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内迁折射产业转型之难
企业内迁趋势渐显 珠三角代工产业

企业内迁趋势渐显珠三角代工产业“地震”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2010年07月02日08:28我来说两句(2)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珠三角代工产业地震富士康事件对珠三角来说绝对具有标志性意义。
工人涨薪的后续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以此带来的高成本压力正在考验着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实,不只人力成本高企,其他诸如人民币升值、外贸环境尚未完全恢复、国际经济形势仍不明朗都是横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道坎。
目前,富士康已经决定内迁河北廊坊,而更多的企业也在积极走访内地,寻求落地的机会。
挑起“中国制造”大梁的珠三角产业集群正在遭遇剧烈震荡。
如果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大量出走珠三角,留下的仍是最基础的代加工产业,珠三角的未来该走向哪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澳以及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电子等制造业大规模往广东转移,全国9万家加工贸易企业,大约7万家在广东,催生广东加工贸易迅猛发展起来,并将广东外贸带入一个辉煌的时代,自1986年至今,广东进出口总值一直稳坐全国各省头把交椅。
但是,变化总是来得如此迅速,广东外贸原有的优势正逐渐转变成劣势。
加工贸易仰仗的廉价劳动力本质与珠三角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现状之间的矛盾正不断激化。
而且,今年来,中国外贸随着国际经济逐渐复苏而出现大幅反弹,但广东外贸的增幅却明显落后于全国整体水平及长三角。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1~5月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79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长34%,低于全国44%的增长幅度。
同期,江苏、上海和浙江分别为1742.9亿美元、1393.3亿美元和947.5亿美元,分别增长50.1%、43.6%和41.4%。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今年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等成本快速上涨,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受此冲击明显大于一般贸易,这是加工贸易占大头的珠三角增速落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
加工贸易主要依赖廉价成本,而广东此方面优势不断丧失。
随着富士康等代工企业加薪,广东今年下半年加工贸易增速可能还会低于上半年。
从富士康内迁看中国经济转型

从富士康内迁看中国经济转型张志攀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新兴的第三产业开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较大比重。
与此同时,劳动密集产业开始第三世界国家转移。
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很好的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吸引了世界大批资金,建设了大量的工厂。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到现在为止经济发展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东部地区如果继续沿着“劳动密集型”的老步调继续走下去的话,未来的发展必然会遇到瓶颈。
所以,东部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而恰恰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之上,“十几连跳”事件的发生以及“连跳”后续的一些故事把富士康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十几连跳”固然不是什么好事,它理应得到舆论的谴责和人们的批判,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不同地区有着消极或者积极的影响,无论它的出发点是好与坏,但其中的正面意义我觉得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富士康的加薪事件、内迁事件带动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加薪,甚至个别厂家的罢工行为,以至于后期发展成很多小企业工人纷纷辞职或招不到工人面临破产的现象;以及河南、四川等省的劳务输出转为“内销”而出现的民工荒。
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如果如媒体所言,东南沿海出现了大规模的加薪潮、民工荒,其中一些小作坊、小企业必然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惨遭淘汰。
那我们为何不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让这些劳动密集型工厂像当年西方国家建在中国和东南亚那样去寻找更适合它的土壤。
大量劳动密集型工厂的内迁,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解决了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工作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一些省份因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千里迢迢的舟车劳顿、铁路资源缺失的压力、留守老人儿童的看管、东南沿海大城市人口过量聚集等一系列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将有机会像过去二三十年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那样再现“中国速度”。
富士康案例分析报告

目录一、案例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企业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问题诊断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备选方案考虑.........................................................................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方案决策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案例背景介绍(一)关于富士康富士康在台湾地区被称为鸿海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
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专业生产6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也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等地创建了八大主力科技工业园区。
多年来致力于提供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成本优势”给全球3C产业的领导品牌厂商,“全方位成本优势”包括全球最优化的速度、质量、工程服务、弹性、成本及客户附加值。
(二)关于OEMOEM生产,即代工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基本含义为品牌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同类产品的其他厂家生产。
之后将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
沿海地区应对富士康产业“内迁”负效影响基本策略分析

去 存 在 的 季节 性 缺 工 现 象 逐 渐 成 为 常 态 性 的 “ 瓶 的就 业人 数不 过6 0 0 多万 )。
颈 ”难 题 。食 品 、电子 、服 装及 餐饮 服务 等都 常 年
本 次 富 士 康 在 河 南 招 工提 出 了与 深 圳 同 工 同
招工 ,但实际效果不佳。据对规划年销售收入过1 酬 。河 南 省 鹤 岗市 政 府 的 招聘 通 知 显 示 ,人 职 基 O 亿元 的3 家 企业 调查 ,好 当家 、寻 山 、俚 岛海 洋科 本工资不低于10元/ 6 20 月,月平均综合收入在10 — 60 30 技 、泓 达罐 头食 品 等都存 在 着一 定 的用工 缺 口,有 20 元左右 ;人职后三个月考核合格者标准工资不
第1 卷 第 1 7 期 2 1# 1 01-月
工会 论 坛
Tr d a e Un o s Trb n in ’ iu e
VO . 7 NO. I1 1 J n. 0 1 a 2 1
沿海地 区应对 富士康产 业 “ 内迁 ’负效影 响 ’
基本 策略分析
吴 峰 ,陈凤 高
许 多地方 实 施 了 “ 还巢 ” 工程 ,积 极鼓 励 、大力 凤
二 、沿海地 区 的应对 策略 及建 议 从长 远 看 , “ 民工 荒 ”是 促 进经 济转 型 的 良好
在 发生 深 刻变 化 。而加 薪将 进一 步 榨干 毛利 ,对 沿 的转移 ,就 吸 收超过 4万 当地 农 民工 就业 。今 年上 0
据 对 山东 省 荣 成 市 调 查 , 市 对外 来 劳 动 力 资 人 ,其 中省 内就 业人 数达 14 万人 ,比去 年底增 加 该 0 1
在 8 1 万 人 左 右 。随 着 产业 的扩 张 发展 ,我 市 过 移人 数 则 比去年 底减 少 8 万人 ( 0 6 ,省 内转 移 — 0 1 20年
富士康:内迁与转型

根 据 国 家 统 计 局 农 村 调 查 司 公 布 的 《 0 9 农 民工 监 测 调 查 报 告 》 ,2 0 2 0年 09 年 ,在东 部地 区务 工 的外 出农 民工 为9 7 06
定程 度 上削 弱富 士康 主要 生产 线搬 离东 部
沿海 后运 输成 本 骤升 的影 响 。此外 ,虽 然
内迁压缩成本
6 1 ,富 士 康 宣 布 上 调 最 低 工 资 月 日
标 准 ,将一 线作 业员 的标 准 薪资 无条 件 提
估算,内迁亦避无可避。我们知道,近年
来 富士 康位 于深圳 厂 区的各项 运 营成 本不 断增 加 。更何 况 ,随着近 期人 民币二 次汇
富士康 :内迂与转型
改 有 条不 紊地 展开 ,未来 一段 时期人 民币
可能存 在 的升 值压 力或 将 削弱 富士康 的出
口优势 ,富士 康迫 切需 要压 缩加 薪后 水涨 船 高 的成本 。
富 士康 如何压 缩成 本 ?要么 将现 有生 产 线转 移 到越南 、印尼 等劳 动力 价格 更低 的地 区 ,要 么将 生产 线 转移 到劳 动力 以及
5 《 4 中国 外资 》I 00 第8 1年 2 期
廊 坊 市政 府 与富 士康 达成 的 引资 细节 并未 对外 公布 ,但 其 能够 在激 烈 的地 方角 逐 中 脱 颖 而 出 ,所 提供 的种 种 政策 优 惠 已然不
言而 喻。
程度 是 “ 合上 市 ,富 士则康 ”。 整 为 实 现 这 一 转 型 计 划 ,富 士 康 将 征
召 万名 以上 的 资深 员工 ,前 往 国 内三 、四
富士康内迁折射产业转型之难

年 多 时 间 里 接 连 超 越 阿 尔 卡 特 朗 讯 、 诺 基 亚 西
门 子 , 成 为 仅 次 于 爱立 信 的 全球 第 二 大 电信 设 备
商 ; 在 美 国 知 名 杂 志 《 富》 7 份 公 布 的2 1年 财 月 0 O “ 界50 企业 ”最新排 名 中,华为首 次上 榜 , 世 0强
毛 利率 逐年 下 降 ,A 0 7 的9 2 L2 9 年 .%降 ̄1o 8 的 , o年 . 2
69 . %、 2 0 年 的 5 g 09 . %, 而 2 0 - 的 营 运 利 润 率 0 9 ̄ 仅 有 19 .%。 相 比 之 下 , 华 为 的 运 营 利 润 率 4.0 8 / 0 , 2
V
V
●I # Il V ,
V ¨ I I¨ 口 I _‘
富士康 内迂折射产业转型之 难
继 , 8 两选 , Y 难择 1 之 2
虽 然 从 总 收 入 来 看 , 富 士 康 高 于 华 为 、 比
日, 富 士 康 宣布 在 郑 州 新 厂 开 始 投 产 。 郑 州 肯 定 本 ” 的 深 圳
创 造 ” 树 立 了榜 样 和 标 杆 , 然 而 ,像 华 为 、 比 亚
4 “ 二 连 跳 ” 到 大 举 “ 迁 ” , 富 士 康 经 L , 十 内 历 的 “ 事 之 秋 ” 从 一 个 侧 面 表 明 我 国 电 子 信 息 多 产 业 基 于 低 成 本 优 势 的 出 口导 向 模 式 难 以 支 持 产 业 的 升 级 发 展 ,转 型 迫 在 眉 睫 。
只是 这 些 顶级 客户 的 “ 佣 工 ” ,缺 少话语权 。 雇 这 是 具 有 劳 动 密 集 型 、 低 利 润 率 低 附 加 值 特 征 的 中 国 制 造 业 的 共 同 弱 点 。 而 随 着 劳 动 力 成 本 的 上 升 ,这 些 劳 动 密 集 型 制 造 业 赖 以 发 展 起 来 的 低 成 本 优 势 日趋 弱 化 , 竞 争 优 势 逐 步流 失 — — 这 来 自
富士康内迁:继续妥协?

在 “ 口红利” “ 源丰富 ” 优 人 和 资 的 势下 , 些 代工 厂赚得 盆满钵 盈 。 这
而 吸 引 外企 来 华 投 资 建厂 的另 一 原 因是 , 资建 厂可 以获得地 方政 投 府在 土地 、 收 等很多 方面 的资源 税
“ 薪”与 “ 加 内迁 ” ,孤 性 与
不透 。
中国 制造 业 ,无 不 建 立在
“ 口 人
红 利 ” 的基 础 之 上 。改革 之初 , 中 国 大 量 的 低 廉 劳 动 力 和 自然 资 源 ,成 为大 量 代 工 厂 的 首选 地 ,
为 是 大 势 所趋 。而 郭 台 铭 似 乎 也 在
以 内迁 为 突 破 口 , 实 现 企 业 的 升 级
“ 薪”为主。 加
“ 薪 ” 然 不能实 现制造业 加 显 的 升 级 ;内 迁 , 而 追 着 “ 口红 从 人 利” , 只能是解一 时之急 。 走 也 富士 康 的 妥 协 ,并 不 能 带来 长治 久 安 。
是 在 于 内地 的 “ 口红 利 ” 。对 于 人 各 地 开 出 的 优 惠 政 策 , 已是 富 士 康 获 取 “ 口红 利 ” 下 的第 二 择 因 。 人 以 富 士 康 等 台 企 为 代 表 的
郭 式新椎 局
富 士 康 搬 迁 已 定 。 目 前 , 富 士 康 不 少 厂 房 内 的 机 器 已经 打 包 封 存 , 只 待 搬 迁 。在 经 历 了 让 人 扼 腕 的 “ 楼 门” 之 后 ,这 家 中 国最 优 跳 秀 的 代 工 企 业 ,开 始 愈 加 让 人 捉 摸
盼 。 转 型 宜 早 不 宜 晚 ,而 且 转 型 也
需 要 在 整 个 产 业 链 中进 行 。 当产 品
富士康:内迁与转型

富士康 如 何 压缩 成本 ?要么 将现 有 生产 线转 移到越 南 、印尼 等劳 动力
价格 更低 的地 区 ,要么将 生产 线转移
杀事件 ,其欠 缴部 分大 陆员上 社保事
前捉 是 富 士康 位于 深圳 厂 区 的员 丁数
热 议 。寓 土康 为何 内迁 ? 内辽对 富 士 康升 级转 型意 味着什 么 ?其 问 的种种
细节 ,值得一探 究竟 。
富士 康将 生产线 全 部转 移 到 中国 大陆 以外 的地 区恐 怕并不 现 实。这是
因 为 : 就 工 人 的 实 际 生 产 力 而 言 , 中 同 大 陆远 超 越 南 、 印 尼 等 地 ; 大 陆 的
月1 ,富 士康 位于深 圳的 各厂 区将 H起 再度 上 凋标准 薪 资 ,经考 核 合格 的作
业 员及线 组 长的标准 薪 资 f 为每 月 : 调
20无 。 00
随着近 期 人 民 币二 次汇 改有条 不紊地 展 歼 ,未来 一段 时期人 民币可能存 在
的升值 压力 或将 削弱 富士康 的 出 口优 势 ,富 士康迫 切需 要压缩 加薪 后水 涨 船高 的成 本 。
内完 成 ,届 时 将 有 部 分 产 能 留任 深
圳 。另据 《 州 日报 》报 道 ,深圳 富 广 士康 不少 厂房 已经 空置 ,机器也 已打 包封存 ,并送往廊 坊 。 今 年 以来 富上 康发 生 员l 上连续 自
消 息传 出后 , 分析 人 十 迅速 对 富
士康 未 来 的用工 成 本进 行 了估 算 ,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士康内迁折射产业转型之难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0年第11期
上半年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加薪举措之后,富士康开始实施“内迁”计划。
8月2日,富士康宣布在郑州新厂开始投产。
郑州肯定不会是富士康的最后一站——“高成本”的深圳已经不适合低成本运行的代工厂立足,富士康将会把深圳大部分生产线迁往内地。
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国际(02038.HK)年上半年出现了首次亏损,净亏损1870万美元,而不久前其发布预警公告称,今年上半年亏损额将扩大。
内迁显然是其降低成本、拯救利润的自救行为。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富士康身处困境、业绩滑坡的时候,富士康的同城“兄弟”华为、比亚迪正处在上升轨道,业绩不断向好。
华为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接连超越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在美国知名杂志《财富》7月份公布的2010年“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华为首次上榜,以年销售额218.21亿美元排名第397位。
曾经作为富士康的“追随者”、代工出身的比亚迪,依靠“电动汽车”概念、产品研发成功和上市,以及“股神”巴菲特的注资,股价节节攀升,并荣登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10年度科技企业百强榜首——尽管比亚迪去年营收仅57亿美元,远不如亚军苹果的429亿美元,但营收增长率和股东回报率却高达50%和246%。
这三家同样位于深圳的国内顶尖企业,都依赖“低成本优势”起家,如今却因为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不同,命运迥然不同。
华为、比亚迪为“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树立了榜样和标杆,然而,像华为、比亚迪这样的企业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和富士康一样正面临同样的困境和抉择:是继续沿着低成本的道路前进,转移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还是向华为、比亚迪那样转型升级到新的利润高地?
两难选择
虽然从总收入来看,富士康高于华为、比亚迪,但富士康的利润率却远低于这些品牌企业。
富士康国际的财报显示,富士康国际的整体毛利率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9.2%降到2008年的6.9%、2009年的5.9%,而2009年的营运利润率仅有1.9%。
相比之下,华为的运
营利润率从2008年的12.9%升至2009年的14.1%。
富士康的利润率之低,与它处于全球电子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有关。
也与近年劳动力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有关。
虽然富士康拥有苹果等全球顶级客户,但只是这些顶级客户的“雇佣工”,缺少话语权。
这是具有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率低附加值特征的中国制造业的共同弱点。
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赖以发展起来的低成本优势日趋弱化,竞争优势逐步流失——这来自两方面的驱动力:一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劳动者要求更多地参与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薪酬水平是必然趋势;二是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80、90年后“新生代”劳动力的工作偏好发生变化,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将由“无限”转为“短缺”。
在此背景下,如果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制造业,数万乃至数十万工人在封闭、狭小的区域内工作和劳动,薪酬水平偏低。
劳动强度大,环境较为恶劣,将导致一系列潜在的社会问题。
从“十二连跳”到大举“内迁”,富士康经历的“多事之秋”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于低成本优势的出口导向模式难以支持产业的升级发展,转型迫在屑睫。
然而,富士康的内迁也凸显了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两难选择。
在产业持型的压力下,富士康再次重复22年前的选择——以前是从台湾迁址深圳,这次是从深圳迁往内地。
我相信,富士康的选择也代表了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的选择:宁愿往人力成本低的地方迁秽,也不愿往高端领域转型。
虽然他们清楚单一的内迁方式只能解决眼前困难,要想长远发展只能走创新升级之路。
因为,转型升级太难!
富士康又何尝不想往产业链的上游转型延伸?去年富士康曾推出“万马奔腾计划”,试图从零售终端打通品牌。
然而,“船大难掉头”,精于代工模式的富士康,至今没有找准品牌和渠道的着力点。
华为当初居安思危从“贸”向“技”转型,并在2001年“华为的冬天”巨资压宝5G,在当时是不被看好的大冒险。
好在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任正非一个人可以说了算。
王传福从电池代工跨越到自己“遗车”。
也经历了冒险的“一跃”,惨遣股民“用脚投票”。
1995年创立的比亚迪在电池代工业取得绝对优势之后,2003年动用2.54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消息一
出,比亚迪遭遇基金“洗仓”,股价暴跌。
经过一两年的蓄势调整后,人们才见到比亚迪汽车的身影。
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已超过44.8万台。
无疑,华为和比亚迪是经受了转型阵痛而转到新利润高地的成功者,还有一些企业在痛苦的转型征途中,更不乏转型失败者。
对于企业来说,转型需要具备经历阵痛和风险的准备和决心,而从整个产业和经济发展看,转型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样需要承受变革带来的阵痛和风险:一是产业转型会导致大量的低端劳动力丢掉饭碗,导致严重的就业问题;二是部分地区产业空心化或经济发展停滞的危险。
如东莞这样的城市,代工制造业一旦大规模外流或转移,新的支柱产业又尚未形成,很可能造成整个城市的经济萧条,或重演类似德国鲁尔区曾经遢到的危机。
如何精准引导、掌控产业转型的力度和节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而如何在两难困境中作出正确选择也考验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人的智慧和远见。
比如,广东省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就提出了“腾笼换鸟”产业转型政策,鼓励高端产业入户替换传统低端产业。
该政策未雨绸缪,防止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外迁而导致“笼室鸟不来”的风险。
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产业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单是产业工程,更是经济工程、社会工程,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战略引导和政策扶持,从我国台湾省产业转型经历以及日本和韩国等产业转型经历看,都是如此。
我国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开始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到80年代初,轻工产品出口在全球居领先地位。
1979年,根据当时经济形势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宣布重点发展附加值高、能源密度低的技术密集型核心产业,如电子,IT、电机等。
到90年代,台湾地区以半导体、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世纪90年代之后,带动中国台湾经济飞跃式增长的高科技代工业因人力成本的上升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出现“代工困境”。
为此,进入21世纪,台湾推出了“两兆双星”计划,规划了台湾地区核心与新兴产业政策方向,加速产业升级发展。
所谓“两兆”指的是未来产值分别超过新台币一万亿元以上的半导体产业及影像显示产业。
近年,台湾投入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半导体和光电(尤其是液晶面板)产业成为台湾的两兆产业。
而“双星”则指数字内容产业及生物技术产业。
除7发展“两兆双星”的战略性产业,2006年起更推动了“品牌台湾”计划,政府投入资金或提供融资支持厂商自创品牌或并购国际品牌。
在政府战略导向下,台湾经历了从发展加工贸易业向打造核心产业的转型过程。
而日本的产业转型则是在政府引导下从突出成本向注重创新转变。
“二战”结束后,日本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建设出口导向型经济。
一方面进口海外廉价原料,引进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大量出口“价廉物美”的工业产品。
成本导向的战略使日本扬长避短,有效地克服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局面,走上了高速增长之路。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认识到自身资源、能源极度依赖国外的严重性,加之经过20年的发展,劳动力等资源要素价格上升,成本优势不再,开始实施“科学技术立国”新战略,培育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到80年代,日本在电子、电机、汽车、机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实力全球领先,推动日本成为世界第:大经济体。
进入21世纪后,日本先后推出“e-Japan”、“u-dapan”以及近期的“i-Japan”,战略,旨在使日本成为世界先进的IT国家,创新导向战略进入新的阶段。
韩国的产业转型是引导代工企业向品牌企业升级。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选择了“以工业为重点,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辅之以扶持、培育大企业、企业集团的政策。
在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初期。
也部分采取了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代工制追”模式,一度在家电、DRAM内存、LCD面板等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三星、LG等品牌大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加之劳动密集型代工业受到中国的挑战,韩国加快了从“代工+品牌”向“品牌+技术”的转型。
目前,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上由三星、LG两家大型企业主导,在手机、LCDTV、半导体、信息家电等领域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今年提出了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加速淘汰炼
铁、水泥、化纤等18个行业的落后产能。
但总体来说,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刚刚“上路”,推出并落实配套政策去指引和支持至关重要。
在笔者看来,在制定政策时有两类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产业生态与区域政策环境的配套发展问题。
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曾感慨“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我们同样需要思考的是,阿里巴巴为什么生在杭州?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什么多数集中在深圳?谁也不能否认,这些企业的成长壮大与它们所处的地域政策、人文环境和产业基因有着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