彩变化。
二年级小学美术下册全册教案(人美版)

二年级小学美术下册全册教案(人美版)第一章:认识色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颜色的分类和搭配。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颜色的分类:红、橙、黄、绿、蓝、紫等。
颜色的搭配:对比色、邻近色等。
1.3 教学步骤:讲解颜色的分类和搭配知识。
让学生进行颜色搭配的实践操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颜色搭配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第二章:基本绘画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包括线条、形状、阴影等。
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2 教学内容:线条的运用:直线、曲线、波浪线等。
形状的绘制: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阴影的添加:光影效果的创造。
2.3 教学步骤:讲解线条、形状和阴影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进行线条、形状和阴影的实践操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第三章:手工制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包括剪纸、折纸、粘土等。
培养学生对手工艺作品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剪纸: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剪纸作品。
折纸:学习折纸的基本技巧,创作折纸作品。
粘土:学习粘土的基本技巧,创作粘土作品。
3.3 教学步骤:讲解剪纸、折纸和粘土的基本技巧。
让学生进行剪纸、折纸和粘土的实践操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制作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第四章:欣赏与评述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述能力。
4.2 教学内容: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设计等。
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3 教学步骤:讲解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
学生展示自己的欣赏和评述作品,互相交流评价。
第五章:创意绘画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对绘画作品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创意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创作自己的创意绘画作品。
5.3 教学步骤:讲解创意绘画的技巧和方法。
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

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绘画游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对应章节为《绘画游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绘画游戏的趣味性,掌握基本的绘画游戏方法,通过绘画游戏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绘画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游戏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绘画游戏方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认识绘画游戏的趣味性,掌握基本的绘画游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绘画游戏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绘画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如添画、改画、组合画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实践环节:a. 添画游戏:教师展示一幅简单的线条画,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添画创作。
b. 改画游戏:教师展示一幅完整的画作,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局部修改,使其呈现新的画面。
c. 组合画游戏:教师提供若干幅画作局部,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画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绘画游戏》2. 板书内容:a. 绘画游戏的趣味性b. 基本绘画游戏方法:添画、改画、组合画c. 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绘画游戏方法,创作一幅有趣的画作。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其他绘画游戏方法,如拼贴画、手影画等,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绘画游戏方法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审美能力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普遍还是非常的浓厚的。每星期有两节美术课,学生对美术课的期待值很高。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学用的资料图片不是很充分。所以,大部分手工课和欣赏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每一节美术课都给学生带来欣喜。
二、全册教材简析: 以造型部分为主,其实部分为辅,力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对美术工具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在活动中感受美术的乐趣。 (一) 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认识美术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美术活动;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以知道观察入手,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细腻的情感.以课本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采用小步快跑的方法,带领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造型、表现 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设计、应用 尝试不同的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每一课都要准备一些范画,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也可以是老师的画,或者也可以是网上搜集的世界名画。制作课要预先准备材料及制作好的范样。 2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行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的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一、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行和时代性。 4、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5、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的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6、努力创造条件,配备必要的美术教育设备。 3
五、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时间起讫 教学内容 备注 1 2.16—2.22 1. 春天在哪里
2 2.23—3.1 2. 盛开的鲜花 3 3.2—3.8 3. 田园风光 4 3.9—3.15 4. 我的爱心卡 5 3.16—3.22 5. 折剪蝴蝶 6 3.23—3.29 6. 小画框 清明放假
7 3.30—4.5 7. 笔筒设计
8 4.6—4.12 8. 倒影 9 4.13—4.19 9.印印画画 10 4.20—4.26 10.纸版画人像 11 4.27—5.3 11.民间年画 12 5.4—5.10 12.闪闪的星星 13 5.11—5.17 13.美丽的丝巾 14 5.18—5.24 14.做香囊,迎端午 15 5.25—5.31 15.向日葵 16 6.1—6.7 16.夏天 端午放假
17 6.8—6.14 17.可爱的猫咪
18 6.15—6.21 18.潺潺的小溪水 19 6.22—6.28 19.我们画我们评 20 4 5
1. 春天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 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 交流,并选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 3. 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难点:能抓住春天的特点,有创意的表现春天。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 寻找春天 (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找寻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每的眼睛。 (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 (3)欣赏春天的魅力景色。 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省级盎然的春天。 (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 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引导学生耐心地完成作品,不要半途而废。 4.展示点评。 (1)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春天的花园,逛一逛“春天的花园”,一边逛,一边评价。适时点评、奖励。 (2)找一找最美的风景,说说美在哪里。 5.拓展游戏“小燕子”。 让学生在《小燕子》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结束美术课。 6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 (老师)平面或立体的拼贴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老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歌唱、舞蹈、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花园。 以综合材质的作品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 布贴,综合材质的作品欣赏,在作品中总结剪、撕、拼、贴等一些技法。 (2)立体作品欣赏。 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立体花束的制作有点难度,教师示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验环节 (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2)教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课外拓展。 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四、教学反思: 7
2. 盛开的鲜花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鲜花的美,了解鲜花与人类生活环境的关系。 2.学习渐变色,掌握渐变色的涂色要领,进行涂色练习。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表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基本的渐变色涂色方法。 难点:自主探究发现渐变色的涂色新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鲜花图片资料,水彩笔、油画棒等回话工具材料。 (教师)鲜花图片资料、课件、范画、回话工具材料。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欣赏感悟。 (1)教师谈话引导: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柳树发芽,鲜花盛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欣赏盛开的鲜花。 (2)请学生说一说鲜花美在哪里。小结:鲜花美在形状和颜色上。 2.观察思考,尝试表现。 (1)师生共同分析鲜花的基本结构。 (2)欣赏不同形态的鲜花,尝试表现喜欢的鲜花。 (3)欣赏不同颜色的鲜花,分析鲜花的色彩规律,发现自然界一部分鲜花花瓣的色彩是渐变色。 (4)渐变色分为单色渐变和多色渐变。 3.探究尝试,总结方法。 (1)同桌合作探究:怎样画出渐变的色彩?并动手尝试。 (2)师生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示范几种涂色小技巧。 ①通过点、线的疏密变化表现渐变色。 ②油画棒由轻到重地涂色表现渐变色。 ③平涂深色打底,用浅色由浓到淡地进行覆盖,表现出渐变色。 ④挑选出渐变的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阶梯式排列,依次平涂色彩表现出阶梯式的渐变效果。 (4)师生共同总结渐变色的涂色方法和规律。 4.欣赏同学作品,尝试创作表现。 (1)欣赏同学的作品,思考你能从同学作品中学到什么。 (2)教师提示花朵的各个花瓣渐变方向要一致。 (3)教师提出学习建议: ①选择自己喜爱的鲜花,用渐变色的方法进行表现。 ②到室外去写生盛开的鲜花,灵活运用渐变色的方法表现鲜花。 5.评价与拓展。 8
(1)学生将作业展示在黑板上,组合成美丽的大花园,评选出最美丽的花。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色彩方面进行评价。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渐变色。 (3)总结:学会用色彩表现美,善于用心灵发现美。
四、教学反思: 9 3.田园风光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美丽的田园风光。 2.学习简单的构图方法,并能运用概括的绘画手法表现景物。 3.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田园美,学习风景写生的方法和培养简单的构图能力。 难点:构图方法和画面空间的划分如何体现画面内容的需要。景物的点、先、面表达和色彩的运用通过教师直接示范,学生参与尝试来突破。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乡村的生活场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 1.漫步田园。 (1)欣赏田园风光。 郊外的田园景色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灵动的韵律和丰富的色彩。你去过田园吗?风景如画的田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看你喜欢哪幅图能勾起你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课件展示。 ①整体感受:俯瞰或远观。 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两种视野下的田园面貌,引导学生观察。 ②局部特写:人物和作物。 通过拉近“镜头”,展现田园中的农作物和劳作的人们,观察田园中各个景物生长饿样子和特点,人们劳动的场面和生活的场景。 (2)交流表达感受。 在欣赏中,教师带领孩子漫步田园,观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视角下田园的不同构成方式。(如俯瞰时表现田埂的交错分布,平视时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层叠。) 交流:你觉得田野怎么样?说说你最喜欢哪块田野?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田园风光图片或视频,在感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成立的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农村的田野,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获得感官的认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的园艺基地写生。) 2.开垦田园。 (1)模拟拓荒者,将画纸当做未开垦的土地,用线条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将“田地”分割。 (2)继续用线分割布局,把这片土地分成好多块“田地”,近处可以稍微大一点,远处的小一点。也可以通过画田埂、河流或其他景物再分出几块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