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静定

合集下载

第十四章:超静定结构

第十四章:超静定结构

Fl3 8EI
0

l3 2EI
X1

l3 3EI
X2

l2 2EI
X3

5Fl3 48EI

0
3l 2
l2
2l
Fl 2
2 EI
X1

2EI
X2

EI
X3
8EI

0
14
化简,得:
32l X1 12l X 2 36X 3 3Fl 0 24l X1 16l X 2 24X 3 5Fl 0 12l X1 4l X 2 16X 3 Fl 0
14
11

1 EI

1 2
l
l

2l 3

l3 3EI
1 ql 2 2
1F


1 EI

1 3
ql2 2
l

3l 4

ql4 8EI
M图
11X1 1F 0
l
M图

X1
1F
11
ql4

8EI l3
3 ql (方向向上) 8
3EI
14
例2:解图示超静定问题。
多余约束可以是结构外部的(多余支撑条 件),也可以是结构内部的。
14
2.内部约束
多余内部约束的实例:
ab
静定
二次超静定
三次超静定 14
具有多余内部约束的结构的特点:平衡 方程可以求出所有反力,但不能求出所有内 力。
一个超静定结构,去掉 n 个约束后成为 静定结构,则原结构为 n 次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

超静定

l A
1)解除B端约束,建立相当系统 解除B端约束, 2)由正则方程 d11 X 1 + D 1P = 0 3)求系数和常数项
4l 4l 3 d11 = 3EI D 1F - Fl 3 = 2 EI
F X1
F
l 1
4)带入正则方程求解 3 X1 = F 8 4)做弯矩图
M = M 1 ?X 1 MF
例1, 试求图示梁的约束反力,设EI为常数. 试求图示梁的约束反力, EI为常数 为常数.
q A l B
1)解除B端约束,建立相当系统 解除B端约束, 2)由正则方程 d11 X 1 + D 1P = 0 3)求系数和常数项
骣 1 骣 鼢2 1 l3 珑l l = d11 = 珑 l鼢 桫 桫 EI 珑 鼢3 2 3EI D 1F
二,正则方程的建立
1,一次超静定问题的正则方程 力法求解静不定问题的关键——建立正则方程. 力法求解静不定问题的关键——建立正则方程.下 建立正则方程 面通过一例说明建立正则方程的步骤. 面通过一例说明建立正则方程的步骤. 图为车削工件安有尾顶针的简化模型. 图为车削工件安有尾顶针的简化模型.
力法求解过程如下: 力法求解过程如下:
第二节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
一,力法
力法——以多余约束力为基本未知量 力法——以多余约束力为基本未知量,将变形或位移表 为基本未知量, 示为未知力的函数,通过变形协调条件作为补充方程求 示为未知力的函数, 来解未知约束力,这种方法称为力法 又叫柔度法 力法, 柔度法. 来解未知约束力,这种方法称为力法,又叫柔度法. 力法的基本思路: 力法的基本思路: 1,结构静定化 2,在未知力处 3,变形条件 4,正则方程 解除多余约束 建立 借助莫尔积分 解线性方程 静定基与相当系统 变形协调条件 补充方程(正则方程) 补充方程(正则方程) 未知力

超静定问题的概念

超静定问题的概念

超静定问题的概念
超静定问题是指具有多余约束的几何结构问题。

在力学中,超静定问题是指系统的约束数多于方程数,即系统的自由度被多限制的问题。

相较于静定问题,超静定问题更加复杂,因为除了平衡方程外,还需要考虑多余约束条件。

在工程中,超静定问题通常出现在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领域。

例如,一个简单的悬臂梁就是超静定问题,因为它的端部受到固定约束,但只有两个平衡方程来描述其行为。

为了解决超静定问题,我们需要使用额外的约束条件来建立方程,从而得到唯一解。

超静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结构的稳定性、抵抗外部载荷的能力以及结构的变形等重要问题。

因此,在工程设计和实践中,超静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静定超静定判断及计算

静定超静定判断及计算

目的和意义
目的
理解静定与超静定的概念,掌握判断方法,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正确判断结构和系统的静定或超静定状态对于确保结构安全、节约材料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02
静定与超静定的基本概念
静定结构的定义
静定结构
在任何外界影响下,其平衡位置都是稳定的 ,且在受到微小扰动后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 平衡状态。
内力计算的方法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通常采用截面法或节点法进行。截面法是通过 截取结构的一部分进行分析,节点法则是对结构的节点进行受力分 析。
内力的表示方法
内力可以用实线和虚线表示,实线表示实际受力方向,虚线表示实际 受力反方向。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1
位移计算的意义
在结构分析中,位移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通过计算位移,可以了解结构的变形 情况,从而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本文的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航天等工程领 域,解决了众多实际工程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复杂结构体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复杂结构体系在工程中越来越常见,未 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复杂结构体系的静定与超静定问题, 提高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引入先进计算技术
计算公式
自由度数 = 刚片数 - 约束数。
判断标准
若自由度数等于0,则结构为静定;若自由度数不等于0,则结 构为超静定。
几何法判断
定义
几何法判断是指通过分析结构的几何形状来判断结构是否为静定或超静定的一种方法。
判断标准
若结构的几何形状满足静定结构的条件(即所有刚片都是相互平行的),则结构为静定;否则为超静 定。
01

超静定结构

超静定结构

l
A
B
l
q
D
2 )建立正则方程 1 (δ 11 + ) X 1 + ∆1P = 0 C
3 )求解 2 1 2 2l 3 δ11 = ( × l × l × × l) = EI 2 3 3EI 1 1 ql 2 2l 1 ql 2 3l ∆ 1P = − ( ×l × × + ×l × × ) EI 2 2 3 3 2 4 ∆ 1P 7 ql 4 7 ql =− X1 = − = (↑ ) 1 24 EI 24 δ11 + C 2 )据平衡条件,求得
ql 2 M C = M × X1 = 7
0 C
q
A
ql 2 7
X1
MP
ql 2 2
M
5ql 2 14
M A = M × X 1 − M PA
0 A
5 ql 2 =− 14
例14 − 2 − 4 画图示刚架的内力图。
q
D
q
C
X2
解:利用对称性,从CD中间
X1
EI
D K
剖开,由于结构对称,载荷 对称,故只有对称内力, 所以,X 3 = 0。
δ11
求得 X 1 后,则可解出相当系统所有内力、位移,此相当系统的解 即为原系统的解。
三、n次静不定的正则方程
可将上述思想推广到n次静不定系统,如解除n个多余约束后的未知多余 约束力为 X j ( j = 1,2,..., n ) 它们将引起 X i 作用点的相应的位移为 ∑ ∆ ij ,而原系统由 x j ( j = 1, K n) j =1 与外载荷共同作用对此位移限制为零(或已知),故有
P A C D n O B P (b) P A

简单的超静力问题

简单的超静力问题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20
例题 6-2
2. 取1杆和2杆为AB杆的多余约束,FN1和FN2 为多余未知力。得基本静定系如图c。
F
3
AC
B
(c)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21
例题 6-2
3. 由变形图(图d)可得变形相容条件为
E
(d) C Dl1 FN1
Δl1 2Δl3 Δl2 2Δl1
F
A
F
FN3
2E F 1A 1F cNo 2 3 l 1sF N E l1 3 3c A 3o s
于是可求出多余未知力FN3 。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例2
y
q
A
C
BxA
l/2
l/2
l
8
B
超静定梁
q
A
l/2
FC
l
基本静定系统
B 补充方程为 5ql4 FCl3 0 38E4 I 48EI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1
第 6 章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6-2 拉压超静定问题 §6-3 扭转超静定问题 §6-4 简单超静定梁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2
§6-1 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Ⅰ. 关于超静定问题的概述
(b)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mm×30 mm的矩形,钢的弹性
模量E=210 GPa,铜的弹性模
量E3=100 GPa。
材料力学(Ⅰ)电子教案
简单的超静定问题
29
例题 6-3
解:1. 装配后有三个未知的装配内力FN1, FN2 , FN3,如 图d所示。但平行力系只有二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超静定结构的概述

超静定结构的概述
量,梁会产生向上弯曲变形,故梁会因温度改变而产生内力。
(a)
(b)
图 11-3
除上述主要特征外,超静定结构还具有整体性强、变形小、受力较为 均匀等特点,因而这种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被广泛采用。例如,图11-4a 所 示的两跨连续梁较图11-4b 所示的两跨简支梁,在力 F 作用点处的弯矩和 挠度均为小。
(a) 静定结构
(b) 超静定结构
(c) 静定结构受力图
算上来说,静定结构的静力特征是用静力平衡条件就能求得全 部反力和内力;而超静定结构的静力特征是仅用静力平衡条件不能求得 全部反力和内力。例如,对图11-1a 所示的静定梁,其受力图如图11-1c 所示,梁的反力(FAx、FAy、FB)和内力(FN、FQ、M)分别由三个静 力平衡方程求得。 而对图 11-lb 所示的连续梁,其受力图如图 11-ld 所示, 梁的反力共有四个(FAx、FAy、Fx1、FB),其中Fx1称为多余约束所对应 的多余未知力,用三个静力平衡方程不可能将此四个反力全部求得,只 要有一个反力尚未确定,梁的内力就不能确定。因此,还须补充其他条 件,才能求解。
【例11-3】确定图11-13a 所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
解:图11-13a 所示刚架,具有一个多余约束。若将横梁某处改为铰接, 即相当于去掉一个约束,得到如图11-13b 所示的静定结构,故原结构 n = l。
若去掉支座 B 处的水平支杆,则得图11-13c 所示的静定结构。 但是,若去掉支座 B 或支座 A 的竖向支杆,即成可变体系如图11-13d 所 示,显然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此刚架支座处的竖向支杆不能作为多余约束。
图 11-6
② 去掉一个单铰,相当于去掉两个约束 。 如图11-7a 所示的结构,去掉一个单铰而变成静定结构,如图11-7b 所示。 因 n = 2,故该结构为两次超静定 。

超静定问题——精选推荐

超静定问题——精选推荐

西南交通大学应用力学与工程系材料力学教研室第八章简单的超静定问题§8-1 概述静定结构: 仅靠静力平衡方程就可以求出结构的全部未知的约束反力或内力FAB2A F1BααC平面任意力系:3个平衡方程平面共点力系:2个平衡方程独立平衡方程数:超静定结构(静不定结构): 仅凭静力学平衡方程不能求解全部未知内力或反力的结构。

超静定结构的未知力的数目多于独立的平衡方程的数目;两者的差值称为超静定的次数。

BD C A 132FααF F CF B F A BC ABCADA FααF N1y xF N3F N2BD C A 132FααF F CF B F A BC AA FααF N1y xF N3F N2•习惯上把维持物体平衡并非必需的约束称为多余约束,相应的约束反力称为多余未知力。

•超静定的次数就等于多余约束或多余未知力的数目。

•注意:从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角度来说,多余约束往往是必需的,并不是多余的。

超静定的求解:根据静力学平衡条件确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列出独立的平衡方程;然后根据几何、物理关系列出需要的补充方程;则可求解超静定问题。

F F CF B F A BC A•补充方程的数目=多余未知力的数目=多余约束数。

•根据变形几何相容条件,建立变形几何相容方程,结合物理关系(胡克定律),则可列出需要的力的补充方程。

•补充方程的获得,体现了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技巧与关键。

此处我们将以轴向拉压、扭转、弯曲的超静定问题进行说明。

BD C A 132FααF F CF B F A BC AA FααF N1yxF N3F N2§8.2 拉压超静定问题1拉压超静定问题解法例两端固定的等直杆AB ,在C 处承受轴向力F 如图,杆的拉压刚度为EA ,求杆的支反力.解:一次超静定问题=−+F F F B A F BA F AB ablFC (1) 由节点A 的平衡条件列出杆轴线方向的平衡方程(2)变形:补充方程(变形协调条件)可选取固定端B 为多余约束,予以解除,在该处的施加对应的约束反力F B ,得到一个作用有原荷载和多余未知力的静定结构--称为原超静定结构的基本静定系或相当系统注意原超静定结构的 B 端约束情况,相当系统要保持和原结构相等,则相当系统在B 点的位移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 21 X 1+ δ 22 X 2+ δ 23 X 3+ ∆ 2 P = 0
δ 31 X 1+ δ 32 X 2+ δ 33 X 3+ ∆ 3 P = 0
a δ21 = − 2EI
∆2P
3
a3 δ22 = 3EI
1 2 δ23 = a 2EI
1 11 2 3 qa4 = ( qa a a) = EI 3 2 4 8EI
FNi FNi li ∆1 P = ∑ =0 EA ∆1 p X1 = − =0 δ 11
FNi = FNiP + X 1 FNi
P FNAD = 2 sinα
X1 = −
∆1 P
δ 11
=0
P FNBD = − 2 sinα
FNCD=0
C B A l α α D P
X1 X1 α α P 基本静定系
1
l FP l 2l/3 l l 1 l l
FPl3 1 FPl ×l ×l = − ∆2P = − EI 2 2EI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EI,不考虑剪力和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 不考虑剪力和 轴力的影响,试画出弯矩图。 轴力的影响,试画出弯矩图。
B
M = −asinϕ
π
ϕ
a A
MMds 1 2 πa3 1 δ11 = ∫ (−asinϕ)2 adϕ = = s EI EI ∫0 4EI π MMds 1 2 π ∆F = ∫ = 1 ∫π[Fasin(ϕ − 4)](−asinϕ)adϕ s EI EI 4 横截面上的弯矩? 横截面上的弯矩? Fa3π =− 8 2EI M = MX + M
1 δ11X1 + ∆1P = − X1 k 1
Pa (3l − a) ∆1P = − 6EI
Pa2 相当于B端为刚性支承 当k= ∞,相当于 端为刚性支承,此时: X1 = 3 (3l − a) 相当于 端为刚性支承,此时: 2l 相当于B端为完全柔性支承 当k= 0,相当于 端为完全柔性支承,此时 相当于 端为完全柔性支承,此时: X1 = 0
正则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1=0
∆ 2=0
δ 11 X 1+δ 12 X 2+δ 13 X 3+∆1P=0
δ 21 X 1+δ 22 X 2+δ 23 X 3+∆ 2 P=0
∆ 3=0
δ 31 X 1+δ 32 X 2+δ 33 X 3+∆ 3 P=0
-正则方程的一般形式
δ 11 X 1+ δ 12 X 2+ δ 13 X 3+ ∆ 1 P = 0
δ ij = δ ji
例题5
FP C
l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EI,不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 不 考虑剪力和轴力的影响, 考虑剪力和轴力的影响,试 画出弯矩图。 画出弯矩图。 l
B
A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 平面刚架受力如图所示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EI,不考虑剪力 各杆的弯曲刚度均为 不考虑剪力 和轴力的影响,试画出弯矩图。 和轴力的影响,试画出弯矩图。 FP
2a δ 11 = 3EI
a a Mp M1
∆1P
7qa =− 24 EI
4
X1 = −
∆1 P
δ 11
7 qa = 16
2.作M图: 作 图
q B a A a
2 qa/2 2 qa/2
X1 = −
∆1 p
δ 11
7 qa = 16
q C x1
qa/16
a a Mp M1
2
qa/16
2
7a/16
2
l
1 l ×l 2l l3 δ11 = × = EI 2 3 3EI
3 1 l ×l 2l 4l × + l ×l ×l = δ22 = EI 2 3 3EI
5、应用图乘法计算正则方程中的位移 、
X1δ11+X2δ12 +∆ = 0 1P X1δ21+X2δ2曲杆A端固定, 端铰支. 例题4 轴线为四分之一圆周的曲杆A端固定,B端铰支. 在F作 用下,试求曲杆的弯矩图. 用下,试求曲杆的弯矩图.
B
F
π/4 A π/4 a
解:一次超静定。 基本静定系? 一次超静定。 基本静定系?
δ11X1 + ∆1F = 0
B
F X1
π/4
δ11 = ?、 1F = ? ∆
δ11
δ11
Pa 2 X 1 = 3 (3l − a ) 2l
讨论: 讨论: 处是刚度为k的弹簧,如何求B处支反力? 若B处是刚度为k的弹簧,如何求B处支反力?
A a C L
P
Pb
此梁为一次超静定
B
P X1 Pa P 1
l δ11 = 3EI
(δ11 + ) X1 + ∆1P = 0 k 2 3
Pa2 (3l − a) X1 = 6EI 2l 3 + k
1 F
横截面上的弯矩
M = MX1 + MF
F
B
Fa M = −X1asinϕ = − sinϕ 2 2
π (0 ≤ ϕ ≤ ) 4
A π/4
π/4
π M = Fasin(ϕ − ) − X1asinϕ 4 π 1 sinϕ] = Fa[sin(ϕ − ) − 4 2 2 π π ( ≤ϕ ≤ ) 4 2
FP1
X6 X4 X5
X5
X6 X4
X3 X1
X2
下列静定基是否正确? 下列静定基是否正确?
FP C B C B C B
A C
A B

A C

B
×
A A
×
A a L
C P
B X1
∆1=0
∆1=∆1P+∆1 X 1 ∆1 X = δ11 X 1
1
P
∆1P
Pa P X1
δ 11 X 1 + ∆1P = 0
B P l
多余未知力由多余约束引起
内静不定结构: 内静不定结构:
载荷、约束反力已知, 载荷、约束反力已知,而所有内力 由平衡方程不能完全求解的结构。 由平衡方程不能完全求解的结构。
A E1I1 C E2A2 D B h
FP X1 X3 X2 X2 X1 FP X3 FP
l/2
l/2
FP
静不定次数: 静不定次数:
课堂练习:刚架受力图示。各杆的 相同, 课堂练习:刚架受力图示。各杆的EI 相同,求最大 弯矩及其发生的位置。 弯矩及其发生的位置。
P A a B E a a C a D
δ11 X 1 + ∆1P = 0
δ 11
2a = EI
3
∆ 1P
Pa 3 =− 3EI
P X1 = 6
M max = MA = 5Pa 6
A
E1I1
C E2A2 D C X1 D
B
例3:求图示组合结构内力 :
h
原结构为一次超静定 静定基及相当系统
l/2
A
l/2
B
δ11X1 + ∆1P = 0
2 Ni2li M1 δ11 = ∫ dx + ∑ E1I1 Ei A i 2
c 2 ) c 2 1l l 2l 1h = ( )+ + 2 2h E1I1 2 2 4 3 4 E2 A2 E3 A 3 (− l3 l c3 = + + 2 48E1I1 E2 A2 2h E3 A 3
A
(b)
δ11X1 + ∆1F = 0
B
F πa Fa π X1 − = 0 X1 = 2 2 4EI 8 2EI
3 3
F
ϕ
A
Fa 2
当静定基只作用外载荷F 当静定基只作用外载荷F时: π M=0 (0 ≤ ϕ ≤ ) 4 π π π M = Fasin(ϕ − ) ( ≤ ϕ ≤ ) 4 2 4 点沿X 方向作用一单位力时: 当B点沿X1方向作用一单位力时:
δ 11 X 1 + ∆1P = 0
4.由正则方程求解多于未知力; 4.由正则方程求解多于未知力; 由正则方程求解多于未知力 5.求出多于未知力后,其它问题(如内力、 5.求出多于未知力后,其它问题(如内力、应 求出多于未知力后 变形等)求解方法与静定结构相同。 力、变形等)求解方法与静定结构相同。

δ 11 X 1 + ∆1P = 0
例题1:用力法求刚架的 图 例题 :用力法求刚架的M图
q B aB
法 解 超 静 定
q
C
q x1
1.求多于未知力: 求多于未知力: 求多于未知力
C
A a
δ 11 X 1 + ∆1P = 0
刚架的M 刚架的 P图 、 M图 图
3
a A
a
2 qa/2 2 qa/2
C
B
解:1、判断结构是静定的还是静不定 、 确定静不定次数: 的,确定静不定次数 2、选择静定基本系统,建立相当系统 、选择静定基本系统,建立相当系统:
3、比较相当系统与静不定系统, 、比较相当系统与静不定系统, 根据变形协调要求写出正则方程 A FP
X1δ11+X2δ12 +∆ = 0 1P X1δ21+X2δ22 +∆2P = 0
1 l
l
1 l/2 l l l
1 l ×l l3 δ12 = δ21 = − ×l = − EI 2 2EI
5、应用图乘法计算正则方程中的位移 、
X1δ11+X2δ12 +∆ = 0 1P X1δ21+X2δ22 +∆2P =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