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空气和水
2023人教版科学活动手册二年级上 第二单元水和空气

以下是2023人教版科学活动手册二年级上第二单元“水和空气”的相关内容,包含了一些活动和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和空气的性质和特点。
活动一:观察水
准备一杯清水和一杯牛奶,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尝试将手伸入水中,感受水的触感。
让学生观察水杯壁上的水珠,了解水的凝结现象。
活动二:比较水和油
准备一杯水和一杯油,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尝试将一个物体分别放入水和油中,观察浮沉现象。
让学生尝试将水和油混合在一起,了解它们是否相溶。
活动三:观察空气
准备一个空瓶子和一个气球,让学生将气球套在瓶口上,然后挤压瓶子,观察气球的变化。
让学生尝试用纸团堵住瓶口,然后将瓶子倒立在水中,观察纸团是否被水浸湿。
让学生尝试用吸管吹气,观察吹出的气流形状。
活动四:比较空气和水
让学生分别吹气和在水中吐气,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让学生观察空气中的灰尘和水分,了解空气中的物质。
让学生尝试将一个物体放入水中和空气中,比较浮力的大小。
这些活动和实验可以帮助二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和空气的性
质和特点,并且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实验总结
通过实例讲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拓展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的。通过实验探索体验,培养了我们动手创新能力,得出了空气确实占用空间。联系生活,知道了空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课堂
板书
空气能占据空间
2、扎孔后,水槽里的水进入了杯子,是因为杯子中的空气从小孔流出,腾出了杯子里的空间,杯子外的水就流了进来。
3、从小孔打入空气后,空气占据了水杯内的空间,杯子里的水被挤了出去。
六、实验总结
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个实验,
总结出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思考:怎样使羽绒服更保暖?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难点
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我们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倒扣进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
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的底部帖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内装满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的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实验现象:纸团并没有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空气单元(二)

三、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
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质量不变,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
5.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人们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6.吹气球时是空气让气球变大。
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是因为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会占据空间。
7.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8.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会改变。
9.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10.生活中在打气筒,打篮球等方面都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复习知识点

第二单元空气1.感受空气1.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
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形状;空气、水蒸气等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实验现象及解释: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瓶子里的水就慢慢上升了。
3.压缩空气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2.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大;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被扩张的空气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3.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相比,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4.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5.生活中的压缩空气:皮球、篮球、足球、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给家具喷漆上色等。
6.看起来很鼓的篮球,还能继续打气,是因为空气容易被压缩;拍打篮球时,篮球能蹦得很高,是因为篮球里的空气被压缩,具有弹性。
4.空气有质量吗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但是很轻。
2.简易天平可以用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绿豆,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质量是相等的。
(2)给皮球继续充气,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质量了。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教材分析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单元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空气单元教材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空气几乎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各种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生活。
在一年级教科书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进入3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在本单元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认真地观察空气,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空气的性质。
让学生了解到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也是可以被压缩的;空气虽然感觉很轻,但也是有质量的,很多很多的空气积聚起来,质量还不小;空气也是可流动的,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与空气的流动有很大关系。
学生还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空气是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利用空气的性质做了许多事情。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课程标准中3,4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1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2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3.1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3.3.2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3.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空气(第1课,感受空气)具体研究空气的各种性质特征(第2课到第7课)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第8课)。
学生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作为物质的空气的基本性质,再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1、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2、水是一种液体,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水蒸气是一种气态的水,它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空气之中。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常温下水也能慢慢转化为水蒸气。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4、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当周围温度低于0℃,而水温达到0℃时,水开始结冰。
水结冰后,体积会增大。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念会发生变化。
6、橡皮泥变形,纸变形,都和水的三态变化一样,只是外在的形状或状态发生变化,它们本身还是同一种物质7、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水开始沸腾,此时水面会不断的冒气泡,水会上下翻滚,同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
这些“白气”是由水蒸气转化而来的很小的水珠。
8、给水加热的装置由烧杯、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组成。
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不用能嘴吹灭酒精灯,要有灯帽盖灭。
9、温度计100℃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10、小苏打、食盐、味精、白糖等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但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的溶解能力远远大于小苏打。
常温下,100毫升水能溶解食盐约36克,小苏打约10克。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用药匙取药品,用玻璃棒搅拌1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颗粒大小、是否搅拌、水的温度。
12、溶解在水中的固体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的方法重新分离出来,加热装置山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石棉网等组成。
加热时要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13、不能溶解在水中的固体可以用过滤的方式进行分离。
第二单元空气1、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2、空气是一种物质,无色无味,会流动,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3、空气无处不在。
二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第二单元 水和空气 复习课件-鄂教版(共12张PPT)

二、辨一辨
• 1. 闻水的气味时,可以直接用鼻子凑近闻。 ( ✘)
• 2.可以直接品尝水的味道。( ✘ ) • 3.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直接溶解在水中。( ✘ ) • 4.向水中加入食用油,轻轻搅拌,发现食油不
溶于水中,浮在水面。( ✔ )
三、写一写
• 1.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闻水的气味?
• 答案:我们应该用扇闻法,鼻子靠近集气瓶的上 方,然后用手轻轻地往自己的鼻子方向扇风,再 闻气体的味道。
• 没有经过消毒的水不能随便喝。 • 水的四种用途:灌溉、饮用、清洗、发电。
重点知识回顾
• 2.把它们放进水里
• 水的溶解作用:白砂糖溶于水中,酸梅晶溶于水中, 食盐溶于水中,沙子不溶于水中,沉到水底,食油 不溶于水中,浮在水面。有些物质可以溶于水中, 有些物质不可以溶于水中。
• 酸梅晶在水里是怎样变化的:酸梅晶沉淀在水底, 然后用勺子搅拌,慢慢溶解,最后溶液呈土黄色。
气往四面八方飘散;水有溶解现象,而空气没有 溶解现象。
一、填一填
• 1.水是(没有颜色)、 (没有形状)、 ( 没有气味 )、 ( 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 2.水的四种用途:( 灌溉 )、 ( 饮用 )、 ( 清洗 )、 ( 发电 )。
• 3.空气是( 没有颜色)、 ( 没有形状 )、 (没有气味 )、 ( 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 水可以溶解盐,但溶解是有限度的。 • 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 可以通过把食盐水加热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找回来。
重点知识回顾
• 3.空气
• 空气的概念: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 水和空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 相同点:水和空气都是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空气知识点

空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关于空气的知识,包括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等内容。
一、空气的组成1. 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 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水蒸气的含量随着地点、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3. 除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外,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氩气、氦气等其他气体。
二、空气的性质1. 空气具有质量和重量,虽然它是无色无味的,但是它对我们的生活却至关重要。
2. 空气是可压缩的,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空气会被压缩变密。
3. 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中的气体成分可以分别提取和使用。
三、空气的作用1. 维持生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通过呼吸,人类和动物体内的废气能够排出,使细胞和组织获得充足的氧气供给。
2. 空气能够形成风,通过风的作用,对大气运动、气温分布和降水产生重要影响。
3. 空气还能够传播声音和光线,这也是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和看到事物的原因之一。
四、关于空气的实验1. 利用气压实验说明空气的重量。
可以将气压计放在水中,然后打开水封,水会顶起气压计,说明空气有重量。
2. 利用点燃蜡烛实验说明空气中的氧气。
点燃蜡烛后,再将玻璃罩覆盖在蜡烛上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烛会熄灭,证明氧气在燃烧中起着重要作用。
3. 利用电石实验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
将电石放入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瓶中会冒出气泡,放火能够使火苗变暗,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五、生活中的空气利用1. 空气能够被用来制取氧气、氮气、氩气等工业气体。
2. 空气能够被用来驱动气动工具,例如气动钻、气动锤等。
3. 空气还能被用来携带气动运输工具,例如气囊、气垫船等。
空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空气的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能够认识到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掌握空气的知识,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共同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不易溶于水,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
在1标准大气压下,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三)、稀有气体:
1、用作保护气
氦、氖、氩、氪、氙、氡称为稀有气体。因为他们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所以曾称为惰性气体。
在常温下稀有气体难与其它物质反应,所以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隔绝空气,保证焊接质量;灯泡中填充稀有气体隔绝空气可保护灯丝。
2、制成各种用途的电光源。
3、用于激光技术。
4、氦气用于制造低温;氙气可用于医疗麻痹。
(二)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燃烧)。
这个实验用来鉴定氧气。
2、氧气与非金属反应:
(1)、加热发红的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燃烧后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这是二氧化碳气体。
3.探究方案:
⑴在试管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一根较长的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内试验,木条不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准确地说,是放出氧气速度慢。)如下图所示。
⑵将上述过氧化氢溶液在酒精灯上微加热一会,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说明加热可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同时也说明,过氧化氢本身可以分解,以此说明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2、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集气瓶里盛的是氧气而不是空气?
3、下列六个化学反应:
(1)、镁+氧气 氧化镁
(2)、碳酸氢铵 氨气+二氧化碳+水
(3)、氢气+氧气 水
(4)、氨气+氯化氢 氯化铵
(5)、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6)、氧化汞 氧气+汞
在这些化学反应里,属于化合反应的有,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第三节制取氧气
(3)、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与联系:
纯净物
混和物
区
别
概含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物而成,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自已的性质。
组成
①一种物质;②具有固定不变的组成。
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②没有固定的组成。
性质
具有固定的性质。
没有固定的性质
联系
纯净物 混和物
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答:(1)、应用氧气:医疗、潜水、航天;加热食物;炼钢;气焊、气割。(任选两个)
(2)、隔绝氧气:金属防锈;食品防腐;消防灭火。(任选两个)
五、本节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1.429g/L,不易溶于水。
与非金属反应:碳+氧气 二氧化碳
氧化学性质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与金属反应: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氧气有助燃性,用于冶炼金属;
3、用氧炔焰切割和焊接金属:
乙炔+氧气 二氧化碳+水
2C2H2+ 5O2 4CO2+2H2O
4、制作液氧炸药;
5、用液氧做火箭的推进剂。
四、例题讲解;
例1、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B、氧气不溶于水;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着火点:
使物质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3、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跟氧气接触;
(2)、温度达到着火点。
(二)、缓慢氧化:
1、缓慢氧化:
物质与氧进行得很慢的化学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2、自燃:
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三、氧气的用途:
1、氧气供呼吸,应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天;
A、动植物的呼吸;B、盐溶于水;C、酿造葡萄酒;D、食物腐烂。
例6、下列变化既包含缓慢氧化,又包含剧烈氧化的变化是( D )。
A、食物腐败;B、铁生锈;C、酒精遇火燃烧;D、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例7、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物质的性质有时会为人类服务,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下面就不同的角度认识氧气,分别举出两个合适的例子。
2、氮气的化学性质:
不活泼,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3、氮气用途:
(1)、氮是制造化肥、合成染料、炸药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氮气在低、常温下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灯泡中充入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品包装时充氮气可以防止食品腐败,有保鲜作用。
3、液态氮用作冷冻剂: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科学上,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超导材料显示超导性。
⑶另取一支试管,在其中加入约5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不复燃后,立即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木条复燃。证明二氧化锰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如下图。
4、定义:
(1)、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或减慢),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4P +5O2 2P2O5
3、氧气与金属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态物质——氧化镁
镁+氧气 氧化镁
2Mg+O2 2MgO
(2)、细铁丝在氧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四氧化三铁:
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3Fe+2O2 Fe3O4
(一)、氧气(O2)
1、供给呼吸,如一般人的呼吸,医疗急救、潜水、航天供氧等;
2、支持燃烧,如燃料的燃烧、炼钢、气焊等。
(二)、氮气(N2)的性质和用途:
1、氮气的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一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是1.251克/升,熔点是-209.9℃,沸点是-195.8℃,难溶于水。
答:C。
例2、下列关于空气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B、空气中只含有氧气和氮气;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78%;
D、一般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分析:空气不是单一物质,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含有稀有气体等。一般情况下,空气的成分比较固定。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若按质量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5%。
第二单元空气和水
第一节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的结论。
2、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原理】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4P +5O2 2P2O5
足量的红磷燃烧时消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气体),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低于外界大气压,松开夹子,水会自动进入容器来补充,容器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消耗的氧气体积,也就是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
答:D。
例3、根据现有的物质的分类知识判断,下列常见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中()。
A、实验室的蒸馏水;B、清新的空气;C、食醋;D、不锈钢菜刀。
分析:蒸馏水是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清新的空气由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多种成分组成,是混和物;食醋由醋酸和水组成,是混和物;不锈钢菜刀由铁、碳等物质组成,是混和物。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4、氧气跟化合物反应:
点燃甲烷,放出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
CH4+ 2O2 CO2+ 2H2O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二、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1、燃烧:
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二氧化硫。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3、按下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的,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碳﹢氧气 二氧化碳
C﹢O2 CO2
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CO2+Ca(OH)2=CaCO3+H2O
这个反应用来鉴定二氧化碳
(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并放出热量。
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O2 SO2
(3)、把红磷点燃放进氧气瓶里,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这白烟是五氧化二磷的固体小颗粒。
气 与化合反应: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
反应类型种新物质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作业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叙述,哪些是错误的?
(1)、氧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2)、液态氧是没有颜色的。
(3)、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