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风韵
小巷的韵味

龙源期刊网
小巷的韵味
作者:郑筱颖
来源:《作文评点报·小学三、四年级》2017年第17期
我的老家旁边有一条狭窄的、坑坑洼洼的小巷,虽比不上水泥大道的宽敞和美观,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一大早,就有几位老爷爷、老奶奶在小巷里慢慢地打着太极,那缓缓的、比划一致的动作,仿佛推开了新一天的大门,一下子让这清晨的小巷显得神采奕奕起来。
中午吃完饭后,小巷里便是孩子们的天堂了。
他们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呼朋唤友,此时的小巷里便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夜晚,家家户户点起了灯,顿时,整条小巷明晃晃的,透着些许温馨。
此时的小巷是我的最爱。
所以,夏日时,每当吃完晚饭,我就拿着躺椅坐到小巷里,看着远处发亮的星星和白似雪的月亮,觉得特别安心、舒适。
风起的时候,我闭上双眼,感觉风姑娘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一下一下地,這让我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哈欠,有时直接在躺椅上进入甜甜的梦乡。
这就是我老家旁边的小巷,我爱这小巷,不管是清晨的精神奕奕,还是午后的欢声笑语,抑或是华灯初上时的温馨与静谧。
(指导教师张一旦)
【评点】
看似普通的小巷在小作者的心里却有着不一样的韵味。
文章以对比手法开篇,突显出小巷的别具一格;随后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描绘了“一大早”“午饭后”“夜晚”几个时间段小巷的景象,画面感极强,展现了小巷的温馨恬静、其乐融融。
而这也正是小作者想要表达的“小巷的韵味”。
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六年级音乐复习资料

六年级⾳乐复习资料上册第⼀单元:欣赏曲⽬:1、《迎宾曲》:表现了中外朋友在⼴州交易会上欢聚的场景和喜悦的⼼情。
⼴州,有“花城”和“⽺城”的美称。
《迎宾曲》是《客从何来》的主题歌。
2、《丝绸之路》:悠远、神秘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外商贸和⽂化交流的通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化的钦慕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喜多郎是著名的“新世纪”⾳乐家之⼀。
中⽇⾳乐⽂化交流中的瑰宝——琵琶是在唐代由遣唐使带到⽇本的中国乐器。
3、《中国花⿎》:⼩提琴独奏,克莱斯勒是20世纪初最有影响的⼩提琴家。
4、《送别》:⽤外国歌曲的曲调配上新词的学堂乐歌。
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由奥特威作词、李叔同填词,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推⼴者、热⼼倡导者。
学堂乐歌:把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乐学科叫做“乐歌”科,所以叫“学堂乐歌”。
5、芭蕾舞剧:《红⾊娘⼦军》,《⼆泉映⽉》:阿炳,⼜名华彦均。
世界三⼤男⾼⾳:帕⽡罗蒂、卡雷拉斯、多明⼽。
必唱曲⽬:1、《唱着跳着⾛近你》:赞美、歌颂了⾃⼰的家乡。
情绪欢快的。
2、《⼿拉⼿,地球村》:保护家园、建设家园。
热情的。
第⼆单元:欣赏曲⽬:1、《樱花谣》:⽇本民歌,优美的。
2、《佳美兰》常⽣活中不可缺少佳美兰⾳乐。
佳美兰原意是指⽤⼿操作、敲击,现在是指乐队和演奏的⾳乐。
3、《脚铃舞曲》必唱曲⽬:1、《清津浦船歌》2、《故乡恋情》乡的绵绵思绪,就像⼀幅淡雅⽽略带朦胧的⼭⽔画,但引出的却是对故乡激情、奔放、真挚、深情的呼唤与倾诉。
3、《我的⼩花园》4、《哈罗!哈罗!》第三单元:欣赏曲⽬:1、《跑旱船》:陕西民歌,轻快、活泼的。
旱船,⼀种汉族民间舞蹈,由⼀个⼈站在⼀个船形的道具中,模仿划船动作,边舞边唱,在陕北地区,“旱船”也称“⽔船”。
2、《⼭村来了售货员》:唢呐独奏,描写了⼭村售货、购货的欢闹场景。
在民间,唢呐⼜被称为“喇叭”,⼜叫“⼤吹”。
3、《蓝花花》:陕北民歌,以甜美流畅、开阔悠扬的信天游曲调咏唱了⼀位封建时代的叛逆⼥性——蓝花花,刻画了蓝花花的美丽与坚强。
苏少版(五线谱)音乐四下《听:江南好小巷风韵》教学设计

苏少版(五线谱)音乐四下《听:江南好小巷风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江南好小巷风韵》是一首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的曲目,歌曲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述了江南小巷的独特风韵。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充满了浓郁的江南风情。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掌握了基本的五线谱知识和简单的乐理知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江南地区的文化背景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背景,感受江南小巷的风韵。
2.学会用正确的音准、节奏和情感演唱歌曲《江南好》。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音准:歌曲中的个别音准较难掌握,需要学生反复练习。
2.节奏: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较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
3.情感表达:学生需要学会用恰当的情感演唱歌曲,表现江南小巷的风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江南风光,增强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2.示范法:教师用范唱的方式,让学生跟随学习,提高演唱技巧。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提高。
4.情感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理解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江南风光图片、视频等资料。
2.五线谱教案:详细的教学步骤和练习内容。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练习册:供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江南风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江南地区的文化背景,为学习歌曲做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范唱歌曲《江南好》,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感。
随后,展示歌曲的五线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特点。
第四单元丝竹流韵

第四单元丝竹流韵一.教学内容:1.听:《欢乐歌》《紫竹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外婆桥》。
2.唱:《水乡歌儿多》《外婆桥》《姑苏风光》。
3.动:露一手采集与分享。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能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能从音乐中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
2.学生通过学唱《水乡歌儿多》、《外婆桥》、《姑苏风光》是能较准确地表现出八三拍、二四派等节拍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准确把握歌曲中休止符、一字多音、附点节奏等难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3.能积极投入、有序地参与音乐表演,表演大胆、投入。
三.课时安排建议: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唱:《水乡歌儿多》2.听:《欢乐歌》3.动:露一手:辨认民族乐器。
教学课时目标:1.学生能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水乡歌儿多》并能通过学唱较准确地表现出八三拍节拍的特点,感受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2.认真聆听民乐合奏《欢乐颂》,对“江南丝竹”这一常见的乐器表演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3.能主动地参与“露一手”活动,准确地辨认参与“江南丝竹”演奏各种民族乐器。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感知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2.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其他相关音响资料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学生随着《水乡歌儿多》伴奏音乐到音乐教室。
2.师生问好!3.稳定学生情绪。
(简单评价纪律表现)二.歌曲导入1.导入:结合多媒体江南水乡的风光图片,欣赏《江南好》。
2.师:片中的画面你熟悉吗?你能描述片中的风光特点吗?3.师:诗人就曾这样赞美江南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4.回忆并和录音磁带一起唱唱这首歌《忆江南》。
三.歌曲教学1.师:江南好,江南美,江南水乡歌儿多。
2.学生听录音范唱:说说歌曲中的水乡孩子心情怎样?3.从歌词中找出表达孩子们快乐心情的句子。
4.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5.再听老师范唱,注意听边歌曲中的休止符,感受歌曲前后乐段的不同情绪。
第四单元 丝竹情韵

第四单元《丝竹流韵》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欢乐歌》、《紫竹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动:露一手——认识“江南丝竹”中的演奏乐器教学目标:通过欣赏《欢乐歌》、《紫竹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领略江南风情,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知识。
感受民间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初步了解昆曲和苏州评弹这两种地方曲艺,激发学生对家乡江南悠久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欣赏《欢乐歌》、《紫竹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教学难点: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知识。
感受民间戏曲与歌曲的完美结合,初步了解昆曲和苏州评弹这两种地方曲艺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欣赏、感受“江南丝竹”:1.欣赏《紫竹调》欣赏乐曲,说出乐曲的情绪风格、主要演奏乐器。
揭示曲名,简介“紫竹调”2.介绍“江南丝竹”: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
主要乐器有笛、箫、笙、二胡、琵琶、三弦、扬琴等。
3.师:下面我们来欣赏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的《欢乐歌》。
欣赏《欢乐歌》,留心听以上几种乐器的音色。
4.完成P31/露一手三.欣赏、拓展“昆曲”、“评弹”1.师:江南的地方戏曲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生回答(黄梅戏、越剧、昆曲等)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昆曲。
2.简介昆曲:起始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是一种融诗、歌、舞、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3.听赏昆曲《牡丹亭》选段【皂罗袍】4.欣赏《卜算子.咏梅》4.简介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弹词的总称,产生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5.听赏苏州评弹《笑中缘》6.欣赏《小巷风韵》四.课堂总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唱:《水乡歌儿多》教学目标:用欢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乡歌儿多》,了解赞美江南水乡的歌曲,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唱:《水乡歌儿多》教学难点:了解赞美江南水乡的歌曲,激发学生对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爱。
初中语文生活美文小巷风情录(最新整理)

小巷风情录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白杨树,栽植在巷子两旁的房檐下,一直向巷子里面伸展开去。
白杨树下是一条长长的宽约半米深约二十多公分的渠沟。
那个时候,伊宁市每隔几个巷道,总有一条长流不断的河水弯弯曲曲地把几个巷子缭绕串连在一起。
只要不下雨,河水便永远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污物,谁也不往河水里乱扔什么。
因为那时的人们,大多是靠饮用这河坝里的水来滋润自己的生命蓬勃向上发展的。
谁家院里要用水的时候,便在河坝的一狭窄处置入几块木板,或放入些树枝柳条,于是那里便俨然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瀑布,溪水溢出来了,而大量的水却温温顺顺地流进一条白杨树下的水渠沟里,朝巷子深处活泼欢快地奔流而去。
我极喜欢那水,常常在水的潮头跑着,决不让它浸湿鞋底,一边跑一边回头看,有时它被枯枝败叶挡住,便立定等它一会儿,它打几个回旋,慢慢地溢上来,冲破阻拦它的障碍物,一路跑得更欢。
水流过来了,各家个户总有人拿着脸盆或铁锨,端水洒水,把巷子里洒得清洁凉爽。
那时,各家院落的门前,都有一木制的小桥搭在渠沟上,立在木桥上听那哗哗流淌的水声,别有一番情趣。
有的小桥建造的很精致,在桥的两边做有栏杆扶手,真像是大江大河上的桥呢!有的则做有两条长椅,夏日傍晚的时光里,便坐在椅子上一边拉家常,一边悠闲地欣赏巷子里的风景.巷子里的风景很美,高大笔直的白杨树枝叶繁茂,浓荫遮地.丝丝缕缕的青烟不时从这家墙头那户房顶上,袅袅地升起来,在白杨树间缠来绕去,在巷子里形成一顶帐幔,驱赶着嗡嗡而叫的蚊蝇。
水沟里的水依然欢快地穿过一个个院墙下的邃洞,浇灌着庭院里的果木和鲜花。
果木多为蓊蓊郁郁的葡萄树、苹果树、桃树等;鲜花多为海娜、美人蕉、玫瑰、喇叭花……水浇满了,主人便把墙下的洞堵死,水又顺从地往另一人家的院落里奔跑撒欢去了.那时,人们平和温静,从不为谁先用水而争先恐后。
浇过水后,巷子里的水渠边上松软而潮湿,有无数个蚯蚓翻作出来的土颗粒儿散发着土腥味儿。
一拨一拨的青草在渠埂边沿绿油油地生长。
听:江南好 小巷风韵-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江南好小巷风韵-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曲艺形式 - 相声,认识著名相声演员苏少。
2.听取苏少的相声演出,并欣赏其中所表达的江南文化。
3.学习并唱响歌曲《江南好》,感受江南小巷文化。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江南文化的了解,推进多元文化的学习。
二、教学重点
1.听取苏少的相声演出并领略其中江南文化的魅力。
2.通过歌曲《江南好》,感受江南小巷的风韵与文化气息。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相声文化和苏少形象
1.导入江南文化和相声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江南文化的特点以及相声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介绍著名相声演员苏少的形象和表演风格。
步骤二:欣赏苏少相声
1.播放苏少的相声《江南好》,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相声艺术。
2.分析相声中所表达的江南文化气息。
步骤三:学唱歌曲《江南好》
1.介绍歌曲《江南好》的歌曲基本信息,并演唱全曲。
2.分段对歌曲进行教唱和学唱。
3.大合唱练习,并与伴奏合唱。
步骤四:总结
1.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江南文化的认识和感触。
2.提出对文化多元化学习的建议和目标。
四、教学效果评价
1.考察学生对相声、江南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察学生对唱歌曲《江南好》的演唱水平。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声艺术和江南文化。
学生在听相声和唱歌曲的过程中,对江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在多元文化的教育下,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以此推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交流。
六年级上音乐复习知识

六年级上音乐复习知识第一单元1.《迎宾曲》是女声独唱,是电影《客从何来》的主题曲。
乐曲具有与广东音乐《步步高》相似的曲调。
广州又叫“羊城”或“花城”。
2.《丝绸之路》是电子合成器演奏,作者是日本的喜多郎。
3.《中国花鼓》是小提琴独奏,小提琴模仿的是中国风格的旋律,钢琴模仿的是持续不断地鼓声。
4.《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插曲,演唱形式是合唱,作词是李叔同。
乐曲属于学堂乐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5.“”是断音记号;“”是连音线;“f”是强;“p”是弱;“mf”是中强;“mp”是中弱。
第二单元1.《樱花谣》是日本民歌,演唱形式是女声独唱。
“樱花呀樱花,三月里盛开的樱花…………”。
2.《佳美兰》是印尼的一种传统器乐合奏形式。
3.《脚铃舞曲》是孟加拉民间音乐。
4.《清津浦船歌》是朝鲜民谣;《故乡恋情》是泰国歌曲;《我的小花园》是印尼歌曲;《哈罗!哈罗!》是马来西亚歌曲。
第三单元1.《对花》是河北民歌,演唱形式是对唱。
2.北方小调音域宽广,高亢粗犷;南方小调优雅清丽,委婉细腻。
3.《跑旱船》是陕西民歌,演唱形式是女声独唱。
旱船是汉族民间舞蹈,又叫“水船”。
“太阳(呀)下来,这么(样样)高(么幺号)…………”4.《山村来了售货员》是唢呐独奏,作曲是张晓峰。
唢呐又被成为“喇叭”或“大吹”。
5.《蓝花花》是陕北民歌,是悲剧性的故事。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女声独唱,一种是钢琴独奏。
6.“”是下滑音。
7.《唱得幸福落满坡》是陕西商县民歌;《革命将士出征歌》是陕北民歌;《掏洋芋》是山西民歌。
第四单元1.《欢乐歌》是演奏形式是民乐合奏,是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的乐器有:笛、笙、萧、二胡、琵琶、小三弦、扬琴等。
2.《紫竹调》是轻音乐,乐曲风格清新优雅,流畅柔婉。
3.《卜算子咏梅》词毛泽东,演唱形式是女声独唱。
乐曲具有昆曲韵味。
“风月送春归,飞雪迎春到…………”4.昆剧又称“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腔,至今有六百年左右的历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角色做游戏。(体验游戏规则)
2、听音乐跟唱歌曲。(喜欢跟音乐唱歌,唱清歌词)
3、听听唱唱做音乐游戏。(再次激发幼儿爱外婆的情感,强化游戏规则。)
五、欣赏教学
1、播放苏州评弹的VCD导入,观察苏州评弹的演唱形式。
2、交流总结:唱词比较典雅,曲调婉转柔润,唱法多用装饰变化的特点。
3、介绍:三弦、琵琶的构造、性能,边听音乐边演奏姿势
4、小组讨论说说说唱结合、唱奏演集于一身的特色。
5、欣赏昆曲选段,体会昆曲“浅吟低唱”、“腔如水磨”的特点。
6、欣赏《咏梅》感受歌曲的风格
7、结合毛泽东诗词,体会音乐作品于文学作品的交融。8、再次完整欣赏两首音乐作品。
二、谈话:
1、你们都有外婆吗?外婆住在什么地方?
2、你去看外婆吗?你是坐什么车到外婆家的?
3、有一个宝宝他也要到外婆家,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三、欣赏歌曲:
1、录音机里的宝宝是怎么去外婆家的?
2、你们乘过船吗?乘船的时候船是怎么摇摆的?
3、(欣赏音乐后提问)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搭一座桥?
课题
小巷风韵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刘珠
时间
教学目标
能安静地听乐曲,感受音乐的抒情旋律。
乐意用动作、歌曲、表情,表达对外婆的喜爱之情。
了解苏州评弹的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能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
(体现写教学过程感受,
提出调整意见)
一、问答游戏,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唱的童谣吗?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歌谣?是啊,小时候我们都是在歌声中长大的,妈妈、外婆给了我们细心的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