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学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欲扬先抑》导学案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欲扬先抑》导学案

《中考复习专题--欲扬先抑》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记叙文中欲扬先抑的作用。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1.回归教材,参考课本中“预习提示”“批注”及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提问的方式可能有: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第2-21段,回答问题。

文章重点写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为什么前面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和阿长有关的其他事情,请简要分析。

结论:2.阅读《藤野先生》第6-23段,回答问题。

选文⑨⑩段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结论:3.阅读《白杨礼赞》后三段,回答问题。

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结论: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试分析《列夫·托尔斯泰》中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

2.阅读《荔枝蜜》,回答问题。

①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②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③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田倩倩 八年级 语文白杨礼赞1 (2)

田倩倩 八年级 语文白杨礼赞1 (2)

年级科目学习内容主备人 使用者 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三)预习指导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毡.子( ) 开垦.( ) 外壳.( ) 主宰.( ) 坦荡如砥.( ) 晕.圈( ) 初融.( ) 秀颀.( ) 倦怠.( ) 潜.滋暗长( ) 丫.枝( ) 参.天( ) 虬.枝( ) 婆娑.( ) 恹恹..欲睡( ) 2、掌握下列词语:秀颀 倔强 黄绿错综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纵横决荡 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恹恹 旁逸斜出 参天 婆娑 伟岸二、自主学习(一)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学生阅读全文讨论给课文分段: 提示:1、本文一共几小节? 9 节2、礼赞是什么意思?找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总结:一( )点明题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二(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衬托白杨树不平凡。

三( )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赞美白杨树。

四( )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 )通过对比再一次赞美白杨树。

(二)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阅读课文讨论思考: 1、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2、 课文运用了哪些词,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土高原的?八语文白杨礼赞田倩倩学 习 目 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题内容。

2、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预习与复习(一)知识链接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九年级语文中考环境描写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环境描写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环境描写专题复习+导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中考专题复习--环境描写》导学案学习目标:环境描写的作用回顾教材,考点探源。

回归教材,参考书本“预习"阅读提示”“旁批"或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册数篇目考点探源七上《散步》七下《老山界》《紫藤萝瀑布》八上《白杨礼赞》八下《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九上《故乡》《孤独之旅》九下《孔乙己》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一)以文析法1.《故乡》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作用?“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变色龙》中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警官奥楚美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

四下里一片寂静。

……广场上连人影也没有。

小铺和酒店敞开大门,无精打采地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像是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店门附近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3.《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这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环境描写。

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4.《智取生辰冈》花大量篇幅或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天气的“热”,这样写有作用?5.《孔乙己》小说前三段具体介绍了咸亨酒店的情况,有什么作用?(二)策略归纳1.环境描写的作用:(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 。

(三)答题模式: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孤独之旅》一文(第36段)对暴风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

《白杨礼赞》学案练习

《白杨礼赞》学案练习

白杨礼赞·学案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倔强(jué qiáng)恹恹欲睡(yān)B.外壳(kě)无边无垠(yín)C.参天(cān)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虬枝(zhā)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婆娑倦待参天耸立 B.奔驰视野积雪处溶C.主宰伟岸旁逸邪出 D.盘旋锤炼直抒胸臆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5.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6.《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师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师版)

课题:白杨礼赞主备:荆文华课型:阅读审核: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选择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3、明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并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举例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三、课前预习(标出节数)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平庸.(yōng)卑鄙.(bǐ)贤哲.(zhé)携.带(xié)嘈.杂(cáo)沐.浴(mù)缅.怀(miǎn)热忱.(chén)诱.惑(yòu)萎.缩(wěi)2.作者作品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是通过名言的申说提出自己的观点。

)4、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5、“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

”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

非常典型,有代表性。

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

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

论证很严密。

)6、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明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四、课堂学习(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现已退休。

《白杨礼赞》教案 (2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白杨礼赞》教案 (29)(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白杨礼赞》教学设想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这是一种享受。

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

3、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和智慧,设计巧妙的授课路线,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

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据此,我对《白杨礼赞》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一、确文章主旨(中心)、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白杨礼赞》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欲扬先抑手法专题复习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中考记叙文欲扬先抑手法专题复习导学案

《中考复习专题--欲扬先抑》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记叙文中欲扬先抑的作用。

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1.回归教材,参考课本中“预习提示”“批注”及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提问的方式可能有: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第2-21段,回答问题。

文章重点写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为什么前面要花那么多笔墨写和阿长有关的其他事情,请简要分析。

结论:2.阅读《藤野先生》第6-23段,回答问题。

选文⑨⑩段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结论:3.阅读《白杨礼赞》后三段,回答问题。

选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结论: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1.试分析《列夫·托尔斯泰》中欲扬先抑手法的作用。

2.阅读《荔枝蜜》,回答问题。

①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说起来可笑。

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

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②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四围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园林,不是山。

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

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小山似的!③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

偏偏我来的不是时候,满树刚开着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

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146《白杨礼赞》教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146《白杨礼赞》教学案含答案

14.白杨礼赞 茅盾 _____班______号 姓名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 理解象征手法。(重点)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难点)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学习过程 一、自评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 ) 地壳.( ) 恹恹.( )

晕.圈( ) 婆 suō( ) qiú( )枝 秀qí( )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3.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 原名 ,字 ,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 》,短篇小说《 》《 》《 》《 》等。本文体裁是 ,选自 。“礼赞”含有 之意。 二、整体感知

4、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6、本文的线索: 三、合作交流(阅读课文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7.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 ,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 。 8.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

9.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10.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 答:

11.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 (1) ; (2) 。 四、探究质疑 12、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手法?

五、课堂小结 1、采用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根据地的农民及其斗争精神。 2、中心表达: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4、修辞手法:采用了排比、反问、对比等。 5、写作借鉴:托白杨树之物言作者赞人之情,这是我们在学习写作时要借鉴的。 附:(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津实验中学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闫素芬 审核人: 张凤琴 班级: 八年级 姓名: 日期: 序号:(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达标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课题 白杨礼赞 课时
第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内容 补充



习(15
分钟)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体味文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知识
链接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自主探究
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秀颀: 主宰: 旁逸斜出 : 合


究(15
分钟)
展示反馈
一、文学文化常识。

茅盾,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短
篇小说《______》,《______》.
二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点拔归纳
1.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标(15
分钟)

展延伸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诊断评价
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