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郭迪煌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10期

(信丰县金盆山学校,赣州信丰341600)

[摘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

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对某些事件与朝代的年份不甚敏感。教师在本课中就可以从“百家争鸣”入手,从各个学派的小故事入手,将年份与枯燥难记的其他知识渗入趣味性的故事中帮助学生记忆,最好还能搜索到本地当年发生过的趣事,让学生从轻松的历史故事中掌握知识。

可以通过孔子游学的路径图来教授知识,例如:鲁定公九年至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中都为今山东汶上县),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鲁定公十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使齐归还侵占鲁的汶阳等地。鲁定公十三年,为重新确立鲁公室的权威,孔子策划实施了“堕三都”的政治军事行动,希望能够削减三桓大夫的实力,于是先堕叔孙氏之郈,再堕季孙氏之费,然而围攻成的攻势最终功败垂成。通过孔子每一阶段的经历与成就拓展开当时所在国的历史知识。

二、挖掘当地历史资源

知识说得再多,也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太过遥远,学生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地了解历史事件中所传达的哲理与情感。所以就会有课外实践活动的产生。历史教师可以充分

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资源、博物馆、文物展览等,多为学生组织相关的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带给人更深层次的东西。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多猜想、多提问。促进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想法与能力,使学生的眼界得以拓宽、思维得以拓展,能力与才情随着历史文化知识的深入学习而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在参观博物馆中,可以让学生分为的学习小组,以5~8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并且对于参观过的事物进行记录。教师穿行于各个小组之间,实时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从所参观的事物中联系到书本内容,让学生得到联想与拓宽。当学生在观察某个类似于“鼎”的青铜器文物时,教师可以联系到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于商朝制造;青铜器中的精品:四羊方尊,于湖南宁乡出土。而由商朝又可以继续讲述,商朝是在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而建立的,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开始于商朝,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等等。利用当地的丰富历史资源与教师的延伸讲解,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同时刺激,

使学生对于平日难记的知识要点印象更加深刻,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也铭记于心,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系统化。

三、开展探究性学习

将学习的主动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探究来获得知识,如此得来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也能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求知欲。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一周开展一次,通常是在教授那些与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有所关联的知识时运用,为学生设计问题,布置主体任务,让学生带着疑问,设计出实践方案,再一步步地实施探究。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知识,开拓眼界,还能让学生在以往沉闷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别样的色彩。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知晓情境: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然后设计任务,需要通过查阅教材与资料:1.找出鸦片战争的发生年代与重要事件。2.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做出正确的分析与

认识。3.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与精神。4.分析战败原因。提点学生可以通过对家中老人的采访与本地区中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地方走访,拓展更多有关鸦片战争的知识与小故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提高了交际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的互动也使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效提高。

四、教师对于评价与反馈的研究

每一次的课外实践与探究性学习过后,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设计的实践方案、实践心得做一个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与建议作出反馈。例如在参观完一次青铜器文物展过后,学生在心得中谈到了自己在此过程中所看、所听、所想,还提出了更多他想了解的问题,比如人类是从受到什么的启发而使用青铜器,青铜器在劳动生产中所占的地位,等等。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目前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深化讲解。

并且在每一阶段的学习过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效果进行检测,以此来决定下一阶段教学的设计。例如学习完“百家争鸣”的盛况之后,教师可以出一份课堂小测试,或者开展知识竞答,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学派的理解与看法,从而了

解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例如孙武与孙膑的著作分别是什么,韩非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家的主张是什么,等等。

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中开发校本课程,主要是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课堂,依据学生所处环境、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适当调整。让学生有更多发展个性的自主实践机会,养成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得到增强,教学相长。开发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意识与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宁.史政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4,(12).

[2]宗华.论如何使初中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现代化发展[J],南北桥,2015,(5).

[3]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责任编辑邓振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作者:郭迪煌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第10期 (信丰县金盆山学校,赣州信丰341600) [摘要] 传统的文科教学,以识记与背诵为主,不太考虑学生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依照考点进行教学。历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开拓学生眼界的课程,不光需要学生对知识内容烂熟于心,还应对历史事件能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事件,以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切入点,因材施教。因此,初中历史的校本课程应当为广大历史教师所重视,帮助学生从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获得能力与情感体悟。 [关键词] 初中历史;有效开发;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希望课程教学能够建立在学校自身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随波逐流地依照范式来进行刻板教学。不同地区与环境下生长的学生,组建的校园,都有不同的个性。当学校决定实

施校本课程时,首先就需要对学校自身进行考量与评估,开发所在地区与环境下的多元化可利用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具体需要来设计课程教学。针对学生、教师的差异性,开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校本课程。构建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纲要学习、又能依照差异进行完善的课程教学。唯有通过理解与思考,才能够对教学内容运用自如,对知识内容深化掌握。 一、结合实际新编教材 实践校本课程中的“新编教材”,并不是指真实地让教师重新编写一本历史教材,而是以国家编制的课程教材为基础,结合本地或是本校的历史课程资源、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教师开发出来的、帮助课堂教学的导学案资料。知识内容重在与地域、学校文化的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使用导学案资料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更多拓展的历史资料与趣味性阅读驱动学习内容的深入。 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内容时,导学案的资料可以由本地区隶属于战国哪一政权开始导入,引发学生对于地域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开始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的开发与研究 历史应当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历史蕴涵着人类文明的传统,蕴涵着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蕴涵着时代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批判地继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但我们不能不忧虑地看到历史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使丰富而系统的史学变成枯燥乏味和支离破碎,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历史科被贬为副科而备受冷落,导致基本人文素质失衡,特别是对历史的淡漠,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就更无从谈起了。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历史教学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因此,在强化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的同时,开发历史校本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什么叫“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丹东一中的历史校本课程——《青铜文化》就是根据第二层含义而编制的。 一、课程提出的依据 (一)校本课程的提出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 面向21世纪,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关于课程管理,出台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地方、学校将拥有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从而也把学校教师推到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第一线,使课程开发形成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迅速从理念和行为上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不仅要考虑"怎么教",还要考虑"教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为此,丹东一中老师编写的《青铜文化》历史校本课程,目的就是为补充、延伸国家课程,实践"教什么"。 (二)本课程的提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曾指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的强项。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统一教材,以相同的教学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又以相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再接受同一张试卷的测试,甄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这种看似绝对公平的教育,只能让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其他学生被埋没掉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项活动失去了它的应有价值。所以,学生的多元智力决定了我们要用多元课程去满足他们,即在实际教学中,高度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再确定如何因材施教,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DOC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类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其学科特点具有广阔的空间。 1、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具有非常多的可以开发的主题;其二,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史书、影视作品、戏剧、音乐歌舞、古典诗词、文物古迹、著名人物等等,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三,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使历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可以采取阅读史书、参观古迹、观看影视作品、人物访谈、手工制作、设计旅游景点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2、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有三种:课程的补充策略——即针对国家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改编策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和结构调整;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3、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根据以上三种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进行如下的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第一类:课程的补充策略。在我们进行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重大题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课程的补充策略就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好方式。可开发的这类课程有:中国古代人物评介、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科技史、科举考试制度漫谈、世界宗教简史、世界战争简史、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人物等。 第二类:课程的整合策略。 课程的整合策略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老师的专长对课程进行整合。比如:国别史+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化学+历史、英语+历史、音乐+历史、美术+历史、体育+历史等等。这类课程有:中国政治制度源流考、中国法律制度史、世界史资料阅读、英语历史剧表演、扶桑史话、美国的故事、《水经注》中的历史地理、中国古代风水术、中国古典舞、古乐与历史、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歌声与历史、中国古代炼金术与化学、深圳史话、南山史话、中国武术史等。 第三类: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发表时间:2018-03-29T13:44:39.4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3月总第265期作者:石丹枫 [导读] 本文通过自己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来谈谈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五中学716000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来谈谈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身边的历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新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一、制定课程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由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延安的地理位置;延安历史发展的变迁;延安的历史文化名人;延安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网络、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旧址、遗址、文物、陵园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渠道有目的收集资料;培养分析、处理原始资料的能力。 二、选择课程内容 延安的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找好学习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其次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学生身边丰富的历史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例如:《毛泽东在延安》这一课的选择,我以毛泽东在延安居住过的四处旧址为线索,指导学生们去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本概况,认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课题切入点小,可行性强。学生们都知道旧址就坐落在我们的身边,参观访问很方便,有些同学不止一次去过这些地方,多少都有些了解。另外,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大概,细节却又不十分清楚,如每个旧址毛泽东住了多长时间?居住期间完成了哪些著作?领导了哪些运动、战争、会议?旧址中陈列的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又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内容确定后,由学生们自己收集学习材料,我担任主编,将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重新整合,编写出极富个性的、而且也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校本教材。 三、改变课堂呈现方式 1.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收效甚微。我从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把这种形式引入校本教学课堂中。 2.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剧表现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历史情景剧”的运用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情景剧”指的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例如:学习“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耍“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学生一起编排了情景剧《延安窑洞谈话》。 3.在历史校本课堂中,采用展示成果法 组织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专题的形式整合身边的历史资源,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总结成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崭新领域,我也仅仅是初次体验。今后,我会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

历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秦 王 扫 六 泸县六中罗其美

历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泸县六中罗其美 根据课改精神,历史教学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可以多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课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七年级历史活动课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课程目标] 七年级历史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前面部分,即从原始社会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过程中有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早期国家的建立(夏、商、西周),有春秋、战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革,也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军国家的建立(如: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次出现分裂局面。 今天讲的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对今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秦灭六国的进步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思想目标:根据秦始皇重视人才,教育学生应努力学习,成为将来的人才。如果成为管理人才也要重视人才。通过介绍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目标:思考秦始皇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评论秦始皇,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阅读、归纳能力。 2、收集资料,通过整理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 3、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确定原因: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因为对初中学生来,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教学课时] 1课时。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天下第一属豆村 (西安市周至县终南镇豆村) 一.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给体现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创办“个性化”学校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经济、文化特色和社会的需要,开发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 中国最大的庄,笑言为石家庄。但中国最大的村是豆村,可不是笑言。豆村之大全国有名,号称“天下第一村”。豆村在唐宋时,所属乡名不详。明清时属豆村里,清末至解放时分别属豆村所、终南联保、终南乡一保。解放以来,豆村先后归属及名称为终南区豆村乡、终南乡豆村、终南公社豆村大队。豆村大队辖豆村、郭家洼、斑竹园、七里路、挂面房5个自然村34个生产队。1984年公社改乡镇、大队改村,又恢复为终南镇豆村,豆村现在被划为四个行政村:豆一村、豆二村、豆三村、豆四村。这四个行政村,各直辖就近的一个自然村:豆一村直辖斑竹园村,豆二村直辖七里路村,豆三村直辖挂面坊村,豆四村直辖郭家洼村;共计35个生产组,面积40公里,人口15000多,全村北有12条街道,南有9条街道,共有24条丁字街。

豆村文化深厚,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这是取之不尽的历史宝藏。我们历史教师应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采用情景体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专家咨询、课外拓展、社会调查走访等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完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所属的历史校本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选取了豆村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作为素材。旨在通过对这些历史相关事件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科学地分析、认知我们民族的先辈,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以期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勤奋勇敢、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加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情分析 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大都是00后出生,由于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发展、融合的时代,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之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他们崇拜的是影视明星,热衷的是洋人节日,追求的是时尚,而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却知之甚少,所以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学习,增强作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树立起努力学习报效家乡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设计第一课豆村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豆村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古代历史变迁 【教学难点】 1.正确看待和了解村庄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以影音、图片资料为载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情景体验、课堂调查、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外拓展、专家访谈与咨询等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豆村的一些影像资料,由学生介绍豆村与之相关的地名等从而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 村名所来,其说有三:一说:商末周初(前11世纪)就有部分西周贵族居于此,约500人以上,在此为古公亶父迁歧,文王作沣做准备工作,并精于制作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开设课程的目标 第四章开设课程内容选择与确定第五章案例展示与评估 第六章设计理念选材 第七章作品评选与展览

第一章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设计 (试行) 阳信县商店镇第二中学(序)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 第二章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章.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系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合作。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负责的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历史校本课程编写纲要

历史校本课程编写纲要 方城县二初中政史地教研组金玲军张保东杨秋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方城历史文化走进中学校园》 课时安排每学期12课时 授课对象初中学生 二、主要内容 历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践,要以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校实际出发,适应学生能力、性格、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结合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亲切与真实,让学生懂得学生历史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历史备课组充分利用方城历史文化的地域教育资源优势,编写了历史校本教材——《方城历史文化走进中学校园》,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社会风貌,增进对方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历史遗址保护的责任感,立志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方城历史悠久,勤劳淳朴的先民们,为方城大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 方城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距今七千多年的独树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西汉

廷尉张释之祠,东汉——汉光武帝——刘秀饮马的扳倒井遗址和湖阳公主修行的千年道观炼真宫遗址,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遗址,北魏雕凿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宋襄汉漕渠遗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等景观;有号称北武当的黄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贤山、望花亭水库等自然景观。火烧博望坡遗址等景点也被列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 方城的民间艺术源源流长。闻名遐迩的文房瑰宝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的黄石砚,始创于汉代,盛于宋代,辉煌于当今,雕工精湛,勘称一绝,古代大书法家米芾、黄庭坚,当代大书法家启功等曾挥毫泼墨,予以高度赞誉。产品远销国内26个省市和日本、美国、香港、台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方城羊肉烩面,香飘中原,方城人民把烩面当做主食,县城内就有数百家烩面馆。博望锅盔质脆肉厚,香甜宜口。博望锅盔技法被当地农民掌握、流传。 方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中国最早外交家张骞博望封侯,西汉执法不阿张释之,明朝抗清名将吴阿衡,近代开国上将栗在山,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 我们编写的这部校本教材,准备分三部分介绍方城历史文化。第一部分,“特色文化”,主要介绍方城历史文化发展,饮食文化,土特产文化;引导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关注,溯本求源,感悟方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历史责任感。第二部分为“历史遗迹与遗址”,主要介

中国历史校本课程

《中国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 名称 中国历史 适用 年级 八年级总课时22课时 课程简介(200字内) 中国近代史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背景分析(500字内)目的和意义: 1、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参观历史遗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内在联系。 2、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多种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尝试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的解释,做出正确的评判。 学情分析: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解决相关问题;采用六人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小课题的探究,逐步锻炼收集与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等历史活动,学以致用,提高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3、通过收集老照片、老物件,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迹等,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 资源分析: 1、学校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各种教学设备,教师自制教具、模型以及学校图书馆的期刊与书籍来完成课程规定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 2、社会资源:广泛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开展实践和探究活动。 3、信息化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软件、课件及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图片,形象直观的展现历史史实。 4、个人和家庭资源:利用家中的材料、图书开展相应活动,并可将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和体验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安玉香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这些专业活动必须含有历史知识。 一、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相反,可以有不同的变式,不同的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因为只有这一部分课程国家控制不十分严格。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的开发。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开设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逐渐有了历史活动课,在1999年和2000年的重点中学里又开始有了历史研究性课程。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又开始了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研究的薄弱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从1994年到2003年,笔者能见到的有关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只有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赵俊老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一文。这虽不能证明中国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但至少说明了研究的薄弱性。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其状况,提出对策,使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 二、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针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的现象,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一定要遵循理论联

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 校本教材开发方案 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素质偏低,学习基础能力差,厌学现象严重,学生感到课听不进,作业不会做,学习难度大,少量学生已申请退学,还一大批学生正在学校混日子。近几年来,学生第二学期辍学率高,留不住学生,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不进,感觉在职中学不到知识,没有长进。由此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必须研究开发符合我校低质生源的校本教材,大幅度降低教材难度,校本教材走向简单化、实用化、实践化,淡化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同时,校本教材开发须符合地方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发展需求,挖掘职业教育课程特色内容,体现职教特色,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因此,我校决定开展校本教材开发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编写校本教材范围:我校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所有教师均应参与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开发的周期一般为2年,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市场需求、学生就业需求、学生发展需求。 二、编写校本教材程序:根据本方案,参照本方案中的选题项目,以学科为单位组织人员编写。申报书及相关材料送交教科室,截止时间为2010年月日。学校安排第一批校本教材开发项目为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数学、职高音乐、职高体育、本土创业指导等。第二批为实用车工、实用钳工、实用电工、实用农学基础等。学校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后立项,立项后负责人与学校签订开发责任书。 (一)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易建中 副组长:钟飞云王本华胡素云蒋才杰 成员:肖宪洪肖调平杨芳杨接华贺秋林向子政 杨运华各教研组长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理念:

历史人物大家说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最新)

《历史人物大家说》校本课程申报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历史灿烂辉煌,傲然屹立;近代中国以其屈辱的遭遇和悲壮的经历令国人无限感慨,面对国家一次次的危难和困境,无数开明和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着、努力着、奋斗着;现代历史几经波折,终获强盛。 选取《历史人物大家说》这一课题,通过探究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阶段人物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为中华崛起而努力的决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落实成文,让他们在过程中充分感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他们也是一次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历史人物大家说》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历史人物生平的介绍、主要事迹和对他们的评价,其中主要是评价人物。 古代历史人物由于离我们生活的时间较为久远,所以又一定固定的评价标准:一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二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三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 近代人物由于其生活背景的特殊性,因此在他们的经历中都会打下那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同时每个人又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其生平经历往往又充满传奇色彩。 现代人物由于其生活时代离我们较为接近。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往往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做人和做事的经验教训。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把这些历史人物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以鲜活的事例渗透给青年学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人物生平的调查和探究,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可以使他们跳出课本的小圈子,还原一位更加丰满、更加鲜活和更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避免只从课本中学到的一点就对人物形成片面的认识和评价。因此首先探究人物的生平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这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物在其或长或短的一生中,一定都会有浓墨重彩之处,这就是他们的主要事迹。正是因为其主要事迹或功绩,后世才要了解和学习。因此让探究小组整理归纳出人物的主要事迹,既可以提升他们筛选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表达能力。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报告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吴江市七都中学“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执笔人:谢进如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问题更为严重,为此,中央政府决定对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新一轮的改革,而其中对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而在初中的课程改革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改革幅度是非常大的,它将原来的历史与地理学科进行综合,又补充了社会学的必要内容,从而开创了一门基础教育的新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与社会》。这门新学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主题性、自主性、过程性、体验性、应用性、合作性、反思性。①可是仅仅依靠现有的《历史与社会》教材,还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比如说过程性、体验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就很难充分体现。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呼吁有必要进行《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以此来补充教育部所定教材的不足,丰富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程内涵,真正实现和实践《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改革的理念。 本校正在从事有效教学理念下层次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江苏省第六期重点教研课题《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运作模式研究》的研究任务。在这两个课题中都涉及到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实现各门学科层次化教学模式中难度最大、层次最深的部分,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材料与过程指导》作为参考,但是,由于研究性学习没有专门的切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和依托,所以在我们学校参与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老师们都觉得无所适从。为此学校决定以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中心之一,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一)》中的教学实施建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有利于探索《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从而为有效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推广提供典型的案例,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证资料。 实践意义: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推进层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邓州历史名人故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邓州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执笔人:赵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问题更为严重,为此,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而其中对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则是其最基本组成部分。而在课程改革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改革幅度是非常大的,它将原来的历史按照时代特征进行了改革,但还不能完全实现新课程的新理念,比如说过程性、体验性、合作性和反思性就很难充分体现。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都纷纷呼吁有必要进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以此来补充教育部所定教材的不足,丰富学生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和实践《历史》新课程的改革的理念。本校从我们邓州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发掘邓州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本校实际,开发出本教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 有利于探索《历史》学科开展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层次化教学模式,从而为有效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推广提供典型的案例,为有效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证资料。 实践意义: 进行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有利于推进层次化教学,有利于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克服统编《历史》教材过于抽象,难于操作的弊端。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总体上掌握了必要的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将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研究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学会自我反思,学会为家乡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这些都是在传统的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的更深次的教学尝试。同时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还能促进一大批青年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长为会思考,能研究的科研型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教学理论依据:1.因材施教理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2.加涅学习层次理论:加涅认为,任何学习必会有一种最合适的顺序,也就是先学什么才适合再学什么,先学的就是后学的先决条件。那么教师的教学改革应该从补足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入手,为学生设计出最佳的学习知识的顺序,逐层推进。因此,为了因材施教,实施层次教学,必须有进行具体教学的合适的载体,这是进行层次教学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探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政策性理论依据1.校本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有的学校开发德育课程,有的开发书法课程,有的开发活动课程,最多的是开发乡土课程(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乡土课程开发中,很少发现是由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来开发的,其实,在所有的学科中,与乡土教学关系最密切的首先是历史与社会,然后是语文和音乐美术。乡土资源首先应该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对象,因此,乡土校本课程也应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对乡土资源进行探究开发的产物。 2.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其最终教学目标不是培养历史人才、地理人才、社会人才,而是通过对历史、地理、社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热爱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安玉香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经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她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它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经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这些专业活动必须含有历史知识。 一、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1.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相反,能够有不同的变式,不同的类型,能够是活动课,也能够是选修课,也能够是必修课。从中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依然集中于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因为只有这一部分课程国家控制不十分严格。如果仅从这

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的开发。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开设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逐渐有了历史活动课,在1999年和的重点中学里又开始有了历史研究性课程。当前,一些重点中学又开始了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研究的薄弱性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从1994年到,笔者能见到的有关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只有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赵俊老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一文。这虽不能证明中国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但至少说明了研究的薄弱性。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其状况,提出对策,使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 二、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