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收藏
心衰观察

写在课前的话心衰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它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60%~70%心衰是因冠心病引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临床对急性心梗(AMI)早期的诊断和有效干预,使更多的病人能够存活,因此也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抢救非常重要,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
一、心力衰竭概述(一)心力衰竭的定义心力衰竭就是指在静脉血液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脏泵血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所需的临床综合征。
所有心脏、大血管疾病晚期均可导致心力衰竭。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长期容量负荷和(或)压力负荷过重,均可以导致心肌功能失代偿,导致心脏射血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的分类是按照发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
按照受累部位,又可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竭;按心排出量可分为高心排出量和低心排出量心力衰竭。
按收缩和舒张分类可以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
二、急性心衰急性心衰主要是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急性发作。
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的收缩功能不全或是舒张功能不全以及心律失常、前后负荷过重,都可以使心脏功能不全,这就引起了急性心力衰竭。
(一)急性心力衰竭定义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血管病变,引起心排出量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综合征。
(二)急性左心衰急性左心衰的表现:多以急性心源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为表现。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引起心力衰竭的病因有很多,一是原发性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比如冠心病、心梗、心肌炎等原发性的心肌损害。
二是心脏负荷过重,比如压力负荷或是容量负荷过重,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
三是心脏舒张受限,比如原发性心肌病、心包积液等,都可以引起心脏的舒张功能受限。
(四)心力衰竭的诱因心力衰竭的诱因可以有多种方面,第一方面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这是最常见的引起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衰病人护理措施

心衰病人护理措施
1. 规律监测:定期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2. 限制体液摄入:心衰病人容易出现体液潴留,因此需要限制摄入过多的液体,包括水和其他饮料。
医生通常会根据病人的情况给出具体的摄入量建议。
3. 控制钠盐摄入:过多的钠盐摄入会导致体液潴留和水肿,需要限制食物中的盐和食品中的钠含量。
病人可以选择低盐饮食,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盐食品。
4. 药物管理:心衰病人通常需要定期服用药物来控制心脏负荷和改善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病人按时并正确地服用药物,并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疗效。
5. 轻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心衰病人改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病人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并监测运动时的病情变化。
6. 提供心理支持:心衰病人常常面临着身体不适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困难。
7. 定期随访:心衰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一起制定治疗计划,并定期复诊和随访,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和管理。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心衰病人护理措施,具体的护理措施还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医嘱进行调整和执行。
心衰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心衰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根据笔者多年在内科诊室的护理经验,本文针对心衰发生的原因、治疗期间的护理、预防及护理时的一般注意事项作了比较详细的讲解。
标签:心衰;治疗;预防;护理1心衰简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1],是患者射血能力或心室充盈由于功能性疾病或各心脏结构疾病而受到损伤,从而引起的一种综合症状。
2心衰的一般治疗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是毛地黄类药物,给予患者治疗时,药物应应及时准确,且要十分注意给药的方式,准确核对药物剂量。
在使用毛地黄药物之前,应该数患者的脉博或听其心率,要数足1min。
当出现心律不齐时,应听心率2~3min。
若脉博明显变慢,(比上次少于20次/min,婴儿如低于120次/min,幼儿如低于100次/min,儿童低于80次/min以下),或出现不规律跳动或突然增快,则应暂时停止给药,并及时报告治疗医师。
在整个的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脉搏、及心率变化。
口服时要单独给药,不要和其它药物种类混合;静脉推注药物时速度要较慢,一般持续,10min以上。
注意患者反应,防止洋地黄中毒[2]。
毛地黄化也为心肌收缩达最大疗效所需要的剂量,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给予观察,查看其是否达到毛地黄化。
若用药后心率明显减慢,脉搏有力,呼吸困难症状减轻,肝脏缩小,尿量增多,浮肿减轻,精神、食欲好转,则毛地黄化就已经产生疗效,心衰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如果用药后疗效不是很好,应与医师一起寻找原因,若用药剂量不足,活动过多,限制钠盐程度不够,心衰病因没能得到消除等。
则要注意观察毛地黄中毒症状何时出现。
毛地黄药物治疗量要与中毒量相近,如果肝、肾功能有障碍,电解质出现紊乱(低钾、碱中毒等),心肌炎,大量利尿后或者是用药过量。
但前述症状肯定没有成人明显,心律失常症状比较多见,常伴见有窦性心动过缓,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阻滞传导。
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心电图,以便患者出现中毒反应时,能够及时地和医师联系,快速协助医师处理。
协助处理次序分别为:①停用毛地黄和利尿剂,②给患者补充钾盐,钾盐可以抑制心脏节律点,其可控制毛地黄所致的心律紊乱,③给患者抗心律失常的药物,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一斯综合症者,应使用暂时人工心脏起博器,直到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后可以停用。
心衰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衰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采取特殊的护理措施来管理和减轻症状。
以下是心衰患者护理的关键措施:
1. 规律的药物管理:心衰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护理人员应确保药物按时、正确地给予患者,包括掌握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以及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2. 监测体征: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心衰患者的体征,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疾病进展和调整治疗计划。
3. 液体控制:心衰患者通常会出现液体潴留的问题,因此需要控制液体摄入和排出。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液体限制或利尿药物治疗。
4. 饮食管理:护理人员应指导心衰患者采取健康的饮食惯,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液体,以减轻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5. 适度的活动:心衰患者需要适度的活动来改善心肺功能和减轻症状。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或温和的运动。
6. 心理支持:心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7. 定期随访和教育:护理人员应定期随访心衰患者,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这包括正确的药物使用、饮食控制、活动注意事项等方面,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总结起来,心衰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规律的药物管理、体征监测、液体控制、饮食管理、适度的活动、心理支持以及定期随访和教育。
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

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房颤是诱发心衰的最重要因素。
充血性心力衰竭:又称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一场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循环淤血,常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有心功能不全不一定全有心力衰竭。
分类: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按发生部位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
一、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病因: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疾病均可引起心衰。
1、原发性心肌损害:①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②心肌炎和心肌病:其中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最常见。
③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性心肌病。
2、心脏负荷过重:①压力负荷过重:又称后负荷过重,是指心脏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
②容量负荷过重:又称前负荷过重。
是指心脏舒张期所承受的容量负荷增加。
常见于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关闭不全、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严重贫血、甲亢。
诱因:感染(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
病理生理:1、代偿变化;2、心肌收缩性减弱;3、心脏舒张功能不全、4、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
临床表现:一、左心衰:最常见,注意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
症状:1、呼吸困难:①劳力性呼吸困难—最早出现,表现为体力活动时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
②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指病人入睡后突然因为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端坐休息后缓解,重者有哮鸣音,称之为心源性哮喘。
③端坐呼吸:当肺淤血到一定程度时,病人不能平卧。
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位才能减轻。
④急性肺水肿:是急性左心衰最严重的形式。
心衰病人护理注意事项

心衰病人护理注意事项以心衰病人护理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爱。
以下是一些心衰病人护理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为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合理饮食心衰病人需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
首先,应限制盐的摄入量,因为盐分会增加体内的液体积聚,加重心脏的负担。
其次,要控制饮水量,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导致体液潴留。
此外,病人应选择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
二、适当休息心衰病人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长时间的体力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因此,病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三、定期测量体重心衰病人体重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
因为心衰病人容易发生体液潴留,导致体重增加。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定期测量病人的体重,并记录下来。
如果体重发生明显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
四、遵医嘱服药心衰病人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病情。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监督病人按时、规律地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用。
五、定期复诊心衰病人需要定期复诊,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帮助病人安排好复诊时间,并确保病人按时前往医院就诊。
六、注意心理护理心衰病人除了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
心衰可能给病人带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给予病人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病情,保持心理健康。
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心衰病人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尤其是空气中的尘埃和烟雾。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房间,避免病人吸入有害物质。
八、避免感染心衰病人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感染。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减少感染的风险。
九、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衰病人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心脏功能的变化。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应帮助病人安排好心电图检查的时间,并确保病人按时完成检查。
心衰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病情观察

心衰患者的护理要点及病情观察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确保心衰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和管理,以下是一些心衰患者的护理要点和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
一、心衰患者的护理要点1. 规律用药:心衰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
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关注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在给药过程中,应仔细记录用药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症状。
2. 控制液体摄入:心衰患者往往伴有液体潴留,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医嘱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限制液体摄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3. 外周水肿护理:心衰患者常常出现肢体水肿,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四肢的水肿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如按摩、热敷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液。
4. 营养膳食指导:合理的饮食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偏好,提供合适的膳食指导,鼓励摄入低盐、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食物。
5. 定期体检:心衰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波、心电图等检查,以及监测血压、心率、体重等生理指标。
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医生,确保患者按时完成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便于医生评估病情。
二、心衰患者的病情观察1. 呼吸状况:呼吸困难是心衰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节律是否正常。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
2. 体征变化:心衰患者的体征变化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过快或过缓、血压升高或降低等。
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这些体征的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 水肿程度:心衰患者往往伴有水肿,尤其是四肢水肿。
护理人员应观察水肿的程度和范围,注意观察腹部是否有明显的水肿,及时记录并通知医生。
4. 意识状态:心衰患者在病情恶化时常常表现出意识状态的改变,如嗜睡、意识模糊等。
护理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心力衰竭病人整体护理效果观察

治疗组对血氧波动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用药时安全、方便。
治疗组呼吸困难明显改善,面色青紫缓解,三凹症消失。
其中3例用后左肺膨胀不全,各追加用药1次后,并改为左侧卧位给药,通气明显改善,胸片示两肺完全膨胀。
治疗组32例痊愈。
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而对照组因肺出血、颅内出血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
4讨论4.1珂立苏组成包括磷脂、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少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早产儿要在出现RDS早期征象后尽早给药,通常在患儿出生后12小时以内,不宜超过48小时,给药越早效果越好。
早期应用可迅速缓解呼吸困难,一般5 10分钟后开始显效,30分钟后药效达高峰,大约12 24小时呼吸困难可控制。
由于提高气体交换和氧合作用,缩短用氧时间,避免了因吸氧时间过长引起早产儿晶状体增生导致终生视力障碍,降低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减少了肺漏气、肺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2]。
一方面提高抢救成功率,一方面为其他综合治疗赢得时间。
4.2治疗组3例患儿因出生时有窒息和羊水吸入史,早期用药后好转不能持久,在12 24小时内追加用药一次后,通气明显改善,考虑是由于吸入性肺炎影响药物在肺内弥散,感染时肺泡渗出大量蛋白形成药物屏障,或因部分支气管仍有大量分泌物聚集造成药物未能均匀分布。
因此,用药前要彻底清理呼吸道和用药时促使药物在肺内充分弥散,对药效至关重要[3],这就要求我们护理配合准确到位,在应用药物同时复苏囊加压给氧,力度和速度要合适。
整个过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肺部继发感染。
严密观察病情,保暖,氧疗,维持心血管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合理营养,消毒隔离等减少RDS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实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1]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出版社,1993;7 345.[2]陈霞静.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7例临床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0,1(9):183-185.[3]秦社灵,张洁.表面活性物质配合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11:735.心力衰竭病人整体护理的效果观察王婧*摘要:目的: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的整体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患者于2017-4-23 15:25出现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给予电除颤,后显示 心跳停止,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给予肾上腺素1mg iv,阿托品1mg iv, 患者心跳未恢复,反复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持续抢救约10分钟,2017-423 15:35患者恢复心跳,心率75次/分左右,血压偏低,需应用药物维持。 患者于2017-4-24 2:05出现心电监护示室颤,随后停止,立即给予胸外心脏 按压,并给予肾上腺素1mg iv,阿托品1mg iv,患者心跳未恢复,反复给予 肾上腺素药物静脉注射,持续抢救约10分钟,2017-4-24 2:15患者恢复心跳。 患者于2017-4-24 7:20出现心电监护示心率下降至约35次/分,随后停止,立 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给予肾上腺素1mg iv,阿托品1mg iv,患者心跳未 恢复,反复给予肾上腺素药物静脉注射,持续抢救约30分钟,患者心电监护 始终示直线,双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心音听不到,大动脉搏动消失, 无自主呼吸,向其家属交待病情,家属表示理解,于2017-4-24 7:50宣布患 者临床死亡。
心衰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患者,冯仁慧,女,73岁。住院号:01426282 病例特点: 1.老年女性,73岁,既往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 2.因突发胸闷、憋喘2小时余入院。 3.体检:T 36.6℃,P 60次/分,R 37次/分,Bp 86/57mmHg。昏迷状 态,气管插管,呼吸急促,,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左侧直径3mm,右 侧直径3mm,对光反射迟钝。双肺呼吸音粗糙,双肺可闻及干湿性啰 音。心率60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未听及心包摩擦音。腹平坦,腹软,全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 正常。肛门、生殖器正常。 4.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20.82×109/L,RBC 3.5×1012/L, Hb87g/L,PLT 308×109/L ,N 66 %。心电图:T波倒置,ST段压 低,房颤。 初步诊断: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 陈旧性心肌梗死,3.房颤。
• l。生化检查示:谷丙转氨酶:92U/L ; 谷草转氨酶:231U/L ;白蛋 白:44.7g/L ;总胆红素:12.9umol/L ; 直接胆红素:5.9umol/L ; 间接胆红 素:7.0umol/L ;尿素:6.0mmol/L ; 肌酐:77.0umol/L ;钾:4.4mmol/L ; 钠:148mmol/L ; 氯:107mmol/L ; 二氧化碳结合率:22.5mmol/L ; 肌酸激 酶:149U/L ; 肌酸激酶同工酶:21.4U/L ; 乳酸g/L ; 淀粉酶:55U/L。患者心脏彩超 示:提示冠心病,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减退,二 尖瓣反流(轻度),主动脉瓣狭窄,(轻度)并反流(轻度),左房 左室扩大,心包积液(少量),右侧胸腔积液。今天周永勤主任医师 查房,依据患者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患者目前诊断为: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陈旧性心梗,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力衰竭。患者诊 断明确,无需鉴别。关于治疗方面,嘱请心内科会诊,协助治疗,可 给予恢复饮食,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加用利尿剂改善心脏功能, 注意补充钾。心内科会诊意见:患者心电图示:R-On-T,易出现室 颤,注意维持钾等电解质平衡。
•
•
常见异常心电图
常见异常心电图
常见异常心电图
除颤仪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