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蒸腾作用

合集下载

植物的蒸腾作用之教学设计1分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之教学设计1分析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蒸腾作用》在第五章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第三节学习了吸收作用,重点学习水的吸收;本节主要学习吸收来的水的用途:少量保留在植物体内或参与光合作用,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第五节学习运输作用,蒸腾作用为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提供动力。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本节与生活联系则更为紧密,如农作物、花卉等的移栽、蔬菜的保鲜等。

为了做好演示实验,当天上午安排各小组组长协助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参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并加以改进:为了实验后容易清洗试管,把塑料袋扎在枝条下端,这样试管中就不用滴加植物油。

每组设计两组实验装置以形成对照实验:一组置于室外有阳光的地方,一组置于室内阴暗的地方。

下午上课时先让学生推测实验现象,再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本节的重难点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通过课后思考与练习2,了解气孔在植物也上下表皮的分布,树立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案意义置疑并过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植物体内的水怎样自下往上运输呢?教师解释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促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

[学以致用4]为什么把森林比做绿色水库?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如水泵抽水及喷泉等,得出结论:蒸腾作用促进了根对水分的吸收: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了解森林在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实现本节的情感目标。

三、课堂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对本节加以小结,围绕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强调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第四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三、蒸腾作用的意义:三、点评:本节是一堂探究课。

在引入新课时,以花卉的移栽这一学生熟悉的话题,先复习吸收作用,再导入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知识点总结

蒸腾作用知识点总结

蒸腾作用知识点总结一、植物蒸腾的概念及表现形式植物蒸腾是指植物体内水分被蒸发出来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开启,使得叶片内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透过气孔散发出植物体外,这一过程包含了叶片内外水分的传导和运输,是植物体内水分调节和平衡的重要手段。

同时,蒸腾作用也是植物进行生理代谢和养分输送的必需过程,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二、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1. 气温:气温的升高可以加快植物叶片内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增加蒸腾作用的强度。

但是在极端气温下,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对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 光照:充足的光照可以提高植物叶片内的温度,增加水分的蒸发速度,从而加快蒸腾作用的进行。

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蒸腾作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到植物的生长。

3. 湿度:空气湿度高的环境下,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受到抑制,这是因为空气湿度高会让水蒸气难以散发到空气中,导致气孔关闭,从而影响蒸腾作用的进行。

4. 风速:适当的风速可以加速植物叶片上水分蒸发的速度,增加蒸腾作用的强度,但是过大的风速可能会导致水分散失过快,影响植物的生长。

5.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足够充足可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植物蒸腾作用的进行。

而土壤缺水会导致植物叶片内水分的不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三、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 营养吸收:蒸腾作用可以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并通过叶片的蒸发传导到植物的各个组织器官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2. 温度调节:蒸腾作用可以通过植物叶片的水分蒸发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防止植物过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 新陈代谢活动: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

4. 水分利用效率: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来调节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保证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四、植物蒸腾作用的研究方法1. 蒸腾速率的测定:通过测定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来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度和影响因素。

植物的水分代谢

植物的水分代谢

第5章植物的水分代谢生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细胞含有足够的水分条件下才能进行。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转、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直接关系到植物生长的好坏,因此,了解植物水分代谢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节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植物的含水耀植物的含水量因植物种类、器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差异很大。

如水生植物的含水量可达鲜重的90%以上;而干旱地生长的地衣类仅占6%;草本植物的含水量占其重量的70%~80%,木本植物稍低于草本植物;根尖嫩梢、肉果类的含水量可达60%~90%,树干约为40%~50%;而干燥的种子其含水量只有10%~14%。

一般来说,生长旺盛和代谢活跃的器官水分含量较高,随着器官的衰老,代谢减弱,其含水量也逐渐降低(表5-1)。

表5-1 几种植物不同器官的含水量二、植物体内水分存在的状态水分在植物体内通常呈束缚水和自由水两种状态。

由于原生质胶体是由蛋白质等大分子化合物组成,其表面带有很多亲水基团(如NHl、0)c)H等),所以能吸附水分子。

那些与原生质胶粒紧密结合而不能自由移动的水分子称为束缚水;而未与原生质胶粒相结合能自由移动的水则称为自由水。

自由水参与生理生化反应,而束缚水则不能。

所以当自由水/束缚水比值高时,细胞原生质呈溶胶状态,植物代谢旺盛,生长较快;反之,细胞原生质呈凝胶状态,代谢减弱,生长减慢,但抗逆性相应增强。

三、水在植物生活中的重要性1水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原生质的含水量约为70%~90%左右。

水使原生质呈溶胶状态.从而保证了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

水分减少,原生质趋向凝胶状态,生命活动减弱.如休眠种子。

如果植物严重失水,可导致原生质破坏而死亡。

2水是代谢作用的介质水分子具有极性,是自然界中能溶解物质最多的良好溶剂。

植物体内离子和气体的交换,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矿物质和有机物的运输都必须在有水条件下进行。

药用植物学04第三节 叶

药用植物学04第三节  叶
2.区别浅裂、深裂、全裂、复叶。 3.列出叶序的种类。 4.举三种变态叶类型并举各一例。
• 复叶:一个叶柄上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叶片的。

三出复叶

掌状复叶

羽状复叶(单数羽状复叶、双数羽状复叶、

二回羽状复 叶、三回羽状复叶)、

单身复叶
复叶与生有单叶的小枝的区别:
1. 复叶的叶轴的顶端无顶芽,而小枝的顶端具顶芽; 2. 复叶小叶的腋内无侧芽,总叶柄的基部才有芽,而小枝的每一单叶叶腋内均有
(清热除烦,口舌生疮,利尿。用于热病烦渴,小便赤涩淋痛)
二、叶的组成
1. 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薄而扁平绿色。叶片 的全形称叶形,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之分,顶端 称叶端或叶尖,基部称叶基,边缘称叶缘。叶 片内分布许多叶脉。叶脉是叶片中的维管束, 起着输导和支持作用。
2. 叶柄:叶片与茎连接的部分,常呈圆柱形,半 圆柱形或稍扁平,上表面(腹面)多有沟槽。 其形状随植物种类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
苞中的各个苞片,称总苞片; 小苞片:花序中每朵小花的花柄上或花的花萼下较小
的苞片称小苞片 。 佛焰苞:天南星科植物的花序外面,常围有一片大型
的总苞片,称佛焰苞,如天南星、半夏等。
叶的变态2:
鳞叶:鳞茎上的叶、根茎球茎上的退化叶、 地上茎上的退化叶、鳞芽上的鳞片
叶的变态3:
刺状叶:由叶片变成的坚硬的刺状叶。 刺槐的刺是由托叶变的,小檗的叶变 成三棵针。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第三节 叶
一、概述
叶的生理功能 :
1. 光合作用
2. 蒸腾作用
3. 气体交换
4. 此外还有贮藏、繁殖作用
药用的叶很多,例如: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

简述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简述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

简述蒸腾作用的部位及其生理意义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流失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控制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还为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水分。

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表面,其作用有三个主要方面:一、叶片表面的蒸腾作用。

叶片表面是植物体内水分释放最主要的部位,它占植物体内蒸腾总量的90%以上,它的蒸腾作用受外界环境因素(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降雨等)的影响。

当外界环境条件达到一定量时,叶片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从而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叶腋间的蒸腾作用。

叶腋间也是植物体内水分释放的重要部位,它占植物体内蒸腾总量的10%左右。

大部分植物的叶腋间都有蒸腾孔,当外界环境条件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叶腋间的蒸腾孔将会打开,向外释放水蒸气。

叶腋间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其他组织的蒸腾作用。

在植物体内,除了叶片表面和叶腋间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组织也具有蒸腾作用,如叶鞘、茎部、根部等。

它们的蒸腾作用相对较小,但仍然是植物体内水分释放的重要途径。

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1、蒸腾作用可以保持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2、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含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植物造成不利影响。

3、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的气体交换,进而促进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4、蒸腾作用可以帮助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从而有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水分释放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在叶片表面和叶腋间,其作用有利于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保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从而为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能量。

食品贮藏保鲜名词解释

食品贮藏保鲜名词解释

第一章:食品品质基础第一节:食品的色泽一、天然色素:天然色素分为植物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动物色素,如血红素、卵黄和虾壳中的类胡萝卜素;微生物素,如红曲色素等。

一、人工色素:人工合成色素被广泛地使用着,合成色素色泽鲜艳,化学性质稳定,着色力强。

我国允许使用的着色剂有笕菜红、胭脂红(4R)、柠檬黄、赤鲜红、新红、日落黄(FCF )、靛蓝、亮蓝、铝色淀、合成β-胡萝卜素鸡叶绿素铜钠盐。

第二节:食品香气一、香气值:判断一中物质在食品香气中所起作用的数值称为香气值(发香值)。

二、香气值=香味物质的浓度/阈值三、香气阈值:是指在同空白试验作比较时,能用嗅觉辨别出该物质存在的最小浓度。

香气值<1,说明嗅觉器官对这种物质的香气无感觉。

第四节食品的质地食品的质地:是一种感官特性,它反映食品的物理性质和组成结构,是构成食品品质的重要原素之一,食品的质地与以下三方面感觉有关:(1)用手或手指对食品的触摸感;(2)目视的外观感觉;(3)口腔摄入时的综合感觉,包括咀嚼时感到的软硬、粘稠、酥脆、滑爽等。

第二章食品贮藏保鲜原理第一节食品贮藏中的生理和生化变化一、呼吸作用:一切动植物维持生命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和标志。

是在许多复杂的酶系统参与下,经有许多中间反应环节进行的生物氧化过程,能把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同时释放能量。

二、呼吸途径主要有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支路等三、蒸腾作用:是指植物水分从体内向大气中散失的过程,与一般水分蒸发不同,植物本身对其有很大影响。

四、成熟:通常在生长停息之前就开始了。

当果实完成了细胞、组织、器官分化发育的最后阶段、充分长成时,达到生理成熟(又称“绿熟”或“初熟”)。

果实停止生长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逐渐形成本产品固有的色、香、味和质地特征,然后达到最佳食用阶段,称完熟。

通常我们将果实达到生理成熟到完熟过程都叫成五、衰老:后熟由合成代谢(同化)的生化过程转入分解代谢(异化)的过程从而导致组织老化、细胞崩溃及整个器官死亡的过程。

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蒸腾作用的原理及应用1. 蒸腾作用的定义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水分通过植物体组织的导管系统升腾到植物体上部分,并在气孔处从叶子表面散发出来的过程。

蒸腾是植物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驱动水分从植物的根部吸收到叶片,并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2. 蒸腾作用的原理蒸腾作用的原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2.1. 叶片导管系统植物叶片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导管系统,包括导管和细胞间隙。

导管系统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而细胞间隙则起到储存水分的作用。

这些导管和细胞间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管状网络,使得水分能够在植物体内部自由流动。

2.2. 根部吸收和涌流植物根部的细胞带有根毛,根毛能够增加根部的吸水面积,从而增加吸收水分的能力。

通过细胞的渗透调节机制,植物能够使根部的水分浓度高于周围环境,从而实现水分的吸收。

吸收到的水分在根部经过根木质部的导管系统向上涌流,最终通过导管系统到达叶片。

2.3. 水分蒸发植物叶片上存在许多气孔,这些气孔通过可调节的开闭机制控制着植物体内部的湿度和气体交换。

当气孔打开时,叶片表面的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

因为水分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和黏性,水分分子之间存在亲和力,所以液态的水分会形成一块块水膜,从而保持蒸发的稳定性。

2.4. 水分升腾当叶片表面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时,叶片内部的水分就会形成负压。

这个负压会促使根部的水分向上通过导管系统涌流,最终到达叶片并补充蒸发掉的水分。

这个过程不断地进行,从而形成了水分的升腾。

3. 蒸腾作用的应用蒸腾作用在植物生理学和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3.1. 植物生理学研究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过程之一,研究蒸腾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理机制和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蒸腾作用,我们可以揭示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机制,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响应机制,进而为改良农作物品种和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3.2. 农业灌溉和蔬果种植农业灌溉是指通过灌水的方式为农作物提供水分。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政和县石屯中学马仁灿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

蒸腾作用不仅能促进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对植物体自身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植物还能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学习《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奠定了知识基础。

绿色植物吸收的大部分水分,都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以此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节课题内容主要是通过演示和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蒸腾失水现象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的吸收作用,明白植物体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而吸收的水分对植物体有何用处呢?在学生意识中较模糊,一些学生可能知道一小部分用于构成植物体,而大部分的水分到哪儿去了,学生不是很了解。

只对炎热的夏天行走在树林下感到凉爽深有体会,却不知凉爽的真正原因;此外,对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很少做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较差,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概念;(3)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2、能力:(1)通过演示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分析,说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阅读教材、分析插图,从而说出水分吸收、运输、蒸腾的过程,训练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植物蒸腾失水的观察实验,形成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2)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准备:1、演示“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装置,2、“蒸腾作用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示意图”挂图。

设计思路1.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教师展示演示实验,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引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多数双子植物和许多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 和藓类的保卫细胞为肾形,而禾本科植物和几种苔草 ( 莎 草 科 Cyperaceae) 的 保 卫 细 胞 为 哑 铃 形 。 Raschke(1979)提出哑铃形保卫细胞比肾形保卫细胞在 张开时有更高的效率,即在单位孔径宽度变化时需要 的体积变化更小。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原生质 体积 (pl)
保 卫 细 胞 叶 肉 细 胞 2.5~ 5.0 42a
叶绿体 体积(fl) 12a 33a
叶绿 体/细 胞
8~10c 28a
线粒 体/细 胞
22.6b 11.0b
线粒体/ 叶绿体 比率
3.6b 0.72b
圆球 微体/ 体/细 细胞 胞
0b 2.0b 8.4b 0b
平,并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因些群落中的失水是受光情况和
气孔行为不同的许多叶片失水的平均值。群落中土壤蒸发失 水的数量变化很大,取决于植物覆盖种类和数量。 因此,测定单位土地表面的蒸发 —蒸腾作用的总失水量在农 业和林业中比单独测定蒸腾更为重要。这种测定对适时灌溉 和估计流域的失量特别重要。
(三)、蒸腾速率的测定
存在于植物的叶片表皮上,有些植物的花瓣,萼片,
以及苹果、葡萄等发育的果实表面以及马铃薯块茎中 都有气孔存在。
一、气孔大小、形态、分布及密度
大部分植物叶的上下表面都有气孔,但不同类型的植 物其叶上下表面气孔数量不同。 一般禾谷类作物如麦类、玉米、水稻叶的上、下表面 气孔数目较为接近,双子叶植物向日葵、马铃薯、甘 蓝、蚕豆、番茄及豌豆等,叶下表面气孔较多; 有些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通常只下表面有气孔, 例如桃、苹果、桑等; 也有些植物如水生植物气孔只分布在上表面,使植物不 易受到伤害并更能适应干旱环境。
2、蒸腾作用意义: 第一,蒸腾作用失水所造成的水势梯度是植物吸收和运 输水分的主要驱动力 第二,蒸腾作用能够降低植物体和叶片温度 第三,蒸腾作用引起的上升液流,有助于根部吸收的无 机离子以及根中合成的有机物转运到 植物体的各部分, 满足生命活动需要。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但因其不可避免 地引起生活组织内部产生水分亏缺,影响代谢活性,并 且也意味着由于脱水而有受伤的危险,甚至造成死亡。
K+ 的出入保卫细胞,改变渗透势而导致水分出入,保卫细胞膨压
变化,引起气孔启闭。保卫细胞质膜上存在外向和内向 K+ 通道对
保卫细胞K+的跨膜运输起重要作用(Blatt和Thiel, 1994)。这两种K+ 通道的激活条件、调控机理和功能各不相同。Schroeder等(1987)报
道内外K+通道都可被Ba2+阻断,内向K+通道可被Al3+所阻断。外源
白或结合位点结合后,经一系列信号转导途径,引起渗透势变
化(Assmann, 1993).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3.1
3.1.2
保卫细胞质膜上的结合蛋白
乙酰胆碱受体 王恒彬等(1998)以蚕豆为材料,荧光定位
和免疫印迹鉴定表明,保卫细胞原生质体质膜上存在 n型乙酰胆
碱受体,受体激活剂和抑制剂的药理学实验证明其 n型乙酰胆碱
§3 植物的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与部位
(一)、蒸腾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1、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方式从植物的表面向外界散失 的过程。 陆生植物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用来作为植 物体的构成部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地上部分散 失到 大气中去了。1株玉米在生长期消耗的水量约200kg, 作为植株组成的水不到2kg,作为 反应物的水约0.25kg, 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达总吸水量的99%。
受体参与乙酰胆碱调控的气孔运动。 3.1.3 光受体 一种对蓝光作出反应,另一种对UV-A作出反
应。其中一个是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另一个可能是质膜上 的黄素蛋白(Kaufman, 1993)。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3.2
3.2.1
保卫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
内向、外向 K+ 通道 气孔运动的渗透调节理论中心是大量
离体快速称重法
吸水纸法或吸水剂法
稳态气孔计或光合仪等
二、气孔构造及气孔蒸腾特点
(一)、气孔大小、形态、分布及密度
气孔是植物叶表皮组织上的两个特殊的小细胞即保卫 细胞(guard cell)所围成的一个小孔,不同植物气孔的 类型大小和数目不同。 除某些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如水晶兰属 (Monotropa) 和 鸟巢兰属 (Neottia)(Willmer 和 Fricker,1996), 气孔普遍
一,通常在外侧壁厚,有阻止水分丢失的功能,水蒸
气通过角质层的扩散速率一般很低,仅占开放气孔扩 散水气的1%~5%。在靠气孔下腔的有些区域被极薄
的角质层覆盖,认为可能是感受湿度变化的部位
(Appleby 和 Davies, 1983) 。气孔关闭时,由腹壁突出 出 来 的 角 质 化 的 唇 瓣 (lip) 能 将 孔 盖 严 (Willmer 和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蚕豆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叶绿体比较 (Allaway和Setterfield ) 细胞类型 保卫细胞 叶肉细胞
叶绿体平均长/宽(μm)
基粒数/叶绿体 类囊体数/基粒
3.9/2.8
19~40 2~11
6.1/2.4
23~39 2~28 10~12
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植物并不能从干燥空气所要求的高
速蒸腾作用中得到直接利益。而光合所需的CO2和O2多 半是通过气孔进行扩散运输的,于是蒸腾也是光合非有 不可的副产品。因此,蒸腾有时也被描绘成一种灾难, 适当地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消耗,在生产实践上具 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群落的蒸发作 用: 对蒸腾作用的讨论主要涉及叶片或单株植物,但是在自然界 及生产实践中植物通常以群体存在。在群落中,主要的蒸发 表面是不同年龄和不同生理状况的叶片、位于冠层的不同水
处的壁;外侧壁 (outer lateral wall),靠叶片外表面的壁;内侧 壁(inner lateral wall),靠气孔下腔的壁。保卫细胞的壁各处厚 薄不均,肾形保卫细胞一般背壁薄而腹壁特别加厚;哑铃形保 卫细胞的球状末端壁较薄而中间棒状部分壁厚。 保卫细胞壁的纤维素微纤丝有特殊的排列,肾形保卫细胞纤维 素微纤丝从孔向周围呈辐射状定向,禾本科植物哑铃形保卫细 胞球状部分纤维素微纤丝从孔向外放射。保卫细胞的壁有相当 的弹性,壁的特异加厚和纤维素微纤丝的定向是保卫细胞不均 匀膨胀和气孔运动中形状改变的主要决定因素。
58
12 0
156
130 400
22×8
13×6 14×12

40
0
-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1. 气孔的基本结构
一般植物的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有些植物中还 有与表皮细胞明显不同的副卫细胞围绕着这一对保卫 细胞,组成气孔复合体(stomatal complex)或称气孔器 (stomaltal apparatus)。
Ca2+直接抑制内向K+通道。外向K+通道对Ca2+、G蛋白调节剂PTX 和CTX及IP3都不敏感,但对胞内pH非常敏感,在胞质pH较高时被 激活,而胞质酸化时受抑制(Blatt和Armstrong, 1993)。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3.2
3.2.2
保卫细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
质膜上的阴离子通道 (anion channel) 近几年来,几个实验
室应用膜片钳技术对质膜上的阴离子通道进行了研究。已证实在保 卫细胞质膜上存在三种阴离子通道: R型(rapid type)阴离子通道,可能参与调控气孔张开(Keller 等 , 1989)。 S型(slow type)阴离子通道,可能在调控气孔关闭需要持续的阴离 子外流中起作用(Linder和Raschke,1992.)。 SA(stretch-activited)离子通道 它是对膨压高度敏感的非专一性 Ca2+通道,同时可以通透Cl-和K+,被认为对保卫细胞的渗透调节也 十分重要(Cosgrove和Hedrich, 1991)。
分子有很强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可以认为壁区是一
个离子暂时贮存的库,对气孔运动中大量离子出入保
卫细胞,特别是对K+的快速转运有重要意义(Willmer 和Fricker,1996)。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2.2
壁角质层(cuticle)
和周围表皮细胞相比,保卫细胞的蜡质沉淀少而角质 层较厚,角质层从外侧壁经腹壁连续到内侧,厚薄不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4
叶绿体
一般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而多数植物的每个保卫细胞中有 10~15个叶绿体,约占整个细胞体积8%(Humble和Raschke, 197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数量在几十个到100个之间。与叶肉 细胞相比,多数植物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发育不好,类囊体结构 小,基粒少(表2)。叶绿体内含大量淀粉粒,而且淀粉含量有昼 夜的变化,白天气孔张开时,淀粉含量下降,夜间气孔关闭, 淀粉积累。淀粉降解为合成有机阴离子提供碳骨架,参与渗透 势调节(Willmer和Fricker, 1996)。 保卫细胞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可为气孔运动提供一部分能 源,但保卫细胞叶绿体进行光合磷酸化需要高强度的光(Zeiger, 1990)。
二、结构及生理特点
2.1 果胶质
保卫细胞壁富含果胶质(Wille和Lucas, 1984), Stevens
和 Martin(1977) 报道在多足蕨属 (Polypodium) 内壁存
在钾离子吸附袋 (potassium-adsorbent sacs) ,它们可 能起到积累钾离子的作用。
保卫细胞壁富含的胼胝质、木质素等带负电的多聚物
积、控制质膜上的泵、离子通道、受体等的密度 (Hillmer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