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讲学笔录
赵无极:只要能画画,什么都不怕

赵无极:只要能画画,什么都不怕只要能画画,我就什么都不怕。
不怕老,不怕死。
——赵无极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京。
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林风眠。
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
他是宋朝皇族后裔,14岁师从潘天寿,潘天寿先生总要他临摹“清代四王”那些古画,他不喜欢临摹,因为他认为中国绘画从16世纪起就已经失去了创造力,只剩抄袭和临摹。
所以赵无极想方设法逃课,甚至有时从教室的窗子跳出去,还在潘天寿的考试上调皮地囫囵画个大墨团草草了事,气得老师要开除他,多亏了校长林风眠先生把他留下来。
这位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国艺术家,祖籍江苏南通。
来自书香门弟的他,自小便跟秀才的爷爷练习书法,虽然母亲很想让他子承父业,从事银行工作,但身为业余绘画爱好者的银行家父亲,对这个艺术家从艺之路给予了支持与鼓励。
“是他创造了现在的我,我是他的杰作。
”赵无极在一次访谈中如此谈及自己的父亲。
但自离开国土,到1968年父亲去世的20年间,他没能再踏足这片土地。
赵无极生长于江苏南通,15岁时到杭州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中国艺术大师林风眠先生。
在美院的后期,他对学校教导的僵化理论产生了质疑。
他开始思考,如何用画笔捕捉风与虚空等虚无飘渺的东西呢?1948年,作为第二代法飘艺术家,带着父亲资助的3000元美金,28岁的赵无极与第一任妻子谢景兰飘洋过海,开启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赵无极一家人从上海,经香港,再到法国,经过10周的海上生活(也有另一种说法是直接从上海至法国,花了34天),终于抵达了法国。
他与妻子把家当往酒店里一撂,便直奔卢浮宫,去接受西方艺术的熏陶。
初到巴黎的那段日子,卢浮宫便成了他们的家。
开放的个性,让他很快就容入了法国艺术圈,与法国艺术家阿尔佩托·贾科梅蒂,琼·米切尔,让·保罗·里奥佩尔,皮埃尔·苏拉热成为好友。
后来,他还与毕加索为邻,被毕加索亲切地称为“矮个子中国人”。
“空灵”之相--赵无极绘画艺术的哲学解读

艺术论坛“空灵”之相———赵无极绘画艺术的哲学解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梁嵩摘要:赵无极秉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沿袭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绘画面貌。
在面对客观世界的气化流荡与虚实相生的同时,一种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画面便呼之而来,即“空灵”之相。
关键词:空灵赵无极气韵生动虚实相生哲学所谓“空灵”,即要求“有形但为无形造”。
“空”(kōng),则灵气往来、虚实往生。
道家的“虚空”哲学以及佛教的“色空”观念、无常思想是中国艺术中“空灵”的直接来源。
①老子认为“空”即无,人至“空”,心灵则可达到空灵澄明的道之境界。
佛教对此也认同,提出“空”即事物谓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
可见“空”于宗教、哲学上多表空无、空虚、空净、非有之意。
置于艺术的领域,“空灵”也是一个始终被追求的崇高境界。
需要注意的是,在西方并没有类似的美学观念,这是独属于东方民族的思想。
所谓“相”(xiàng),在此取外貌、外观的意思,是绘画面貌呈现的最基本概念。
在绘画领域内,艺术家的主观外化,便于纸笔之上形成相。
然则,“空”又为虚,“灵”又为实。
生命之“实灵”借宇宙之“虚空”得以产生。
反之,若无“灵”,“空”只能成为死空。
如此也就组成了“空灵”的两个基本点。
赵无极的“空灵”之相,在此指的便是实无非有之“意”的具体呈现。
在中国传统艺术观念里,“空灵”的美简而悠远,空而广袤。
好似空谷幽兰,浓淡相宜,微小却不失韵味,恬淡却不失优雅,隐现之间,令人流连忘返。
艺术家在建构“空灵”的境界时,“气韵”与“虚实”缺一不可。
同时,“空灵”之所以为“相”,与作为载体的“时空”也无法分离。
在“空灵”之相的建构中,“时间”主“空灵”的生灭排列,既无起始也无终结;而“空间”则主“空灵”的生灭范围,也就是气韵与虚实在其中的生灭。
赵无极的绘画虽取西方艺术之材料,但却最终落实、回归至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中来。
观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可发现各种门类皆有以“空灵”为追求。
氤氲化醇_融会中西_赵无极的启示_姚华

文艺研究2008年第5期视觉・经验提起华人在世界范围内的绘画成就及对当代油画艺术的贡献,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赵无极,他独具东方神韵的大尺寸抽象油画,在当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影响当然也是世界性的。
赵无极1921年生于北平,自幼爱好绘画。
他的爱好得到开明的父亲的支持,早年的努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岁,赵无极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
在校期间他完成了写实传统所需的基础课程和技法训练,并主修了中国画,这为以后赵无极风格的形成和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东方元素的基石。
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后期,在学校开放、活跃的艺术环境里,他逐渐显现出对传统机械的写实主义的背叛,并开始探索自己的新路。
赵无极毕业后留校任教,很快在1941年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
此时,赵无极的作品深受后期印象派及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影响。
而后,他接下来的一系列探索性的作品,更明显地体现出赵无极试图对传统绘画的超越意图。
身在杭州的赵无极,不满足只能间接而滞后地了解世界最新绘画艺术的发展状况,他要更快捷、更直接地贴近艺术发展的前沿。
1948年,他携夫人来到了当时世界艺术的中心巴黎。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世界空前繁荣,新的风格和流派不断涌现。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抽象艺术的出现。
抽象艺术是与具象艺术相对的名称,也可称为非具象艺术,它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缺乏客观描绘,用情绪的方法去表现概念和作画,它是由各种反传统的艺术影响融合而形成的。
抽象艺术一出现,就引起绘画界广泛的关注,并成为接下来数十年的探索热点与艺术主流。
摒弃作品内容与含义、探索纯粹的绘画语言成为抽象艺术运动的口号,艺术表现更加主观。
这种对传统写实理念的反叛,对于赵无极来说可谓“深得我心”。
以蒙德里安为首的冷抽象与以苏拉热等人为首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抒情抽象)成为当时的两大阵营。
在这里赵无极遇到了对他艺术生涯影响至深的几位重要人物,最为重要的是认识深受中国传统绘画影响的克利。
赵无极油画中的色彩浅析

赵无极油画中的色彩浅析赵无极油画中的色彩浅析色彩本无国界,但由于人们生活的地域、环境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往往对色相的认知及意义不同。
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审关理念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不同。
著名的俄罗斯画家和关术理论家康定斯基说绘画可以来源于对抽象的强烈要求,面不一定会受客观世界面貌的约束。
透过色彩,我们看到许多色彩外的东西,色彩在油画中的意义各异,每一种色彩都是一种意义的表现。
1作品中色彩的基本认识色彩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有三个要素,分别为色相、纯度和明度。
色彩中的色相就是画面颜色的外在表现。
纯度就是色彩纯正与鲜明的程度,加入过多或过少的其他色素都会影响到色彩纯度。
明度是指色彩明亮的程度。
通过区分不同色彩明度可以分辨出不同种类的色彩,如我们可以根据色彩明度来分辨橙色和黄色,面相同种类色彩也有不同的明度,如我们可以根据色彩明度来分辨浅绿、墨绿,这两种都是绿色,但颜色却有深浅之分。
色彩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全面地了解色彩就要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
人们可以根据色彩来想象画面,艺术家更是喜欢用色彩来美化画面。
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人的情绪变化会受色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也可由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出来。
暖色调和冷色调往往产生的感觉差异较大,冷色调在心理上清凉、安静、纯净;暖色调给人以温暖、成熟、厚重。
对比色是后印象派画家,包括后来的野兽派画家们都喜欢用的色彩,但并不是每种红搭配那种绿色都好看的,这里面有学问。
在色环上邻近色搭配和类似色搭配也是常用到的。
2赵无极油画中的色彩分析(1)色彩灵动。
赵无极喜用邻近色搭配和类似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的作品较少,黑、白、灰也敢大胆运用。
色彩充满灵性,大面积的钻蓝或者玫瑰红配上黑、白、好看至极。
有时喜用纯色,有时又灰到极致。
赵无极擅长画油画,他一生都致力于油画。
在其后期的油画作品里,许多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色彩层次感,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现明暗的变化,实现了色彩和色调的统一。
浅论赵无极艺术的发展与启示

浅论赵无极艺术的发展与启示摘要:赵无极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在国际艺术界也享有盛名。
文章通过对赵无极的艺术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其绘画风格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从而得出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示。
本文认为,赵无极的艺术之路兼收并蓄,突破了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非此即彼”的迷思,创造出学贯中西的、富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其艺术成就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对于中国当代绘画的推进。
关键词:赵无极;中西方文化;发展启示一、国内时期:成长及杭州学艺1921年,赵无极诞生于北平一个富庶的家庭,其家族是宋朝皇族的后裔,祖父是一名超凡的道学家,父亲则是一位热衷于收藏古书画、热爱艺术的银行家。
每年家族在家祠中举行的祭祖仪式,赵无极的父亲都会拿出珍藏已久的字画供奉,其中不乏宋元时期的名家米芾以及赵孟頫的作品。
在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家族中成长,似乎在冥冥中注定了赵无极后来的作品将回归中国传统。
祖父是赵无极生命中的第一位重要的老师。
每天的早饭过后,他便会教赵无极读书写字:细细品味唐宋诗词的韵律美,体会文言文的深意,并认真学习书法。
祖父常说,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能传达感情,这句话陪伴了赵无极的一生。
对文学和书法的热爱,为赵无极打下了牢固的绘画和艺术知识的基础,年幼的他展现了惊人的绘画天赋,十岁时便能自由作画了。
1935年,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赵无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学校里浓郁的学习氛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赵无极积极好学的心,他对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探索这种来自大洋彼岸,不同于从小接触的传统艺术的新画种。
杭州艺专秉持着校长林风眠开放与融合的艺术态度,要求学生兼修西画与国画,但赵无极对此并不满意,当时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致索然,甚至有些排斥,而学院略显颓势的老派美育模式,都使赵无极试图与其进行对抗。
于是,赵无极将身心都投入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研究中,在深入地了解到了雷诺阿、马蒂斯、毕加索、塞尚等西方艺术名家,以及艺专老师切身指导与支持下,他渐渐确定了自己想表现自然,追求创新,对抗旧观念的想法。
赵无极的成功之路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22

赵无极的成功之路对当下艺术创作的启示赵无极是当今世界画坛深具影响力的一位华裔画家,他继承中国艺术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抽象绘画表现语言,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形成自己独特的抽象绘画艺术风格。
赵无极的抽象绘画艺术受到世界艺坛的推崇和颂扬,他的成功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挖掘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生命力的元素融入艺术创作1、汲取中国传统绘画营养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于世界美术有很多独特而有益的补充,比如注重抽象提倡“大象无形”;重神轻形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注重笔法提出“骨法用笔”;注重墨法提出“墨分五彩”;注重气韵提出“天地一气”,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些观念都是西方绘画缺失的部分,是中国艺术传统有特色又具有生命力的元素。
当然,在对待传统上应有选择的吸取,正如赵无极所说:“中国传统意识精华的东西很多,看你喜欢哪部分多一点,你对它研究深些。
”赵无极对中国传统绘画再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以不同于西方同时代的绘画风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
“中国古代的好画如范宽的画,功夫很好,觉得轻松得很,倪元林的画也是,表现很多东西。
他们笔底以外还有很多东西哪!”正如他的学生尚扬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国绘画讲究气韵,讲空灵,讲呼吸,画面上的空、虚之处,正是绘画灵魂所在,正是人们情思的神游之处,赵无极先生卓有成就之处,就是在于把这些中国绘画的精神带到油画中,形成独特的西方抽象绘画”。
中国传统绘画如源源不断的涓涓细流滋润了赵无极的艺术创作。
正如朱熹诗作所言的:“问渠那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赵无极正是把中国传统绘画视作源头,挖掘其中有生命力的元素,以东方人的观看方式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西方同时代抽象绘画浮躁、嚣张、霸气相反赵无极的绘画体给人以宁静、含蓄、深远的美好感受,这些都源于他中国传统绘画的认识。
2、正确对待传中国统文化赵无极主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选择的汲取,主张吸取其精华。
赵无极大师艺术先生走了

赵无极先生走了,真的走到另一个我们都要去的“无极”世界去了。
赵无极之走,何以动容我心?是因赵无极先生确确实实影响了离着千山万水,时间洪流,天涯海角如我辈之流的艺术心境。
无极先生确实创造了许多幻象,迷惑着我们。
其以独往独来的精神在西方世界创造了灿烂东方的“无极”艺术境界,这是其取得了大多数艺术家无人能及成就的原因。
东方神韵,西方技巧,现代抽象,抒情韵律。
无极先生终其一生,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光荫,捕获的也就是这几个字的创造标签,但足以让他啸傲江湖流芳百世了。
一个艺术要想有所创造,而不是一般的创作,必须是在历史山脉的某个阶段形成了一个横切面,或形成另一个山峰而影响一组群山结构的存在才有可能。
赵无极可能并没有形成另一个山峰却确实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横切面,使20世纪至21世纪的世界油画艺术,在他这里转了几个圈,甚至也可以说停顿过几秒种,让全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这个中国式思维现代抒情抽象艺术家的神彩。
纵观无极艺术生命,上个世纪30、40年代,吸取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对赵孟頫、米芾都极为崇敬。
虽然,从他后来的作品看,并没有一丝一毫中国绘画的痕迹,甚至说他喜欢中国书法,也没有留下一笔书法行世。
据说,早年他上潘天寿先生的国画课,都是胡乱应付,使潘先生很生气,曾意欲要开除他,好在林凤眠先生的苦口婆心,才得以修完学业。
由此可见,人的天性不能勉强。
我猜测,赵无极可能画一张象样传统国画的水平都没有,也写不出一张象样的书法,但这并不妨碍其后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吸取,这在现在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一点也不陌生,只要为我所用,并一定要直接表现。
我曾有幸,看到过朱德群先生的几幅国画和书法,与其油画比,还真是小儿科水平,不过,那作品中的毕恭毕敬的劲头,一般人也达不到。
再联想到吴冠中先生,他能写出石涛画语录笔记之类书,对传统艺术认识如此之深,却写出如广告印刷体似的中国书法,非不懂也而是不能为也。
所以,吸取营养与表达养氛是两回事。
赵无极30年前的艺术主张,句句经典

赵无极30年前的艺术主张,句句经典1985年5月,64岁的赵无极受邀回到母校浙江美术学院(原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来自中国九所美院的27人获淮参加,他们都是当时各美院的「进步教师」,后来也都成为中国绘画界的佼佼者。
线条的节奏感赵无极一生从未担任过教职,也没收过入门弟子,这27位学生有缘亲炙大师风采,真是何其有幸。
他们是来自浙江美院的教师梁铨、许江、章晓明、成南炎、滕英、俞洋奎、佟振国、陈海燕,该校85届油画毕业班学生孙景刚、刘大鸿、耿建翌、魏光庆、阮杰、李争、陈仁、魏小林、蒋耀辉、王丽华,以及中央美院的吴小昌,鲁迅美院的魏连福,西安美院的刘爱民,四川美院的李正康,湖北美院的尚扬,广东美院的欧洋、曾松麟,天津美院的孙建平,福建师大的李晓伟。
这些以往大都因袭苏联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家们,著实让「学贯中西」的赵无极头疼不已,经过大师一个月的震撼教育后,学员们以「开刀」来形容心裡的衝击,即使没有脱胎换骨,也终身受用获益良多。
赵无极讲课的主要观点有12则。
1951年,赵无极在日内瓦第一次看到克利的画,他花了好几个小时细看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符号世界。
这个关键的偶遇,让赵无极有了创作上的具体转变,他开始走向符号然后进入抽象的世界。
但在转变的初期,他觉得自己成了一个「二流克利」、甚至是「乏味的克利」,而不幸的是,事实就是这样。
在不断的修改、毁弃,和重新开始中,赵无极经过两年才找到自己的形体与空间,还有大胆的颜色。
1.少就是多画画要「经济」,也就是说要能从简单裡看到丰富,从少裡看到多,但不是表面的多。
换句话说,就是简单裡要有东西看。
有的人功夫很好,可他画的画让人看了累得不得了。
他画得累,看的人更累。
好的画,就算他自己画得累,可别人却看不出他累。
就像林布兰的画,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得不累,是精采的好画。
中国古代的好画也是这样,比如范宽(北宋,990~1020),他功夫很好,但你觉得鬆得很,看得很舒服;倪云林(倪攒,元末,1301~1374)也是,淡淡几笔,却表现了很多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发表:2011-01-09 09:52阅读:1013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孙宁博陈俊 2004年整理(原孙建平整理)1985年5月3日(周五)素描人体我教课是边讲边改,我改也是照你们的办法改,尽量每天每个人都改过一遍。
改一点,知道一点东西,再进步一点,再改。
重要的是把你们的观察方法改一改,我看你们画时都好象是画线勾个形状,用背景衬人体,背景和人体没有关系——我当然不是反对画细,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个体积同光怎样转动的关系。
不要好象是单单地用线勾那个形状,要同时勾两边,线本身就可以代表体积。
将来油画里面也可以变化多一些,不要单单的——我看你们油画都是这样画——没有转动,都是摆。
应该变化多一些,松的地方应该松,开始画应该稀一些,漫漫地加,不要把它一下子加的很厚,并且厚度不能到处都一样。
后边背景同前边人体都要有联系。
注意空间关系的感觉。
(刘大鸿:写生时能不能有意识地改变这种关系?)当然可以啦,怎么不可以呢,画画没有一定的办法,是不是?假如是有一定的办法,就太容易了。
你们怎样画都可以,因为绘画不能限制,只要好就行。
(刘大鸿:因为您给我们摆了模特儿,要改变关系就用不着模特儿了。
)模特儿里关系很多,很多。
你看身体转动关系很多。
怎样使它画的简单,但是里面包含很多东西,并不是复杂就好,好象讲话要中肯,画也要中肯,如果中肯,力量就大。
不中肯,摆了很多东西也没有用。
(刘大鸿:现在我们写生时,是不是强调全身进入画面自发性的画?)我看你们的画,关键是空间少。
现在的画,重要的是空间,法文是S'xpace、假如S'xpace没有,你的画就松不了。
画,就等于这样的感觉——画就是不停地动。
现在你们的画感觉停在那里,没有动的感觉。
你们观察的方法是要怎样想办法改掉。
绘画并不仅仅是画的问题,因为你们的技巧都很好,功夫都很深,问题是观点不够自由,所以大家画的差不多都一样,我希望把你们每个人的个性想办法发挥出来,使每个人创造出自己的画风来。
(刘大鸿:刚才您讲画要动,是不是超出了三维空间,不仅是三维、四维、五维------)那是理论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讲理论,讲画。
你们画画,空间关系多,就活,不然的话就呆。
我看,今天不过画了两个钟点,有的人已经懂得了一点关系,关系懂得多了,你们的画就动,就变样。
这个我希望——因为时间短,就一个月,不过一个月也可以做好多事情——我希望你们的看的办法能改变,不要限制在人体的形状上,要把人体以外的东西加上去。
绘画的不同的地方就是——看的办法不同,每个人的动笔办法不同画的作风也不同。
现在你们的画有个毛病,就是不看签名好象是一个人画的。
我现在就是要把这点改变过来,发展你们每个人的个性。
我主张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以我改画时,都是照你们的办法改,把你们的好的地方提出来,坏的地方淘汰掉。
这样做,我教课就得辛苦一点。
不要紧张,就好象用练习的办法画,不要自己每张画都像画个杰作的样子。
只有你在寻找之中,才可以找出一个方法,好象每张画都是成功的样子,就找不出东西来。
因为我对你们认识还很浅,今天第一次接触。
一般地看来,素描的缺点是,勾线都是勾轮廓,然后慢慢地填。
我的意思是画的时候一起画,不要画了轮廓以后再加体积感觉,要一起来,用线画时已有体积感觉,那你就省事了嘛!你们反而多一层事情,先慢慢描出个大概的样子来,然后先把暗的里面灰画出来,但是,你要记住亮部里的灰和暗部里的灰,两个不一样。
同时笔的变化要多一点,不要一样。
将来油画也要注意,这个油画笔等于是心、眼、手和画面连接的工具,所以用笔要转动。
中国画的笔就是动的,为什么油画笔不能动?同时油画里都是不敢用线的,这个要把它加进去。
你们画时不一定全身都画,你们自己构图好了,每幅人体画一周,假如自己觉得画的不好可以重画,觉得画完了,可以换。
画的时候一开始就应整个来,不要一开始找小趣味。
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画画,有他的颜色,有他的组织方法。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格。
这个性格要保留下来,不要破坏掉。
在法国,有的教授教别人画画,都让他们画的和自己一样。
生那么多孩子有什么用?你看,就是小孩子,每个性格也不一样,生出来就不一样。
绘画也应画出不一样。
(刘大鸿:赵先生,看每一个人的画,是否以下子可以看出往哪边发展?)今天第一天,不能那么快嘛!(刘大鸿:这种教学很困难,学生这么多,都按每个学生自己的方法路子指导,这事很难做到。
)这个应该做到!老师应该等于带孩子,扶他两步,不能一直掺着他走路,扶着走一段后,慢慢地就行了。
我想你们都很努力嘛,能做得到。
我对你们希望很大,趁这一个月时间想办法深进去。
我看有的同学好象很拘束了,胆子小,这纸没什么关系嘛!纸怕,画油画就更怕了。
(刘大鸿:现在国内风行比画皱纹,比功夫,以逼真为高。
)问题是功夫的后面还有另外的一面,你看安格尔、夏尔丹、库尔贝、塞尚这些大师,他们的功夫都很好,但他们的画除去画内的功夫外,还有画外的功夫——天才——这就是他们的理解和别人的不同。
你看伦勃郎的画,就是伦勃郎的画。
他那画有深度,不止是功夫哪!所以绘画没那么简单,功夫好并不就是最好。
这个功夫只要有时间做的到,问题是理解方面要深刻。
理解的深刻,画的就深刻。
所以,我让你们画画要单纯,简单。
我的大纲就是单纯而有内容,简单里面不是没有东西的简单,简单里面要有东西看,看的多,但不会疲倦。
现在有些功夫好的画,一看就累的不得了。
他画的累,看的人更累。
好的画,他自己画的累,可别人看不出他累。
伦勃郎的画,画时并不是不累,但是人家看的不累。
中国古代好的画,比如范宽的画,功夫很好,但是你觉得轻松的很,倪云林的画也是,淡淡的几笔,表现很多的东西。
他们的笔底以外还有另外的功夫哪!油画,所有的画,并不是功夫好就能画好。
画到一定程度,功夫应该忘掉。
功夫要变成你的工具,你看妈蒂斯的画好象很笨的样子,其实一点不笨。
你们的功夫好,到处都紧,紧的透不过气来。
画应该有松有紧,素描也一样,该松的地方要松,该紧的地方要紧,比较的多,层次就多。
现在你们的画颜色太简单。
比如,亮的都不要一样亮,灰的都不要一样灰,深的都不要一样深,那么,你们的画就变化无穷了。
要做到这点不容易。
你们开始要做到简单,简单之中慢慢丰富起来。
丰富之后再把不要的去掉,重要的留住。
这就是画家本身怎样选择的问题,要能做到自我批评,学会选择。
这地方好,那地方坏,这地方该多一点,那地方该少一点。
做到这一点,画就能松,就能动起来。
现在画的一般毛病,有的是松的太多了——空,有的是实的太厉害了——死掉了。
在这两个之间怎样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使它变化多一点,这个就是我要做的工作。
我希望我走了以后,你们能有一个自我批评的眼光,自己能判断画的好坏。
这样,你就有工作可做,你的画就可以慢慢地长进。
(赵先生:一边改学员的画,一边讲)木炭画变化多,一擦就连过去了,这点铅笔做不到,这线的轻重都有。
这地方连,有时把它转过去。
这个快多了,炭的颜色非常丰富,比铅笔丰富多了,你就是手的动作都可以帮助它,往上,往下都不同,有很多变化------有的地方用碳,有的地方擦,前者偏冷,后者偏热,有对比,把它穿插起来。
有的同学用线到处一样黑,木炭纸也有毛病,不能擦太多,否则上不去了。
(您能不能谈谈您的艺术观点?)我给你们改画中说的就是我的观点嘛!(您是否给我们表演一下?)我不会表演。
我画画慢的不得了,我在家里一幅画画三四个月,我画的根本不是写实的,是抽象画。
抽象画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过,道理是一样的,一张好的抽象画,不是胡乱涂抹的,也有道理的。
你们不能因看不懂,就以为是乱画.贝聿铭要我在他造的香山饭店画了两幅抽象画,饭店经理说,你这个画,我也能画。
贝聿铭气坏了,他说,赶紧把画拿走,——也难怪,这个经理没见过嘛!(刘大鸿:您在法国教学的时候,也从具象开始教吗?)也是从具象开始教,但另外也有一个画室学抽象画的。
(刘大鸿:从一进学校就搞抽象派吗?)他们随便的,画抽象画也要有功夫的,没有功夫的抽象画也是空的,空的没有东西可看。
(问:要不要教点抽象画的基础,诸如点、线、面之类?)何必呢?绘画倾向是自己需要。
并不是我说要画抽象就可以画了,而是自己需要画抽象才画抽象。
况且,现在抽象画也不是新东西,是属于五十年代——我们那个时代的东西。
所以假如你们要画,应该在理解抽象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画别的。
(刘大鸿:现在教学体系讲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您怎么看?)这又是理论问题嘛!在法国有专门研究色彩学的。
我觉得每个颜色都很好看,以前印象派不用黑的颜色,现在根本没有这个观点,黑的颜色用的很多。
颜色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问题是你怎么处理,中国俗话讲:黄配紫,一大屎。
其实黄配紫很好看。
以前还讲:画竹子的办法不能打叉,其实这个也没有一定的道理。
新的绘画观念,把这些方面都打破了。
从前绘画都是有个主题,现在每有主题,画是整个的。
现在你们画画还是有个主题的问题,你们太注重主题了。
你们的画是要人看的懂,这懂得问题,也要看什么程度,给什么层次得人看。
比如我的画给香山饭店经理看,他看不懂,给画画的人看就不一样了。
有的人看的懂,有的人也看不懂。
有些中国画老先生也看的懂,李可染先生就看的懂。
看每个人的理解程度。
他的画很深,画的很好。
比如张大千,他对抽象画很喜欢,他也受抽象画的影响,他画泼墨,一块大的蓝色泼在画面上,就有抽象画的因素。
我和他很谈的来。
他自己讲,我是(和尚)大千,你是(道士)无极。
------我想画的问题,到了一定程度,大家都容易理解。
现在东西方交流很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界限已经没有了。
我记得我的画在台湾展出时,有个画中国画的人骂我:“画中国画,用中国纸,用中国墨,他有一定规矩的。
不能用赵无极的方法乱画,他的画是自己的,千万别学,学了就倒霉了。
”我有时也画水墨画,不过我画水墨画也是按我己的法子画,我自己也不是说画中国画,不过我利用它的材料就是了。
我觉得画油画也是这样,也是利用材料。
油画的问题也是画的自由,但难的是如何理解自由。
老实讲,我从一九三五年画油画,到一九**年——用了三十年才真正懂得油画的自由方法,你看,这么多年才搞清楚。
因为你真正了解油画后,那油画就听你的话,开始它不听你的话,没有办法,都是要经过时间,因为油画各方面技巧要适合你自己的需要,选择你自己的技巧。
你画画的技巧,是完全帮助达到你的表现,技巧是第二问题。
你有了新的绘画观点,技巧也跟着你的观点变。
5月6日(周一)油画人体起稿时要把人体连同背景一起画!不要单单地画人体,不然关系不容易找到。
不能让颜色单独存在。
人体的背景可以自己设计。
一笔动,整个画面都动,这里动,别的地方要呼应。
要连起来,不要一段一段地画。
(改魏连福的画)要仔细地看,每块地方都不一样。
红布要向空间里运动,红布远处那部分要静一点(用刀刮平),背景也要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