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 白杨礼赞学案 复习专用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白杨礼赞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
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

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
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自然段中的“赞美”
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
还有崇敬。

当堂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训练
总结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巩固
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白杨礼赞》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白杨礼赞》的文学特色、主题思想、象征手法等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白杨礼赞》重点,强调《白杨礼赞》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白杨礼赞》的文学特色、主题思想等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情感升华:
结合《白杨礼赞》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白杨礼赞》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礼赞》内容,强调《白杨礼赞》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礼赞》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开展“我为白杨树画像”活动,学生运用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白杨树的理解和感悟。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利用PPT,教师可以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文本内容、作者背景、时代背景等,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相关视频,如白杨树生态环境的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文章内容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白杨礼赞》,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复习要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白杨礼赞 复习要点

14 白杨礼赞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开垦(kěn)主宰倦怠(dài)丫枝倔(jué)强鄙视婆娑(pósuō)虬(qiú)枝伟岸傲然宛然秀颀(qí)妙手偶得:语出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滋,生长。

恹(yān)恹欲睡:形容精神不振想要睡觉的样子。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折,屈服;挠,弯曲。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矛盾全集》,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质朴坚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四、知识点1、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实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的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的作用是: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感知,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余韵悠长;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2、结构上,主线分明,散拢结合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进行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3、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1)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

如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bái yáng)礼赞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 2课题白杨礼赞课型教读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练习新课导入第一课时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

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

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作者简介(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

(强调记忆)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课程讲授自主学习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

后老师订正。

3思考: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导学案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导学案新人教版(new)

白杨礼赞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zhān kěn zǎi dǐqián zīàn yín zhūjuàn dài suō yānyā qiú cān rónɡqí qiào yùn 2、解释词义。

(1)视力所及的范围.(2)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4)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美而高.颀,高。

3、第一层(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层(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层(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层(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层(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4、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5、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合作探究案1、(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2、(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

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

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白杨礼赞》写出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1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2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3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4【解析】1.“麦浪”形象地道出了广阔无垠的麦田在微风吹拂下的动态,形象而生动。

2.“坦荡如砥”形容黄土高原的平坦。

3.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由“雄壮”“伟大”转向倦怠、冷漠、低调的“单调”,构成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铺垫。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白杨礼赞人教部编版复习特训第四十篇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白杨礼赞人教部编版复习特训第四十篇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1 / 8 2019-2020学年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 白杨礼赞人教部编版复习特训第四十篇

第1题【单选题】 读课文《白杨礼赞》,“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句中“佳树”指的是( )

A、柳树 B、白杨树 C、松树 D、榆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下面是对课文《白杨礼赞》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答案】:

【解析】:

第3题【填空题】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2 / 8 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的写法,其作用是______。 【答案】:

【解析】:

第4题【填空题】 读课文《白杨礼赞》,白杨树象征了______,尤其象征了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填空题】 《白杨礼赞》中“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 【答案】:

【解析】: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

3 / 8 第6题【填空题】 读《白杨礼赞》,本文的抒情线索是______,为了逐层深入地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从______美、?______美、______美三个方面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读《白杨礼赞》,本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采用一组______和______句,层层深入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以楠木和白杨树作______,突出作者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4.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言论等作用和联系。 2.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学习难点 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学法指导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这是讴歌我国北方的一种树。这种树就叫白杨树。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作家茅盾以高度的敬意赞美了白杨树。他为什么要赞美普通但不平凡的白杨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白杨礼赞》。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2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字词积累 主宰.(zǎi) 恹.恹欲睡(yān) 晕.圈(yùn) 坦荡如砥.(dǐ) 虬.枝(qiú) 旁逸.斜出(yì) 婆娑.(suō) 不折不挠.(náo) 倔强.(jiànɡ)潜.滋暗长(qián) 倦怠.(dài) 纵横.决荡(hénɡ)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毯.子(tǎn) 锤.炼(chuí)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锤炼:文中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秀颀:美而高。颀,修长。 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í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并思考:文章标题中“礼赞”一词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语句能照应标题直接赞美白杨树?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与喜爱之表。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3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变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3.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 恹恹欲睡。 4.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5.白杨树外形的总体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体特征的?

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体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是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第7-9自然段,然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的句式暂退一步:“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欲扬先抑。接着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作者以亲切的预期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由浅入深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深化,发人深思。 4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第一个“难道”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思考不应该“就觉得它只是树”。 第二个“难道”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从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达到升华,文章得到高潮。

3.文中的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4.讨论文章结尾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对比,用意何在。 把楠木和白杨树进行对比,再次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赞美楠木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

二、语言赏析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扑”与“奔驰”相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扑入你的视野的”写出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涌”字说明感情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表达了作者对眼前景象的独特感受。

(3)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1)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5

情逐渐强烈。 (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句子由短到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三、探究写法 1.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寄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黄土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先充分描绘白杨树不平凡的外形及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精神风貌;再通过联想,由树及人,歌颂了与白杨树极其相似的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北方农民,从而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揭示文章主题。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 3.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构成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出,使读者在开篇就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接着,作者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这是漫放;“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的白杨树,这是巧收。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4.语言准确凝练,多用修辞。 (1)本文写高原、写白杨树等,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来描写,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2)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如四个以”难道”开头的句子,以反问强化了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以层递步步深化内容,一个比一个长,内容更丰富,气势更强盛。不少地方还使用了比喻、拟人,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