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改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2024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范文

《2024年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范文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分析》篇一一、引言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液在深静脉中不正常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抗凝治疗是DVT治疗的重要手段,而患者的抗凝依从性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本文旨在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抗凝治疗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手段。

然而,抗凝治疗需要患者长期规律服药,因此患者的依从性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分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对于提高DVT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某医院近五年内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的抗凝依从性情况,将患者分为高依从性组和低依从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四、抗凝依从性的评估抗凝依从性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服药情况、定期复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高依从性患者能够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药,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并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饮食等。

低依从性患者则在这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五、临床疗效分析1. 疗效评估标准:本研究采用DVT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作为疗效评估标准。

2. 分析结果:高依从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低依从性组,血管超声检查显示高依从性组患者的血栓再通率更高。

此外,高依从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低依从性组。

六、讨论1. 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依从性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高依从性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好,血栓再通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这表明抗凝依从性对于提高DVT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凝块,也称为血栓,是血液在血管内凝结而形成的固态物质。

血液凝块在机体维持血液循环、止血及修复受伤组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度或异常的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因此,对血液凝块进行分析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血液凝块分析方法血液凝块的分析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两个方面。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测定,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凝血风险。

影像学检查方面,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评估血液凝块在血管内的形成和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血栓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2. 血液凝块分析在临床中的意义(1)评估血栓风险: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血液凝块进行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这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患者等非常重要。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血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2)辅助诊断和监测: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凝块分析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研究表明,某些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

通过定期进行血液凝块分析,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引导治疗策略:对于存在血液凝块的患者,血液凝块分析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根据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选择给予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或溶栓治疗等,以降低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率。

3. 血液凝块分析在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1)预防血栓形成: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血液凝块分析,可以及早评估其血栓形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合理的运动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久坐等。

(2)抗凝治疗:对于已存在血栓的患者,抗凝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
影, 阑尾周 围脂肪 间隙模糊并 可见条状致 密影。阑尾粪石伴积
值 。 方 法 回顾 性 分析 1 经 临 床 手 术证 实 为 阑尾 炎 患 者 的 6例
C T表现 。结果 单 纯阑尾增粗 1 , 例 阑尾 周 围炎性 渗 出 1 2例
( 中 1 例合 并阑尾 粪石 , 例合 并阑尾增粗 ) 其 O 2 ,阑尾 区软组织
手术证实为急性 阑尾炎 , 1 , 6 ; 龄 l 男 0例 女 例 年 4岁 ~ 5岁 , 6 平 均年龄 3 . 72岁。患者 临床表 现为转 移性右 下腹 痛 3例 , 腹 全
痛 8例 , 发热 6 , 例 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2 , 例 恶性呕吐 1 例。
1 检查方法 . 2 采 用 Se e s o tn 1 排 C i n ma i 6 m S o T机 , 厚 层
● 囤船国嘧国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 的临床意义
赵 芳
( 安阳市肿瘤 医院, 河南 安 阳 4 5 0 ) 5 00
【 要 】目的 摘
床 意义。 方法
探 讨手 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 变化的 临
组 16例 , 0 发生深静 脉血栓 1 , 9例 发生率 为 1. %, 79 2组深静 2 脉血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70 5 P 00 ) . ,< .1 。 4
作者简介 : 芳, , 赵 女 本科 , 主治 医师。
E-maUd g hu 9 :on c n1 83@ 1 6.om 2 c
性降解产物 , 其在血浆 中稳定性好 、 敏感性 高 、 特异性强 , 可作
为体内高凝状态 和纤维蛋 白原溶解亢进 的分子标 志物 , 其水 平 升高表明体 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及继发纤溶活性增 高H 。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抗凝疗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由于易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及远期肺功能不全,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近年来DVT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但本病的治疗一直较为困难。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但就目前的资料看,溶栓、外科手术取栓等方法都存在争议,只有抗凝治疗是大家认可的标准治疗。

200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通过“DVT指南”,肯定了抗凝疗法[1]。

目前,大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试验已证实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不同治疗时期和目的,抗凝治疗可分为短期抗凝和长期抗凝。

短期抗凝的目的是防止已经形成的血栓不再蔓延,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药物是肝素。

而长期抗凝治疗以防止出现有症状的血栓发展和(或)复发性静脉血栓事件(15%~50%),药物多选择华法林。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肝素和华法林在DVT中的临床应用。

1 肝素的应用药用肝素是从动物的小肠粘膜提取的,抗凝作用非常迅速、强大。

不同制剂的肝素分子量不同,根据肝素分子量的大小分为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肝素,一般将分子量>6000者称为高分子量肝素(普通或标准肝素),分子量<6000者称为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

肝素因其分子量大,不能被胃肠道吸收,一般注射给药,小剂量多用皮下注射,大剂量常静脉滴注。

近年来雾化吸入或滴入性肺内给药已应用于临床,部分小分子肝素被肠道吸收,因此口服也可能成为给药途径。

1.1 普通肝素: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其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静脉给药必须进行监测,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主要的监测指标是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该试验简单、敏感、快速和实用。

下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肢骨折患者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四川医学 21 0 0年 1 1月第 3 卷 ( 1 1 第 1期 ) Scu nMei l o ra ,0 0 V13 , o 1 i a dc un l2 1 ,o. 1 N . 1 h aJ
・ 1 91 ・ 6
论 著
下 肢 骨 折 患 者 凝 血 指 标 变 化 的 临床 意 义
s a c h e ain e w e lt n n h o o i. e h d Th e e r h c o e l w r l rc u e p t n 9 8 e a l s e r h t e r lt s b t e n co t g a d t r mb ss M t o s o i e r s a c h s o e i mb f t r ai t 1 5 x mp e a e a d o h rn n w u d i o p tlp t n 5 x mp e . t r i o pt l a h p t n r w c ru e e c e o s b o d t ee t n t e o ・ o n n h s ia a i t9 6 e a ls Af n h s i ,e c ai td e i mfr n e v n u l o o d t c e e a e c P I T、NR、 TF、 T、 i . s l C mp s w t h o t l go p t e lwe i r cu e h d sg i c n i e e c s i T、 AP T F b Re u t s o  ̄e i t e c nr r u . h o r l h o mb fa t r a in f a t df r n e n P i f
b n rcu e W es o d p yatnin t i o t u st lv t n rv n h h mb st om. o ef tr. h u a t t oFb c ni e oee aea dp e e ttetr a e o i f o u ofr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抗凝因子水平变化与病变的关系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血浆抗凝因子水平变化与病变的关系
吉林 医学 2 1年 1, 3卷第 3 期 0 q第 2 1 1 3
6 9l 9
文 章对 连续 硬膜 外麻 醉 与全 身麻 醉 ( 麻 ) 管 内插管 在腹 全 气
麻 醉维 持。 1 观 察 指标 :患 者 静 卧5ri,常规 监测 MA . 3 n a P、H R、S O 。 p,
应 、术后 清 醒时 间及术 后并 发症 的发 生情况 见表 2 。
表2 两组 不 良反应 、 后清 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的比较 术
O 5 哌卡 因 1 维 持 。阻滞平 面上界 控制在
平 面 时可追 加2 多卡 因6 ,当平 面 出现后 即肌内注射 哌替 %利 ~8ml
表 1硬膜外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l . P R p t MA 、H  ̄S O 变化 ( + )  ̄ f_ s 注 :与全麻组 比较 ,①P . <O 5 0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 1 李 剑, 军 . 外麻 醉 复合 瑞芬 太 尼用 于腹 腔镜 妇 科手 术 顾其 硬膜 麻醉 观察 [ _ 当代 医药 , 0 , ( : . J 中国 ] 2 91 9 7 0 6 )6 [] 明清 . 泊 酚复合 腰 硬联 合麻 醉用 于妇科 腹腔 镜手术 [. 用 2徐 丙 J实 ] 诊 断与治疗 , 0 , () 6 . 2 51 5: 3 0 9 3 [ 收稿 日 :2 1-62 编校 :潘宏 竹] 期 0 1 .9 0
【 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E VT)患者中的血浆抗凝因子的水平变化与病变 的关系。方法:比较研究L D T 摘 . LD E V 患 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的狼疮样抗凝物 ( A)、蛋白C、蛋 白s L 及活化蛋 白C 抵抗 ( P R)等血浆抗凝因子的水平变化 ,并研究其与病变 AC 的关系。结果 :治疗前研究组 的P P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 89 、1. , C、 S t1. - 5 62 P<0 5 4 . )。经过正规的治疗后 ,蛋 Ac、蛋 白S 0 均可恢 复到正常水平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5)。研究组的AP R . 0 C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0 );研究组的L . 5 A阳性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凝血指标一、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血栓溶解产物,它可以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

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原在血栓溶解过程中被酶解而产生的产物,其浓度升高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正在进行。

因此,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可以用于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

P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活性,而APTT则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活性会发生改变,导致PT和APTT的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PT和APTT的时间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三、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个重要凝血因子,它可以转化为纤维蛋白,参与血栓形成的最后阶段。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会发生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的浓度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较为稳定,但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会升高。

四、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是评估凝血系统功能的常用指标之一。

凝血酶是血液中的一种酶类,它参与血栓形成的最后步骤。

抗凝血酶是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凝血酶和抗凝血酶的平衡会发生改变,导致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的延长。

因此,通过测定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是一种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关的抗体,它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进而影响血栓形成的过程。

在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的浓度会升高。

因此,通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的浓度可以初步判断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存在与否。

血浆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测定、抗凝血酶和凝血酶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抗体是评估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指标。

炎性反应因子及凝血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与相关性分析

炎性反应因子及凝血因子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作用与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5 4 3 . 6 文献标志码: A l d o i : 1 0 . 1 6 6 8 0 / j . 1 6 7 1 . 3 8 2 6 . 2 0 1 6 . 1 1 . 2 1 l文章编号: 1 6 7 1 . 3 8 2 6 ( 2 0 1 6 ) 1 1 — 1 1 7 5 - 0 3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a t r a n d o m. T h e p l a s ma l e v e l o f C RP, D— Di me r , I L 6, - F I B a n d t h e a c t i v i t y l e v e l o f F V ¥i n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o g u p a n d
因子Ⅷ ( F v m ) 在急性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 成( D V T ) 中的作用及相关性 。方法
肢D V T患者 5 5例 , 以及 同期接受健康体检 的同年 龄段健康 人 2 2例 , 分别定义为研究组 ( n= 5 5 ) 和对 照组 ( n=2 2 ) 。分别 对
两组研究对象 的 C R P、 D . D i m e r 、 I L 6、 - F I B浓 度 和 F Ⅷ 活 性水 平 进行 测 定 , 将 两 组上 述 指标 进 行 组 问 比较 及相 关 性 分 析。
反应 因子 与凝血 因子在急性 D V T形成 中起重要作用 , 其水平 的升高是 急性 D V T的危 险因素 。各 因子之 间的相互作用 可 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 C 一 反应蛋 白; D 一 二 聚体 ; 白细胞介素- 6; 凝 血因子
临床军医杂志
2 0 1 6年 1 1月 第 4 4卷 第 1 1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