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氯噻嗪与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比较
氯沙坦钾氢氯噻嗪与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目的观察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103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0例),缬沙坦组每日晨服缬沙坦80 mg;贝那普利组每日晨服10 mg,均连续服用12周。
实验结束后测定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并检查患者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结果用药12周后,缬沙坦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用药前(t = 2.73,P = 0.008 1;t = 2.61,P = 0.009 1),收缩压变化值为(19.6±3.6)mm Hg,舒张压变化值为(13.5±0.7)mm Hg;贝那普利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也明显低于用药前(t = 2.68,P = 0.008 9;t = 2.57,P = 0.009 3),收缩压变化值为(9.7±1.4)mm Hg,舒张压变化值为(9.0±1.0)mm Hg。
两药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比较缬沙坦组均高于贝那普利组(t = 2.13,P = 0.028 0;t = 2.14,P = 0.041 0)。
两组总有效率、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贝那普利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结论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和使用安全性,但缬沙坦的降压效果优于贝那普利,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一线降压药,且在同类产品中价格较低。
标签:高血压;缬沙坦;贝那普利;效果比较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是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
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岁以上儿童高血压患病率为18.8%[1],我国高血压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占60%以上,因此有效降压治疗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缬沙坦为非前体药,几乎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相互作用少,是一种强力高选择性半衰期长达24 h的降压持久药,贝那普利是一种前体药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形成,且s,s-光学异构体作用最强。
缬沙坦_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和缬沙坦降压疗效的比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8 Oct ;13 (10)
·1179 ·
13. 1 mm Hg , TΠP 比率为 82. 1 % ; SI 为 SBP 1. 28 ±0. 32 、DBP 1. 20 ±0. 25 。缬沙坦组 : SBP 谷峰降 压 值 为 8. 3 mm HgΠ16. 8 mm Hg , TΠP 比 率 为 77. 6 % ; SBP 谷 峰 降 压 值 为 4. 6 mm HgΠ 13. 4 mm Hg , TΠP 比率为 71. 3 % ; SI 为 SBP 1. 24 ±0. 39 、DBP 1. 19 ±0. 27 。两组的 TPR 和 SI 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1177 ·
◇药物治疗学 ◇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中国药理学会主办
CN 3421206ΠR , ISSN 100922501 E2mail :ccpt96 @21cn. com
2008 Oct ;13 (10) :1177 - 1181
缬沙坦Π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和缬沙坦降压疗效的比较
曹东平 ,吕军娥 ,刘永欣 ,姚文静 ,容春莉 ,于 薇
从上述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 ,两组患者随着 治疗时间的延长 ,血压水平进一步降低 ,有效率和
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比较

疗 后的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 , 说 明降纤酶联合依达拉奉 在急
药杂志 , 2 0 0 2 , 1 1 ( 1 2 ) : 9 1 1 .
缬 沙坦 与贝那 普利治疗原 发性 高血压效 果 比较
损害 , 减少并 发症 的发 生 , 降低 致残率 , 本研究 对来我 院就 诊的使用 贝那 普利和缬 沙坦病例进行 回顾性分 析。
1 资 料 与方 法
( 1 3 8 . 2 ±1 2 . 1 ) m mH g与 舒 张压 ( 8 3 . 5 ±4 . 9 ) m m H g明 显 低 于 用 药 前 的收 缩压 f 1 5 8 . 2 ±1 3 . 5 ) m mH g 与舒 张压 ( 9 8 . 9± 6 . 3 ) mm H g , 收
缩压 变 化值 为 ( 2 0 . 0 ± 7 . 2 1 m mH g , 舒 张压 变 化值 为 ( 1 5 . 4± 3 . 2 )
m m H g; 对照组 收缩压 ( 1 4 3 . 3 ±1 0 . 1 ) m mI - t g与舒张压 ( 8 3 . 5 ± 4 . 9 )
选取 2 0 1 0年 1 2 月至 2 0 1 3年 1 月来本院就
张丽英 张跃春
【 摘要 】 目的 观察缬沙坦与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来本院就诊
的9 8 例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 随机分为两组 , 观察组 4 9例每 日晨起服用缬沙坦 8 0 n a g; 对 照组 4 9 例每 日晨起服用 贝那普利 1 0 mg , 两周后根据血压调整药量 , 缬沙坦最大用量给至 1 6 o m g , d , 贝那普利最 大用 量给至 2 0 mg / d , 疗程 为 4周 。均连续服 用 1 2周后统 计患者 的舒 张压和收缩 压变化 , 并 检查血糖 、 血脂 和肝 肾功能 的变化 。结果 用药 1 2周后 , 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 明显低 于用药前 ; 对照组收缩压 缬沙 与舒 张压也 明显低 于用药前 ; 两组用药前后血压变化值 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f P < 0 . 0 5 ) 。结论 坦 的降压效果优 于贝那 普利 , 可作为轻 中度高血压一线降压药 。 【 关键 词 】 缬沙坦 ; 贝那普利 ; 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 血压 是是临床上常见 的心血管疾病 , 近年来 发 2 . 1 . 1 两 组 降 压 幅度 比较 用 药 1 2周 后 , 观 察 组 收 缩 压 病率 逐渐上升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可 以明显 降低 靶器 官的
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义( P > 0 . 0 5 ) 。 结 论 AC E I + AR B联 合 用药 , 除有 效 控制 肾性 高血压 外 , 在 肾脏保 护 方 面强 于应用 AC E I + C C B。
[ 关 键 词1 缬 沙坦 ; 贝那普 利 ; 肾性 高血 压
[ 中图分类号】R 5 4 4 . 1 4
f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1 6 7 3 — 9 7 0 1 ( 2 0 1 3 ) 3 2 — 0 0 8 9 — 0 2
C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e c t o f v a l s a r t a n c o mb i n e d wi t h b e n a z e p r i l o n r e n a l
g r o u p s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a l l d e c r e a s e d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P < 0 . 0 1 ) . t h e o b s e va r t i o n ro g u p d r o p p e d g r e a t e r t h a n t h e c o n t r o l
【 Ab s t r a c t 】0b j e c i f v e T o c o mp a r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e c t o f b e n a z e p r i l c o mb i n e d w i t h v a l s a r t a n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是两种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物,它们都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常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肾病综合征。
那么,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它们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又有何不同?本文将从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对比以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这两种药物的基本特点。
贝那普利是一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化,从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扩张血管,促进尿量增加和钠、水排泄,从而达到降压和保护肾脏的作用。
贝那普利常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治疗。
接下来,我们将比较一下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
从临床研究的数据来看,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
在一些临床研究中,两种药物都能够有效地降低蛋白尿的水平,改善肾脏功能,减缓疾病的进展。
在临床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肾病综合征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低血压、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等。
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和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都是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物,它们在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上并无显著差异。
医生在进行治疗选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并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结尾】。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特点是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是一种病情严重的疾病。
而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是两种常用的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物,它们分别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
那么,贝那普利与缬沙坦在治疗肾病综合征中的效果、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又是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贝那普利是一种常用的ACEI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降低血压和减少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丢失,改善肾脏功能。
缬沙坦则是一种ARBs药物,它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达到扩张血管、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减少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等效果。
两者在临床上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但在具体效果和对肾功能的影响上有一些差异。
从治疗效果上来看,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在改善蛋白尿和控制高血压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多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它们的疗效。
在直接对比研究中发现,缬沙坦相对于贝那普利在降低24小时蛋白尿方面更为显著,这意味着缬沙坦可能更有效地减轻肾小球的蛋白丢失,对于一些患者来说,缬沙坦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对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贝那普利和缬沙坦也有一些差异。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贝那普利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肾功能恶化和高钾血症等,而缬沙坦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这也是一些临床医生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更倾向于选择缬沙坦的原因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使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除了考虑到其疗效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特点和病情来综合考虑。
并且在使用这两种药物时,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和血压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都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药物,它们在疗效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上各有优劣,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贝那普利与缬沙坦是两种常见的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物,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作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肾功能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这两种药物进行对比分析。
一、治疗效果对比1. 贝那普利的治疗效果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从而扩张血管,减少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减少蛋白尿和水肿的发生。
贝那普利还能促进血管紧张素Ⅱ代谢产生一系列对肾脏有益的代谢产物,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减轻肾脏负担。
临床研究表明,贝那普利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通过对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的治疗效果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方面都有着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少蛋白尿和水肿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对比1. 贝那普利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贝那普利在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还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由于贝那普利能够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减轻肾脏负担,促进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从而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贝那普利的患者肾功能的恶化速度明显减缓,部分患者甚至出现肾功能的改善。
贝那普利和缬沙坦都是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它们在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患者在服用这两种药物期间,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及时了解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相信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于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会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出现,让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研究人选病例 120 例, 缬沙坦和氢氯噻嗪组 54 例, 贝 那普利和氢氯噻嗪组 66 例。 两组基本情况: 年龄、 性别、 病 程 、 收 缩 压 、 舒 张 压 的 组 间 比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P>0.05)。 详见表 1。
120 例原发性 高 血 压 患 者 , 血 压 水 平 为 1-2 级 ,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一 组 选 用 每 天 缬 沙 坦 80mg 和 氢 氯 噻 嗪 12.5mg; 另 一 组 选 用
每天贝那普利 10mg 与氢氯噻嗪 12.5mg。 以基线值与用药 4 周末血压的平均变化作为疗效指标, 并记录药物不 良 反 应 , 结 合
状腺组织或气管形成疤痕粘连。 而采取从弧形切口的尖端, 穿过胸锁乳突肌, 安放同侧叶的甲状腺窝引出胶管接负压袋 引流方法, 则可以较好地避免切口疤痕与深层粘连。 对于需 要引流的病例, 采用硅胶管, 利用弧形切口的尖端, 穿过胸 锁乳突肌, 安放同侧叶的甲状腺窝引流管。 如手术范围不大, 也可跨越气管, 同时引流对侧的甲状腺残端。 这是平卧位最 好的低位捷径引流, 可避免颈前方的皮肤粘连, 又不必另造 口。 即使皮肤与胸锁乳突肌有粘连, 也不影响功能与形态。 必要时还可两侧同时引流。 术后接低负压袋。 利用良好的负 压及虹吸作用, 较彻底地引流手术创面的血液和渗液, 便于 术后护理, 减少创面积液及感染机会, 减少更换敷料的麻烦, 从而减轻切口术后的肿胀和粘连、 瘢痕及疼痛。 3.2 传 统 的 皮 肤 缝 合 使 用 0 或 1 号 丝 线 间 断 缝 合 , 虽 然 成 本 低, 操作简单, 但皮肤愈合后留有 “蜈蚣足” 样瘢痕, 影响 美观。 我们使用进口可吸收缝线做皮内缝合, 无须拆线, 虽 然成本有所提高, 但切口愈合美观, 痛苦少, 病人完全可以 接受。
治疗后 SBP 127.31±11.63 129.53±11.63 120.70±16.54
DBP 75.78±6.23 76.25±6.16 70.28±8.42
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x2 =2.755, P>0.05)。 两 组 均 无 血 管 神 经性水肿和低血压发生, 患者能坚持服药至试验结束。 3 讨论
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安全性评估。 结果: 两治疗组第 4 周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 治疗后两组间收缩压及平
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 药 物 相 关 的 不 良 反 应 咳 嗽 发 生 率 缬 沙 坦 和 氢 氯 噻 嗪 组 (3.70%) 低 于 贝 那 普 利 与 氢 氯
t=0.185
舒张压 (mmHg) 97.4±5.8
97.6±5.2
t=0.199
组别
表 2 治疗前后两组间血压值 24h 平均血压 白昼血压
夜间血压
缬沙坦和氢氯噻嗪 137.38±9.24 141.54±9.36 126.09±11.40
组 54 例治疗前 SBP
DBP 81.68±7.42 83.68±7.46 74.54±7.26
项目 年龄 (岁) 性别 (男/女)
表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缬沙坦和
贝那普利和
氢氯噻嗪组
氢氯噻嗪组
64.48±4.56 65.68±5.12
26/28
40/26
统计量
t=1.341 x2=1.252
病程 (年)
8.4±5.2
8.8±5.6
t=0.402
收缩压 (mmHg) 149.67±13.4
149.24±12.1
贝 那 普 利 通 过 抑 制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换 酶 (ACE)使 血 管 紧 张 素 Ⅱ(Ang 11)生 成 减 少 而 起 降 压 作 用 。 而 缬 沙 坦 通 过 阻 滞 组 织的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亚型 AT1, 而发挥降压作用。 氢氯噻 嗪可增加血管。 肾素活性, 增加醛固酮分泌, (下 转 第 46 页)
治疗后 SBP 128.30±10.86 131.24±11.12 117.78±12.48
DBP 76.45±6.67 78.78±7.34 69.67±7.34
贝那普利和氢氯噻嗪 134.43±12.56 137.45±12.67 126.05±14.47
组 66 例治疗前 SBP
DBP 77.78±6.34 78.67±7.32 72.09±7.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659 (2009) 01-0044-02
据报道, 有近 85%的高血压患者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 两 种以 上 的 药 物 联 合 治 疗 , 以 达 到 目 标 血 压 。 我 们 对 120 例 原 发性高血压患者联合应用缬沙坦和氢氯噻嗪与贝那普利与氢 氯噻嗪治疗, 对降压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 1 对象与方法
总结甲状腺的改良切除手术, 使用低位小切口, 不结扎 颈前静脉、 不横断颈前肌群, 改进引流等方法, 能使切口疤 痕粘连发生率明显降低等多种优点, 综合手术效果, 改进手 术方法是成功和满意的,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许 进 , 刘 勇 , 黄 晓 蓉 , 等. 改 进 手 术 方 式 在 预 防 甲 状 腺 术 后 切 口 粘连中的作用[J]. 西部医学, 2008, 20 (5):971. [2] 徐恩多. 人体局部解剖学[M].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5. [3] 黄权, 刘庆全. 326 例 甲 状 腺 手 术 防 治 切 口 粘 连 的 体 会[J]. 右 江 民 族医学院学报, 1999, 21 (4) : 593. [4] 陈 建 强 , 陈 国 正. 改 进 颈 前 肌 处 理 对 防 止 甲 状 腺 术 后 疤 痕 粘 连 的 探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 11 (10) : 78. [5] 徐恩多. 局部解剖学 [M ]. 第 4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27. [6]沈魁, 何三光.实用普通外科手术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9: 47. [7] 王捷, 刘超, 刘晓平, 等. 改进甲状腺手术方法的几点探讨[J]. 广 东医学, 1999, 20(11) :852-853. [8] 陈中伟, 王兴有. 不 断 颈 前 肌 群 的 甲 状 腺 切 除 116 例 报 告[J].宁 夏 医学杂志, 1999, 21(9) :552-553. [9] 申昌明, 张万 峰. 不 离 断 颈 前 肌 群 的 小 切 口 甲 状 腺 次 全 切 除 术 36 例体会[J]. 河北医学, 2006, 12 (8): 721.
·论著-临床研究·
2009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 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 2009,16 (1)
氢氯噻嗪与缬沙坦或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比较
刘波 张苏川 刘敏 仇克难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16)
[摘要] 目的: 比较联合应用缬沙坦和氢氯噻嗪与贝那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方法:
2006 年 1 月 至 2007 年 6 月 在 我 院 就 诊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120 例, 按 1999 年世界 卫 生 组 织/国 际 高 血 压 联 盟(WHO/ ISH)的 高 血 压 诊 断 标 准[收 缩 压(SBP)≥140mmHg 和(或)舒 张 压(DBP)≥90mmHg]确 诊 为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 血 压 水 平 为 1~2 级 (SBP 140~179mmHg 或 DBP 90~109mmHg)。 排 除 继发性高血压、 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 充血性心衰、 心肌梗 死 、 脑 卒 中 患 者 。 120 例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 一 组 选 用 每 天 缬 沙 坦 80mg 和 氢 氯 噻 嗪 12.5mg; 另 一 组 选 用 每 天 贝 那 普 利 10mg 与 氢 氯 噻 嗪 12.5mg。 共 用 药 4 周 。 用 药 前为基线值, 与用药后 4 周末, 进行两次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 测 。 测 量 方 法 为 06:00~22:00 每 隔 30 分 钟 测 一 次 血 压 , 22: 00~06:00 每 隔 60 分 钟 测 一 次 血 压 。 治 疗 前 与 治 疗 结 束 后 检 查实验室项目(包括血钾、 血肌酐、 血糖、 血酯)。 治 疗 前 与 治疗结束后检查实验室项目(包括血钾、 血肌酐、 血糖、 血 酯)。
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机理的降压药物恰当组 合, 可提高降压疗效, 降低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剂 量 氢 氯 噻 嗪 与 缬 沙 坦 或 贝 那 普 利 联 合 治 疗 符 合 WHO/ISH 高 血 压 治 疗 指 南[1]的 联 合 用 药 原 则 , 对 轻 中 度 高 血 压 的 短 期 降 压疗效确切, 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44·
2009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 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 2009,16 (1)
有紧密的粘连。 因此, 于吞咽时喉、 气管与甲状腺的活动, 不会带动颈前肌群的活动, 更不会牵拉颈部皮肤引起其扭曲 和不适。 目前甲状腺手术后发生切口皮肤疤痕粘连率, 各家 报到情况不一, 从 4.6%~12.8%不等[3, 4]。 主要是与手术操作 有关, 其次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还有引流管的置放有关。 我们认为主要与手术操作有关, 有以下几点: (1) 由于甲状 腺位于颈深部, 手术时破坏了颈部解剖层次, 颈部血运丰富, 手术时止血不易彻底, 易出血和渗血, 颈阔肌、 颈前肌切断 后, 两肌缝合时没错开, 而在同一水平面上。 缝合组织过密 过紧以及术后病人的保护意识, 致病人颈部活动明显减少, 活动幅度亦缩小, 这些均可造成颈部皮肤、 皮下、 颈阔肌、 颈前肌、 甲状腺等各层次之间的粘连, 而颈部各层次之间的 粘连影响颈部肌肉活动, 颈部肌肉活动又与发音、 吞咽、 呼 吸 有 关[ 5, 6]。 不 横 断 甲 状 腺 前 肌 群 , 进 行 甲 状 腺 手 术 , 术 中 要注意术野良好暴露。 故须将颈白线切开足够长, 上达甲状 软骨中上部; 下至胸骨切迹, 充分显示甲状腺的峡部及腺叶 的下极。 先游离腺叶的下极与外侧缘, 再切断峡部;最后腺叶 上极就容易处理。 同时要求术者具有较丰富的手术经验及良 好的手术操作能力。 在术中遇到意外情况, 则不应忽视安全 而 盲 目 追 求 小 切 口 的 美 观 , 可 延 长 切 口 以 保 证 手 术 安 全 [7]。 低位小切口比经典甲状腺术式之切口愈合快, 愈合后瘢痕不 易发现。 (2) 横断颈前肌群的甲状腺术式存在着手术时间较 长, 颈前肌群损伤较大, 颈前静脉回流差, 肌肉出血, 术后 颈 部 瘢 痕 明 显 , 水 肿 重 等 缺 点 [8], 且 颈 部 疼 痛 及 活 动 受 限 , 康复慢, 肌肉对合不良。 该组病例均未切断颈前肌群, 而采 用甲状腺拉钩充分游离后牵拉暴露, 保留了颈前肌群结构及 功能的完整性。 对于颈前浅静脉, 仅将靠近中线处的分支予 以缝扎而保留其它属支。 这样不仅可清楚地显露甲状腺上、 下极及外侧, 而且可减轻组织损伤, 节省手术时间, 极大地 减轻肌肉和血管的损伤, 改善术后局部的静脉回流, 减轻切 口术后的肿胀和疼痛, 还避免了缝合颈前肌群时造成的刀口 下方条索状瘢痕等切口粘连现象[ 9]。 (3) 甲状腺手 术 后 发 生 切口皮肤疤痕粘连与手术引流管放置不当有关。 尤其是采取 从切口正中引出胶管接负压袋引流方法容易引起粘连。 因为 拔除引流管后, 切口皮肤可以容易通过颈白线上的缺损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