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梳理
经济学常识(很全很给力)

1.经济学基本常识2.两种互补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反方向变动。
3.两种替代商品之间的价格与需求成同方向变动。
4.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是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理论。
5.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6.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不同需求量的总称。
7.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
8.均衡价格决定的条件是供给=需求。
9.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0.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1.价格调节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2.价格机制能自发地调节经济。
13.支持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
14.限制价格一定低于均衡价格。
15.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应该为负值,但一般取其绝对值。
16.需求曲线的斜率并不是弹性系数。
17.总收益是价格和销售量的乘积。
18.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
19.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
20.基数效应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1.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22.边际的含义是因变量的增加量。
23.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4.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
25.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26.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7.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28.需求定理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
29.就某一消费者而言,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的商品组合提供的满足程度和顺序相同。
30.在四个生产要素中,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
31.平均产量或总产量达到最大时,并不一定利润最大。
3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齐次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
33.等常量线在形状上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但它代表的是产量。
34.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35.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
经济常识知识点脉络总结

经济常识知识点脉络总结一、经济基本原理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影响价格的变化。
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下,会选择一种最使自己满意的产品组合来消费,以达到效用最大化。
3.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选择一种最经济、最利润的生产组合来生产产品,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4.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资源有限,需求无限,因此需要合理配置资源以满足尽可能多的需求。
二、市场结构1.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的卖方和买方都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数量很多,产品同质化,自由进出市场,信息透明。
2.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或买方。
垄断市场的价格是由卖方或买方决定的,市场价格通常高于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价格。
3.寡头垄断: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只有几个卖方或买方,市场价格受到少数卖方或买方的控制。
4.垄断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之间。
市场上有多个卖方或买方,但产品并不完全同质。
5.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介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之间的市场结构。
市场上存在多个卖方或买方,但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
三、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四种职能。
2.货币供应: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点和地域内,社会上全部货币的数量。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调整利率以及其他手段来控制货币的流通和贬值,以达到经济调控的目的。
4.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金融机构以各种方式出售和购买金融工具的过程。
5.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是指依据国家法律,经营货币信贷、外汇、金融服务等业务,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需求的机构。
四、国际贸易1.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学知识点归纳整理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变动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
- 政府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手段。
- 经济增长理论:生产要素、技术进步、投资和消费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汇率制度和国际组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及其行为决策的学科。
重点包括:- 供求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市场结构与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 价格理论:边际效用理论、价格弹性和价格形成等因素。
- 生产与成本:生产函数、成本曲线和生产要素配置等。
- 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3.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不同行业和部门的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 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竞争策略和产业集中度等。
- 产业链理论:供应链和价值链等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影响。
- 产业政策与规划:政府对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4. 财政学财政学是研究政府财政活动及其与经济关系的学科。
重点包括:- 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和政府收费等。
- 财政支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保障和救济等。
- 财政平衡与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
- 财政改革与政策: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创新。
以上是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和学科内容归纳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类知识点总结

经济类知识点总结一、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代表了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需求则代表了市场上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影响决定了市场价格和量的变化。
1.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反之,当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
需求曲线的移动会受到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价格、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会相应地向左或向右移动。
2.供给曲线供给曲线表示了生产者愿意售出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当商品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
供给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
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供给曲线会相应地向左或向右移动。
3.市场均衡市场均衡指的是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数量达到平衡状态,即市场上的商品数量达到了最大程度的销售,生产者和消费者达到了最大化的利益。
当供给与需求的数量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也会相应地达到一个均衡的水平。
二、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是指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常见的弹性概念包括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价格弹性大于1时,说明需求对价格变化非常敏感,市场反应迅速;当价格弹性小于1时,说明需求对价格变化不太敏感,市场反应较为缓慢。
2.收入弹性收入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收入弹性大于0时,商品称为正常商品,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收入弹性小于0时,商品称为次品,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3.交叉价格弹性交叉价格弹性指的是消费者对两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交叉价格弹性为正时,说明两种商品的需求是正相关的;当交叉价格弹性为负时,说明两种商品的需求是负相关的。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定义:研究社会如何管理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2. 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和产量)与计划经济(政府决定资源分配)。
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二、供需理论1.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生产的商品或服务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 市场均衡: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市场价格和数量。
3. 价格弹性: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
三、生产要素1. 劳动力:人力资源,包括技能、经验和教育水平。
2. 土地: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和矿产。
3. 资本:人造生产工具,如机器、工厂和交通工具。
4. 企业家精神:创新、风险承担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四、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上许多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无市场势力。
2. 垄断竞争:许多卖家,但每个卖家提供有区别的产品。
3. 寡头市场:少数卖家控制大部分市场份额。
4. 垄断:单一卖家控制整个市场。
五、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1. 国民生产总值(GDP):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2. 经济增长:GDP的增长表示经济产出的增加。
3.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在扩张和衰退之间的循环波动。
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1.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2.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来影响经济。
七、国际贸易1.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2. 贸易顺差与逆差:出口与进口的差额,顺差为正,逆差为负。
3. 国际贸易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八、经济效率与公平1. 经济效率:资源分配使总产出最大化。
2. 公平:资源分配的公正性,考虑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九、经济指标1. 通货膨胀: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2. 失业率:劳动力市场中无业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比例。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

完整版)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经济学基本知识及概念引言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通过研究经济学,可以认识到经济现象的本质、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经济决策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必须面临不同的选择,而机会成本就是选择某种行为而失去的其他可行选择的价值。
2.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描述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厂商愿意出售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该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商品数量的分配。
3.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边际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而必须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效益则是指得到或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理性的决策通常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时候做出。
4.通胀与失业通胀指的是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情况,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失业则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而愿意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
通胀和失业是经济中两个常见的问题,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这两个因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做出选择,并承担机会成本。
2.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的影响。
正向激励可以促使人们采取积极行动,而负向激励则可以抑制不良行为。
3.风险收益原则风险收益原则指出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而低风险则对应低收益。
结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体制。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
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
如何决定的。
3.经济学涉及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第二个核心思想是效率。
4.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
5.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通货膨
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6.经济学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转移
支付、GDP平减指数、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收入假说等。
7.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有个量分析法(即微观经济学)和总量分析法(即宏观经济学)。
以上这些内容是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但经济学作为一个深奥的学科,还有许多深入和复杂的内容需要学习和研究。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1.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分配方式的学科,其基本概念包括资源、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分析、供求关系等。
2.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就是市场均衡点,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存在的各种竞争形式,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纯粹垄断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果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4.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生产函数则是描述生产要素如何转化为产出的数学模型,通常用来衡量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5.成本与收益成本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需的货币和资源,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收益是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能获得的货币和资源,包括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分配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外部性、公共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政府通常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7.货币和金融市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的功能,金融市场是货币和资本的交易场所,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等。
8.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国际金融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和汇率变动。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对于全球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9.经济增长和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总收入和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则是指国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高。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每个国家都追求的重要目标。
10.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滞胀期和复苏期等。
经济政策是政府用来调控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
以上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更好地复习和准备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evel经济,知识梳理: Elasticity 2
我们今天继续复习elasticity,弹性,这个在a-level学习中经常会考察到的知识。
上次我们讲了,在As阶段主要有三个最常见的需求弹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个——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需求的价格弹性。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PED):
PED refers to the responsiveness of quantity demanded to a change in price.
It i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 in response to one percent change in the price, and can be derived using the following formula:
PED=percentage change in quantity demanded/percentage change in pri ce=%ΔQD/%ΔP
where, QD - quantity demanded
P - price
Example: if the price of a product rises from $20 to $24 and demand falls from 400 to 300 units,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of this product is calculated as follows:
PED=%ΔQD/%ΔP=%(300-400)/400/%(24-20)/20=-25%/20%=-1.25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is usually negative since for most products price and demand are inversely related, that is, when price increases the demand will decrease, and vice verse. However, for simplicity, the negative sign is often ignored, so the above elasticity might be stated as 1.25 rather than -1.25.
需求的价格弹性
根据上面对弹性的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表明的是“需求量”和“价格”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讲,就是价格变化,带来的需求量变化的反应程度。
计算方式为用需求量的百分比变化除以价格的百分比变化。
得到的数字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
由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如果以上升为正,下降为负,则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系数必然为负数。
为了简便,经常就把PED弹性系数的符号给省略掉了。
另外,大家在目前阶段所掌握的弹性的计算方式,仅仅是一个非常粗略的计算方式,计算出的结果也并不准确。
这里大家需要明确的是,弹性是一个点的概念,而不是区间。
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说在需求曲线上某个点的弹性是多少,而不应该说从哪个点到哪个点的弹性是多少。
来源:扬格a-level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