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换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2

7、大变革的时代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唤醒:
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
分钟。

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
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
供了有利条
的时间、地点、条件有了明
程中,产生一对新的阶级,即地
晋”的韩、赵、魏三家,
补充:商鞅又称卫鞅,又叫公孙鞅,卫国贵族。

惠王前来看望。

公叔座向魏惠。

三次面见秦孝公,畅谈政治主张。

受文王以谋反罪名将商鞅车裂
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

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春秋。

4.。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2)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诸侯争霸战争对各国的影响,以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2)运用比较法,分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运用归纳法,总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3)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概念。

2. 教学难点:(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西周的衰落;(2)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请大家谈谈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概念;(2)分析诸侯争霸战争对各国的影响。

5. 课后作业:(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概念的认知程度;4. 学生对诸侯争霸战争对各国的影响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2. 历史地图;3. 图片资料;4. 教学视频;5. 网络资源。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试讲稿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全册教案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

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

做到熟悉能讲!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献公改革;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2)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3)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秦穆公、秦献公。

秦孝公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2)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3)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必然性)1、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1)农业: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②兴修水利: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

(2)影响: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

(2)掌握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了解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及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异同。

(3)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策略及其异同。

(3)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引起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引导学生关注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等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争霸过程和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介绍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分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历史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整理笔记。

2.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3. 选取一位思想家,深入了解其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商鞅变法等。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齐桓公、孔子、墨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2)引导学生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齐桓公称霸:了解齐桓公的统治政策,分析其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

2. 晋楚争霸:掌握晋楚争霸的历史背景,了解晋文公、楚庄王等君主的政治军事成就。

3. 孔子与儒家思想:学习孔子的生平事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4. 墨子与墨家思想:了解墨子的思想主张,分析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5. 商鞅变法:深入剖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深刻内涵及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变革的原因。

4. 案例分析:选取商鞅变法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对秦国发展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历史初中重大改革教案人教版

历史初中重大改革教案人教版

历史初中重大改革教案人教版
1.了解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和多媒体资料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
1.讲解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改革。

2.讲解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政府的决策等。

三、讨论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理性分析。

2.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总结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

五、作业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历史初中重大改革的文章,总结内容和体会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初中重大改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

下一步,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升对历史的认识和感悟。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结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唯物史观)
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地图,总结战国的社会变化及时代特征。

2.意义
(5)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

乱悠悠的局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由征服、称霸变为兼并、消灭。

兼并战争加速了分裂局面的结束,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谋求在兼并战争中取胜而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课标内容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2.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时空观念:阅读《战国形势图》,知道战国七雄名称和方位,了解兼并战争,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史料实证:阅读有关商鞅变法的史料,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目的和内容。

4.历史解释: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修建的历史作用。

5.家国情怀: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教学难点】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策》书影这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书影,战国时期中因此书而得名,其编辑者西汉学者刘向在该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

”随着频繁的战争,当时的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形成教师讲解: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

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这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这两件事被称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兼并战争教师讲解: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战争的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合作探究: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特点?标志性的战役有哪些?学生回答:这一时期战争特点是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九年级李换
教学目标:
1.知道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识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大事件;了解《权利法案》颁布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

2.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权利法案》内容的分析,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影响。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

重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史料1第14条规定:国王在国家重要事务上,包括征税和服兵役,必须征求贵族意见,并且得到他们的同意。

第39条规定: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合法的人身自由。

——《大宪章》
请思考《大宪章》颁布的目的是什么?《大宪章》体现了什么原则?
维护教俗贵族的特权。

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二、革命的发生
1.背景: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1628年,议会向国王呈递了一份《权利请愿书》,重申查理一世在没有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征税;不经法院判决不能随意逮捕人;和平时期不能随意在居民家中驻军。

这份《权利请愿书》表明了议会的什么意图?国王查理一世执行了吗?结果怎样?
这份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

查理一世先是假意应允,在得到拨款后却解散了议会。

议会和王权的矛盾激化。

2.革命爆发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

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3.处死国王
内战将英国分裂为两半:经济落后,旧贵族势力强大的北部和西部地区,支持国王;资本主义发达的南部和中部支持议会。

议会军的统帅克伦威尔指挥军队大败国王军队,并俘获国王查理一世,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君主最终命运如何呢?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英国历史进入了短暂的共和国时期。

三、《权利法案》
1.光荣革命
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政局陷入混乱之中,议会同被推翻的封建王朝达成了妥协。

1688年,议会决定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

这场宫廷政变又使权力回到了议会手中,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权利法案》对国王的哪些权力做了限制?
立法权、征税权、军权、集会权、选举权等。

同学们从这个过程图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曲折,反反复复。

因此寻求民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英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确立以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四、板书设计: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开始:1640年,新议会重新召开建国: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英国宣布为共和国复辟:查理二世复辟,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果:颁布《权利法案》,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