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热法研究药物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生物(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生物(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生物试题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者都存在于蓝藻中B.三者都含有DNAC.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D.三者的膜结构中都含有蛋白质2.下列与真核生物细胞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4.若将n粒玉米种子置于黑暗中使其萌发,得到n株黄化苗。

那么,与萌发前的这n 粒干种子相比,这些黄化苗的有机物总量和呼吸强度表现为A.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增强B.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增强C.有机物总量减少,呼吸强度减弱D.有机物总量增加,呼吸强度减弱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

现有基因型均为Bb的该动物1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A.250、500、0B.250、500、250C.500、250、0D.750、250、0二、非选择题7.回答下列与细菌培养相关的问题。

(1)在细菌培养时,培养基中能同时提供碳源、氮源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填“蛋白胨”“葡萄糖”或“NaNO3”)。

通常,制备培养基时要根据所培养细菌的不同来调节培养基的pH,其原因是________。

硝化细菌在没有碳源的培养基上______(填“能够”或“不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_。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2)

第一章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与稳定得功能.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防止外界病原体得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她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随时发现与清除体内出现得“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与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通过自身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两种主要得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得稳定.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就是指免疫系统识别与清除抗原得整个过程。

第二章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HIM)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得多种细胞因子(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得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得环境。

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应用同系小鼠骨髓细胞输注给经射线照射得小鼠,可在受体小鼠脾脏内形成由单一骨髓干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得细胞集落,包括红细胞、粒细胞与巨核细胞等,此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

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unit—culture,CFU—C)用半固体培养技术,在有造血生长因子存在得条件下,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分化为不同谱系得细胞集落,称为体外培养集落形成单位。

初始淋巴细胞(naïve lymphocyte)尚未接触过抗原得成熟B、T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得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与组织间反复循环得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第三章抗原(antigen,Ag)就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得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得物质。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中,热疗法已经成为治疗癌症的一种重要手段。

热疗法通过提高肿瘤局部温度,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同时增强免疫反应,促进组织修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热疗法在治疗肿瘤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热疗法的分类热疗法可分为局部热疗和全身热疗两种。

局部热疗是指将热源直接应用于肿瘤的局部,使周围组织达到高温状态,从而达到杀伤癌细胞的目的。

全身热疗则是将人体整体加热,通过提高体温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局部热疗主要有热凝、热化学疗法、微波、射频和激光等。

其中,热凝治疗是应用高频电场,将肿瘤组织加热至65℃以上,使其凝固坏死。

热化学疗法是通过将抗癌药物注入肿瘤周围组织并加热,促使药物产生更强的杀伤作用。

微波和射频则是将电磁波直接应用于肿瘤,使其产生高温而被破坏。

激光是指将激光直接照射肿瘤组织,产生热效应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局部热疗在临床中已经应用于多种癌症治疗中,如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

热凝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明显,同时相对其他治疗方案副作用较少。

热化学疗法在膀胱癌和前列腺癌治疗中应用广泛,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药物效应,从而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微波和射频在临床上已经形成规模,被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等各类肿瘤的治疗中。

局部热疗的优点是具有创伤小、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同时对肿瘤疗效有一定的提高。

但其缺点也明显,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的局部控制能力较强,不能对远处转移的癌细胞造成直接的影响。

全身热疗主要有温泉疗法和热感应疗法两种。

其中,温泉疗法通常是将患者放置于温泉浴池中,以提高体温,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热感应疗法则是通过将患者放入热箱或使用其他局部热源,提高人体体温,达到类似于温泉疗法的效果。

全身热疗对于癌症的治疗效果也已经得到了逐步认可。

一项研究显示,全身热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和放疗对身体的损伤,同时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癌症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

癌症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

癌症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癌症是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恶性肿瘤,其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微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癌症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机制。

一、肿瘤微环境的概念及组成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和非细胞组分的综合体,包括肿瘤细胞、肿瘤相关的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相关的细胞外基质。

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多样化,每个组分都对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起着特定的作用。

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1. 细胞外基质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细胞外基质 (ECM) 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分,它由一系列的结构蛋白组成,如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透明质酸等。

细胞外基质通过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和侵袭,对肿瘤侵袭转移起到关键的作用。

改变细胞外基质基质蛋白的表达或功能可以抑制肿瘤的侵袭能力,从而有效地治疗肿瘤。

2.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肿瘤相关免疫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肿瘤相关淋巴细胞和肿瘤相关树突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然而,肿瘤细胞通过操纵这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弱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3. 血管生成与肿瘤侵袭转移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来自于新生的血管。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为肿瘤提供养分,还可以为肿瘤转移提供通道。

因此,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具有重要影响。

三、肿瘤微环境对肿瘤侵袭转移机制的影响1. 肿瘤微环境调节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上皮间质转化(EMT)是肿瘤细胞获得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重要过程。

研究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细胞间通讯分子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EMT过程。

EMT的发生使肿瘤细胞从极性上皮细胞转变为侵袭性间质细胞,增强了肿瘤的侵袭能力。

2. 肿瘤微环境对肿瘤免疫逃逸的调节肿瘤细胞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活性,减弱免疫反应,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肿瘤微环境研究方法

肿瘤微环境研究方法

肿瘤微环境研究方法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基质和分子等环境因素,它们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对于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肿瘤微环境研究的方法。

1.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肿瘤微环境研究的基础。

通过细胞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用于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培养的方法包括原代培养、细胞系培养和三维培养等。

2.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是肿瘤微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可以模拟肿瘤在体内的生长、转移和治疗反应,研究肿瘤微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动物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动物品种、肿瘤类型、移植方式等因素。

3. 组织切片
组织切片是肿瘤微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组织切片,可以观察肿瘤细胞和非肿瘤细胞的形态、分布和相互作用,研究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和变化。

组织切片的制备需要注意组织的固定、切片的厚度和染色等因素。

4.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肿瘤微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PCR、Western blot、ELISA等技术,可以检测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子表达和变化,研究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和影响因素。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RNA/DNA的提取和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因素。

肿瘤微环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动物模型、组织切片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揭示肿瘤微环境的组成、变化和影响因素,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10月25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布了《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的公告,公告显示,《规范》是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经业内骨干企业及专家的研讨,为规范我国干细胞制剂制备,加强质量管理,促进行业自律而制定,《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的行业自律,避免干细胞制剂制备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制备出符合质量标准和预定用途的干细胞制剂,参照国内外相关规定和指南,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干细胞制剂是指用于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状况的、以不同类型干细胞为主要成分、符合相应质量及安全标准,且具有明确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制剂。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干细胞制剂制备的所有阶段。

第二章一般要求第四条干细胞制剂的制备应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基本原则及其相关规定以及其他适用的规范性文件。

第五条干细胞制剂制备机构(以下简称制备机构)应建立符合GMP 要求、完整的干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体系,并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履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职责。

第六条制备机构应根据每种干细胞制剂的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合理的质量管理策略。

第七条制备机构的工作区域应合理设计及布局。

各功能区域应相对独立,应有满足其功能需要的空间、设施、设备和洁净度要求。

质量控制区应与制备区实施物理隔离,行政区、生活区及辅助区等应不防碍干细胞制剂的制备。

第八条干细胞制剂制备的内、外环境应满足其质量保证和预定用途的要求,应严格控制微生物、各种微粒和热原的污染风险。

第九条干细胞制剂制备管理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和质量受权人应具有与职责相关的专业知识(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或医药等),同时应具有5 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或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应能够履行干细胞制剂制备或质量管理的职责。

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

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
细胞的分裂设置了很多关卡 ,并由周期素把关 。这样 ,细 胞的分裂才能按部就班 , 不至于发生差错 。周期素代谢速度
中国肿瘤 2002 年第 11 卷第 2 期
很快 , 需要依赖新增产核糖体的增产在某一特定时间合成出 来 , 任务完成后立即分解掉 , 所以核糖体可以说是细胞分裂 的总关卡 。其实 ,核糖体的增产是细胞进入 DNA 合成前的必 备条件 , 不只是周期素 , 用以复制 DNA 和细胞分裂所必需的 蛋白质也都要靠核糖体的增产 。而调节核糖体的生产最重要 的因素是甲基转移酶 。rRNA 的甲基绝大部分发生在核糖这 个单位的 2′- 氧位置 , 细胞在制造核糖体的过程是先合成分 子量大于最后产物大约两倍的先驱 rRNA , 这先驱 rRNA 经过 修剪把有用的一半保留下来制造核糖体 。甲基的分布全部着 落在有用的一半顺序 , 如果这部分缺乏甲基 , 那么这部分有 用的顺序也会像没有用的顺序被分解掉 。所以甲基化如果进 行不完整 ,就不能产生核糖体 。
2 异常甲基转移复合酶是癌症的关键问题
如上所述 , 甲基转移复合酶在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中扮演 着很关键的角色 , 如果这些酶发生异常 , 则会对细胞的分裂 与分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 癌症就是这些酶发生异常的结 果 。癌细胞的甲基转移复合酶有特异性改变 , 异常发生在 MAT和 SAHH 各与一特异癌蛋白质结合 , 因而改变了甲基转 移复合酶的活性与调节机制 , 显然 , 酶的动力性质也受到影 响 。正常和异常 MAT的 Km (甲硫丁氨酸) 值有显著的差异 , 前者为 3μM , 而后者则是 20μM。为区别差异 , 前者定名为 MATL ,后者为 MATLT。SAHH 也有类似的差异 ,正常 SAHHL 的 Km (腺苷) 值为 0. 3μM ,而异常 SAHHLT 的 Km 值为 2μM ,所以 检测 Km 值可以很容易地识别酶的异常 。癌细胞不管是动物 的或者是人类的都有这种异常的甲基转移复合酶 ; 正常细胞 即使分裂能力很强的再生肝 、骨髓细胞 、肠粘膜和胚胎组织 也检测不出复合酶的异常 ; 所以复合酶的异常是癌细胞特殊 的异常 。异常复合酶的癌蛋白质正如固醇激素对正常复合酶 的作用一样 , 将三个成员酶结合成非常稳定活性很好的复合 酶 。这特异癌蛋白质对复合酶的影响远胜于固醇激素 ,如图 1 所示 MAT的合成产物 S- 腺苷甲硫丁氨酸对复合酶的稳定性 有正面的影响 , 也许是其所带阳离子造成 , 特异癌蛋白质与 MAT结合的结果使异常 MAT的 Km 值提高 7 倍 , 也就是说异 常癌复合酶容纳更多的稳定因素 , 这是为什么异常癌复合酶 的稳定性和活性远远超过正常复合酶 。因为癌细胞能自行产 生甲基转移复合酶的促进因素 , 癌细胞这种酶的活性就不需 依赖外来的促进因素而能自行维持高的活性 , 这高活性促成 癌细胞在分裂周期运转不息 , 也因此阻断了终末分化 , 所以 异常的甲基转移复合酶是癌症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前言癌症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治疗方法也不断地在进化和更新。

热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热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理论基础热疗法是指使用高温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式。

肿瘤热疗是一种特殊的高温疗法,主要基于肿瘤细胞对热的敏感性比健康细胞更高这一原理。

热可使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细胞膜通透性提高、代谢加速以及DNA链断裂等,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

热疗法分类根据热源不同,热疗法可以分为高温疗法和低温疗法。

1.高温疗法高温疗法一般是指体内温度或热损伤部位温度达到42℃以上的治疗方式。

高温疗法可以进一步分为:•局部高温疗法局部高温疗法是指使用电磁波、微波、激光等高频电磁波作为热源,将其作用于肿瘤局部,使局部组织升温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温度范围。

•全身性高温疗法全身性高温疗法是指将患者的体温升高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杀伤温度范围,如磁热疗法、微波热疗法等。

2.低温疗法低温疗法是指体内温度或热损伤部位温度低于37℃的治疗方式。

低温疗法可以分为:•冷冻疗法冷冻疗法是利用液氮或制冷剂注射到病灶内部,使局部组织温度降至-20℃到-70℃,杀死肿瘤细胞。

•微波冷疗法微波冷疗法是利用微波作为能量源,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人体组织进行治疗,通过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实现治疗效果。

病症应用热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其他治疗手段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目前主要应用在肿瘤手术前、化疗后和放疗后的综合治疗中。

1.放疗后热疗放疗后常见并发症包括疲劳、恶心、呕吐等,热疗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同时,放疗对病理组织产生热效应,如放疗前的瘤体体积大,放疗后收缩趋势明显,容易导致瘤体气化、坏死或裂解等。

2.化疗后热疗化疗后常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热疗可以通过激活机体代谢、促进病灶血液循环,增强化疗药物在病灶的渗透性,提高化疗效果。

3.手术前热疗手术前热疗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和切口肿胀等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