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突破讲义:第9讲-控制变量法(含答案)
2019备战中考:常考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019备战中考:常考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备战:常考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例:如图为小付、小辉用自制的土吉它研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选用的琴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若他们想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度的关系应选择______ .若他们选择a和b是为了研究______ .他们能否选择c和d进行研究,答______ ,理由是______ .两位同学还可以选择______ 进行哪项研究:______ .【解析】(1)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长度的关系,保持材料和粗细相同。
选择a和d.(2)选择a和b,材料和长度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粗细的关系.(3)选择c和d,不能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因为琴弦的材料、长度都不相同,无法进行控制变量.(4)选择a和c,长度和粗细相同,探究音调高低跟材料的关系.【答案】a、d;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不能;材料不同,长度也不同;a、c;研究音调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二.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例:小宇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大小三个因素有关。
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
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 有关.通过______ 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小宇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______ 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______ 相同.请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另提出一个液体蒸发快慢与哪种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______ 有关.【解析】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知,水的温度、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只有表面积不同,所以是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表面积有关.通过A、C的对比可知,水的表面积和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所以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根据小宇的实验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由图2可知,是因为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由生活经验可知,同等情况下酒精比水更容易蒸发,因此可提出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答案】表面积;A、C;不正确;表面积;液体的种类练习:回顾探究实验,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在两块铁片上各滴上一滴等量的酒精,将其中的一滴摊开,则其表面积增大,蒸发变快,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变干了.这一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得越快.【答案】摊开;表面积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学习内容,预祝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化学中的控制变量法

化学中的控制变量法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⑴学会寻找影响化学实验现象的各种因素;学会利用控制变量确定研究因素及探究方法;培养发散、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⑵在化学探究问题中,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的思路。
⑶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3.教学难点寻找影响因素4.学情分析经过初二初三的物理学习,初三学生在物理学中较多的接触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有一定的基础。
而在初中化学学科,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同学举不出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例子,即使能够举出,也说不清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在化学学习中不懂如何应用、找不到变量条件、思路不清、不会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方案不完善等。
初中化学中用到控制变量的地方主要有: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物质燃烧的条件、比较金属活动性、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等等,本节课通过各个类型的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过程【引入】春夏交替,天气冷暖不定,令人容易患上感冒,在这个时候,不少人都会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水果来增强抵抗力。
那么,哪些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高呢?水果中新枣、橘子、山楂、柠檬、猕猴桃、沙棘和刺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蔬菜中绿叶蔬菜、青椒、番茄、大白菜等含量较高。
现在小明他想知道家里的雪梨和柠檬中哪种Vc含量高,他设计了几个实验,请你帮忙检查一下是否有问题。
设计一随意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设计二等量随意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设计三等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随意的果汁设计四等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水的果汁【讨论】学生讨论纠正实验错误,确定最终实验方案等质量等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和逐滴滴加的果汁【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参考刚才的设计比较两种水果的Vc含量【结论】真正的比较出两种蔬菜的Vc含量,就是将其他条件都统一,唯一的变量就是蔬菜汁的数量,这才是合理的设计【分组实验】根据刚才的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果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多媒体】控制变量法的讲解讨论每个实验的变量,之后确定设计实验的方针是先总结变量有几个,控制住所有条件,保证只有一个变量就能对比达到实验目的【总结思路】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一:明确探究问题二:寻找影响因素三:控制其他因素四:改变研究因素回顾了什么是控制变量法,那我们回忆一下课本上有哪些控制变量法实验,总结如下:•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铁锈蚀的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影响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问题•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分析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中的变量和控制量【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影响溶解速率的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真题挑战】1、小莹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2019届中考化学专题突破讲义:第9讲-控制变量法(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第九讲控制变量法【题型特点】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主要考查内容】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2.铁锈蚀条件的探究;3.酸(及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必备知识梳理】1. 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把洁净的铁钉全部浸在盛有煮过蒸馏水的试管将植物油滴在水面上密封。
把洁净的铁钉一半浸入试管中的蒸馏水里,将2. (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2)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A.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需要与氧气接触。
B.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水中,通过液封二隔绝空气,是为了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条件而控制另一个条件。
3.酸和碱的组成【典型例题】例1:(2018∙河北省)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2CO 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
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 .甲和乙B .甲和丁C .乙和丁D .丙和丁【解析】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挂;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答案】B .2.(2018∙连云港)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中考专题复习 控制变量法 课件

探究内容 知识应用 实验准备
探究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你的反觉应得还有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能与酸反应 用同样的标准打磨大小、厚薄相同的2片铝
哪些猜想可 以排除?
进行实验 室温时,向盛有等量稀盐酸、稀硫酸的2支试管中加入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 片铝
现象描述 铝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很快、产生大量气泡;
铝与稀硫酸反应速率一直很慢,几乎看不到气泡。猜想④不合理,
你认为正确猜想的该如何探究?请完成下列表格 讨论
猜想
设计方案
温室时,将打磨光亮的稀相盐同酸的中2片反铝应分别放入2支
⑤ 试管中,再向2支试管中分速别率加更入快等量 氢离子浓度
相同的稀盐酸与稀硫酸,观察现象。
温室时,将打磨光亮的相同的2片铝分反别应放快入慢2明支显
⑥
试管中,再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加度剧的稀 硫酸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 A
(温室A.时Na,C将l 打B磨. 光Na亮2S的O4相同C.的浓2盐片酸铝)分反别应显放快变入慢化2无支明 试管中,再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
⑦ 盐酸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 B
(A. NaCl B. Na2SO4 C. 浓硫酸)
控制变量法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一:明确探究问题 二:寻找影响因素 三:控制其他因素 四:改变研究因素
掌握了正确方法 就找到了打开 成功之门的钥匙
预祝同学们中考大捷!
有些烦恼都是自找的,因为怀里揣着过去而放 在的努力。有些痛苦也是自找的,因为无所事 直活在未来的憧憬里。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 ,也不是靠运气,而是坚持和付出,是不停地 复的做,用心去做,当你真的努力了付出了, 现自己潜力无限!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 深的痛,过去了就把它忘记,就算全世界都抛 ,——你依然也要坚定前行,因为,你就是自 的底气。埋怨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努力,才 的态度。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就可能在 取的奋斗中奏响人生壮美的乐间。原地徘徊一 抵不上向前迈出第一步;心中想过无数次,不 袖子干一次。世界上从不缺少空想家,缺的往
控制变量法

图1中考物理解题方法--控制变量法物理学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和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具体探究如下:【探索研究案例一】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与路程、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做匀速直线物体的快慢,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1.控制路程因素(即在路程相同或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则运动的快,速度大。
2.控制时间因素(即在时间相同或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长短。
路程长的,运动快,速度大。
3.在路程、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借助于数学中的比例,引入路程和时间之比,即用比较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例题1】如图1所示(a )、(b )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其中图1(a )表明 ;图1(b )表明 。
【精评】试题将游泳比赛的过程和终端两种情况用图画出来,让同学们识别在这两种比较游泳快慢的情况中,分别运用了哪种控制变量的方法。
在图1(a )中,各泳道右边的圆圈指针的指向都相同,表示“时间相等”,三个泳道中游泳人的位置不同,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不同,游在最前面的人通过的路程最长,他游得最快,所以,图1(a )表示采用了控制时间相等的因素,研究运动快慢与路程的关系的方法,表明:时间相等时,游泳人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在图1(b )中,各泳道的游泳人都到达终点,但泳道旁圆圈内的指针指向不同,表示游泳人通过相同的泳道全程所用的时间不等,中间泳道的游泳人所用时间最短,游得最快。
所以,图1(b )表示采用了控制路程相等的因素,研究运动快慢与时间的关系的方法,表明:通过的路程相等时,游泳人所用时间越少,运动越快。
【解答】时间相等时,游泳人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020年中考化学热点题型揭秘: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例1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编号A B C 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CO2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解析通过A实验得出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A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物质燃烧的条件为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可燃物的燃烧与温度有关,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可燃物的燃烧与氧气有关,故B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C实验可知,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是因为试管中的铁钉与空气、水同时接触,右侧试管中铁钉不生锈,说明铁与水接触不会生锈,还应增加一个铁钉只与氧气接触的探究实验,才能达到探究目的,故C实验不能达到目的;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大于盛有水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D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
答案 C例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①溶质的种类;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④溶剂的质量;⑤温度。
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________(填序号)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2)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40 50溶解度/g NaCl 36.0 36.6 37.0 KNO331.6 63.9 85.5①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②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1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2所示。
初中化学中控制变量法

假设b: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
小明的实验方案中未控制金属的纯度,盐酸的浓度等相关变量相同(1分) 操作中难以做到铝片和锌粒的表面积相同(2分)
【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加入适量稀盐 有微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
(5)该实验除了用铝丝消失的时间来衡量反应的快慢程度外, 你还能提出新的方法来衡量该反应的快慢吗?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小明将稀盐酸换成稀硫酸继续实验,发现铝丝和稀硫酸反 应现象不明显。 【发现问题】为什么铝丝易与稀盐酸而难与稀硫酸反应呢? 【提出假设】Cl-的存在使酸和铝反应容易进行。 【设计实验】如果你能帮助小明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来验证假设, 将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酸
得到澄清溶液
②
加入适量蒸馏
水
固体部分溶解
③
加入适量无水
乙醇
固体部分溶解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______(填“成立”或“不 成立”),再集合②和③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 ________ 注意:若答对(4)小题奖励4分,但化学总分不超过60分。 (4)你认为①中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填“能”或“不能”),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 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
中考在线
(11年陕西)同学们在课本中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了铁生锈所需要满足的条件 为 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小刚同学经过观察发现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铜表面也会
被锈蚀。经查阅资料知道,锈蚀物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他根据质量守恒定 律,推测了可能与金属铜发生反应生成铜锈的物质。
控制变量法(人教版) (含答案)

控制变量法(人教版)一、单选题(共4道,每道10分)1.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xH2O,下列是某同学探究铁生锈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中不需要做的实验是( )A.①②B.③④C.⑤⑥D.④⑤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铁锈中含有铁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不含有氮元素和碳元素,所以铁生锈与氮气和二氧化碳无关,故不需要做⑤⑥两组实验。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组合是(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②③答案:D解题思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A.①中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即Fe>Cu;③中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即Fe>Cu。
该组合无法得出Ag、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错误。
B.②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④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Fe>H。
该组合无法得出Fe、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B错误。
C.④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Fe>H;⑤中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银。
该组合无法得出Fe、Cu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C错误。
D.②中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③中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即Fe>Cu。
该组合能得出A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D正确。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3.下列每组对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AB.BC.CD.D答案:C解题思路:控制变量的关键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通过对比实验,探究该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总复习系列丛书化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第九讲控制变量法【题型特点】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控制变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
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主要考查内容】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2.铁锈蚀条件的探究;3.酸(及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必备知识梳理】1.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把洁净的铁钉全部浸在盛有煮过蒸馏水的试管2. (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2)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A.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需要与氧气接触。
B.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水中,通过液封二隔绝空气,是为了提供燃烧所需的任意条件而控制另一个条件。
3.酸和碱的组成【典型例题】例1:(2017∙河北省)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2CO 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
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将植物油滴在水面上密封。
把洁净的铁钉一半浸入试管中的蒸馏水里,将试管敞口放置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解析】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关;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水有挂;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氧化碳有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答案】B.2.(2017∙连云港)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①实验l 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
这是因为_ _。
②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为了对比 _不同。
③实验3是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_。
(填字母)a.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c.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多【解析】)①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实验1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这是因为: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②白磷的着火点低,先燃烧,红磷的着火点高,后燃烧,所以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为了对比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而且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和稀酸溶液反应时现象就越剧烈,所以a .铜不能发生酸发生反应,铜可以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所以不能说铜不会发生置换反应,故错误;b .镁表面的气泡产生最剧烈,所以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故正确;c .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发生生成气体质量:Zn 比Fe 少,故错误。
故选:ac .【答案】①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②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a 、c例3.(2017∙安徽)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 __(填化学式)。
(2)实验②和④可探究__ ___ 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写出1 点即可)。
(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受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写出1 点即可),请设计实验方案 。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表示为Fe 2O 3;(2)实验②和④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故探究的是温度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那么应采用可知变量法,即试剂酸碱性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故可选择实验①②或③④;(3)由表格信息可知,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金属生锈越快;(4)酸的浓度会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
可在相同条件下,取两份浓度不同的醋酸分别在25℃时,比较铁钉生锈时间。
【答案】(1)Fe 2O 3(2)温度,①②或③④。
(3)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金属生锈越快。
(4)酸的浓度;相同条件下,取两份浓度不同的醋酸分别在25℃时,观察铁钉生锈时间。
【分类突破】1.下列实验没有体现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是()A.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B.探究温度对溶质溶解速率的影响C.探究影响铁生锈的有关因素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解析】A.若用此实验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大理石与碳酸钙的纯度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所用酸的种类也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此实验探究温度对溶质溶解速率的影响,水的体积相同、硝酸钾的质量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则该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C.①与②中的铁钉除了一个部分浸没水中,一个完全浸没水中这一不同点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验证了铁的锈蚀与氧气有关;①与③中的铁钉除了一个部分浸没水中,一个不与水接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验证了铁的锈蚀与水有关,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D.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答案】A2.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A.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所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量要相等.且所用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且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才有对比的意义,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不是需要控制的因素.【答案】B3.(2016∙遵义)进行下列对比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用铁钉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C.用足量稀盐酸区分氯化钾溶液和碳酸钾溶液D.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解析】: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均与氧气接触,只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属于控制变量法;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要控制好水、氧气等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C.氯化钾不与盐酸反应,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无需控制变量;D.此实验中,金属片的长度、厚薄、稀硫酸的浓度均相同,只是金属的种类不同,根据反应生成气泡的速率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属于控制变量法。
【答案】C4.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其中之一为控制变量法.如图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A.温度 B.盐酸浓度 C.催化剂 D.固体质量【解析】两个实验中,盐酸浓度相同、镁条相同,温度不同,则该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答案】A5.(2017∙桂林)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入下表的试管中,进行实验。
通过上述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_(填“慢”或“快”);在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解析】(1)通过对比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速率越快;通过对比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在酸性环境下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答案】快,酸性6.(2017∙大庆)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
为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隐私,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三个小组均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气的时间。
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的H2O2溶液、MnO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花儿反应速率的影响取5mL10%H2O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O2、红砖粉末、CuO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由此得出结论:MnO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作用。
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_ 。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__ ___(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 _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甲同学:取10mL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1。
乙同学:取10mL2.5%H2O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录时间t2。
实验结果:_ _。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_ _。
记录时间t3,且t1<t3<t2.更正结论为:当_ _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__ 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10mL5%H2O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t4、t5,且t4>t5。
结论:当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时,。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_。
【解析】A组实验中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根据设计的实验现象无法得出结论:MnO2和CuO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无催化作用,因为还需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即对比加入红砖粉和未加入红砖粉时对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实验发现没有加入红砖粉的过氧化氢也能产生氧气,由此可知红砖粉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影响,只是催化效果差,最终得出结论:三种物质中二氧化锰的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道此实验的现象为: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甲所用时间最少,此实验存在缺陷,即实验仅仅比较了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不同的催化剂的实验现象,没有控制催化剂相同的变量,因此需进行补充实验,结合A 组实验中二氧化锰比氧化铜催化效率高的结论,可以补充:取10mL2.5%H2O2溶液,加入0.5gMnO2为催化剂,记录时间t2,根据三个时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最终得出结论:在催化剂相同时,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