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大学大二学期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大学大二学期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大学大二学期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篇一:大学有机化学二课后题第二章饱和脂肪烃2.1 用系统命名法(如果可能的话,同时用普通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并指出(c)和(d) 中各碳原子的级数。

a.CH3(CH2)32)3CH3C(CH3)22CH(CH3)2CH3d.CH3CH2CH2b.HHHHHHHHHHc.CH322CH3)2CH231HH。

CH3CH3e.3H3CH3f.(CH3)4Cg.CH32CH32H52CH2CH3h.(CH3)2CHCH2CH2CH(C2H5)2答案:a. 2,4,4-三甲基-5-正丁基壬烷5-butyl-2,4,4-trimethylnonaneb. 正己烷hexanec. 3,3-二乙基戊烷3,3-diethylpentaned. 3-甲基-5-异丙基辛烷5-isopropyl-3-methyloctanee. 2-甲基丙烷(异丁烷)2-methylpropane (iso-butane)f. 2,2-二甲基丙烷(新戊烷) 2,2-dimethylpropane (neopentane)g. 3-甲基戊烷3-methylpentaneh. 2-甲基-5-乙基庚烷5-ethyl-2-methylheptane2.2 下列各结构式共代表几种化合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CH3a.CH32CHCH3CH3d.CH32CHCH3H3CCH3e.CHCH33CH3CH3CHCH2CHCH3CH33f.b.CH3CHCH3CH2CH33CH3CH33CH33CH3CH3c.CH3CH3CH33CH3CH3答案:a =b = d = e为2,3,5-三甲基己烷c = f 为2,3,4,5-四甲基己烷2.3 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结构式,假如某个名称违反系统命名原则,予以更正。

a. 3,3-二甲基丁烷b. 2,4-二甲基-5-异丙基壬烷 c. 2,4,5,5-四甲基-4-乙基庚烷 d. 3,4-二甲基-5-乙基癸烷e.2,2,3-三甲基戊烷 f. 2,3-二甲基-2-乙基丁烷g. 2-异丙基-4-甲基己烷h. 4-乙基-5,5-二甲基辛烷答案:a.错,应为2,2-二甲基丁烷b.c.d.e.f.错,应为2,3,3-三甲基戊烷g.错,应为2,3,5-三甲基庚烷h.2.5将下列化合物按沸点由高到低排列(不要查表)。

大学化学思考题

大学化学思考题

思考题:1. Co(Ⅲ)以通式CoCl m•nNH3生成八面体构型配合物,m及n的值可能是哪些?若1mol的一种上述配位化合物与Ag+离子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问m和n的数值各为多少?答:(1)由于Co(Ⅲ) 为+3,则m=3,CoCl m•nNH3为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即配位数为6。

n的值可能为6、5、4、3(2)1mol配位化合物与Ag+离子作用生成1molAgCl沉淀,配合物的外界为1,n=6-(3-1) =42. 在不同条件下,可从三氯化铬水溶液中获得3种不同颜色的配合物。

分别加入AgNO3后,紫色的可将氯全部沉淀为AgCl,而蓝绿色的有2/3的氯沉淀出来,绿色的加入AgNO3后只有1/3的氯沉淀为AgCl,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写出它们的结构式。

答:紫色[Cr(H2O)6]Cl3蓝绿色[CrCl(H2O)5]Cl2绿色[CrcCl2(H2O)4]Cl3. 衣物上的铁锈渍,可先用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润湿,再滴加草酸溶液,然后以水洗涤而除去。

试予以解释。

答:衣物上的铁锈渍,先用高锰酸钾的酸性溶液润湿,是使其氧化并以Fe3+存在,滴加草酸溶液,Fe3+与C2O42-形成易溶于水的络合物,用水冲洗即可除去。

4. [Fe(H2O)6]2+为顺磁性, 而[Fe(CN)6]4–为反磁性, 请分别用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解释该现象。

答:价键理论[Fe(H 2O)6]2+ 配离子中的Fe 3+离子在配位体H 2O 影响下,3d 轨道的五个成单电子占据五个轨道,外层的4s ,4p ,4d 轨道形成sp 3d 2杂化轨道而与6个H 2O 成键,形成八面体配合物。

[Fe(CN)6]4– 配离子中的Fe 3+离子在配位体CN -—影响下,3d 轨道的五个成单电子占据3个轨道,剩余2个空的3d 轨道同外层的4s ,4p 轨道形成d 2 sp 3杂化轨道而与6个CN —-成键,形成八面体配合物。

晶体场理论[Fe(H 2O)6]2+轨道分裂能△o=10400cm -1 ,P=17600cm -1,因P ﹥△o ,故为高自旋态,顺磁性。

有机化学思考题合辑及答案

有机化学思考题合辑及答案

Chapter 1 绪论1.写出下列各物质蛛网式,指出键的类型和分子的几何形式.CH4 b.C2H4 c.C2H2 d.H2O e.CH2NH2.下列化合物中哪些具有偶极矩?并加以评论。

.Br2 b.HI c.CHCl3 d.Cl4 e.BrCl f.CH3OCH3 3.指出下列各化合物的主要共振结构式.(?)(?).(?)(?)+.CH2(?)(?)+.(?)(?) H3CCOCHCOCH34. 写出(a)乙烯氯H2C=CHCl和(b)甲酸HCOOH的共振结构,指出最稳定结构和最不稳定结构。

5.写出分子式为C3H6O的九个异构体的Lewis结构式,并指出每个异构体中官能团类型。

6.下列哪些化合物能形成分子内氢键?Chapter 2 烷烃1.a.正丁烷仅有交叉式构象和重叠式构象?b.当温度升高构象有何改变?c.其C-Cσ键旋转是真正的“自由”旋转吗?d.说出两个旋转受阻的因素。

2.a.烷烃高温热解中断裂的是C-C键还是C-H键,为什么?b.烷烃的燃烧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但这个反应不在室温下发生,为什么?3.叔丁基次氯酸是一个自由基引发剂:t-BuOCl→t-BuO .+ Cl.它与烷烃发生一氯代反应产物为一氯代烃和少量的叔丁醇,写出反应机理。

4.为什么1,2-二溴乙烷偶极矩为零,而乙二醇却有一定偶极矩?5.用IUPAC命名下列化合物:6. 为实现下列反应,请提出溴代还是氯代,为什么?a.CH 3CHCH 3CH3CH 3CCH 3CH 3X b.CH 3H 3CXChapter 3 烯 烃1. 写出1-丁烯在少量过氧化苯甲酰:(PhCOO)2(一个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存在下与CBrCl 3作用的产物,并说明理由。

2. 能否由测定氢化热比较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和3-甲基-1-丁烯的稳定性?假如不能,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

3. 预测下列烯烃与NBS 反应产物,如果是一种以上请写出所有结构。

有机化学思考题

有机化学思考题
A
+
2+
AcO
-
2+ Hg AcO
HgOAc Ph CH2
CH3O+
CH CH3
Ph CH
CH3O
CH CH3
CH CH3 H
H Ph NaBH4 CH3O
1
-H
Ph CH3O
HgOAc CH CH CH3
* CH
CH2 CH3
新生成的手性碳是 R/S 对映异构体。 4)该反应的结构特征是共轭二烯与亲二烯体的反应,也即 Diels-Alder 反应,故会发生成环 反应,是协同反应过程:
Cl Cl
A B
Cl Cl
C
Cl
Cl
2
7:某开链化合物烃 C8H12 具有光学活性,它与 AgNO3 / EtOH 溶液不能生成银盐。C8H12 用 Pd-C 催化加氢或用 Na+NH3( 液 ) 还原都会失去原有的光学活性。只有用 Lindlar 催化剂 (BaSO4+喹啉/Pd-C)加氢所得之产物仍具有光学活性。试推测该开链烃的结构,并用反应方 程式表示以上各步转变。 解:有 3 个不饱和度,又能与 Lindlar 催化剂加氢,说明有炔键,但不是链端烃,因为不能 生成炔化银白色沉淀,平均分配一下 8 个碳,只能是:4-甲基-5-庚烯-2-炔
有机化学思考题
------有机教研室王涛老师
1:分子式为 C6H4Br2 的芳烃 A,用混酸硝化,只得到一种硝基产物,推断 A 的结构。 解:4 个不饱和度,又为芳烃-----推断 A 为苯环,二个溴在苯环上。
Br Br Br Br Br Br A
2:完成下列反应式:
1. 2. + HCl + ICl

(完整版)大学大二学期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大学大二学期有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一、熔点的测定1.测定熔点时, 遇到下列情况将产生什么结果?(1 熔点管壁太厚;(2熔点管底部未完全封闭, 尚有一针孔。

(3)熔点管不洁净;(4样品未完全干燥或含有杂质;(5样品研得不细或装的不紧密。

(6加热太快。

答: (1 熔点管壁太厚, 影响传热, 其结果是测得的初熔温度偏高。

(2 熔点偏低(3 熔点管不洁净, 相当于在试料中掺入杂质, 其结果将导致测得的熔点偏低。

(4 熔点偏低(5 样品研得不细或装的不紧密, 这样试料颗粒之间空隙较大, 其空隙之间为空气所占据, 而空气导热系数较小, 结果导致熔距加大, 测得的熔点数值偏高。

(6 加热太快, 则热浴体温度大于热量转移到待测样品中的转移能力, 而导致测得的熔点偏高, 熔距加大。

2、是否可以使用第一次测定熔点时已经熔化了的有机化合物再作第二次测定呢?为什么?答:不可以。

因为有时某些物质会发生部分分解, 有些物质则可能转变为具有不同熔点的其它结晶体。

二、重结晶提纯有机物1.重结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 重结晶一般包括下列几个步骤:(1)选择适宜溶剂, 目的在于获得最大回收率的精制品。

(2)制成热的饱和溶液。

目的是脱色。

(3)热过滤, 目的是为了除去不溶性杂质(包括活性炭)。

(4)晶体的析出, 目的是为了形成整齐的晶体。

(5)晶体的收集和洗涤, 除去易溶的杂质, 除去存在于晶体表面的母液。

(6)晶体的干燥, 除去附着于晶体表面的母液和溶剂。

2.重结晶时, 溶剂的用量为什么不能过量太多, 也不能过少?正确的应该如何?答: 过量太多, 不能形成热饱和溶液, 冷却时析不出结晶或结晶太少。

过少, 有部分待结晶的物质热溶时未溶解, 热过滤时和不溶性杂质一起留在滤纸上, 造成损失。

考虑到热过滤时, 有部分溶剂被蒸发损失掉, 使部分晶体析出留在波纸上或漏斗颈中造成结晶损失, 所以适宜用量是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后, 再多加20%左右。

3、用活性炭脱色为什么要在固体物质完全溶解后才加入?为什么不能在溶液沸腾时加入?答:说法一、若固体物质未完全溶解就加入活性炭, 就无法观察到晶体是否溶解, 即无法判断所加溶剂量是否合适。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

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高等有机化学》思考题第0章绪论1、思考题:试解释下列箭头(符号)可能的含义2. 思考题1)高等有机化学与基础有机化学的区别与联系?2)高等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3)高等有机化学与理论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的区别与联系?4)学习高等有机化学后的收获有哪些?你对高等有机化学的教学有何意见和建议?5)你对当今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沿的了解有多少?第一章化学成键与分子结构1、试比较下列化合物偶极距的大小2、试预测下列各分子的空间构型和键角的大小3、试写出下列分子的共振式,并判别主次4、判断下列分子是否具有芳香性?5、判断下列分子是否具有芳香性?第二章立体化学原理1、试写出分子式为C3H6O的所有可能结构的化合物。

2、试用R/S式表示化合物的构型3、解释下列立体化学名称、cis /tra2、E / Z3、syn / an4、endo /4、试完成下列立体选择性反应5、试写出下列化合物的优势构像6、试画出一个清晰的立体图来表明,顺、顺、反式全氢化-9b-非拿伦醇(Phenalenol )的优势构像第三章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1、试推测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2、试比较下列各组碳正离子的稳定性3、试判断下列化合物在AcOH/H2O溶剂解速率大小4、试解释下列转化过程5、试描述下列转化的反应历程6、试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7、试比较下列各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8、试比较下列化合物的酸性9. 试对下列反应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第四章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1、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各反应机理并扼要说明理由1)在25%二氧六环水溶液中加入0.0462 M的NaN3,并不影响0.0018 M 2-辛醇的对溴苯磺酸酯的溶剂解速率,但使31%的产物成为构型翻转的叠氮取代物。

2)Ph2CHCl的水解反应中,加入Li2SO4对反应的加速大于LiN3, 但是LiN3把Ph2CHCl转变为Ph2CHN3比Li2SO4把Ph2CHCl 转变为相应的硫酸酯更为有效;3)苄基氯,3-甲氧基苄基氯和4-甲氧基苄基氯在含水的丙酮中的水解反应相对速率是1:0.67:104。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芳香性:环状闭合共轭体系,π电子高度离域,具有离域能,体系能量低,较稳定.在化学性质上表现为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不易进行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称为芳香性.2、反芳香性:含有4n个π电子的环状共轭体系。

由于π电子的离域而不稳定。

这种由于共轭而引起的能量大大提高、热力学稳定性大大降低的性质叫反芳香性。

3、同芳香性:是指含有一个或多个sp3杂化碳原子位于非定域平面外边的体系。

这种相隔一个饱和碳原子的非邻接的sp2杂化碳原子上的π轨道之间也可以发生有效的重叠,形成同共轭作用。

如果所构成的同共轭体系具有4n+2个π电子,并呈现环状平面结构,那么它应具有芳香性。

这种芳香性称同芳香性。

4、不对称合成:按照IUPAC金皮书的定义,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也称手性合成、立体选择性合成、对映选择性合成,是研究向反应物引入一个或多个具手性元素的化学反应的有机合成分支。

按照Morrison和Mosher的定义,不对称合成是“一个有机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单元由反应剂以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产物的途径转化为手性单元”。

5、过渡态理论:过渡态理论即活化络合物理论,(transition-state theory)。

过渡态:以量子力学对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研究为依据,认为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之间形成了势能较高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所处的状态叫过渡态。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A.G.埃文斯和M.波拉尼提出的,研究有机反应中由反应物到产物的过程中过渡态的理论。

二、简答题1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是理论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简述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答: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Effects)。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四川大学高等有机思考题_2011

四川大学高等有机思考题_2011

四川大学高等有机思考题_2011材料合成和制备/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2011年1月14日)一、解释1、原子轨道、原子轨道的杂化2、分子轨道3、化学键、共价键4、σ键、π键5、共振能、共轭能6、电负性、偶极矩7、诱导效应(静态、动态)、共轭效应(静态、动态)、场效应8、空间效应9、立体化学(静态、动态)10、构象、构象能、构象异构体11、构型、构型异构体12、溶剂的极性、形成氢键的特性、酸碱性13、溶剂化、溶剂化效应14、亲核试剂、亲电试剂15、亲核反应、亲电反应16、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17、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18、有机反应机理19、反应的动力学控制、反应的热力学控制20、动力学控制产物、热力学控制产物21、希夫碱反应22、可控聚合二、简述1、试述价键论、共振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核心和要点。

2、试述分子图的含义及意义。

3、举例说明诱导效应类型和特征。

4、举例说明共轭效应类型和特征。

5、试分析并比较乙酸和乙醇的酸性。

6、试分析并比较苯胺、脂肪胺和酰胺的碱性。

7、已知苯酚的酸性比醇的酸性强,请解释。

8、分别举例说明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对物质酸碱性的影响。

9、试用共振效应说明为什么苯酚具有酸性,苯胺具有碱性?10、简述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1、分析下列各组活泼中间体的稳定性顺序,说明原因:(1)自由基(CH3)3C ?,(CH3)2CH ?,?CH3 和CH3CH2 ?(2)碳阴离子(CH3)3C —,(CH3)2CH —,—CH3 和CH3CH2—(3)碳阳离子(CH3)3C +,(CH3)2CH + ,+ CH3 和CH3CH2 +12、比较1-氯丙烷的对位交叉构象和邻位交叉构象的稳定性,说明原因。

13、比较乙二醇的对位交叉构象和邻位交叉构象的稳定性,说明原因。

14、比较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乙酸乙烯酯分别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时的反应活性,说明原因。

15、希夫碱的结构及合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有机化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芳香性;P24 反芳香性;P24 同芳香性;P24 立体选择性反应;P40
立体专一性反应;P41 不对称合成;P41 一级同位素效应;
厦普勒斯(sharples)氧化;过渡态理论;P62 同系线性规律;
Cram 规则;P42 Hammond假设(说);P63 Hughest-Ingold规律;P155
溶剂化作用;P150 稳定性原理;P75 非经典碳正离子。

二、简答题
1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是理论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简述有机化学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2 简述芳香性的近代概念(芳香性、反芳香性、非芳香性、同芳香性)。

P24
3 简述过渡态理论的三个要点。

P62
4 简述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两类控制。

P66-67
5 简述有机反应机理研究中的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P93-94
6 简述溶剂对有机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P155-157
三、论述题
1 有机化学中的活泼中间体是由反应物衍生形成的,有关活泼中间体的研究已成为
研究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重要问题。

论述其中一种活泼中间体。

2 论述有机化合物的对称性和手性
3 论述有机化学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价键理论、共振论和分子轨道理论选择其中
之一)。

4 论述不对称合成研究领域的新进展。

5 论述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哈米特Hammett方程、塔夫特Taft
方程和同系线性规律选择其中之一)。

四、论文专题
生物催化的不对称合成;超分子化学和分子设计、合成及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等是高等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选择其中之一,就该领域的某些研究进展,通过查阅文献,写一篇文献综述,论文格式见附件一。

附件一:
阴离子的双重化学感应器:
在单分子中荧光的光诱导电子转移
王晓琳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在“荧光—空间—(阴离子)受体”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新型荧光团PET阴离子感应器。

感应器1和2只是简单的采用双芳香硫脲作为阴离子受体,荧光团是萘酰亚胺部分,它吸收光谱中的可见光部分释放绿光。

在DMSO中识别阴离子如F-、A c O-时,1和2的荧光释放终止,而在紫外可见光谱中无明显的改变。

受体与阴离子的识别表现为1:1的结合。

在F-的存在下,阴离子的进一步加入引起紫外光可见光谱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波长从455nm 移到550nm。

我们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于萘酰亚胺荧光团的4-氨基部分的脱质子作用而引起的。

用简单的萘酰亚胺的衍生物6作实验发现这确是事实。

感应器1和2能表现出双重感应作用:在低浓度下,荧光释放终止,而在高浓度下吸收光谱被改变。

关键词:萘酰亚胺, 感应器,识别(3-5个)
在超分子化学领域里人们对识别阴阳离子的化学感应器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方面,人们已经出色地研究了几个阳离子的荧光及比色感应器。

但是对阴离子的识别和感应这个领域方面研究的并不多。

我们对阴离子感应的研究很有兴趣,已设计了几种化学感应器。

近来
着,如图所示进一步生成两个阴离子感应器,1和2的收率各自为60%和58%(图
图一
一)。

所有的中间物和感应器都是用传统的方法合成。

这两个传感器在核磁共振的氢谱中都显示出两个硫脲质子的存在。

在DMSO中使用荧光团和紫外可见光谱可观察到1和2对几个阴离子的识别能力。

两个感应器由于ICT激发态的作用,在444nm有明显的颜色。

在最大波长处的激发态在450和700nm(对肉眼是绿光)处产生了强的荧光,量子收率对化合物1为0.60,对化合物2为0.71。

在几个阴离子如AcO-,H2PO4-和F-加入后,1和2(~6mM)的荧光释放在浓度中明显降低。

这个终止的机理是通过在受体与荧光团中发生的PET作用。

不象对许多阳离子的PET感应器,1和2的荧光离子识别时是终止而不是引发。

我们提出这个终止过程是由于下面的原因,在识别过程之前,荧光的激发态没有由于电子从受体转移到荧光团而终止,即使有也只是一小部分。

但是,在阴离子加入后,且阴离子—受体的氢键化合物形成后,受体的还原增加,这使电子转移更容易进行。

这相应地使荧光终止作用加强。

在DMSO中于感应器1中加入F-中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

在40mM F-加入后1的荧光释放被有效地抑止,或完全终止。

此时,在F-的此浓度下1的吸收光谱只看到小的改变(看后面)。

MeOH加入此溶液中可重新引发荧光释放,这说明此过程是可逆的,即氢键的相互作用被破坏。

在AcO-,H2PO4-的加入时,1的荧光释放光谱可观察到同样的影响,但荧光终止作用更小一些。

Cl-、Br-的加入不能引起化合物1的荧光释放有明显的改变,这可能是由于它们的尺寸大以及电荷浓度低的缘故。

在525nm(氟的最大波长)时,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为横坐标,画出各个曲线的变化。

可看出随着离子浓度增加有一个乙形的关闭荧光现象。

尽管F-、AcO-,的结合作用相似,但前者中荧光终止效果更好。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氟离子和硫脲质子间的氢键作用更强,因为氟离子更小且有更高的电荷浓度。

在2中,受体位置有一个简单的变化,即芳基-CF3基团的存在,它进一步增加了硫脲氢的酸性,使键合作用更强一些。

我们近来已研制了几个用如双芳香尿及硫脲作为受体的例子,并用核磁氢谱测量了它们与几个简单的阴离子及氨基酸键的相互影响。

这些都清楚地显示了这些受体的键亲合力和选择性是可调的。

这些键合的相互作用也可通过在DMSO-d6中用核磁氢谱来控制。

对于AcO-和H2PO4-,化学位移对加入的等价物的曲线显示出感应器与之为1:1的结合,而对F-,两个感应器都显示出1:2的结合。

对Cl-和Br-则看不到结合。

由于溶液的颜色从亮黄色变到了深紫色,1:2的结合用肉眼也可看到。

这些颜色的改变说明F-与4-氨基部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或者是通过N-H…F之间的强的氢键作用,或者更有可能是通过完全的质子化作用而实现的。

这明显增加了氨基部分的电荷浓度,并伴随着ICT的吸斥电子的能力的加强。

对于1,在紫外可见光谱中F-的浓度加到30mM时没有看到明显的变化。

但是,进一步加入F-,吸收学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用四丁基氨基氢氧化物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这表明脱质子作用确实发生了。

加入MeOH可使此改变逆转。

对2也可观察到同样的结果,这表明1和2用两种不同的感应方式在两个不同的F-浓度的范围内都能检测到F-。

就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识别阴离子的双重荧光-比色感应器,萘酰亚胺的荧光释放在硫脲受体位置上发生阴离子识别产生荧光终止现象,在四氨基部分的氢键或脱质子作用则引起大的颜色变化,这是由于对阴离子如F-的双重化学感应器的形成。

图二
为了进一步观察此现象,我们用4-溴-1,8萘酐(5)为原料在纯正丁胺中在80度(图二)中反应合成了相关的化合物6。

在DMSO中在6溶液中加入F-,6的光谱改变为红色,与上面对1所示的方式相同。

这些变化反映了在F-高浓度时的1的光谱,但因为分子缺少硫脲受体所以并没有观察到PET荧光终止。

我们目前正在研究象6这样的分子去作为有机溶剂中的阴离子(PH)感应器。

简言之,我们已经研制了一种新的用于阴离子识别的PET与比色联合使用的化学感应器,它可引起长波荧光有很大的变化,而且在两个浓度范围内,1与2可产生肉眼可见的由绿色向紫色的改变。

我们目前正在改善1与2的设计以进一步加强这种荧光与比色双重阴离子感应器。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