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合集下载

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史料教学法是指以史料为主要教学资源,运用史料进行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史料选取、课堂设计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史料选取1. 多样性原则在史料选取上,要尽可能多地采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史料,使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感知历史。

比如在讲述古代战争时,可以选取古代兵器的图片、古代战争的战例、战士的日记等,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

史料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选取史料时要尽量选择能够代表历史真实面貌的史料,避免虚假、不实的史料进入教学。

通过真实的史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经过,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信任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史料选取的多样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时尽量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多使用生动活泼、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史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课堂设计1. 问题导向史料教学法强调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设立问题情景,带领学生通过史料进行讨论和分析。

比如在讲述古代社会制度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奴隶制度?”、“奴隶制度给古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去思考,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深层次原因。

2. 学生参与史料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设计上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发表见解,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多媒体展示史料教学法强调多种形式的史料,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形式的史料呈现给学生,提高历史课堂的视觉体验。

比如在讲述一战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一战期间的战场图片、士兵的日记、战争时的音频等,加强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献、历史资料等进行教学的方法。

史料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近、理解和运用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文书分析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史料教学主要包括史料分析、史料解读和史料运用三个环节。

在史料分析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历史文献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史料的内容、结构、作者等方面,了解史料的时代背景、主题和意义。

在史料解读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学生可以对史料进行细致的分析,探究其中的观点、立场、意图等,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史料运用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史料应用到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学生可以运用史料进行历史事件的探究和研究,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通过直接接触历史文献和资料,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性和魅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史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学生可以培养辨别、梳理史料的能力,发展整合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书分析能力。

历史史料通常是通过文书形式保存和传承的,学生需要通过对文书的理解和分析,获取历史的信息和知识。

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分析和解读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献,理解文献中的叙事结构、表达方式和隐含意义,提高自己的文书分析能力。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史料研读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研读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研读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引言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而史料研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素养。

本文将就史料研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史料研读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历史素养史料研读是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史料,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使历史不再是一堆无趣的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在史料研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史料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史料研读,学生可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不轻信于单一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史料研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 教师引导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史料,指导学生如何对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还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 学生参与在史料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体。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

学生还可以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同学们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3. 多角度解读史料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全面分析能力。

4. 与现实结合史料研读不仅限于纸面上的历史事件,还可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是指通过使用史料来教授历史课程,并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
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面将介绍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
学中的具体运用。

史料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如历史
文件、图片、文字等,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一份历史
文件,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人物关系等,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分析史料的来源、内容、作者立场等,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给
学生提供多个来源不同、内容各异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并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分析史料,教
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授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
论和研究相关的史料,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帮助学生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

史料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有效获取、分析和
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使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获取和分析史料的方法
和技巧,并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利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技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技巧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技巧一、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技巧,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精选史料,注重针对性在选择史料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史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所选史料应该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文化时,可以选择一些与诗词、书画等相关的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三、巧妙设问,引发思考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问题应该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问题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背景。

例如,在讲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可以通过提问“你认为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史料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加学生的视觉体验;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精选史料、巧妙设问、丰富教学手段等技巧的运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综合素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史料教学是一种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史料教学的目标、方法和效果等方面介绍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史料,使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判断。

2. 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能力。

历史史料往往包含大量的专业性词汇和繁复的句子结构,通过史料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分析不同史料的来源、立场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层次思考的能力。

4.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概念和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历史史料,结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等方面的概念和常识。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具体方法十分多样,根据不同的课堂需要和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群体研讨法。

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份历史史料,并详细讨论其内涵、来源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激发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互动。

2. 案例分析法。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将相关的史料分发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涵。

3. 视频讲解法。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记载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讨论其中的史料信息。

通过视听的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 口头报告法。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并对其进行深度研究,并通过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 要性
1、增强历史直观感受: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地图等史料,使学生更加直 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史料,培养其批判性思考和独立 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升公民素养: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 和人文素养。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历史是一门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涉及到的事件、人物、文化、社会 现象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不仅需要了解基本的 事实,更需要通过史料来深入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本次演示 将探讨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有 价值的参考。
4、教师指导与点评: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史料的内涵和价值。
5、结合其他教学资源:将史料与其他教学资源如教材、教辅等有机结合, 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注重史料的批判性运用:在运用史料时,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史料所反 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盲从和偏听偏信。
三、史料的类型及其在初中历史 教学中的运用
1、文字史料:包括史书、档案、日记等,可以用于展示历史背景、人物关 系和心理活动。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引入当时的报刊、宣 传册等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
2、图片史料:包括绘画、照片等,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例如,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帮助学生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
感谢观看
7、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搜集史料,提高 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8、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分析、运用史料能力的考 察,促进其全面发展。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地道国家情感、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的重要阶段。

高效的历史教学需要巧用史料,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一、充分挖掘史料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历史材料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而且是贯穿历史教学始终的主要内容。

为了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充分挖掘史料资源,在教学中提供多元化的历史材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献、实物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民情、宗教风情等,使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一种直观、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受,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

通过多元化的历史材料,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故事讲述,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史料可以作为讲述历史故事的重要依据,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故事讲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使用史料中的细节来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通过一些活泼生动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进行反复讲述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帮助他们学会从史料中提炼历史事实,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三、培养学生筛选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激发历史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从历史文献中提取重要信息,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培养学生挑选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
[内容摘要]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与活力。

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以及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单的探讨,以期能够为历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纷纷把历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并且逐步使中考历史试卷在命题方式、考查方向等方面与高考接轨,加大史料分析、史料评价的占有量比例,这样史料教学成为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史料的释义、分类、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简单探讨。

一、史料的释义与分类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传)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文献史料主要表现为史书资料、档案材料、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刊杂志等,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资料来源。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由对尚在人世的当时人访问口述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又可分为原始史料和转手史料。

所谓原始史料是指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遗迹遗物;所谓转手史料就是就是史学家凭借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始史料,论述他们没有亲见的事件。

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史料主要有文字资料、实物图片、人物图片、图表、示意图、战争形势图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不同分类方法对这些史料进行区别分类,掌握简单的史料甑别、辨伪方法以及通过不同史料对比从不同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史料的应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学者傅斯年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史学便是史料学。

历史已经消逝,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进入历史现场。

其实,所谓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记忆的碎片——史料。

研究历史,就是把那些记忆碎片拼合成一幅历史图案,使过去的生活和思想呈现出较为清晰的景象。

因此,史料乃是史学的生命。

就我们历史教学而言,教科书仅仅节选了特定时期具有特定意义的典型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等内容让学生得以了解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特征。

如果把课本内容看作人体的骨骼,那么史料就是血肉,所以课堂教学缺少了史料教学这一过程,那么学生历史的学习就会有缺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很难悄然达成。

既然史料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那么如何应用史料进行教学呢?
1.让史料“说话”——印证历史
历史教学重在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利于我们从中获得经验教训,指导我们的生活。

但是,课本上的历史真实存在吗?历史叙述符合历史真相吗?这在学生的心里是个问号,当我们带着充足的史料旁征博引阐述这些史实时,学生就会信服。

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中有这样一句话:“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学生会问“我们如何得知那时候有车船了呢?”教师就可以引用课本上插图《船形彩陶壶》(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来印证这个说法,还可以借机说明传说与史实的关系。

再比如说《尚书》有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如何证实此记载是正确的呢?我们就可以借用殷墟出土甲骨文这项重大考古发现来阐述。

因而教师在讲述历史或分析史实时要尽量让史料“说话”,增加说服力。

2.把史料“串”起来——还原历史
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有些时候为了增加趣味性或者让学生对事件过程有一清晰的认识,需要扩展课本知识,这时候就需要把史料“串”起来,让整个事件脉络清晰,过程一目了然。

比如我们学习红军长征内容,教师自己光说长征如何的艰难、长征意义如何的重大,学生根本不知所云。

假如教师能够搜集图片资料、文字材料、当事人的回忆录,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串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对长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长征在党的革命史中的地位也会有
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还原了历史,比单纯说教好很多,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真实的兴趣。

3.让史料“打架”——评价历史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对历史叙述的理解,学生对该段历史或人物就会自发地做出自己的评价。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的占有史料,然后去伪存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但是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评价历史方法的缺失,很多时候对历史史实没有自己独到的或者说全面的评价。

教师在培养学生史观形成过程中,可以有目的的寻找对同一事件特定的或者对立的论述史料,用这种史料记载或史实评价上的矛盾,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的方法。

失去史料的支撑,仅仅告之学生评价历史的方法,这样的历史教育是无源之水,注定不会成功。

4.纵横对比,培养史料处理能力
史料的辨识、理解再到应用一直是高考的重戏,近些年中考也加强了这方面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专题类试题,命题者把相似的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的结构,抽取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材料以及学者的论述等史料进行重新组合,设计探究问题,纵横对比,考查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史料处理成为教学中重点。

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史料呢?连云港市教研室刘俊利老师将史料处理这一过程细分了5个层次:第一是“落地”——让学生明确与史料内容相关的史实;第二是“生根”——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次理解史料;第三是“发芽”——明确史料叙述史实的结论、视角及其合理性,由史料内容审视和理解史实;第四是“开花”——由史实判定史料价值,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史实,提高历史认知的层次;第五是“结果”——跳出史料,分析史实产生原因,归纳影响、启示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教学的目标。

这五个层次的论述科学合理、具体形象,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借鉴学习。

三、史料教学的注意事项
史料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在历史教学中过度追求史料教学,忽视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性目标,这样的
教学也是不成功的。

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引用史料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不是史料教学
一些老师在尝试史料教学后,感觉课堂授课很充实,于是把历史教学完全变成了史料教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太多太杂的史料,反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

史料是历史教学中辅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它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

2.区分史实和史论
史料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些是史实,有些是史论,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史料是史实,哪些是史论,如果学生把某些不完整的史论当作史实对待,那对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将是致命打击。

比如基于原始史料基础上专家对原历史真相的猜想、假设,因为专家所掌握的材料局限,这种假设、猜想很有可能离史实相差甚远。

如果学生获得这些假设、猜想,把它当作原始史料,那么在此基础上学生经过自己大脑加工处理后的认识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3.“歪曲历史”要有“后手”
这主要表现在引用学者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或角度而散播的歪曲历史真相的言论。

比如日本右翼分子对侵华史实的言论完全是根据日本的利益而歪曲历史,模糊历史的真相,假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日本侵华史实,大量引用右翼分子的言论而不列举客观史实或真实的历史图片来辩驳,很可能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反面史料列举一定要留有后手,反面史料的引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历史的真相。

4.史料引用类型要多样化、有度
史料有些是文字,有些是图片,有些是实物,还有示意图等。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史料要注意史料类型的多样化。

单纯的文字资料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时间长久就失去了研读史料的兴趣;单纯的图片资料则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影响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注意史料选取的量和文字难度,史料引用过多会影响课堂授课进度,史料阅读与理解偏难,既会影响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因而课堂引用史料要有度,要精挑细选,
类型要多样化,相互印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和探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史料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史料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交代该史实的来龙去脉和细节,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因而在选取史料时要挑选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课堂探究的材料,并且能够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史实,这些史料要观点鲜明,论述清晰,学生阅读不吃力,能直接抓住问题的核心所在。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史料是历史科学的生命,善于驾驭史料的历史教师将会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舞出自己的智慧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