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5-WG3-2010-060r1-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总体技术要求(送审稿)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交流

• 要点 – 合理无歧视(RAND)/专利池/免费 – 互惠性和防御性 – 早期披露 – 默认许可义务 – 开放性(引用标准、参考实现、测试套件)
SVG VML
中间件
行业中间件
数据 集成 中间 件
流程
中间 件
服务 集成 中间 件
门户 中间 件
…
应用服务器 消息中间件 事务中间件
嵌入式系统
• 《信息技术 词汇 嵌入式系统》
• 《嵌入式Linux平台规范》 • 《手持电子产品嵌入式软件API》 • 《移动终端浏览器技术规范》 • 《嵌入式软件质量保证要求》 • 《嵌入式软件质量度量》 • 《嵌入式软件编码规范要求》 • 《嵌入式软件可靠性测试规范》 • 《嵌入式系统 系统工程应用及管理》 • 《车用软件开发指南》
SC36
SC1 SC5 SC10 SC11 SC12 SC14 SC21 SC30
WG WG WG WG WG WG WG WG WG WG
词汇
非建盘输入 磁盘 柔性磁媒体 微处理机 数据元表示 连开放系统互连 中文平台
藏文 维、哈、柯文 蒙文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 无线传感器网络 IT服务 SOA 通用 布缆 基于射频技术的电子支付技术 实时定位系统技术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标准化
1、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
–
覆盖文种包括蒙古文、藏文、彝文、维哈柯文、朝鲜文等
–
标准类型包括编码、字型、键盘布局
–
标准数量目前已达到23项
2、构建和完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意义重大
施耐德TC系列联网温控器Modbus通信协议

TC303-3A2LMS/3A4LMS/3A2DLMS/3A4DLMS系列MODBUS通信协议MODBUS协议规定了具体的通讯接口形式序号 技术指针/规格 规 定1 物理界面 RS485 半双工2 波特率 48003 传输方式 RTU(远程终端单元)格式4 数据流格式 地址功能代码数据数量数据1 ... 数据n CRC高字节 CRC低字节5 地址 1-326 功能代码 1,2,3,4,6,7 数据数量 <2558 数据 0-2559 CRC校验 CRC-1610 字节格式 11位格式:1起始位+8数据位+1位奇校验+1停止位11 校验方式 CRC-1612 0地址 广播地址13 接口定义 A(+),B(-),GND 三线制01命令报文信息:功能码 寄存器地址 风机盘管 数 据 解 释01 1 电动阀(四管制:冷阀)0关、1开01 5 送风机/高0关、1开/0关、1高01 6 送风机 中0关、1中017 送风机 低0关、1低018 四管制:热阀 0关、1开02命令报文信息:03/06命令报文信息:(注:TC303-3A2LM/3A4LM 没有门卡和睡眠模式) 功能码寄存器地址 风机盘管 数 据 解 释 03/063 状态 00:关、01:开、02:防冻启动(只读); 03/064 模式 1:制冷、2:制热、3:通风; 03/065 设置温度 温度值(5~35℃); 03/066 风机模式 00:高速、01:中速、02:低速、03:自动; 03/067 门卡拔出后制冷设定温度 设定范围22~32℃。
03/068 门卡拔出后制热设定温度 设定范围10~21℃。
03/069 睡眠模式 00:关、01:开; 03/0610 ECO 模式 00:关、01:开; 0311 门卡状态 00:拔卡状态、01:插卡状态; 03/0612 门卡拔出后风速00:高速、01:中速、02:低速03/06 13 键盘锁定 00:关、01:开;(全锁与不锁) 04命令报文信息:1. 温度值:(0~50°C )例如:温度值为25.5°C , 数据(255)=00H FFH;温度值为5.0°C , 数据(50)=00H 32H;03:读数据数据格式:温控器地址、功能码、寄存器地址高位、寄存器地址低位、数量高位、数量低位、校验位 06:写数据数据格式:温控器地址、功能码、寄存器地址高位、寄存器地址低位、数据高位、数据低位、校验位 如:改风机模式到中速 010*********XX功能码 寄存器地址风机盘管 数 据 解 释 02 3室温传感器故障;0正常、1故障 02 4管道传感器故障;0正常、1故障功能码 寄存器地址 风机盘管 数 据 解 释 04 1 室内温度 温度值(0~50℃)。
中国电信物联网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新生活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思考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物联网(传感网)典型体系架构物联网典型体系架构分层描述感知层是实现物联网全面的感知的核心能力是物联网中包括关键技术、标准化方面、产业化方面亟待突破的部分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更全面的感知能力,并解决低功耗、小型化和低成本的问题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三层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物联网应用层物联网网络层物联网感知层物联网扩展系统架构物联网技术路线以规模化应用为目标,分阶段实现3G与传感网的融合,实现物联网的可运营、可管理及产业化主要特征(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应用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主要特征(1)将分散的、利用多种感知技术手段所采集的信息通过网关设备汇聚到3G网络(2)通过3G网络将感知信息汇聚到应用系统(3)由应用系统集中进行信息的处理,并提供信息应用服务。
主要特征(1)具备以事件、任务为驱动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协同工作的更强大的信息感知和信息处理能力(2)3G网络为物联网业务特性进行优化和定制,满足物联网通信及业务的特性需求(3)传感器网络的自组织、协同感知功能是在物联网的整体管理体系下实现的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泛在网络、信息聚合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相关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物联网协同感知阶段--第二阶段3G与传感网络的融合3G与传感器网络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设计及研究物联网的编码体系、码号体系、地址体系研究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研究物联网QoS体系研究增强无线接口物联网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物联网协同体系架构研究物联网信息库管理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与信息智能处理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的计费策略及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应用示范系统建设提纲1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物联网的标准进展3 4物联网网络发展关键问题发展建议ETSI2008年成立TC M2M 工作组,该工作组由FT -Orange 发起,包括运营商、设备商、集成商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和组织加入研究目标研究和制定物联网业务需求报告,聚焦传感网和移动网融合、商业模式和最佳业务应用等研究并规范端到端的物联网网络架构与相关接口对其他标准组织中已有物联网相关规范进行修订研究重点模组规范化传感网技术选择和组网物联网网关规范化网络架构和统一协议统一应用平台面向医卫和监控的应用研究3GPP R10-Network Improvement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NIMTC)•3GPP已完成了业务需求的研究,目前就网络结构(SA2)及无线接口(RAN2)开展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WSN网络结构及协议研究•设计更灵活的自适应编码,优化传输方式,支持更灵活的资源粒度分配•增强L2/L3协议,支持大量M2M终端•简化调度、功控、HARQ、链路自适应、同步、接入和切换过程3GPP MTC Service Requirements •MTC业务的公共需要•地址•识别•收费•安全•远程管理•分类别的系统优化:•低移动性•通信时间可控•仅使用PS域•低数据率•用户分群•仅有移动源发•高可用性•盗窃/故意破坏物联网标准研究进展国内标准物联网进展情况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组(WGSN)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
02-单元二 物联网工程布线常用标准

2.3 《信息技术 住宅通用布缆》国家标准
2.3.2 支持ICT/BCT应用的通用布缆系统结构
1.概述 本章标识了ICT和BCT通用布缆的功能元素,描述了它们如何 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子系统,并标识特定应用组件连接到通用布缆 的接口。 2.功能元素 通用布缆的功能元素如下: 1)住宅主配线架(PHD) 2)住宅主布缆线缆 3)住宅次(级)配线架(SHD) 4)住宅次(级)布缆线缆 5)应用插座(TO或BO) 布缆中所使用的功能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指定应用类型, 一个元素中可能组合了多个功能元素。 通用布缆系统的参考实现中使用的功能元素连接起来组成布 缆子系统,在应用插座和配线架处的设备连接支持应用。
2.3 《信息技术 住宅通用布缆》国家标准
2.3.1范围
本标准规定的通用布缆支持以下三种应用: 1)信息和通信技术(ICT)。 2)广播和通信技术(BCT)。 3)建筑物内的指令、控制和通信(CCCB)。 本标准规定的布缆由下述一 种或多种组成: 1)平衡布缆。 2)同轴布缆。 3)光纤布缆。 本标准就下述内容规定了通 用布缆的设计和配置要求: 1)结构和拓扑结构。 2)最低配置。 3)永久链路和信道的性能要求。 4)连接点的位置和密度。 5)对特定应用设备和外部网络的接口。 图2-1 住宅通用布缆应用示意图 6)与其他建筑物服务的共存性。
重点
掌握GB50311《综合 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 范》和GB50312《综 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 规范》两个中国国家 标准的主要内容。
2.1
标准的重要性
工程设计是物联网、智能建筑和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工程设计直接影响各种物联网系统和建筑物的使用 功能,也直接影响工程总造价和工程质量。因此,在实际工程项 目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等进行设 计,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或者理论知识设计。丰富的设计经验不仅 能够保障物联网系统和智能建筑的使用功能,也能提高建筑物的 智能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还能够提高设计速度和效率。 工程图纸等设计文件中使用的名词术语和图形符号,必须按 照相关标准和设计图册规定进行,使用标准或者行业规范统一的 图形符号。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是给建设单位、用户和技术人员 阅读的技术文件,必须让大家能够看懂,这点非常重要。俗话说 “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就是这个道理,作者认为“工程标准 就是工程图纸的语法”,“设计图册就是典型语句”。因此,一 个合格的设计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应该非常熟悉这些标 准和图册,也必须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标准和图册。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

第9 期下
无线传感器 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的研 究
欧阳春 林 湖南省湘 西州技工学校 湖南 460 10 0
【 要 】本 文首 先讨论 无 线传感 器 网络数 据 融合 算法 的设 计原 则和性 能评 估方 法 ,引入 了融合 代价 的概念 ,并强调 无 线传感 器 网 摘 络数据 融合 算 法必须 与 具体 的应用 背景 相结 合 ; 最后 重点讨 论 了几种数 据 融合 的相 关算 法 :节点 源数据 聚类 方法 、 自适应加 权 融合 算 法 、秩 滤波技 术 、以及基 于 Ds 据 理论 的融合 算 法 ,然后在 此基 础 上提 出将 秩 滤 波技 术与 自适应 加 权相 结合 的融合 算 法 ,以及将 D s —证 — 证据理论与 自 适应加权相结合的融合算法,并通过仿真对几种算法进行 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容错能力方面占有 明优势 。 【 键词 】 无线传 感 器 网络 数据 冗余 数 据 融合 融合 代价 关
Ma ai ,0 2 08: 2 1 . gz e 0 , ( 1 n2 4 ) 14 0
【】 C l rD,srn D Sr a t v 0v r iw fS n o 2 ul E ti ,tv sa aM. e ve o e s r a
杂度为 lg 。因此 ,秩滤波 的总的时间复杂度低 于 ( +lg ) o2 2 o2
远低于 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当被剔 除的异 常噪声点较少时,新算法
的时间复杂度会略高于 自 适应加权 融合算法 ;反之,当被剔除的异常
将物理对 象或 者抽象 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多个类 ,其 中每个 类由具 有 相似 性质的对 象组成。无线传感器 网络 中,分布式数据聚类 技术往 往 与数据融合算法结合在一起 。 无线传感 器网络 中,数据源分 布在 网络环 境下,将这些数据采 集 到一个 中心位 置并非最佳选择,其可扩展性不好 ,而且 将数据集中起 来进 行聚类也很难实现。 由于无线传感器 网络只 允许相 邻的传感器节 点之间进行通 信,因此数据分析算法也要 以同样 的方 式进行通信。 目 前,已有的聚类算法主要包括分布式聚类 、数据 流聚类 等。下面将对 常用 的聚类技术进行讨论与分析 。
M2M技术

M2M在3GPP2的标准进展概况 为推动CDAM系统M2M支撑技术的研究,3GPP2在2010年1月曼谷会
议上通过了M2M的立项。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M2M的研究进程。 (1)当运营商部署M2M 应用时,应给运营商带来较低的运营复
杂度。 (2)降低处理大量M2M设备群组对网络的影响和处理工作量。 (3)优化网络工作模式,以降低对M2M终端功耗的影响等研究
④ M2M平台与应用接口协议; ⑤ 终端软件升级和数据传输功能。
• 未来M2M通信协议的演进趋势有一下放下:
① 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② 支持非标准和非专用网络及其协议; ③ 支持分布式M2M平台接入; ④ 逐步实现终端的自组织能力; ⑤ 逐步实现直接的端到端通信。
技术标准
M2M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标准是广泛而复杂的, 其中包括网络通信、中间件、系统框架和安全等 方面。在M2M行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 准规范。
技术标准
•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与M2M研究相关的 标准化组织主要有IEEE、ETSI、3GPP、ITU 及CCSA。主要针对蜂窝移动通信和其他 无 线技术的M2M网络承载,包括2G、3G、卫 星、IEEE 8021.11.X、蓝牙、ZigBee、RFID、 传感器网络等。这都是M2M重要的补充接 入方式。
在技术上综合数据采集、GPS、远程监控、电信、工业控制 等技术,在安全监测、车队管理、工业流程自动化、自动抄 表、机械服务、维修业务等环境中运行并提供广泛的应用和 解决方案;
同时它是一种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的网络化的应用与 服务 ;通过在机器内部嵌入无线通信模块,以无线通信等 为接入手段,为客户提供综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客户 对监控、指挥调度、数据采集和测量等信息化需求。
领域。 (4)通过运营商提供满足M2M需要的业务,鼓励部署更多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技术路线

标准组由信标委支持,无锡物联网研究院和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 导成立,主要面向ISO/IEC JTC1进行中国的国际标准提案输出 该标准组下设立2个研究组和6个标准组,分别为国际标准化项目组、 行业应用调研组、标准体系与系统架构组、通信与信息交互组、协同 信息处理组、标识组、接口组、安全组 参加单位众多,主要以高校、科研机构和IT企业为主,包括中国电子 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为、西电捷通、深圳天智、杭州 家和、清华、北大、展讯、中兴、大唐、北邮、工信部研究院、中国 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上百家单位 该标准组提出的物联网信息汇聚、协同感知、泛在聚合三阶段演进路 线,已经被ISO/IEC JTC1传感网总体技术文档采纳。目前已明确在 JTC1下成立工作组(WGSN),系统推进传感网国际标准的制定
二维码/RFID应与集团
重点产品和运营部门需求结合
• 移动支付
• 校园一卡通 • 二维码小额支付 • 与号百结合 •做后向凭证
•三订 •折扣/优惠券 •做业务标识 •号百自营业务 •天翼伴游 •终端是瓶颈 •支持RFID标签/阅读器功能的手机 •二维码识读功能手机 • 特定行业、特殊传感器的智能终端(不仅限于二维码和RFID)
主要特征 (1)基于多种组网技术融合的 无处不在的协同感知能力 (2)信息资源使用模式突破以 单一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聚 合海量信息聚合不断衍生新的 应用
物联网市场和网络发展规划
物联网信息汇聚阶段关键技术
第一阶段3G与传感器网络结合
相关关键技术
• 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 • 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 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 • 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 • 传感器网络测试验证平台 • 传感器网络低功耗技术 • 传感器网络电磁兼容技术 • 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的模块化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的模块化设计时间:2010-12-05 19:36:40 来源:作者:姜凤鸣童玲田雨3.3 采集模块采集模块负责采集数据并调理数据信号。
本设计中,监测的是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数据,采用的传感器是PTWD-3A型土壤温度传感器以及TDR-3型土壤水分传感器。
PTWD-3A型土壤温度传感器采用精密铂电阻作为感应部件,其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为了准确地进行测量,采用四线法测量电阻原理,将电阻信号调理成CC2430芯片A/D通道能采样的电压信号。
图7中,由P354运算放大器、高精度精密贴片电阻以及2.5 V电源构成10 mA恒流源。
10 mA的电流环流经传感器电阻R1、R2将电阻信号转换成为电压信号,由差分放大器LT1991一倍增益将信号转换为单端输出送入CC2430芯片的ADC通道进行采样。
TDR-3型土壤水分传感器输出信号即为电压信号,其调理电路如图8所示。
传感器输出信号通过P354运算放大器送入CC2430芯片的ADC通道进行采样。
3.4 电源模块电源模块负责调理电压、分配能量,分为充电管理模块、双电源切换管理模块、电压转换模块3个模块。
本设计中采用额定电压12 V、电容量3 Ah的铅酸电池供电。
作为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节点需要在野外无人看守的情况下进行工作,能量补给是系统持续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设计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节点在野外工作时进行电能的补给,充电管理模块则是根据日照情况以及电池能量状态对铅酸电池进行合理、有效的充电。
如图9所示,光电耦合器TLP521-100和场效应管Q共同构成了充电模块的开关电路,可以由CC2430芯片的I/0口很方便地进行控制。
在太阳能电池板对电池充电时,电池不能对系统进行供电,因此设计中采用了双电源供电方式,保持“一充一供”的工作状态,双电源切换管理模块负责电源的安全、快速切换。
如图10所示,采用了两个开关电路对两块电源进行切换。
在电源进行切换时,总是先打开处于闲置状态的电源,再关闭正在为系统供电的电源,因此会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内同时有两个电源对系统供电,这是为了防止系统出现掉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33.040.50YD M xx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T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总体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based on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送审稿)××××-××-××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T ××××—××××目次目次 (I)前言............................................................................................................................................................ I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术语与定义 (2)4.1 (2)4.2 (2)4.3 (2)4.4 (2)4.5 (32)4.6 (3)5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架构 (3)5.1网络架构 (3)5.2网络功能实体 (4)5.2.1 WSN节点设备 (4)5.2.2网关 (4)5.2.3业务平台 (4)5.2.4签约数据库 (5)5.2.5 计费系统(电信网络侧) (5)5.2.6 业务应用网关 (5)5.2.7业务应用服务器(本地) (5)5.2.8管理平台 (65)5.2.9业务应用服务器(远程) (65)6业务需求 (6)7技术需求 (7)7.1对网关的需求 (7)7.2对WSN节点的需求 (7)7.3对接入网和核心网的需求 (87)7.4对业务平台的需求 (87)7.5对管理平台的需求 (8)8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功能要求 (8)8.1接入控制 (8)8.2认证和授权 (98)8.3计费 (98)8.4命名、寻址和标识 (9)I××/T ××××—××××II 9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管理功能要求 (10)9.1管理平台的功能要求 (10)9.2业务平台的业务管理功能要求 (1211)9.3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侧的功能要求 (1312)9.4 WSN网关管理的功能要求 (1312)9.5 WSN节点管理的功能要求 (1413)附 录 A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业务和应用场景 (1615)A.1远程监控 (1615)A.2信息服务 (1716)A.3健康监护 (1817)A.4货物跟踪 (1817)附 录 B接入控制机制 (2019)附 录 C认证与授权方式 (2120)××/T ××××—××××前言本标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的名称预计如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总体技术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网关设备技术要求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网关设备测试方法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III××/T ××××—××××1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的总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架构、功能实体、业务提供、需求、接入控制功能和流程、网管功能等。
本标准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所提供的应用和业务以及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网络和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EE 802.15.4-2006低速无线个域网(WPAN )的媒质接入控制层和物理层规范3GPP TS 23.107QoS 概念和架构 3GPP TS 32.240计费架构和原理 3GPP TS 32.220计费原理 IETF RFC 791互联网协议,IPv4规范 IETF RFC1883互联网协议,IPv6规范 IETF RFC 4072Diameter EAP 应用 3 缩略语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认证 授权 计费 AC Access Class接入等级 AKA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 认证和密钥协议 BSF Bootstrapping Server Function Bootstrapping 服务功能CN Core Network 核心网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W Gateway 网关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归属用户服务器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Internet 协议版本4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nternet 协议版本6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nternet 服务提供商MME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移动性管理实体NAF Network Application Function 网络应用功能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个域网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T ××××—××××2QOS Quanlity of Serivice 服务质量RADIUS 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 远程用户拨号认证系统RAN Radio Access Network 无线接入网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SGSN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服务GPRS 支持节点SIM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用户识别模块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USIM 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通用用户识别模块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无线传感器网络WPAN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无线个域网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 Project第三代合作组织 4 术语与定义4.1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通信收发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并且传输距离限制在较短的范围内(通常是百米以内,典型距离在10米以内)的技术。
4.2无线个域网 Wireless personal access network ,WPAN工作在个人操作范围内(通常10米左右)固定的、可携带的、移动的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系统。
这些设备通常是由电池供电,具有较低的功耗和成本。
根据通信数据速率的不同,分为低速WPAN 和高速WPAN 。
通常数据速率在1Mbps 以下的是低速WPAN ,代表技术有Bluetooth (蓝牙)、红外和ZigBee 。
数据速率在100Mbps 以上的是高速WPAN ,代表技术是高速UWB 。
4.3传感器节点 Sensor node一个微型嵌入式系统,它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弱,通过携带有限的电池供电。
传感器节点一般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四部分组成。
传感器模块负责监测区域内信息的采集和数据转换;处理器模块负责控制整个传感器节点的操作,存储和处理本身采集的数据以及其他节点发来的数据;无线通信模块负责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无线通信,交换控制消息和收发采集数据;能量供应模块为传感器节点提供运行所需的能量,通常采用微型电池。
4.4无线传感器网络 Wireless Sensor Network由一组传感器节点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方式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4.5WSN 路由节点 4.6WSN 普通节点 4.7××/T ××××—××××WSN网关4.5 4.8IEEE 802.15.4由IEEE开发的低速WPAN标准。
IEEE 802.15.4规定了物理层和MAC层标准。
符合IEEE 802.15.4标准的通信模块具备低成本、低耗电、小尺寸的特点。
4.6 4.96LowPAN(IPv6 over LR_PAN)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一个工作组。
6LowPAN技术也是建立在IEEE 802.15.4规定的物理层和MAC层之上的, 6LowPAN技术使用IETF规定的IPv6功能,采用IPv6协议栈。
5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架构5.1 网络架构图 1 WSN与电信网络结合的网络架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结合,是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电信网络相连接,利用电信网络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提供的业务进行监控、管理及完成业务的承载与合作实施,并通过电信网络扩展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提供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