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笔出两宋 绘画韵归革新——浅说刘艳会青绿山水的继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比较之我见

明代文徵明在《衡山论画山水》中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
”这句话清楚地交代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发展状况,即青绿山水相比于水墨山水在山水画发展初期更占上风;而在宋元之后,大量的文人加入绘画队伍促使水墨山水成为绘画的主流。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两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青绿山水受到传统的五色理论的影响突出装饰性,而水墨山水受到道家思想、禅学影响则突出玄与素、简淡空灵的意境之美。
一、青绿山水—丹青先行(一)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在汉代,山水画一般是以衬景的形式出现,发挥政教功能。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巨大变化,玄学、佛学兴起,儒学失去往日的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隐居山林,潜心问道,绘画的功能也从过去的说教向审美转变,促使山水画走向萌芽阶段。
青绿山水之所以在魏晋萌芽,首先是因为其借鉴了人物画技法,如人物画方面“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就用“朱及青绿”的方式进行创作;其次就是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详细地讲述了山水画构思过程,记载了山水与人物的布局,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也对这时的山水画有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与成熟: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此前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也促进了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
隋代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即展子虔的《游春图》。
这幅作品具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虽然没有出现皴法,但是从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画已然走向成熟,直接影响到大小李将军。
[1]到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画家。
他的作品笔格遒劲,使青绿山水画法成为典范并达到成熟,有《江帆楼阁图》传世。
其子李昭道继承家学,被元代汤垕《画鉴》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作品有《明皇幸蜀图》。
从展子虔到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初步完成。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影响作者:王娟来源:《牡丹》2017年第33期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一个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建立了有制度的画院,如宋徽宗时成立的专门绘画学校——国子监“画学”。
这一时期绘画名家层出不穷,特别是画院人才辈出,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高峰期。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用色彩来表现画家的感受和真实的大自然,这是从唐代开始就有的表现方式,宋代的画院制度对中国青山绿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宋代画院的基本特征和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宋代画院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影响。
一、宋代画院(一)宋代画院的概述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又一高峰期,宋代画院的规模较大,它是统治阶级建立的,具有完备的教育理念,在封建社会的绘画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例如,宋代著名画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人都接受的是画院教育。
在画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取得了辉煌的绘画成就。
(二)宋代画院的特点宋代的“院体”画风是在画院的特殊教育下形成的,在艺术审美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黄筌、黄居寀创立的花鸟创作方法,赵佶的宣和体画风,南宋画院的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画山水的特点,三者均受画院制度教育的影响,在画院的课程和考试上有密切的联系。
在弘扬传统文化和展现文学诗意上,画院教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青绿山水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赵伯驹和赵伯骕两兄弟是青绿山水画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人在继承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画法基础上,又融入北宋文人画的情趣和技法,创造出一种介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间的青绿山水。
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在构图与构思上参考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见图1),以横幅形式描绘了风光壮丽的北方山水,艳丽却不落俗套。
这幅画透露出从唐代到北宋,绘画表现发生了相应的艺术手法变化。
山川丘峦,瀑布流水,舟船纵横,参差不齐的人群,丰富的色彩,以石绿、石青为主要色调,辅助色彩采用赭石、朱砂红等颜色,整体色调透露出辉煌壮丽却不缺少清新,皴染适当,又融合了“气韵”,这是文人画中最重要的表现。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在山水画的渊源之中,青绿山水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最初开始萌发时期的山水艺术形态,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作用。
自从山水画独立成科以后,青绿山水成为山水萌芽的开端。
起初山水画的绘制方法是以青绿颜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而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长河,可以明确发现传统青绿山水画是古典绘画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绘画样式。
关键词:青绿;山水;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产生的,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就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类绘画的创造能力。
那些流畅的线条和有意味的图形,一方面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
特别是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
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山水萌芽时期,主要在这一时期,它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特别在当时威望极高的顾恺之不仅仅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他还擅长文学,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可见这时候的山水绘画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结合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里谈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等具体内容。
我们结合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对早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
任何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画也是如此。
不断对山水画科进行完善。
自五代之后,人物画便开始逐渐退出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由山水畫作为画坛的主流,到那时候便不再是作为来烘托人物的背景山水了而是以人物为背景来的山水画。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对那些还属于背景装饰物的山石树木描绘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早期山水的表现形态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从中图画和理论中得到山水画的萌芽过程。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

青绿山水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杨世伦来源:《书画世界》2018年第08期内容提要:本文从青绿山水画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联系,以及当代青绿山水画相比水墨画发展的相对滞后的两重前提,综述了青绿山水画的传统精神、现代性选择与创造性转换,就青绿山水画形式系统和空间结构进行了剖析,并从青绿山水画的形式和特征来思考现代性拓展的可能性和把握原则。
关键词:青绿山水;青绿与水墨;形式系统;结构特征;转换和发展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中发展与成熟较早的一种创作样式。
在山水画成宗独立的1500余年间,由魏晋到唐宋,逐步达到了青绿山水画创作的高峰。
两宋画坛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青绿名家高手,产生了王希孟、董源、王诜、赵伯驹、钱选、赵孟烦等流芳百世的一大批画家。
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与当时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密切。
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文学艺术发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民族,绘画的发展同样受到这种影响。
而青绿山水在那一阶段的崛起正是顺应了泱泱大国庙堂金碧、气吞万里的气概,很符合当时统治阶层的口味。
北宋哲宗、徽宗“好古图”,对青绿山水的发展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徽宗对宣和殿御阁中展子虔的《四载图》嗜爱不已,“终日不舍”。
由此可见,皇帝的兴趣对青绿山水画走向辉煌的巨大影响力。
另外,从绘画本体的发展来看:北宋初年的一批山水画家,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诸位都是以水墨见长,但到了宋神宗时期,除郭熙之外,水墨山水画已无大家可言。
因此,哲宗、徽宗时推崇青绿山水画的变化,在客观上讲亦属物极必反的正常交替。
宋元以降,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中所占据的位置日渐明显,文人士大夫的艺术追求与北宋有了很大的不同。
其实,早在北宋时期,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学士,主张“清新与天工”“得之象外”“萧散简远”,就与青绿格法相背离,但苏东坡潜意识中仍存在着以青绿为正宗的想法。
由于文人画的观念影响,画家们在创作中融合各种风格之长,于是,青绿与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经王诜、赵令穰等人的实践,竟奇妙地融合在他们笔下,形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小青绿。
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

天工|2023年第29期[摘 要]张大千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其独具特色的“泼彩”绘画技法,是对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的传承,也是对传统的青绿山水的发展。
在对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张大千的教育经历,对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进行阐释。
[关键词]张大千;青绿山水;泼彩[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9-005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陈章涛,李亚男.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J].天工,2023(29):56-58.陈章涛1 李亚男2 1. 储真堂陶瓷工作室 2.宥茧青语陶瓷绘画工作室张大千对青绿山水的传承、影响和发展作者简介:陈章涛(1986—), 男,汉族,江西乐平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李亚男(1991—),女,汉族,江西浮梁人,本科,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青绿山水。
张大千是近代一位标新立异的画家,在西方绘画理论的影响下,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泼彩”技法,这种技法是在传统的“泼墨”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泼彩”则受到传统绘画的影响。
张大千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返本”来自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其“开新”则是将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未来的艺术发展中,要想实现艺术的创新,对于传统和现代,我们均不能忽视。
一、青绿山水的起源和特点中国的青绿山水画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无数画家的作品陈列在艺术殿堂之上,供后人鉴赏。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青绿山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原始萌芽时期青绿山水在中国起步很早。
如果按照单独的山水之景来算,早在原始时期,一些瓦罐、陶罐之上就有简单的图案。
如果以独立的绘画门类来算,人物画显然是早于山水画的。
一开始,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不管是巍峨群山,还是潺湲溪流,都是展示人物形态的场景。
这时,山水画相对于人物画而言,显得古拙简单。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当代女画家刘燕姣山水画赏析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当代女画家刘燕姣山水画赏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刘燕姣绘画立足传统,走南北结合之路,以创新的理念贯彻始终。
创新需要方法,途径。
当找不到方法时就找问题,问题找到了,方法自然就有了。
问题是符号,程式,没有不行,需要借此确立自己的绘画风格,而一旦落入程式化,不断地自我重复,也便扼杀了绘画应该有的活力与创新精神,止步不前。
方法时深入生活,坚持写生,向千变万化的大自然要灵感。
刘燕姣始终提醒自己“必须付出更多,更艰苦的努力,不为符号所困,必须从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中获取艺术营养和创作灵感,进而却创造新的笔墨,要有笔墨当随时代的高度认识”。
刘燕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95x237cm编号:E80744083刘燕姣的《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便是她在长期的扎实的笔墨技巧以及写生中挖掘出来的作品,古朴耐看,文气十足。
品读刘燕姣的山水画,感觉到其文脉清晰,根底扎实,努力吸收传统精华,推陈出新为我所用。
经常出来游学和写生使她的眼界开拓了视野。
在她学习传统的时候,潜心临摹范本,强化基础训练,用心体会传统绘画之精髓,力求走在大道上。
她临摹了范宽、李成、董源、巨然的作品,掌握诸位大家的范本所确立的山水法则,做到古为今用。
这方面的爱好和能力给了她足够的底气,与写生能力相呼应,由传统到生活,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她的画取向于远构图,大山水,群峰耸峙,扑面而来,却又满而不塞,法臻上乘,各种元素的巧妙穿插,井然有序,显示出极高的笔墨造诣。
刘燕姣稳步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不断地加进新的体会,实现新的尝试,既有古色古香之传统意趣,亦不乏现代审美要求下的视觉效果,彩墨渗融,行笔俊逸。
刘燕姣的画清雅通透,每一笔都力求精致秀美,恰到好处,更像出自北方画家之手。
它长于画面的氛围渲染,皴擦有序,氤氲滋润,云蒸雾罩般营造祥润之气。
它擅长使用西画色彩,借鉴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加强光的运用,让画面亮起来,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叠加更显秩序,有条不紊,层层推开,而无论画面构成多么博杂,罗织,元素众多,刘燕姣总是收拾出一片天地来。
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二月春风江上来》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笔者曾多次与刘艳会先生一起探讨他的青绿山水创作,以及对青绿山水的发展、鼎盛与衰落的观点。
于此道,二人之间意见相近,几次的采访和探讨于我而言,却也是颇有收获。
此次成功书画家网、成功美术馆组织的“工写时代•馆藏工笔画当代作品双线联展”,刘艳会青绿山水画作再次入展。
读其作品、思其艺术,笔者情不自禁间以个人对刘艳会先生青绿山水画作的浅见和理解,分享给诸位读者,并以此向大家介绍这位当代实力青年画家,在青绿山水之上的与众
不同格调与风骨。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春郊踏歌》
刘艳会先生生长、工作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原大地,而其长期工作、任职的开封,又是北宋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
众所周知,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北宋涌现出了众多如郭熙、范宽、张择端、赵佶、王希孟等影响千古的绘画大家,彼时产生的国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千百年来对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得以长期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自然地受到这种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因此,以笔者揣度,他的青绿山水创作受两宋绘画影响,焉能不大矣?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松声静听》
读刘先生作品,无论是其成名画作《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湖光山色图》,还是成功美术馆馆藏作品《松声静听》《春郊踏歌》《溪山清幽》,其中峰峦、河流、飞瀑、村落、长桥、栈道、松柏、修竹、车马、舟船、行人、渡者,画面极为丰富,其轮廓勾勒、色彩渲染,气象生动,神理俱足,内蕴丰厚,耐人咀嚼。
无论线的勾勒,还是青绿之色的铺陈、晕染、点缀,无不出自两宋大小青绿山水技法的影响。
然而刘先生所汲取者,非只以两宋青绿画法为其艺术养分的。
他的青绿山水画作,可谓所收者广、所积者厚也!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清幽》
譬如,刘先生在山水程式的营造上,将宋、元、明、清以来的山水意蕴与现实的自然山水相互滋润、融和。
从而使其青绿山水,产生了与众不同,而又同时观照自然与社会的画面风格。
成功美术馆馆藏刘艳会画作《溪山叠翠》
以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而论,元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清代其发展日渐式微,真正高水平的画家也越来越少。
因此,刘艳会先生在对前人山水技法、格调、气韵的吸收上,非照单全收、笼统继承,而是做了大量的取舍选择工作。
如其所言:“造成青绿山水衰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以后的画界在青绿山水的发展上固步自封、泥古不化,缺少创新。
在当今时代,如何使传统青绿山水焕发昔日的光彩,是每一个有责任的艺术家应该思考的,我在学画的早期就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就情有独钟,非常喜爱这个画种,看到好的古代青绿山水画就认真品读、仔细体会、研究。
我认为当代的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应该认真学习研究传统,而不应固守传统,应该对它进行发展和创新。
”
刘艳会先生的青绿山水,从两宋以来青绿诸法上,及其水粉、水彩绘画元素、现实自然山水体悟中,积累了大量绘画物象形体塑造、图式构成等艺术创作元素和笔墨构成技法。
同时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个性语言、革故鼎新,融入山水绘画时代的艺术内质、精神归宿和气韵流溢。
如《武陵胜景图》、《桃花源卷》、《溪山无尽图》等作品,将宦途士子,绝意功名后的精神寄托;将世事纷乱时,远避山野、栖居桃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以洁净清新的水景山色、如诗如画的绝妙境界呈献给了观者。
而这种以水色山景、色调幽雅、意境旷远为载体的文人情怀和诗化画面,正是刘艳会先生对青绿山水绘画,做了现代意识上的革新的结果。
这仿佛来自遥远的宋元旷野,宛如诗人王维笔下的“夜静春山空”、“人闲桂花落”般的山水,也正穿越时空契合了当下人们内心追求静谧、安详自然山水的渴望,远离喧嚣、远离尘染,绝无繁碌世俗的期盼。
这样的山水经过生命哲学的观照而升华为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清新静远的时代山水,即基调高古、富于诗意,又有时代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特色。
因此,笔者赏读刘先生画作,反复琢磨盖以“山水笔出两宋,绘画韵归革新”,一吐我胸中快意矣!
画家简历:刘艳会 1963年生,河南省开封市人。
现为第十一届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画家,开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